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莠蓁 Chang, Yu-Chen |
|---|---|
| 論文名稱: |
佐伯祐三繪畫藝術風格研究 The research of saekiyuzo’s painting style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0 |
| 中文關鍵詞: | 佐伯祐三 、明治維新 、tachisme 、純粹性繪畫 、荻須高德 |
| 外文關鍵詞: | Yuzo Saeki, Meiji Restoration, tachisme, purity painting, Ogisu Takanori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佐伯祐三(1898-1928)為活躍於明治、大正年間的日本西洋畫家,他以異鄉人的角度描摹詮釋出法國古老的街道、咖啡廳與街頭海報,並且在飄零異鄉孤寂的環境下不自覺回歸於身為東方人特有的性格與情懷,將東方特有的墨色帶入異國畫面當中,形成自身與畫作之間的和諧;在自身東西磨合的交織下佐伯於創作上漸漸顯露出主觀性、將原自於日本時期的手法─「幾何與三角形」活用於法國的景物上,並且在創作後期嶄露出似於「タシスム」(tachisme)的手法,在佐伯作品的意涵與價值即歸屬於對於純粹性繪畫的追求,這確切作為了佐伯祐三藝術創作的關鍵與重點;縱然人生短暫,但在其30年的生涯與創作道路上自身的成就以及在日本西洋畫壇上所代表的價值即是此篇論文欲討論的重點所在。
本研究以佐伯祐三所處的社會背景及個人學習歷程交錯下所創作的藝術風格為探究主軸,首先以社會層面探討出在明治維新全面西化的政策之下日本西洋畫壇的起與落,再面臨到與日本傳統藝術的衝突矛盾,進而在最後形成了和平、各自繁榮的局面,尤其大正時代過後日本社會所持有的自由風氣亦讓日本西洋畫壇呈現出蓬勃的朝氣,並且遠赴國外習畫拜師的日本畫家日漸增加;而佐伯祐三在藝術風格的演變則分為:藝術風格初探、藝術東西磨合以及藝術內化成熟三個時期,以這三個時期作品與題材的演變觀看藝術家的成長與轉變;而佐伯的傳人─荻須高德(1901-1986)則接續了佐伯在藝術上的職志,將法國街頭即景於畫布上承繼與創新;可以說佐伯祐三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是與其內心所感做了最緊密直接的連繫,也讓觀者透過畫作感受到佐伯祐三最為真實深刻的心境與轉折。
Saeki Yuzo (1898-1928) was a painter from Japan who paint Western style and moving in Meiji, Taisho. He draws the ancient streets、cafes and street posters in France as a stranger view, also by his lonely feeling and the environment in France . The picture shows more Eastern style in the western scene, both of the picture and himself represent sense of harmony ; Saeki gradually revealing creative subjectivity, in its own thing on the run interwoven the original approach from Nippon period ─ "geometric triangle" using in the French scene, and show the painting skill it’s similar to “tachisme” in his later perio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Saeki work that is attributable to purely painting, it’s also the focus of Yuzo Saeki’s creation. This paper is going to revolve the success of his career, though his career is only thirty years that the key point is his value in western painting as a Japanese painter.
In this paper, to research the painting style of Saeki Yuzo, it’s contained his own background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after Taisho period the Japanese painter that studying abroad is increasing and it’s become more freedom and shows great vitality; the artistic style of Saeki Yuzo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early period、the painting style in western and eastern way and maturation period, to research the painting in these three periods and see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Saeki Yuzo’s painting style, and his descendant Ogisu Takanori (1901-1986) to continue the Saeki Yuzo’s painting style and creative in his work, it’s make the picture feel like Saeki Yuzo’s mind.
一、中文專書
陳秉璋、陳信木著,《藝術社會學》,臺北市 : 巨流文化,1993。
劉曉路著,《小島與大洋─日本美術》,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 1999。
潘力著,《和風藝志─從明治維新到21世紀的日本美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李欽賢著,《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劉曉路著,《日本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劉曉路著,《20世紀日本美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7。
劉曉路著,《日本美術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余鶴清著,《日本美術發展史》,臺北:台灣商務,2004。
辻惟雄著,《日本美術史》,東京都: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1991。
王秀雄著,《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施慧美著,《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彭修銀著,《日本近現代繪畫史》,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呂理州著,《明治維新 日本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台北市:遠流,1994。
楊文玄著,《野獸派》,台北縣:縱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鄧國清著,《二十世紀繪畫概論》,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陳景容著,《剖析塞尚藝術》,台北市:光復書局,1976。
陳英德、張彌彌著,《郁特里羅Utrillo》,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胡永芬編輯,《巴黎之子 尤特里羅》,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2。
陳英德、張彌彌著,《弗拉克曼M.de Vlaminck》,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傅晨陽,《解構光與色彩—經典印象派作品色彩分析》,台北市:佳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1。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市:臺灣中華出版,1988。
二、外文專書
Vlaminck,Maurice de,《Maurice Vlaminck》,New York : H. N. Abrams, 1971。
富山秀男著,《佐伯祐三》,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91。
高階秀爾著,《佐伯祐三》,東京都:講談社,1972。
齊藤泰嘉著,《佐伯祐三》,東京都:新潮社,1997。
阪本勝著,《佐伯祐三》,東京都:株式會社日動出版部,1971。
後藤茂樹編集,《現代日本美術全集9 佐伯祐三》,東京都:集英社,1971。
淺野徹、富山秀男著,《佐伯祐三作品集與評論》,東京都:集英社,1987。
朝日晃、野見山曉治著,《佐伯祐三のパリ》,東京都:株式會社新潮社,1998。
及川武宣編輯,《美術特集 佐伯祐三》,東京:朝日新聞社,1983。
朝日晃著,《佐伯祐三パリに燃えた青春》,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81。
高階秀爾著,《19‧20世紀の美術 東と西の出会い》,東京都:岩波書店株式會社,1993。
朝日新聞東京本社企劃部編集,《巨匠が描いたパリの詩情:荻須高德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83。
青木茂、酒井忠康編,《日本近代思想體系‧美術》,岩波書店,1996。
田中英道,《東方之光 中國及日本對西洋美術之影響》,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6。
三、翻譯專書
E.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HERBERT READ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台北市:大陸書店,1972。
Joseph-Emile Muller著;李長俊譯,《野獸派》,台北市:大陸書店,1973。
Marcel Giry著;李松泰譯,《野獸派》,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Melissa McQuillan著;張書民譯,《梵谷》,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Wolf-Dieter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台北市:遠流,1999。
莫瑞麗恩等著,吳靜譯;《表現主義藝術家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M‧蘇立文著,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嘉門安雄編,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市:大陸書店,1972。
四、中文期刊
李欽賢,〈近代日本美術流變史 第二章 洋畫摸索時代〉,《現代美術》,第37期,1991年9月,頁58-65。
李欽賢,〈近代日本美術流變史 第三章 外光派崛起〉,《現代美術》,第39期,1991年12月,頁64-71。
李欽賢著,〈近代日本美術流變史 第五章 後期印象派旋風〉,《現代美術》,第42期,1992年6月,頁77-86。
李欽賢著,〈近代日本美術流變史 第八章 反印象主義〉,《現代美術》,第45期,1992年12月,頁46-53。
李欽賢,〈佐伯祐三筆下的巴黎殘影〉,《雄獅美術》,第151卷,1983年9月,頁59-63.
潘襎,〈巴黎畫派的一道畫壇彗星 佐伯祐三的憂鬱巴黎〉,《藝術家》,頁427。
王鎮庚,〈說「野獸派」〉,《文化月刊》: 第124期,1979年19月,頁92-98。
賴傳鑑,〈天才之悲劇[5]創作是宿命.是解脫——談「被詛咒的画家」——尤特里羅〉,《雄獅美術月刊》,第23期,1973年1月,頁28-55。
劉其偉,〈近代繪畫的平面化〉,《雄獅美術月刊》,第2期,1971年4月,頁5-7。
劉其偉,〈論主題與形式——藝術閒論之十一〉,《雄獅美術月刊》,第25期,1973年3月,頁34-36。
劉其偉,〈抒情繪畫的游離境界〉,《雄獅美術月刊》,第1期,1971年3月,頁8-9。
廖雪芳整理,〈野獸派藝術中西繪畫座談之三〉,《雄獅美術月刊》,第45期,1974年11月,頁14-23。
劉其偉,〈略論純粹繪畫〉,《雄獅美術月刊》,第71期,1977年1月,頁124-127。
李欽賢,〈佐伯祐三的傳人─荻須高德(上)〉,《雄獅美術》,第198卷,1987年8月,頁 113-115。
李欽賢,〈佐伯祐三的傳人─荻須高德(下〉,《雄獅美術》,第199卷,1987年9月,頁113-115。
劉奇俊,〈尤特里羅[ Maurice Utrillo]和蒙馬特的畫家們〉,《藝術家》,第36卷第3期,1993年3月,頁402-410。
張金玉,〈自畫性的繪畫 論弗拉曼克的藝術〉,《藝術家》:151卷,頁400-401。
五、網路資料
雄獅美術資料庫http://km.lionart.com.tw.autorpa.ntmofa.gov.tw/Dictionary.aspx?t=%E8%A5%BF%E6%B4%8B%E7%BE%8E%E8%A1%93%E8%BE%AD%E5%85%B8 ,摘自2014/9大阪市立美術館http://www.osaka-art-museum.jp/sp_evt/past_20_saeki_index/,摘自2014/10大阪市立近代美術館http://www.city.osaka.lg.jp/contents/wdu120/artrip/,摘自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