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傳凱
Lin, Chwan-Kae
論文名稱: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與聯盟夥伴認知對聯盟組織績效之影響---以統一企業集團銷售公司為例
指導教授: 張海青
Chang, Hai-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聯盟組織績效經銷商整合傳統食品產業聯盟夥伴認知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食品產業是與民生關聯度最高的傳統產業,由於消費者對食品的需求已趨精緻化,且在各家廠商產品同質性偏高的情況下,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目前的廠商都是透過營業所或經銷商等「中間商」將產品推往零售通路,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設計規劃或整合這些「中間商」,使其成為產品銷售的利器,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以交易成本、策略行為、組織學習等三種理論及人力資源策略相關實務管理活動進行對製造商與下游經銷商策略聯盟過程及組織績效的研究,目的在探究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獎酬/福利、招募/甄試、訓練、績效評估、管理者之管理方式)與聯盟夥伴認知(夥伴之誠意、夥伴之能力、雙方企業文化相似性)對聯盟組織績效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方法,透過文獻蒐集並深入企業內部,以問卷方式面對面訪談與聯盟過程有關的人員(夥伴雙方)來獲得正確資訊。
    經與統一企業營管部、業務處主管及六家銷售公司之經營管理者進行深度訪談後,歸納出下列兩項結論:
    1.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規劃運用對聯盟整體滿意度有正面影響,這些制度的建立對聯盟目標達成不會產生立即效果,但卻會增加雙方對管理制度及夥伴表現的滿意度。
    2.夥伴的認知對聯盟整體滿意度有正面影響,但其中文化相似性低,不致於引起聯盟夥伴間的衝突或對日後組織運作造成不利的影響。

    目 錄 論文摘要 Ⅰ 目錄 Ⅱ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四節 各章內容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傳統食品產業 9 第二節 經銷商整合 13 第三節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17 第四節 聯盟夥伴認知 29 第五節 聯盟組織績效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4 第四節 研究對象、資料收集與研究限制 55 第四章 個案分析 57 第一節 個案簡要介紹 57 第二節 銷售公司薪酬與福利制度分析 73 第三節 銷售公司招募/甄試制度分析 80 第四節 銷售公司員工訓練分析 .84 第五節 銷售公司員工績效評估方法分析 88 第六節 銷售公司經營管理者之管理方式分析 94 第七節 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之誠意分析 97 第八節 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之能力分析 101 第九節 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企業文化相似性分析 104 第十節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及夥伴認知對組織績效影響分析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6 第二節 研究結果的學術與實務涵意 123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0 一、中文部分 130 二、英文部分 133 附錄:本研究問卷 137 表目錄 表一 產業生命週期與關鍵成功因素關聯 10 表二 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特質之差異 11 表三 比較人事管理與人事行政 19 表四 比較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 21 表五 台灣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功能在組織中的轉變 21 表六 人力資源的競爭優勢構面 26 表七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比較 27 表八 最佳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實務歸納 28 表九 策略聯盟之定義 30 表十 交易成本發生原因 32 表十一 比較策略行為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之差異 34 表十二 策略聯盟理論基礎彙整 35 表十三 企業文化定義 39 表十四 聯盟組織績效指標彙整 42 表十五 個案公司訪談明細 53 表十六 統一企業營管部課別功能 63 表十七 統一企業區業務處課別功能 64 表十八 通路類別與經銷代理供貨單位 65 表十九 聯盛銷售公司 67 表二十 頂統銷售公司 67 表二十一 瑝益銷售公司 68 表二十二 愿信銷售公司 69 表二十三 聯億銷售公司 70 表二十四 鳳統銷售公司 71 表二十五 銷售公司分級規定 73 表二十六 銷售公司董事長薪資規定 73 表二十七 銷售公司經理人薪資規定 75 表二十八 個案銷售公司薪資制度差異分析 76 表二十九 整合前後銷售公司薪資制度差異分析 77 表三十 個案銷售公司福利制度差異分析 77 表三十一 整合前後銷售公司福利制度差異分析 78 表三十二 銷售公司招募/甄試制度訪談分析 80 表三十三 個案銷售公司招募/甄試制度差異分析 82 表三十四 整合前後銷售公司招募/甄試制度差異分析 83 表三十五 銷售公司訓練制度訪談分析 84 表三十六 個案銷售公司訓練制度差異分析 86 表三十七 整合前後銷售公司訓練制度差異分析 87 表三十八 銷售公司員工績效評估方法訪談分析 89 表三十九 銷售公司員工考績等第分數 90 表四十 個案銷售公司員工考核制度差異分析 91 表四十一 整合前後銷售公司員工績效評估方法差異分析 92 表四十二 領導者的管理方式 95 表四十三 個案銷售公司領導者的管理方式訪談結果匯整統計 95 表四十四 整合前後銷售公司經營管理者之管理方式差異分析 96 表四十五 個案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之誠意訪談結果匯整統計 98 表四十六 個案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之能力訪談結果匯整統計 102 表四十七 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企業文化相似性訪談結果分析 104 表四十八 個案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企業文化相似性對衝突影響訪談結果分析 106 表四十九 個案銷售公司合作夥伴企業文化相似性對績效影響訪談結果分析 107 表五十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規劃運用對銷售公司績效表現訪談結果分析 110 表五十一 夥伴認知對銷售公司績效表現訪談結果分析 112 表五十二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規劃及夥伴認知對聯盟整體滿意度分析 113 表五十三 銷售公司成立前後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歸納比較 121 表五十四 銷售公司夥伴認知歸納比較 121 表五十五 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夥伴認知對整體聯盟滿意度之影響整理 122 表五十六 聯盟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建議 126 表五十七 聯盟夥伴的認知實務建議 128 圖目錄 圖一 研究流程 .7 圖二 (5-P Model)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5 P模型 25 圖三 研究架構 54 圖四 統一企業流通群組織架構 59 圖五 統一企業營管部組織架構 62 圖六 統一企業區業務處組織架構 64 圖七 銷售公司與其上下游供應鏈 66

    一、中文部份
    1.丁虹(民76),民營企業經理人員價值觀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王雅各(民90),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卷4期,頁15~36。
    3.尤克熙(民84),國際策略聯盟實行條件相關因素之實證與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江大瑜(民90),台灣食品產業採行供應鏈管理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何永福與楊國安(民84),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6.李元墩、許恆勝、陳啟光(民87),企業國際化之人力資源管理—以統一企業之實證,第一屆企業國際化研討會。
    7.李志斌(民86),企業策略聯盟關鍵成功因素與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李國瑋(民90),民營加油站策略聯盟意願及動機影響因素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9.李勝祥(民87),聯盟夥伴認知對運作結果及合作意願之影響,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10.吳青松(民79),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吳美蓮、林俊毅(民88),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吳秉恩(民83),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13.吳萬益、林清河(民8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林志豪(民87),產業環境、廠商能力對策略聯盟特性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我國汽車產業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5.林玲君(民80),策略聯盟形成因素與績效之研究─資訊電子業之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6.洪一權(民82),產業生命週期與合作策略關聯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7.胡寬平(民87),廠商策略面因素與社會面因素對策略聯盟成立之影響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8.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01),2000年食品產業回顧與展望,食品市場專家專稿。
    19.施輝志(民82),整體企業運銷系統之整合,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0.徐木蘭、劉立元(民81),以共同研發為動機成立之高科技公司的績效探討: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1.袁建中(民82),中小企業策略聯盟特性研究,大華學報,11期,頁(23)1-(23)23
    22.張火燦(民85),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再版,台北:揚智出版社。
    23.張蓮生(民85),企業從傳統產業轉入高科技產業之考量因素,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4.曹嬛尼(民90),策略性人力資源系統架構,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5.許人文(民82),研究發展聯盟之組織過程與管理方式探討─以電子業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6.許政郎(民81),企業策略聯盟探討-照明設備業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7.統一企業(民86),宏觀多角,台南:統一企業內部發行刊物。
    28.黃俊英(民88),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9.黃泰焜(民88),信任、策略聯盟型態與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在台設有總公司、分公司或辦事機構的航空客運公司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0.曾茗絹(民90),企業從傳統產業投入高科技產業之策略性人力資源分析,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1.蔡宏明(民90),傳統產業的現況與面臨的挑戰,實用稅務,316期,頁12~17。
    32.蔡裕源、程凌雲(民83),移轉技術類型、管理機制與移轉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3.劉秀雯(民89),由零售商觀點探討供應商之快速回應能力對行銷通路績效之影響-以資訊業零售商為實證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Aaker D.A.(1984), “How to Select a Business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Berkeley; Spring 1984
    2.Anderson, J. C. & Narus, J. A.(1990),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 Journal of Marketing; New York; Jan 1990
    3.Anthony, W. P., Perrewe, P. L.,& Kacmar, K. M.(1996)." Texas:The Dryden Press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Badaracco,J.1.(1991)"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 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5.Barney,J.(1991),"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PP.99~120。
    6.Bronder, Christoph & Pritzi, Rudolf(1992), "Developing Strategic Allianc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opera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lo,No110 December,PP.412~421。
    7.Broughn, C. C. & R. N. Osborn(1990),” Form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for Multinational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Briarcliff Manor; Sep 1990; Vol. 33, Iss. 3; pg. 503, 17 pgs
    8.Chakravarthy (1986), “Measuring Strateg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Chichester; Sep/Oct 1986
    9.Cumming, T. G.. & Worley, G. Christopher(1993)."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0.Delery, J. T. & D. H. Doty(1996),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Mississippi State; Aug 1996
    11.Devlin, G.and Bleackley, M.(1988), "Strategic Alliances--Guidelines for Success", Long Range Planning,Vol.21(5),PP.18~23。
    12.Devlin & Biggs(1989), “Partners in the Strategic Quick-Step”, Accountancy, London; Nov 1989; Vol. 104, Iss. 1155; pg. 144, 2 pgs
    13.El-Ansary, A. & F. Robles(1988), “Book Reviews: Entry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Journal of Marketing, Chicago; Oct 1988; Vol. 52, Iss. 4; pg. 128, 2 pgs
    14.Fombrun, C. J.(1984), “Strategic Issue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 Theory and Practice”, Personnel, New York; Nov/Dec 1983; Vol. 60, Iss. 6; pg. 23, 9 pgs
    15.Gantz J.(1990)," Strategic Alliances:How do they affect you?", Networking Management ,8, Jul, PP.74~78
    16.Ghertman M.(1992), “Foreign Subsidiary And Parents' Roles During Strategic In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Washington, Spring 1988, Vol. 19, Iss. 1, pg. 47, 21 pgs
    17.Kogut, B.(1988),"Joint Ventur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9, PP.319~332
    18.Lawrence S. Kleiman(1997),"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劉秀娟、湯志安譯,1998.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Lewis J. D.(1990), "Making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PP.12~15。
    20.Linkow, L.(1989),"Is Your Culture Ready for Total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22(11),69。
    21.Michael A .Sheppeck,Jack Militello(2000)." Strategic HR configurations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Strategic,Vol.39,No.1,PP.5~16。
    22.Morgan&Hunt(199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ne of many commitments or key m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Briarcliff Manor, Dec 1994, Vol. 37, Iss. 6, pg. 1568, 20 pgs
    23.Mohr, Jakki & Spekman, Robort(1994).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5, PP.135~152。
    24.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Second ED.”, Sage Publishing, Inc.(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5.Porter, M. E.(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 Y.:The Free Press
    26.Schuler, R. S.(1992),” Davidson-Marley BV: Establishing and Operating a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London, Dec 1992,
    Vol. 10, Iss. 4, pg. 428, 10 pgs
    27.Robert K .Yin(1994),"Case Study Research", SAGE Publishing, Inc. 28.Saxton,Todd(1997),"The Effect of Partner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n Alliance Outcom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0,No2,PP.443~461
    29.Schuler(1992),” The Form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Marley Automotive Component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London, Sep 1992, Vol.10, Iss. 3, pg. 304, 6 pgs
    30.Sherman, Stralford(1992), "Are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ing?" Fortune, September, PP.77~78。
    31.Sunoo, B. P.(1995),"Wedding HR to Strategic Alliances," Personnel Journal, May ,PP.28~36
    32.Wayne Brockbank(1999), "If HR were relly strategically proactive:pres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HR's contribution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38,No4,PP.337~352
    33.Youndt、Snell、Dean & Lepak(1996),"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factur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 (4),P.84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2-06-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