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世民 Huang, Shih-Ming |
|---|---|
| 論文名稱: |
魯凱族隘寮群頭目文化變遷之研究 |
| 指導教授: |
石萬壽
Shih, Wan-Sho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7 |
| 中文關鍵詞: | 頭目 、隘寮群 、原住民 、魯凱族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之研究主旨,主要在重現魯凱族隘寮群頭目文化及其地位,由傳統而變遷之經過,並以外來政權與外來宗教分析其歷史因果關係。本文的研究方法與資料取得,包括田野調查與文獻史料閱讀整理二種。文獻史料部份為清代地方志、日治時代調查資料、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書類、戰後初期的戶籍資料與晚近的鄉志等。文獻不足徵之處,則輔以較多之田野調查,以勾勒出傳統與變遷之各式生活面向。
本文第二章首先藉由口傳故事、家屋格局、圖騰裝飾、專用名字與特殊婚喪禮儀等方面,探究頭目傳統形象與地位。第三章敘述遷徙分支路線及遺址分布歸納隘寮群所屬的達德樂、拉布安、吉露、古茶布安等四個亞群,及其歷史演進。第四章由傳統大頭目血緣觀念觀察階層社會運作與互動,以授績儀式及thimithimi讓與權、kiapacas讓與權、kialirhau讓與權等物質交換,分析頭目擁有之各式權利,論述部落階層社會之延續。第五章以大正三年隘寮群抗日戰爭為傳統與變遷之分野,分析第一次外來政權的直接管轄與政策施展,文化風俗的改造,以及將頭目納入政府行政體系之過程。第六章分析第二次外來政權統治與新興宗教傳入,其諸多措施對傳統階層社會轉型與文化風俗的變遷產生之深遠影響,另對平地文化不斷衝擊山地部落情形進行討論。
本文站在魯凱族自身立場,以由下而上之歷史角度來探討隘寮群頭目文化之變遷,尤其強調外來政權與外來宗教對部落傳統文化風俗之衝擊。由於早期官方之文獻史料普遍存在統治者偏見,鮮少論及原住民社會回應與生活面向之探討,故本文將藉由較多的田野資料,除彌補文獻史料之不足,亦從中反應魯凱族自身之立場與主體意識。期望本文之探討,能進一步為殘存之部落文化,思索重建山林智慧之可能性。
none
一、史料
蔣毓英,台灣府志,康熙年間刻印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郁永河,裨海紀遊,康熙39年,台灣文獻叢刊44種。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雍正2年,台灣文獻叢刊4種。
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58年,台灣文獻叢刊124種。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9年,台灣文獻叢刊146種。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20年,台灣文獻叢刊73種。
佚 名,台東州采訪冊,光緒20年,台灣文獻叢刊81種。
陳香編著,台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下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
小島由道,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第五卷第一冊,1920。
伊能嘉矩等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理蕃誌稿),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略稱理蕃誌稿。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の友,東京:綠蔭書房,1993。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府報,微捲,第1703號,昭和7年12月27日。
移川子之藏等著,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1935。
移川子之藏等著,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第一冊本篇,第二冊資料篇,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1935。略稱移川高砂族研究。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山族の住家,台北:南天書局影印,1988。
佐倉孫三,台風雜記,明治30年,台灣文獻叢刊107種。
衛惠林,台灣省通誌,卷十一同冑志魯凱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王長華,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魯凱族,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屏東縣政府,重修屏東縣志,卷三政事志選舉篇,1998。
霧台村辦公室,霧台村戶口清查簿,手稿本,1946。
霧台村辦公室,初次設籍戶籍登記申請書,手稿本,1946。
二、近人著作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84。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9。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事 業公司,1996。
歐威尼‧卡露斯,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略稱 雲豹傳人。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板橋:稻鄉出版社,1998。略稱 魯凱文化藝術。
許功明,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1998。
李莎莉,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9。
台灣野鳥資訊社,日本野鳥の會監修,台灣野鳥圖鑑,五股:亞 舍圖書公司,1991。
林美容、王長華,霧台鄉志(初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1985。
何維豪編,霧台鄉大事記,霧台鄉公所,1996。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出版 社,1997。
藤井志津枝,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
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中: 1965。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 督長老教會,2000。
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 宣教史,1998。略稱長老教會山地宣教史。
霧台鄉改善民俗實踐會,霧台鄉傳統民俗改善規範,1995。略稱民俗改善規範。
巴神一著述,黃世民編修,魯凱神山風俗誌,潮州高中,2003。略稱神山風俗誌。
黃世民,雲豹之鄉─隘寮群魯凱部落田野集,潮州高中,2003。略稱雲豹之鄉。
黃世民,最後的第一杯小米酒,文建會台灣文學獎專輯,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黃世民,霧村百合─魯凱傳奇杜巴男,潮州高中,2004。略稱霧村杜巴男。
三、期刊論文
伊能嘉矩,台灣のツアリセン族に見らる尊長表示の標榜,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86號,1910。略稱伊能澤利先族。
山路勝彥,面子とハイラーキー─台灣ルカイ族の首長制,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紀要第六十三,1991。
衛惠林,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權威制度,中國民族學報第三期, 1963。
衛惠林,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台灣大學考古 人類學刊第二十五、二十六期合刊,1965。
石 磊,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 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三, 1976。略稱石磊土著親屬制度。
王長華,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喬宗忞,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以霧台鄉大武 村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高業榮,魯凱族的刺繡,藝術家18期,1976。略稱魯凱刺繡。
高業榮,好茶村魯凱族的木雕漢和雕刻禮儀,藝術家56期,1980。
開努安,魯凱族百合花飾文化之研究,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 論文集,潮州:大武山文教基金會,2000。
四‧期刊‧報紙‧CD
台灣基督長老會,福音與魯凱人對遇,台灣教會公報2551期,生活文化版第21版。
中台山佛教基金會,大和尚受封魯凱族大頭目紀實報導,埔里:中台山月刊64期,2003。
台灣時報,讓百合花文化永不凋零─好茶魯凱族文化簡敘,1994年8月27日。
民眾日報,凱達格蘭文化館揭幕,2002年11月4日5版。
民生報,凱達格蘭文化館揭幕,2002年11月4日A6版。
柯玉玲,鬼湖之戀CD專輯,花蓮:玉山神學院,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