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修梧 Wang, Shiou-Wu |
|---|---|
| 論文名稱: |
大風起兮,歸故鄉-漢代懷鄉的政治脈絡與歷史意涵 The Nostalgic Psychology in the Han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王健文
Wang, Jian-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9 |
| 中文關鍵詞: | 漢代 、懷鄉 、能動性 、安土重遷 、乞骸骨 、歸葬 |
| 外文關鍵詞: | HanDynasty, homesick, agency, settlement on a fixed land, begging bon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0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代人如何懷鄉?所懷之「鄉」的空間指涉為何?乃本文想詢問的兩大問題。此文特著重個人情感依存的政治脈絡,並努力探觸漢人如何脫離鄉土之情的籠罩跟制約?個人如何在相同懷鄉氣氛中,仍保有相異的情感展現方式?這些差異性的展現,本文以「能動性」(agency)統稱之。
第一章藉由擇都等具體事例,探問劉邦、項羽懷鄉與「鄉」的不同關係與對應,此應對涉及的不僅是情感層面,亦有政治酬算、理性推估,二人的種種決策便是在懷鄉情感與政治謀算間求取平衡;另外,透過此章討論,我以為「故鄉」,在漢代特指個人的出生地、而成為他/她日後離去懷想的空間,此懷想擴延之範圍可大可小,小者限縮在「里」,大者能指稱整個「中國」。
第二章首先證明,「安土重遷」之性,是政治菁英對黎民的安加,不僅具有階級限定性、且非所有政治菁英的共識;對於士大夫,在仕宦一事上則被要求離鄉移動。接著我談論離鄉士人,在「乞骸骨」論述、與歸葬的行動中如何乘載懷鄉之情,天子與士大夫又如何在此二事上進行政治角力。最後則論及任職本籍、衣錦返鄉的游士,如何因著個人境遇 (尤其在鄉時的具體經歷 )而與鄉抱有各歧異關係。
最後一章,我將目光放到遠去中國者,發現如以「中國」為懷鄉對象,將涉及種種文化、差異問題;另外,不僅相異個人在懷想中國時,會有相異的懷鄉理由與情境 (譬如細君與解憂公主差異所示)、個人也會在一生的不同時刻徘徊在懷鄉與其他情感、價值之間。
How did people in the Han (漢) Dynasty project their attachment to and imagination of hometown? What does this “hometown”refer to? These are the two questions which this thesis wants to ask. This thesis 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political context which personal feelings depend on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people in the Han Dynasty removed themselves from the indulgence and restraint of homesickness. How did an individual still keep different way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while sharing the same homesick atmosphere? The exhibi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is called agency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explores how Liu Bang(劉邦) and Xiang Yu(項羽) felt homesick and their different relations and reactions to“hometown”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of choosing capital cities. What is involved includes not only emotional aspects but political calculations and rational reasoning. The two’s every decision was to seek for a balance between attachment with hometown and political calculations. In addition, through discussion in this chapter, I argue that “hometown,”originally as an individual’s birthplace, became a space which he/she projects attachment and imagination. The scope can be large or small: the small one limitedly refers to “Li (里) ”while the large one designates the overall “China.”
Chapter Two begins by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settlement on a fixed land(「安土重遷」之性).” When political elites settled down common people, it was limited by social hierarchy and never a consensus among these political elites.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required to leave their hometowns and transfer their attachment. Next, I will discuss how thes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town, expressed their homesickness in the discourse of “begging bones(乞骸骨)”(to retire to bury their bones on their native land) and the action of taking the deceased's body back to their hometown for burial and how the struggle between an emperor and officials goes. Finally, I will explore how those officials who gloriously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s and took office there maintained different relations with hometown because of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especially the specific ones in their hometown).
In the last chapter, I will focus on travelers who went abroad. When the object of their homesick feelings is “China,” it involves various problem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sides, different individuals not only entertained homesick feelings about China, they but also had different homesick reasons and situations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ncess Xijun(細君) and Princess Jieyou(解憂) proves) and one tended to wander between homesickness and other feelings and values.
(一)民國之前:
1.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大安,1994。
2.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3. 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2000。
4. 屈原等著,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 : 臺灣古籍出版, 2007。
5. 劉文忠譯注,《呂氏春秋》,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83。
6. 梁啓雄著,《荀子簡譯》,台北:木鐸,1986。
7. 鄭玄注,孔穎達疏,李學勤編,《禮記正義》,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
8. 司馬遷撰、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上海:中華書局,1963。
9. 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 王符,《潛夫論・實邊》,台北:鼎文,1979。
11.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新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12.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附檢字》,北京:中華書局,2004。
13. 劉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上海:中華書局,1973。
14. 劉珍等撰,《東觀漢記.卷十六》,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 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6. 曹操,《曹操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
17. 令孤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
18. 魏收撰,《魏書》,合肥:黃山書社,2009。
19. 陳壽撰,《三國志》,合肥:黃山書社,2009。
20. 董誥等纂,《欽定全唐文》,西安:陝西人民,2007。
21. 梁鑒江選注,《杜甫詩選》,台北:遠流,1988。
22. 王福耀選注,《王維詩選》,台北:遠流,2000。
23. 周錫選注,《杜牧詩選》,台北:遠流,2000。
24. 杜佑,《通典.食貨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5.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新華發行,1991。
26. 徐續選注,《蘇軾詩選》,台北:遠流,2000。
27. 周錫選注,《王安石詩選》,台北:遠流,2000。
28. 朱熹,《楚辭後語》,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0。
29. 張羽,《靜居集(卷3)-四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30. 王孝廉編,《晚清小說全集近十年之怪現狀廿載繁華夢》,台北:博遠,1986 。
31. 陳邦彥,《文淵閣四庫全書.御定歷代題畫詩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二)民國之後:
(1)專書
1. 于建設、田浩、張希清、黃寬重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子今,《秦漢社會史論》,北京:商務,2006。
3. (日)守屋美都雄,《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2010。
4.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5.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6.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
7.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北京:三聯書店,2000。
8.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98。
9.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5。
10. 何新,《雄-漢武帝評傳及年譜》,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11. 邢義田,《秦漢史論叢》,台北:東大出版,1987。
12.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13. 林麗月、邢義田主編《社會變遷-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14. 邵台新、陳文豪、韓復智著,《秦漢史》,台北:里仁,2007。
15.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
16. 崔瑞德等編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2007。
17.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臺大文史叢刊,1985年6月。
18.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
19.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85。
20.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93年
21. 費孝通,《雲南三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2. 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聯經,2009。
23.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24.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魯迅全集出版社,1946年
25.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26.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
27. 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稻郷,2006。
28. 龔鵬程,《漢代思潮》,河北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期刊論文
1. 王子今,〈秦漢人的鄉土意識〉,《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7年第1卷,(北京,1997)。
2. 王子今,〈論西楚霸王項羽「都彭城」〉,《湖湘論壇》,134:5,(湖南,2010)。
3. 王健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16:4,(北京,2005)。
4. 王銘銘,〈士與大一統-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國社會科學輯刊》, 2009年總第28期,(北京,2009)。
5. 王懷讓,〈王粲離長安和創作《七哀詩》第一首之時間辯〉,《山東教育哲學學報》, 1995年第一期,(山東,1995)。
6. 衣若芬,〈「出塞」與「歸漢」--王昭君與蔡文姬圖像的重疊與交錯〉,《婦研縱橫》,74期,(台北,2005)。
7. 李文玲,〈試論漢代的任官迴避制度〉,《管子學刊》,2007年3期,(北京,2007)。
8. 李雅文,〈胡笳十八拍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暨研究所學位論文,2006年。
9. 何寄澎,〈《漢書》李陵書寫的深層意涵〉,《文學遺產》,第1期,2010年
10. 邢義田,〈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台北,1986年)。
11. 岳慶平,〈西楚的歷史沿革〉,《湖湘論壇》,134:5,(湖南,2010)。
12. 俞明,〈細君、解憂公主和親述論〉,《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江蘇,2003)。
13. 孫文閣,〈簡析西漢初年的建都〉,《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5:1,(河北, 2003)。
14. 徐衛民,〈項羽與關中〉,《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2,(長安,2012)。
15. 馬昕、董洪利,〈《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章新解〉,《古籍整理
研究學刊》,北京,2010年6期
16. 殷晴,〈班氏家族與漢代西域-系列研究之一:家世興衰與社會背景〉,《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新疆,2009)。
17. 許又方,〈閱讀與認同: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成功大學中文學報》,2010年第29期,(台南,2010)。
18. 賀軍玲,〈從《說文解字》土部字看中國人的安土重遷思想〉,《社會科學家》,131:3,(四川,2008)。
19.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 期,(台北,2006 )。
20.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1:2,(台北,1972)。
21. 臧之非,〈「西楚」的由來及其政治意義〉,《湖湘論壇》,135:6,(湖南,2010)。
22. 趙德波,〈《琴操》的作者及其成書〉,《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四川,2008)。
23. 劉春華,〈試析班固的民族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2,(西安,2005)。
24. 蔡瑜,〈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臺大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台北,1997)。
(3)網路資訊
電子版《漢典》,http://www.zdic.net/cd/ci/9/ZdicE6Zdic95Zdic8581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