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進興
Lai, Jin-Xin
論文名稱: 晚清江南士紳的慈善事業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1809-1874)為中心
指導教授: 陳玉女
Chen, Yuh-Ne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慈善事業教化理念余治晚清江南士紳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慈善事業作為切入點,研究社會變遷與社會控制的關係,即是明清史研究近二十年來頗受學者青睞的研究領域之一。夫馬進與梁其姿在二十世紀八O年代,便不約而同地對明清慈善組織展開研究,除已取得可觀的成就外,同時更帶動慈善事業研究的熱潮。再進一步檢視明清慈善事業的相關研究,筆者發現清代善人余治(1809-1874)是頗受重視的人物。
      在明清慈善事業的相關研究中,學者還是多半集中於討論慈善機構的設立以及善書流布的情形,對於行善的主體,即善人的論述稍顯不足,甚至目前尚未有專門就善人本身進行詳實而全面性的專著出現。余治雖是晚清江南慈善事業中關鍵人物之一,許多相關研究都不免提到他的善行。然而若以人物為中心,全面探討個人如何面對社會問題時,便缺乏通盤整體的思考。因此筆者選定清代極具代表性的善人余治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個人」在整個慈善事業中所發揮的實際影響與作用,嘗試以余治自己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及其對當時社會問題所提出的解決之道為主要線索,嘗試釐清善人與慈善事業之間的關係。譬如善人「行善」態度如何?動機為何?是否有整體的構想?又是如何落實他的行善理念?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將試圖從余治的行善理念及其實踐過程著手,進一步予以釐清。接著,再由余治的善書作品,來剖析他是否延續明末以來的行善傳統?針對此點筆者將對於余治與明清善人做一比較,討論其做法之異同。另外,余治生存的年代適逢西力東侵之際,不少有識之士便對當時的變局提出主張,而余治同樣也提出對新時代社會問題的見地。當然同一時期裡,西力入侵、太平天國戰爭,是否對晚清慈善事業的發展產生影響,也是本文企圖探討的層面之一。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余治投身慈善事業的緣由 13 第一節 余治的生平及其時代 13 第二節 晚清士人眼中的余治 18 第三章 余治之社會救濟理念及其實踐 29 第一節 余治的社會救濟理念 29 第二節 賑災的實況 36 第三節 保嬰會 49 第四章 余治之教化理念及其實踐 59 第一節 余治的教化理念 59 第二節 鄉約宣講與善會宣講 64 第三節 義學 74 第五章 余治慈善事業之特色 83 第一節 善用人際網絡 83 第二節 開創新形式善書 97 第三節 推廣勸善劇 105 第四節 結合民間說唱文學 124 第六章 結論 139 附錄:《庶幾堂今樂》內容簡介 145 參考書目 153

    一、史料文獻
    《申報》,臺北:學生書局,1965年。
    《江蘇省例》四卷,清同治己巳年(1869)江蘇書局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江蘇省例三編》二卷,清光緒癸未年(1883)江蘇書局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江蘇省例四編》不分卷,清光緒庚寅年(1890)江蘇書局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江蘇省例續編》二卷,清光緒乙亥年(1875)江蘇書局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潘公免災寶卷》,咸豐八年姑蘇元妙觀內得見齋書坊校正重鐫本,收入張希舜等編,《寶卷初集》第23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其淦、吳康壽修,湯成烈(清)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8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北京圖書館編,《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何良棟編,《皇朝經世文四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余治(清)撰,《江南鐵淚圖》,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清咸豐原刊本影印,臺北:學生書局,1969年。
    余治(清)撰,《庶幾堂今樂》,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間刊本。
    余治(清)撰,《尊小學齋文集》,光緒九年得見齋刊本(感謝香港城市大學游子安教授賜閱此份文獻)。
    余治(清)撰,《學堂日記》,清光緒辛丑年丹陽文星堂刊本影印,收入張希舜等編,《寶卷初集》第39冊,又題為《忠孝節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余治(清)編撰,《得一錄》,據清同治八年蘇城得見齋刻本影印,收入《中華文史叢書》第10輯,第84種,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吳師澄(清)編,《余孝惠先生年譜》,清光緒間刻本,北京圖書館編,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5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吳雲,《兩壘軒尺牘》,台北:華文書局,1968年。
    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清)纂,《蘇州府志》,據清光緒八年(1882)江蘇蘇局刻本影印,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9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宗源瀚(清)撰,《頤情館聞過集》,清光緒三年(1877)刻本影印,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第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金福曾等修,張文虎(清)纂,《南匯縣志》,民國十六年重印清光緒五年(1879)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俞樾(清)著,《春在堂雜文》,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2輯,第412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柴小梵(清),《梵天廬叢錄》,收於《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4輯,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康有為撰,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其元(清)著,楊璐點校,《庸閒齋筆記》,清宣統年間掃葉山房為底本點校,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博潤等修,姚光發(清)等纂,《松江府續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斐大中、倪咸生修,秦緗業(清)等纂,《光緒無錫金匱縣志》,據清光緒七年刻本影印,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1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黃式權著,《淞南夢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齊學裘(清)撰,《見聞隨筆》,據清同治十年(1871)天空海闊之居刻本影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沈粹芬(清)等輯,《清文匯》,原名《國朝文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劉誥、凌焯修,徐錫麟、姜璘(清)纂,《重修丹陽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蔡毅主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第四冊,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盧思誠、馮壽鏡修,季念貽、夏煒如(清)纂,《光緒江陰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25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莊毓鋐、陸鼎翰(清)纂修,《光緒武陽志餘》,據清光緒十四年(1888)活字本影印,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8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應寶時修,俞樾(清)纂,《上海縣志》,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謝家福(清)輯,《善後雜鈔》,據柔遠全書本影印,收於《叢書集成 續編 史部》43),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嚴辰(清),《桐溪達叟自編年譜》,清光緒間刻本,收於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6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嚴辰(清),《墨花吟館感舊懷人集》,不分卷,據民國十七年石印本影印,由掃葉山房收入《清人說薈二集》,再收於《中華文史叢書》第十一輯,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嚴辰(清),《墨花吟館詩鈔》,清光緒八年刊本,收入《烏石文庫》第664號,台大圖書館藏。
    趙定邦修,周學濬、丁寶書(清)纂,《同治長興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28號,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嚴辰(清)纂,《光緒桐鄉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23號,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羅柏麓、周樹美修,姚桓、洪夢雲等纂,《民國遂安縣志》(據民國十九年鉛印本影印),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10號,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日根,《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8月,1版2刷。
    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先明,《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何漢威,《光緒初年(1876-79)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李文海,《世紀之交的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6年1版2刷。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版2刷。
    段超,《陶澍與嘉道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唐力行主編,《國家、地方、民眾的互動與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版4刷。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版2刷。
    張研,《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 清 民國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梁元生著,陳同譯,《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系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章開沅、馬敏、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馮爾康,《清人生活漫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版3刷。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1版3刷。

    (二)外文專書
    夫馬進,《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97年。
    沢田瑞穂,《増補寶卷の研究》,東京都:国書刊行会,1975年。
    酒井忠夫,《増補中国善書の研究(上)》,收入《酒井忠夫著作集(1)》,東京都:国書刊行会,1999年。
    酒井忠夫,《増補中国善書の研究(下)》,收於《酒井忠夫著作集(2)》,東京都:国書刊行会,2000年。
    星斌夫,《中国の社会福祉の歷史》,東京都:山川出版社,1988年。
    星斌夫,《中国社会福祉政策史の研究─清代の賑濟倉を中心に》,東京都:国書刊行会,1985年。
    星斌夫,《明清時代社会經済史の研究》,東京都:国書刊行会,1989年。

    三、論文
    (一)中文論文
    王日根,〈論明清鄉約屬性與職能的變遷〉,《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王先明、龍永斌,〈略論晚清鄉村社會教化體系的歷史變遷〉,《史學月刊》,1999年第3期。
    王爾敏,〈上海中外會防局經營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1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0年。
    王衛平,〈林則徐的荒政思想與實踐─以江蘇省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農史》,2002年第21卷第1期。
    王衛平,〈清代江南市鎮慈善事業〉,《史林》,1999年第1期。
    王衛平,〈清代江南地區的育嬰事業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王衛平,〈清代江南地區的鄉村社會救濟——以市鎮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農史》,2003年第4期。
    王衛平,〈清代江南地區社會問題研究:以停棺不葬為例〉,《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王衛平,〈清代蘇州的慈善事業〉,《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王衛平、朱蓉,〈論太平天國時期的周莊槍匪集團〉,《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2年12月。
    余新忠,〈清中後期鄉紳的社會救濟─蘇州豐豫義莊研究〉,《南開學報》,1997年第3期。
    吳滔,〈宗族與義倉:清代宜興荊溪社區賑濟實態〉,《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吳滔,〈明清時期蘇松地區的鄉村救濟事業〉,《中國農史》,1998年17卷第4期。
    吳滔,〈清代江南社區賑濟與地方社會〉,《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吳滔,〈清至民初嘉定寶山地區分廠傳統之轉變——從賑濟飢荒到鄉鎮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吳滔,〈論清前期蘇松地區的倉儲制度〉,《中國農史》,1997年第2期。
    李孝悌,〈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期,1990年6月。
    段自成,〈明清鄉約的司法職能及產生原因〉,《史學叢刊》,1999年第2期。
    相田洋著,張剛譯,〈清代演劇與民眾運動〉,《戲曲研究》第34輯,1990年9月。
    孫玉敏,〈簡論經元善的賑災思想〉,《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
    徐茂明,〈同光之際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秩序的重建〉,《江海學刊》,2003年第5期。
    徐茂明,〈明清以來鄉紳、紳士與士紳諸概念辨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袁震宇,〈論余治戲曲思想之非進步性〉,熊向東、周榕芳、王繼權編選,《首屆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馬敏,〈有關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幾點思考〉,《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
    張秀蓮,〈余治的生平、作品初探〉,《戲曲藝術》,1984年第3期。
    張靜,〈鄉規民約體現的村莊治權〉,《北大法律評論》,第2卷第1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曹樹基,〈太平天國戰爭對蘇南人口的影響〉,《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
    梁元生,〈慈惠與市政:清末上海的「堂」〉,《史林》,2000年第2期。
    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下游之育嬰堂〉,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
    梁其姿,〈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年。
    陳柯雲,〈略論明清徽州的鄉約〉,《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4期。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及其社會控制模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黃心川,〈「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哲學研究》,1998年第8期。
    萬朝林,〈清代育嬰堂的經營實態探析〉,《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3期。
    劉正剛,〈鄭觀應關注弱勢群體言行分析〉,收於《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3期(總第146期)。
    劉錚雲,〈義莊與城鎮:清代蘇州府義莊之設立及分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卷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年。
    何漢威,〈清季的漠河金礦〉,收於《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8卷第1期。
    (二)外文論文
    小濱正子,〈最近の中國善堂史研究について〉,《歷史學研究》,第721號,1999年。
    夫馬進,〈清末の保嬰会〉,《シリ-ズ世界史ヘの問い》第五卷,東京都:岩波書店,1990年。
    高橋孝助,〈「居鄉」の「善士」と在地地主層〉,《近きに在りて》,第2號,1982年。
    高橋孝助,〈太平天國後の体制回復策の一側面─余蓮村の場合─〉,《東洋文庫書報》13號,1981年。
    高橋孝助,〈近代の初期上海における善堂─「都市」の狀況對應の側面─〉,《宮城教育大學紀要》,第18卷第1分冊,1984年。
    高橋孝助,〈滬北棲流公所の成立─上海租界善堂─〉,《宮城教育大學紀要》,第19卷第1分冊,1985年。
    稻田清一,〈清代江南救荒市鎮─寶山縣‧嘉定縣「廠」〉,《甲南大學紀要‧文學篇》,第86號,1993年。
    沢田瑞穂,〈余蓮村の勧善劇〉,《天理大学学報》第48輯,1966年1月。

    四、學位論文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寇玉如,《馮桂芬(1809-1874)的經世思想及其社會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2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