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芮晨
Tsao, Jui-Chen
論文名稱: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繪畫藝術觀
Chang, Yan-Yuan”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of painting esthetic view
指導教授: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繪畫史觀「六法論」「境與性會」
外文關鍵詞: Chang,Yan-Yuan,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the drawing history viewpoint, ”six methods theory”, ”the boundary and the natural meeting”
相關次數: 點閱:6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畫論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具體反映,《歷代名畫記》不僅是中國繪畫通史之祖,也是奠定中國繪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本文擬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繪畫史觀與繪畫美學觀爲主軸,來探討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一書所呈現的繪畫藝術觀。
    本論文共分五章,其架構爲:第一章研究概況說明,第二章《歷代名畫記》的繪畫史觀,第三章「論畫六法」的人物畫美學觀,第四章「境與性會」的山水畫美學觀,第五章爲結論。茲詳述內容如下:
    第一章爲〈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與回顧、研究方法與步驟、預期研究成果與限制等。
    第二章爲〈《歷代名畫記》的繪畫史觀〉,從張彥遠家世背景與學養的論述中,可以得知《歷代名畫記》一書,實寄寓他對家族傳統與書畫藝術的理想。《歷代名畫記》一書的編纂體例,前爲論、後爲史,史是論中的一部分,論又從屬於繪畫品評,整體的綱目結構清晰明確,畫史與畫論渾然一體,不僅開創了新的繪畫史論編纂體例,我們更可以透過《歷代名畫記》中,對繪畫理論與唐代繪畫發展的闡述,深入瞭解張彥遠的繪畫史觀。
    第三章爲〈「論畫六法」的人物畫美學觀〉,繪畫的實踐常是先於理論的產生。唐代繪畫不論是題材的擴大,人物、山水、鞍馬、畜獸、花鳥畫等領域均有長足的進展;加上表現技法的高度成熟,對於筆法的拓展與墨法的產生,均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張彥遠在唐代繪畫高度發展的基礎下,繼承並發展了謝赫的「六法論」,對六法論作了體系性的詮釋,由他對六法兼善的畫家品評中,我們可以瞭解他對人物畫的美學觀。
    第四章爲〈「境與性會」的山水畫美學觀〉,山水畫在唐代是一門新興的畫科,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一書,不僅保留了前代宗炳與王微的山水畫理論,他更進一步吸收與闡釋了他們二人的山水畫理論,其〈論畫山水樹石〉一文不僅詳細論述唐以前山水畫的發展過程與風格的遞變,使我們對唐代山水畫的發展變革有更多的認識,他更結合唐代「境」的理論,提出山水畫「境與性會」的美學觀點,對於後代山水畫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五章爲〈結論〉,綜論前述五章的研究成果,提出《歷代名畫記》一書的繪畫藝術觀點,是建構在以「氣韻生動」爲主的形神觀、以「意」爲核心的畫論觀、「境與性會」的山水畫論觀、以及妙悟自然的美學觀等,由此呈顯出張彥遠對於繪畫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徵的觀點。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discusses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 esthetics thought concrete reflection, not only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is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drawing general history, is also establishes the Chinese drawing theory work classics. This article plans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by Chang, Yan-Yuan the drawing history viewpoint and the drawing esthetics view is a main axle, discusses Chang, Yan-Yuan "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 the drawing art view which a book presents.
    The present paper is divided five chapters, its construction i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summary descrip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the drawing history viewpoint,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draws six methods” portrait esthetics view, the fourth chapter is “boundary and natural meeting” the landscape painting esthetics view, the fifth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This specification content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exordium>, explanation research motive and goal,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view, research technique and step, anticipated research results and limit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 drawing history viewpoint>, from the Chang, Yan-Yuan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 the scholarship and self-cultivation elaboration, may know that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a book, the reality stays he to the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ideal.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a book compiles the style, first after discussing, is the history, the history is discusses a part, by also from belongs to the drawing appraisal, the overall compendium structure is clear clearly, drawing history and drawing theory unified whole, not only founded the new drawing historical treatise to compile the style, we might penetrat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Great picture To record", to drawing theory and Tang Dynasty drawing development elaboration, inquire deeply Chang, Yan-Yuan's drawing history viewpoint.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draws six methods” portrait esthetics view>, the drawing practice often is before the theory production. No matter the Tang Dynasty drawing is the theme expansion, domains and so on character, scenery, saddle horse, livestock beast, flower-and-bird painting have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addition performance technique highly mature, regard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 development and the ink method production, has the very profound influence. Chang, Yan-Yuan develops highly in the Tang Dynasty drawing under the foundation, inherited and has developed Hsieh-He “six methods theory”, has made the systematic annotation regarding six methodologies, appraised by him to six methodologies concurrently friendly painters, we might understand him to the portrait esthetics view.
    The fourth chapter is <“boundary and natural meeting” landscape painting esthetics view>, th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n emerging picture branch, Chang, Yan-Yuan’s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a book, not only before retaining, generation of the Zong-Bing and the Wang-Wei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his further absorbed and has explained their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he an article not only in detail elaborated the Tang Dynasty before the landscape painting developing process and the style progressive change, enabled us to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to the Ta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he unified the Tang Dynasty “the boundary” the theory, proposed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boundary and the natural meeting” Esthetics viewpoint,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regarding the descendant landscape painting theor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synthesis fore-mentioned five chapter of research results, proposed "The Famous Paintings Through the Ages" the drawing art viewpoint, is by the tone vivid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view primarily, thought the core picture discusses the view, “the boundary and the natural meeting” the landscape painting discusses the view, as well as becomes aware the natural esthetics view wonderfully and so on, presents demonstrates Chang, Yan-Yuan regarding the drawing artistic style and the esthetic characteristic viewpoin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預期研究成果與限制 9 第二章 《歷代名畫記》的繪畫史觀 11 第一節 張彥遠的家世與生平 11 第二節 《歷代名畫記》的成書 19 第三節 《歷代名畫記》對繪畫源流與興廢的闡述 26 第四節 《歷代名畫記》對繪畫論著的著錄與評析 28 第五節 《歷代名畫記》對唐代繪畫發展的闡述 47 第六節 唐代人物畫的成熟 51 第七節 唐代山水畫的發展與變革 61 第八節 唐代鞍馬、畜獸、花鳥畫的出現 69 第九節 《歷代名畫記》寓論於史的畫論特點 72 第三章 「論畫六法」的人物畫美學觀 74 第一節 張彥遠對「六法」的引申闡述 74 第二節 「六法」中的氣韻論 84 第三節 氣韻與骨法的關係 87 第四節 上古、中古、下古的人物畫美學觀 90 第四章 「境與性會」的山水畫美學觀 103 第一節 宗炳〈畫山水序〉的闡釋 103 第二節 王微的〈敘畫〉的闡釋 106 第三節 由「象」到「境」的轉變 108 第四節 以「意」為主的山水畫論觀 114 第五節 自然至上的藝術觀 118 第五章 結論 126 參考書目 131 附錄一:圖例 145 附錄二:《歷代名畫記》畫家傳記表列 149

    一、古籍文獻(依成書年代排列)
    〔周〕孟軻撰,〔漢〕趙岐注:《孟子》(四部叢刊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二卷》(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邵:《人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嵇康:《嵇中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宋〕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南梁〕姚最:《續畫品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後晉〕劉昫撰,〔清〕錢大昕考異:《舊唐書》(二十五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唐〕張彥遠著,岡村繁譯注:《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張彥遠著,承載譯注:《歷代名畫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唐〕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唐〕張彥遠著,范祥雍,黃苗子點校:《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唐〕張彥遠著,谷口鐵雄編:《校本歷代名畫記》,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81年。
    〔唐〕張彥遠撰:《法書要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少陵集詳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釋圓暉述:《俱舍論頌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唐〕皎然著,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姚鉉:《唐文粹》(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百部叢書集成/學津討原/第12函之1),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李綽撰:《尚書故實》(百部叢書集成/寶顏堂秘笈/第2函之3),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六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李昉等編:〈吳道子〉,《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宋〕蘇軾:《東坡題跋》,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590-9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宣和書譜》(叢書集成初編1632-33),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撰人未詳:《宣和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元〕湯垕:《畫鑒》,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八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明〕李日華:《竹嬾畫媵》,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九冊),1997年。
    〔明〕王世貞撰:《弇州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收入嚴一萍編:《美術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方薰:《山靜居畫論》(上),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十五冊),1997年。
    〔清〕布顏圖:《畫學心法答問》,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第十四冊),1997年。
    〔清〕沈宗騫:《芥舟畫學編》,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十五冊),1997年。
    〔清〕松年:《頤園論畫》,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第十六冊),1997年。
    〔清〕惲格:《南田畫跋》,收入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第十一冊),1997年。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收入嚴靈峯編:《書目類編》(八十四),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清〕潘鉞、宋之樹纂輯:《猗氏縣誌》(清雍正七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周雲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走近名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于民:《氣化諧合-中國古典審美意識的獨特發展》,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史仲文,胡曉林編:《中國全史-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伯敏編:《中國美術通史(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名畫欣賞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名畫欣賞全集》,臺北:華嚴出版社,1998年。
    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石守謙:〈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收入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任德山:《中國繪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呂昇陽:《六朝美學中的形神思想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力,楊泓編:《魏晉南北朝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修訂插圖本》,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劉綱紀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8年。
    宗白華:《天光雲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何楚雄:《中國畫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邱輝,邱敏,胡阿祥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金維諾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 隋唐五代繪畫》,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卷七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_____:《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靜佳:《六朝形神思想與審美觀念》,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
    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年。
    范明華:《《歷代名畫記》繪畫美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侯敏:《易象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紀雲華,楊紀國編:《中國文化簡史》(魏晉南北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_____:《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書店,1936年。
    孫武昌:《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許祖良:《張彥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自強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22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
    畢斐:《《歷代名畫記》論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
    韋賓:《唐朝畫論考釋》,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許輝,李天石編:《六朝文化概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
    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陳高華編:《隋唐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陳綬祥編:《中國美術史-隋唐卷》,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0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_____:《山水畫史話》,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
    _____:《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_____:《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_____:《六朝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日]笠原仲二著,楊若薇譯:《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
    葉子:《中國歷代畫家圖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馮遠:《中國繪畫發展史(上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_____:《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權:《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之評析》,臺北:美新圖書公司,1987年。
    張建軍:《中國畫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冊葉選粹》,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73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賀昌群,容肇祖,劉大杰,湯用彤,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_____:《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
    薛永年,邵彥編:《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鑒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鍾躍英:《氣韻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羅丹口述,葛賽爾著,傅雷譯:《羅丹藝術論》,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蘇立文著,曾堉,王寶連譯:《中國藝術史》,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才彥平:〈張彥遠的文人畫理論及其影響〉,《學術經緯》2002年第2期,頁5-8。
    尤煌傑:〈宗炳「澄懷味象」之美學意蘊〉,《哲學與文化》2008年第35卷第6期,頁149-165。
    尤煌傑:〈謝赫「氣韻生動」論探源〉,《哲學與文化》1993年第29卷第11期,頁1015-1031。
    王大衛:〈比較與評析張彥遠與郭若虛對「氣韻生動」的解釋〉,《美與時代》2007年第8期,頁37-38。
    王波:〈青綠山水的形式語言探源〉,《時代文學》(下半月) 2008年第3期,頁167-168。
    王明居:〈唐代繪畫美學中的心目妙悟說〉,《藝術探索》2005年第19卷第2期,頁41-49。
    毛文芳:〈試論中國繪畫品目的建立與發展〉,《漢學研究》1995年第13卷第1期,頁299-327。
    付中承:〈《易傳》與唐代畫論〉,《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頁154-155。
    石守謙:〈張彥遠與《歷代名畫記》〉,《空大學訊》1989年第44期,頁39-41。
    :〈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故宮學術季刊》1985年冬第3卷第2期,頁19-43。
    田曼詩:〈中國畫論之形成〉,《文藝復興》1970年第109期,頁33-41。
    朱昕:〈試述吳道子的繪畫藝術成就〉,《美術大觀》2009年第6期,頁16。
    谷泉:〈從敘述角度看吳道子、李思訓繪大同殿壁與「山水之變」〉,《美術觀察》2006年第6期,頁104-107。
    宋后玲:〈骨法用筆與氣韻生動〉,《故宮文物月刊》1985年第3卷第4期,頁114-117。
    宋連弟:〈從張彥遠《論名價品第》看當時畫家的生存境遇〉,《藝術探索》2008年第5期,頁22-23。
    汪光蕪:〈中國畫色彩審美觀念的流變〉,《國畫家》2008年第91期,頁70。
    何翎:〈顧愷之的傳神論與魏晉美學〉,《美術大觀》2007年第11期,頁163。
    呂少卿:〈唐代山水畫風略論〉,《藝術百家》2006年第7期,頁56-58。
    李小寧:〈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意在筆先」經典意義之辨析〉,《美術大觀》2007年第10期,頁12-13。
    李禕:〈『傳神論』在繪畫中的美學特徵〉,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7年第21卷第4期,頁49-50。
    林樹中:〈陸探微生平與藝術風格〉,《南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1卷第1期,頁119-123。
    邵洛羊:〈從張彥遠到黃賓虹一脈相衍的筆墨觀〉,《雄獅美術》1988年第210期,頁142-149。
    邵軍:〈《歷代名畫記》的「編述」性質與援書入畫〉,《美術研究》2006年第3期,頁86-98。
    周飛戰:〈陸探微的畫風特點〉,《美與時代》(下半月) 2008年第9期,頁38-39。
    胡友慧:〈莊子自然至上審美觀在《歷代名畫記》中的呈現〉,《文藝研究》2007年12期,頁164。
    胡瑩:〈談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文人觀〉,《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總2005年第1期(總84期),頁10-13。
    金維諾:〈《歷代名畫記》與《唐朝名畫錄》〉,《美術研究》1997年第2期,頁58-64。
    高明:〈張彥遠的藝術創作論傾向〉,《書畫世界》2005年第2期,P78~P80。
    徐碧珺:〈張彥遠的繪畫邏輯分期法及其美學思維〉,《東京文學》2009年第8期,頁56。
    陳斌:〈張彥遠個人家世并歷史時代背景諸問題之研討〉,《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65-70。
    陳少豐,薄松年:〈繪畫史家張彥遠的理論眼光〉,《中國美術》1992年第36期,頁18-29。
    崔怡:〈從謝姚之異看唐代畫論的發展〉,《藝術探所》2007年第21卷第4期,頁49-50。
    張少端:〈論不「了」之「了」——張彥遠的藝術自然觀〉,《美術觀察》2007年第8期,頁113。
    張光賓:〈得「意」忘「形」——談中國畫的變〉,《故宮學術季刊》1985年秋第3卷第1期,頁15-30。
    張性荃:〈中國畫論〉,《中國美術》1989年第18期,頁65-70。
    張康貴:〈論對張彥遠評論顧愷之繪畫的認識〉,《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8卷第3期,頁35-36。
    楊波:〈《歷代名畫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化蘊涵〉,《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頁65-67。
    楊秀芳、史勝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藝術思想探源〉,《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28卷第2期,頁51-53。
    楊華:〈李思訓對青綠山水畫材料的貢獻〉,《美術觀察》2006年第3期,頁114。
    曾光:〈張彥遠與《歷代名畫記》〉,《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年第26卷第4期,頁108-109。
    劉赦:〈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風格演變〉,《中國書畫》2007年第2期,頁72-73。
    劉升輝:〈論王維的水墨山水畫藝術〉,《景德鎮高專學報》2005年第20卷第3期,頁51-52。
    劉世軍:〈吳道子入蜀與山水之變〉,《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3卷第4期,頁46-51。
    熊碧梧:〈繪畫六法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993年第50期,頁253-267。
    廖國偉:〈隋唐美術理論的形態特徵及其理論建樹〉,《社會科學家》1995年第52期,頁55。
    閻肅譯:〈晚唐張彥遠的書畫論及其革新派書論〉,《東方雜誌》1983年第17卷第2期,頁44-47。
    薛春霞:〈唐代人物畫風格演變〉,《作家》2009年第4期,頁205-206。
    謝繼勝:〈涉及吐蕃美術的唐宋畫論〉,《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頁122-130。
    羅世平:〈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造型藝術學刊》2006年第3期,頁51-69。
    顧媛媛:〈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體例的獨創性〉,《東南文化》2005年第4期,頁73-77。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白適銘:《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成書與士人繪畫觀之形成》,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朱光耀:《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歷史意識》,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邵軍:《唐代書畫理論及其審美觀研究―以李嗣真、張懷瓘、竇氏兄弟三家為中心》,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陳信忠:《敦煌壁畫中唐代山水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2007年。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僅以詩畫論專著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迎春:《《歷代名畫記》與《藝苑名人傳》之比較研究》,華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五、辭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中國名畫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中國美術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
    成復旺編,《中國美學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澤厚,汝信編:《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年。
    胡文虎:《中國古代畫家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顧俊:《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11-07-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