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建陞
Lee, Chang-Shang
論文名稱: 以觀光客觀點探討台南福安里歷史街區道路空間景觀感知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ourists Toward Landscape perception of Street space in Tainan Fu-an Historical Districts
指導教授: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景觀感知景觀評價語意差異法
外文關鍵詞: Street Space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Semiotics, Landscape Perception, Landscape Evaluation, 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台南歷史街區除了是居民生活的空間外,另外也是觀光客參訪的場域。這些觀光客與居民對於歷史街區的感知體驗因其目的的不同將有所差異,這影響了歷史街區再活化與景觀改善時的考量方向。本研究認為除了歷史價值,適度地加入觀光效益是歷史街區能否振興的關鍵之一。而歷史街區中的街道空間是除了廟宇、古蹟、名人故居、牌坊等等實體資源外的主要空間,其主要扮演著串連觀光資源的角色,如果能利用街道空間作為觀光資源進行營造,將更具有未來性與潛力。福安里具有潛力成為台南整體觀光的一環,但目前仍屬於資源未妥善利用的狀態,其本身於台南一般未活化的歷史街區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研究整體內容是由透鏡論假設出的空間感知模式,透過景觀評估模式中的心理環境模式結合認知模式為整體架構進行操作。在景觀解析中透過記號論概念對福安里當地街道空間景觀給予解析,並藉由文獻回顧與田野調查歸納出的五種可以描述當地的景觀特性,給予福安里不同路段上的空間氛圍描述及七種類型的劃分。延續類型劃分結果再進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內容藉由語意差異與排序法來蒐集資料,再透過真實數據進行空間感知偏好與狀況的分析,除了對於真實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外,更嘗試透過空間感知狀況的分析找出受測者對於不同景觀特性上的感知精準度,並嘗試解釋其差異。在參考空間感知分析整體結果下,針對現有歷史街區街道空間的景觀管制手段給予大方向上的改善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受測者對於七種不同的實際氛圍具有辨識度,呈現出的景觀評價測量結果顯示實際與真實氛圍之間具有關係存在,同時其結果也呈現街道空間作為觀光資源的潛力。以五種景觀特性探究空間感知狀況發現,受測者對於尺度與連續性的空間感知精準度較高,因此,歷史街區街道空間的景觀改善要重視尺度和連續性規範,而無論是透過尺度或連續性,對於提升吸引力都有幫助;另外綠色性可以藉由提升街道空間中的私人綠化規模來達到提升特性之目的;藝術性則受到連續性與綠色性影響,彼此的關鍵元素具有關聯性,但結果仍顯示建築立面對於藝術性的影響;歷史性利用歷史元素特性的材質可嘗試提升,且須強化街道歷史元素的能見度與自明性。

    最後本研究利用五種特性分析結果與最佳的評價進行綜合討論,再針對現有的景觀管制手段進行檢視,得知現況景觀管制手段仍不足,建議強化歷史街區建築立面的連續性、建築附屬物圍牆管制規範及獎勵私人用地進行綠化。

    A lot of researches about Historical District focused on Culture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texture in past, but lack of discussion about entire atmosphere and architecture factors. This research regards spatial atmosphere as the key to attract people in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study will us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o classify types of atmospheres by landscape analysis.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structural elements is referred to prior researches and field research then finding identities in local places. Through this method, we can describe some special atmosphere types in local places. Further correlation analysis will combine the result of physical analysis with following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 final result can give realistic suggestions to Historical District with similar landscape.

    The result says that whatever scale or succession is helpful to enhance attraction of landscape for experimental subject, but the landscape identities with green, art and history are not. It is a serious problem for landscape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now, because the government and normal people usually consider its emphasis is on art and history. Finally, the study brings up some suggestions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and survey the landscape control standard in Tainan Historical Districts now.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 4 -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 7 - 第四節 研究理論與假設 - 9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3 - 第一節 記號論與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景觀解析 - 13 - 第二節 空間感知與景觀評價 - 20 - 第三章 景觀解析與實證分析設計 - 26 - 第一節 福安里歷史街區現況說明 - 26 - 第二節 景觀解析設計 - 28 - 第三節 實證分析設計 - 31 - 第四節 調查計畫 - 36 - 第四章 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景觀解析 - 48 - 第一節 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景觀特性的歸納 - 48 - 第二節 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景觀解析過程說明 - 56 - 第三節 歷史街區街道空間景觀解析結果 - 58 - 第五章 實證分析 - 61 - 第一節 空間感知偏好分析 - 61 - 第二節 空間感知狀況分析 - 76 - 第三節 空間感知關係的應用 - 91 -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04 - 第一節 結論 - 104 -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08 - 參考文獻 - 109 - 附錄 - 112 -

    參考文獻
    外文文獻
    1. Llewelyn Davies Yeang (2000),《urban design compendium》Textbook,English Parterships。
    2. Rapoport(1997),Rapoport, A.199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Textbook, Great Britain.。
    3. 日本建築學會(1987),《建築・都市計画のための調查・分析方法》,日本:井上書院。
    4. 門內輝行(2002),《景観をテクストとして解読する - 街並みの記号論》,建築・都市計画のための空間計画学,日本建築學會編,(p.168-177),日本:井上書院。
    5. 彰囯社(1976),《外部空間のディテール計画手法を探》,日本:彰囯社。
    6. 積田洋(2002),《外部空間の構造をとらえる-街路空間の図と地》,建築・都市計画のための空間計画学,日本建築學會編,(p.14-25),日本:井上書院。
    中文文獻
    1. 王錦堂譯(1985),《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NRMAN W. HELMSTRA55著,台北:茂榮圖書。
    2. 王錦堂譯(1996),《外部空間之構成》,蘆原義信著,台北:台龍書店出版。
    3. 王淑宜譯(2002),《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URBAN DESIGN : STREETAND SQUARE),Moughtin, C.著,台北:創興出版。第二版。
    4. 宋伯欽譯(1975),《都市意象台北》(Image of City),Lynch Kevin著,台北:台隆書店。
    5. 李麗雪,洪得娟,顏家芝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Richard C. Smardon,James F. Palmer,John P. Felleman著,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呂以寧、林炯行譯(1999),《景觀設計概論》,John.Motloch著,台北:六合出版社。
    7.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8. 徐磊清、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10. 崔征國譯(1991),《圖解都市景觀》,DIETER PRINZ著,台北:詹氏書局。
    11. 陳秋伶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Gehl Jan著,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曹正(2007),《視覺景觀理論》,台北:太倉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13. 楊雅玲譯(2005),《環境設計的方法》,仙田滿著,台北:六合出版社。
    14. 關華山譯(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Zeisel John著,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碩博士論文
    1. 王美強(1996),《從歷史性建築元素延續之觀點探討街區空間整合之研究-以新竹市北門街為例》,新竹市: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2. 李依靜(2009),《歷史街區修復後之視覺景觀研究-以三峽民權老街為例》,台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3. 涂哲豪(2006),《生態旅遊觀點剖析台東舊鐵道路廊使用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4. 張雅琪(2000),《塑造都市外部空間之研究-以台北市空間美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5. 張恩凱(2004),《歷史街區景觀管制與保存計畫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
    6. 陳其澎(1983),《建築與記號》,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7. 曾凡玲(2003),《西門行人徒步區商業空間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
    8. 曾智霖(2004),《街道附加物對文化景觀街區之視覺影響評估研究-以迪化街北段為例》,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9. 黃富瑜(1998),《淡水捷運線使用者對沿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10. 黃國誌(2005),《赤崁文化園區都市景觀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1. 黃杏夙(2014),《台南市中西區巷弄視覺景觀構成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2. 詹智勝(2007),《景觀空間涵構對景觀偏好與注意力恢復之影響》,台中:私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13. 蔡樂瑄(2008),《萬華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4. 羅國瑜(2002),《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台中: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中文期刊與其他資料
    1. 王明蘅(1997),〈住宅社區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2. 成大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2013),〈102年度台南歷史街區計畫〉,台南文化局。
    3. 林晏州、邱攸園(2004),〈都市街道景觀設計元素之成本效能研究〉,《臺灣園藝》 Vol.50-3。
    4. 侯錦雄(1986),〈從行為領域的觀點探討遊憩設施容量的評定〉,《東海學報》,Vol.27,751-765。
    5. 孫全文(1987),〈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國科會研究報告「由符號學觀點論重統建築之空間與形式」。
    6. 陳映均、林晏州(2014) ,〈都市街道景觀封閉感之研究〉,《都市與計劃》,Vol.41-1。
    7. 曾憲嫻、陳廣武、楊少瑜(2006),〈歷史保存區景觀管制之研究-從英國城鎮景觀思潮及制度發展來探討〉,《規劃學報》,Vol.33,p.61-76。
    8. 變更台南市中西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補辦公開展覽)(2010),台南: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網站
    1. 統雄-統計神掌http://tx.liberal.ntu.edu.tw/wu-tx/Jx/Methodology/Analy-TxStatisticsCanon-Factor.htm#efa
    2. 知覺的定義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80W026/blog?node=000100016
    3. 圖資電子報第33期:決定樣本大小http://www.lis.ntu.edu.tw/~pnhsieh/epapers/no33.htm
    4. 王鑫教授,景觀保護的重要性──價值與功能
    http://tgru.geog.ntu.edu.tw/GeogManager/magazine/NO_02/CH_1/SEL_1/2-1.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7-08-17公開
    校外:2017-08-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