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巧雯
Lin, Chiao-Wen
論文名稱: 風險脈絡下的精神障礙與刑事責任能力
A Study of Risk Context Inside Mental Disorders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指導教授: 古承宗
Ku, Chen-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風險精神障礙罪責責任能力自由意志人類圖像
外文關鍵詞: risk, mental disorders, culpability,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free will, human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精神障礙刑事責任能力之判斷在理論與社會期待間,有著極明顯的當代拉扯,本文基於對此之好奇,期待藉由探詢規範背後的論理建構、實務運作、以及其與社會期待的動態互動關係,嘗試抓出我國現行刑法第19條第1項及第2項之規範定位,及該規範在當代風險脈絡下之具體輪廓,並提出反思與建議。架構上,本文以爬梳罪責理論脈絡為起手、審視精神障礙刑事責任能力判斷內涵及實務困境為承接、後省思並嘗試於當代風險論述下重構為結,在六章的篇幅中,將以我國與英美文獻為主、結合法學與社會學等學科觀點進行對應探討。
    本文所得為,做為規範判斷核心之罪責,既做為行為與刑罰間的內在關聯而存在,並呈現與社會價值共構下的動態性及社會性格,其理論建構將在自由意志論題的輕放與持守之間,對應呈現對於精神障礙群體做為人的主體或控管客體的定位差異。觀察近年實務判決文本,責任能力判斷上所呈現的,並不如想像地對應於一個理想的人類形象,更鮮明地,是對應著一個當代社會認識下所想像的「瘋狂圖像」。觀察英美法在判斷架構上的建構路徑,一個動態且具有社會性格的解釋趨向是清晰可見的,這使得判斷要件在內涵的建構上,隨社會強勢脈絡而縮放,近年來,並隨著風險控管欲求而趨於嚴厲。細思其內隱的當代輪廓,本文觀察到,當代社會對於風險的敏感體質,終將導向的一個心理層面認知及情緒性的詮釋結果,在焦慮而亟欲控管的當代欲求下,精神障礙群體的歸責路徑,儼然重構為一個以社會辨識信心將精神障礙群體標籤為風險源,並以其病理上的持續性特徵,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線上,建構一個以風險為包裝重現的性格評價。然而,必須清楚的是,風險意識既是知識與解讀下的產物,亦能在其中縮放,社會對於精神障礙的認識脈絡終源於我群與他群的群類評價劃分,跳脫罪與罰框架下表徵寬免、或控制的規範定位,回歸行為定義權的權威性競爭,將規範的存在做為覺察與彌合行為意象落差的窗口,是在規制理性與社會期待、人性尊嚴與社會防衛的拉扯之間,對於一個動態、平衡的反思性建構可能,懷具謙卑的關懷與選擇。

    This thesis offers a study to look inside the terrain of mental incapacity in criminal law, and to figure out the risk context hidden behin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judgment observation and legal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culpability not only serves as an intrinsic link between behavior and punishment, but also presents a dynamic and social character und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social values. Moreo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xistence of free will in Culpability theory, it corresponds to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human or objects of control. Looking at the judg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for mental disorders does not correspond to an ideal human image as imagined, but a form of socially acceptable insanity. Thinking about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hidden behind, the sensitivity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risk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a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 labeling the mental disorders as a source of risk, and construct a risk-packed reproducibl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Since the awareness of risk is the product of knowledge and interpretation, it can also be scaled within it. The social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disorders ultimately stems from the social evaluation and division of groups. Back to the authoritative competition for the definition of behavior, to detect the gap between behavioral images, and to build a dynamic and balanced reflective framework via the existence of norms is a choice with humble concerns between the tension of regulatory rationality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between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defens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一項 精神障礙作為免死金牌1 第二項 反諷背後的風險論述與社會焦慮2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四節 論文架構6 第二章 罪責之論述結構9 第一節 罪責之體系意義9 第二節 罪責理論10 第一項 心理罪責與規範罪責11 第一款 心理責任論11 第二款 規範責任論12 第二項 功能主義之責任概念13 第一款 Jakobs的功能罪責概念14 第二款 Roxin的負責性概念17 第三項 討論18 第三節 罪責與自由意志19 第一項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之相容性19 第二項 實證科學上之挑戰20 第三項 實用主義觀點23 第四項 精神障礙之免責思考—兼論理性24 第四節 小結27 第三章 精神障礙與責任能力判斷之規範運作29 第一節 責任能力之規範模式29 第一項 規範類型29 第一款 生理學立法模式29 第二款 心理學立法模式30 第三款 混合立法模式31 第二項 我國規範模式及實務運作比較32 第一款 舊法規範32 第一目 規範模式32 第二目 實務運作33 第二款 現行法規範36 第一目 規範模式36 第二目 修正前後實務運作比較38 第二節 我國現行實務運作39 第一項 法院與精神鑑定機關權限分配39 第一款 囑託精神鑑定案件概覽40 第二款 鑑定意見之拘束力41 第三款 法院不採納鑑定意見之原因分析43 第二項 實質判斷標準44 第一款 生理學要件46 第二款 心理學要件47 第三款 行為時51 第四款 顯著性與刑法第19條第2項52 第五款 病識感與刑法第19條第3項53 第三項 矚目案件觀察56 第一款 湯姆熊案56 第一目 原審判決56 第二目 二審判決58 第三目 三審及更一審判決61 第四目 本案評析62 第二款 小燈泡案62 第一目 原審判決63 第二目 二審判決64 第三目 三審及更一審判決64 第四目 本案評析65 第三款 鐵路殺警案65 第一目 原審判決66 第二目 二審判決67 第三目 本案評析67 第三節 小結68 第一項 要件判斷隱含的精神障礙想像68 第二項 提問69 第四章 責任能力之判斷結構73 第一節 辨識能力與控制能力73 第一項 可知論與不可知論73 第二項 英美法觀察74 第一款 早期的免責觀念74 第二款 馬克諾頓法則77 第三款 不可抗拒之衝動法則79 第四款 模範刑法典法則81 第五款 辛克利案之後82 第三項 辨識能力要件85 第一款 辨識能力意涵85 第二款 討論框架的變化85 第四項 控制能力要件88 第一款 控制能力意涵88 第二款 控制能力要件之不必要89 第二節 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90 第一項 我國討論與實務問題90 第二項 立法例觀察—德國法90 第三項 美國杜漢法則91 第一款 杜漢法則建立背景92 第二款 杜漢法則的問題所在94 第一目 產物的含義94 第二目 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的含義95 第三款 對杜漢法則的修正95 第四項 討論96 第三節 小結97 第五章 風險脈絡下精神障礙之當代罪責建構101 第一節 風險社會與結構下的心理衝突101 第一項 風險概念101 第二項 風險社會102 第三項 社會結構下的內在心理衝突104 第二節 幾個觀察點107 第一項 理論推展與社會觀點之隔閡107 第二項 媒體與群眾情緒109 第三節 精神障礙與人類形象的社會理解112 第一項 人的形象112 第一款 道德上自主的人112 第二款 生態與社會中的人113 第三款 風險意識主體114 第二項 精神障礙的社會認識脈絡114 第一款 正常與異常的分野114 第二款 瘋狂形象的認識脈絡116 第一目 無法理解之超自然力量116 第二目 與社會寬恕類群之類比117 第三目 由家庭進入公眾視野118 第四目 生物學模型之興衰121 第五目 風險源123 第三款 社會的迷思124 第四節 精神障礙做為風險源之當代輪廓127 第一項 風險包裝下的性格歸責敘事127 第二項 精神障礙的當代歸責脈絡129 第一款 風險源標籤130 第二款 性格維度的建構131 第三項 精神障礙做為風險源控管客體的當代反思133 第五節 小結134 第六章 結論137 第一節 論述的總結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8 參考文獻139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2015年),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新北:木馬文化。
    2.Iain Ferguson著,宋治德譯(2019年),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臺北:時報。
    3.Peter L. Bernstein著,張定綺譯(2019年),風險之書:看人類如何探索、衡量,進而戰勝風險,臺北:城邦。
    4.Robert M. Sapolsky著,吳芠譯(2019年),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下),新北:八旗。
    5.Ulrich Beck著,張文杰、何博聞譯(2018年),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南京:譯林。
    6.Victor Tadros著,潭淦譯(2009年),刑事責任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7.王皇玉(2021年),刑法總則,7版,臺北:新學林。
    8.李文健(1998年),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臺北:春風煦日。
    9.林山田(2008年),刑法通論(上),10版,臺北:元照。
    10.林鈺雄(2021年),新刑法總則,9版,臺北:元照。
    11.金日秀著,李穎峰譯(2021年),刑法秩序中愛的含義,臺北:元照。
    12.張愛豔(2011年),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之判定,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3.張麗卿(2018年),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4版,臺北:元照。
    14.黃榮堅(2012年),基礎刑法學(下),4版,臺北:元照。
    15.楊添圍(2015年),以瘋狂之名:英美精神異常抗辯史,臺北:心靈工坊。
    16.臺灣精神醫學會(2017年),司法精神醫學手冊,臺北:臺灣精神醫學會。
    17.蔡墩銘(1992年),刑法裁判百選,臺北:月旦。
    (二)專書論文
    1.古承宗(2019年),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收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2版,頁45-103,臺北:元照。
    2.張麗卿(2006 年),刑事責任,收於:喬寶泰編,二○○五年刑法總則修正之介紹與評析, 頁93-116,臺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1.Ulfrid Neumann著,王效文譯(2016年),犯罪行為人的罪責─心理的事實還是規範的歸責?,成大法學,第32卷,第4期,頁69-98。
    2.王子榮(2021年),國民法官面對精神鑑定之難題─以殺警案為操作模型,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9期,頁22-33。
    3.王俸鋼(2018年),從司法精神醫學角度看責任能力之鑑定,檢察新論,第23期,頁50-67。
    4.王俸鋼(2020年),從精神科醫師角度看殺警案─重大精神疾病之暴力風險檢討,月旦醫事法報告,第46期,頁7-13。
    5.王效文(2015年),刑罰目的與刑法體系─論功能主義刑法體系中的罪責,成大法學,第30期,頁151-222。
    6.王鈺(2015年),功能責任論中責任和預防的概念─兼與馮軍教授商榷,中外法學,第27卷,第4期,頁1052-1067。
    7.吳忻穎、林晉佑(2020年),責任能力調查與監護處分執行現況之探討,矯正期刊,第9卷,第1期,頁71-107。
    8.吳忻穎(2021年),精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判斷與司法精神鑑定─以德國法及實務為借鏡,月旦醫事法報告,第60期,頁151-177。
    9.吳建昌(1999年),從精神醫學探討精神障礙影響刑事責任能力之判準,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1期,頁86-133。
    10.吳建昌(2018年),道德責任能力、自由意志與神經科學─一個實用主義的觀察,生命教育研究,第10卷,第2期,頁57-100。
    11.吳景欽(2008年),日本法對於精神障礙犯罪者的處遇於我國之參考,刑事法雜誌,第52卷,第4期,頁99-126。
    12.吳景欽(2015年),日本裁判員制度下的責任能力判斷,刑事法雜誌,第59卷,第5期,頁1-36。
    13.林志潔(2009年),復仇的女王蜂?精神異常的弱女子?—由女性主義法學方法評析最高法院相關裁判,台灣法學雜誌,第126期,頁33-49。
    14.林志潔(2009年),論美國法上犯罪主觀要件與精神障礙心智缺陷抗辯—Clark v. Arizona案之判決評析,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頁615-670。
    15.林輝煌(2006年),論刑法上「心神喪失」免責之抗辯(上)—美國法制之參酌,台灣法學雜誌,第84期,頁25-47。
    16.林輝煌(2006年),論刑法上「心神喪失」免責之抗辯(下)—美國法制之參酌,台灣法學雜誌,85期,頁5-23。
    17.邱忠義(2018年),精神障礙抗辯在英國的應用,月旦法學雜誌,278期,頁281-288。
    18.柯耀程(2021年),思覺失調殺人無罪?—兼論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32號、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425號刑事判決,裁判時報,第104期,頁59-66。
    19.張麗卿(2005年),刑事責任相關之最新立法修正評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3期,頁33-82。
    20.許玉秀(2002年),當代刑法理論的發展,刑事法雜誌,第46卷,第4期,頁1-55。
    21. 許福生(2010年),論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4期,頁61-91。
    22.黃榮堅(2009年),兇殘?異常?突發性失能之規範性判斷問題—評最高法院 96 年台上字第 6233 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0卷,第9期,頁25-41。
    23.楊添圍(2021年),法院未採納責任能力鑑定結論之原因分析,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9期,頁34-46。
    24.廖建瑜(2021年),刑事精神鑑定之實證研究—2016年至2021年法院事實審統計,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9期,頁7-21。
    25.趙萃文(2015年),從精神疾病的變異談責任能力鑑定實務上難題及改善建議,刑事法雜誌,第59卷,第5期,頁149-182。
    26.蔡素玲、謝明憲、蕭淑貞、陳為堅、胡海國(2000年),中文版精神疾病覺知障礙量表:信效度與臨床相關因素,臺灣精神醫學,第14卷,第3期,頁192-204。
    27.蔡墩銘(2005年),精神狀態之認定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8-33。
    28.賴擁連、駱姿螢(2021年),美國精神疾病犯罪者司法處遇之介紹與借鏡—美國精神衛生法庭之探究,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8期,頁243-290。
    (四)研討會論文
    1.管中祥、戴伊筠、王皓昀、陳雅萱(2010年),媒體中的精神障礙者圖像,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中華傳播學會主辦,2010年7月5日。
    2.管中祥(2012年),精神障礙者新聞的產製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12年年會,中華傳播學會主辦,2012年7月7日。
    (五)學位論文
    1.吳建昌(2000年),刑事責任能力之研究—法學與精神醫學之交錯,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林伯樺(2008年),論精神障礙與心智缺陷不法行為責任問題—以人格疾患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游舒涵(2018年),論精神鑑定做為責任能力判斷之架橋—以刑法第19條第1項、第2項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潘佳苡(2018年),刑事責任本質之反思—重新建構現代的責任觀,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1.ALDEN, A. L. (2018). DISORDER IN THE COURT: MORALITY, MYTH, AND THE INSANITY DEFENS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DWECK, C. S. (2017). MINDSET: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TO FULFIL YOUR POTENTIAL. ROBINSON.
    3.HALLEVY, G. (2015). THE MATRIX OF INSANITY IN MODERN CRIMINAL LAW.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4.JONES, D. W. (2016). DISORDERED PERSONALITIES AND CRIME: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MORAL INSANITY. ROUTLEDGE.
    5.LACEY, N. (2016). IN SEARCH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DEA,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LOUGHNAN, A. (2012). MANIFEST MADNESS: MENTAL INCAPACITY IN CRM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MEYNEN, G. (2016). LEGAL INSANITY EXPLORATIONS IN PSYCHIATRY, LAW, AND ETH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8.PERLIN, M. L. & LYNCH, A. J. (2016). SEXUALITY, DISABILITY, AND THE LAW: BEYOND THE LAST FRONTIER? PALGRAVE MACMILLAN.
    9.SIMON, R. J. & AHN-REDDING, H. (2006). THE INSANITY DEFENSE, THE WORLD OVER. LEXINGTON BOOKS.
    (二)專書論文
    1.Davies, P. S. (2013). Skepticism Concerning Human Agency: Sciences of the Self Versus ”Voluntariness” in the Law. Vincent N. A. (Ed.), in NEUROSCIENCE AND LEGAL RESPONSIBILITY, (pp. 113-13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Libet, B. (2011). Do We Have Free Will? Sinnott-Armstrong, W. & Nadel, L. (Eds.), in CONSCIOUS WILL AND RESPONSIBILITY: A TRIBUTE TO BENJAMIN LIBET (pp. 1-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Roskies, A. L. (2011). Why Libet’s Studies Don’t Pose a Threat to Free Will. Sinnott-Armstrong, W. & Nadel, L. (Eds.), in CONSCIOUS WILL AND RESPONSIBILITY: A TRIBUTE TO BENJAMIN LIBET (pp.11-2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論文
    1.Coverdale, J., Nairn, R. & Claasen, D. (2002). Depictions of Mental Illness in Print Media: A Prospective National Sample.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6, 697-700.
    2.McGinty, E. E., Kennedy-Hendricks, A., Choksy, S. & Barry, C. L. (2016). Trends In News Media Coverage Of Mental Ill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5-2014. HEALTH AFFAIRS, 35(6), 1121-1129.
    3.Morse, S. (2010). Lost in Translation? An Essay on Law and Neuroscience. LAW AND NEUROSCIENCE, 13, 529-562.
    4.Mossière, A. & Maeder, E. M. (2015). Defendant Mental Illness and Juror Decision-Making: A Comparison of Sample Ty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42-43, 58-66 .
    5.Perlin, M. (2017). The Insanity Defense: Nine Myths That Will Not Go Away. NEW YORK LAW SCHOOL, 3-22.
    6.Platt, A. & Diamond, B. (1965).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ild Beast” Concept of Mental Illn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ories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4), 355-367 .
    7.Termeer, J. & Szeto, A. (2021). Mental Illness Stigma in Criminal Justice: An Examination of Stigma on Juror Decision-Making. INQUIRIES JOURNAL (Online), 13(1). Retrieved March 30, 2022 from https://reurl.cc/W1br6x.
    8.Vincent, N. (2015). A Compatibilist Theory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CRIMINAL LAW AND PHILOSOPHY 9, 477-498.
    9.Wahl, O. (2003). News Media Portrayal of Mental Illnes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12), 1594-1600.
    10.Yakush, B. & Wolbransky, M. (2013). Insanity and the Definition of Wrongfulness in California,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OLOGY PRACTICE, 13(4), 355-37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