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蘇珮鈞 Su, Pei-Jiun |
|---|---|
| 論文名稱: |
不當勞動行為之類型研究-以不利益待遇為中心 A Study on Typical Research of Unfair Labor Practices in Taiwan: Focusing on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s |
| 指導教授: |
蔡維音
Tsai, Wei-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5 |
| 中文關鍵詞: | 不當勞動行為 、不利益待遇 、團結權 、基本權衝突 |
| 外文關鍵詞: | Unfair Labor Practices,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s, The Right To Organize, Conflict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1 下載:3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雇主對於勞工及工會所為之不利益行為,即所謂「不當勞動行為」,係指於勞資關係中,雇主不正當的侵害、妨礙勞工行使集體勞動權之行為總稱。然不當勞動行為中不利益待遇之要件看似完整,卻仍存在些許缺漏值得探尋,尤其在工會法第35條中之「其他不利之待遇」一詞十分抽象,更將會隨著集體勞資關係之發展出現更多新的態樣,關於不利益待遇態樣之要件解釋於我國實務運作或學說見解中,又是如何進行分析及判斷?其判斷及解釋是否能確實保障勞工權益?於日漸多元的雇主不利益手段中是否得嘗試將其類型化?如勞工之團結權與雇主之基本權利產生衝突時又應如何調和?上開諸多問題均值得吾人深入探究。
就雇主所為之不利益待遇行為中,本文認為可區分為:一、雇主所為本屬違法之不利益行為;二、雇主基於契約關係所為之不利益行為;三、雇主於契約關係外所為之不利益行為等類型。本文亦從憲法保障勞工團結權之意旨出發,加上工會法第35條及勞資爭議處理法當中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對於上開憲法意旨立法化之實現,應可解釋出國家本應優先保障長久以來皆處於弱勢之勞工,使其得以有效行使團結權之精神,縱雇主同為我國憲法上之基本權主體,而可能產生基本權衝突之問題,但因憲法第15、153、154條所引導出之方針,在一定限度下,應當優先保障勞工之團結權,始能抗衡雇主,防止雇主以其享有基本權利保障之名,行侵害勞工團結、工會運作之實。
The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s from the employers to labors and labor unions, are called “Unfair Labor Practices”.Although the elements of unfair labor practices seems complete,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ages worth exploring. In particular, the “other adverse treatments” in Article 35 of the Labor Union Act can be very abstract. So how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elements of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s in Taiwan, especially in our legal practices or scholar’s opinion? Can these judgments and explanations really protect the labor rights? Or can we try to categorize all these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s from the employers? The above issues are all worth exploring.
Regarding the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s performed by the employers, I think it can be divided into: 1. The employer’s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 is illegal; 2. The employer’s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 based on privity of contract; 3. The employer’s disadvantageous treatment outside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I proceed from the inten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labor unity, and it should be able to explain that w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guaranteeing the labors who are all in a disadvantaged position enable them to effectively exercise the spirit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The concepts guided by Articles 15, 153, and 154 of the Constitution,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bor’s right to organize within certain limits, so that it can against employers and prevent them from infringing on labor unity in the name of protecting their fundamental rights.
一、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序)
1.史尚寬,勞動法原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10月。
2.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15年9月。
3.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2003年9月。
4.吳全成,勞資關係,台北:華立,2005年4月。
5.林良榮、邱羽凡、張鑫隆,工會保護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新北:勞動視野工作室,2012年10月。
6.林良榮,團結權與工會活動,收錄於勞動法文獻分析-理解、分析與重構,台北:元照,2018年9月。
7.林更盛,資遣解僱,收錄於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2009年9月。
8.林大鈞,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台北:工商教育,1987年8月。
9.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014年9月。
10.侯岳宏,不當勞動行為救濟的基礎理論,台北:元照,2015年7月。
11.黃程貫,勞動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2月。
12.黃越欽,勞動法新論,台北:翰蘆,2015年9月。
13.許慶雄,憲法入門,台北:元照,2000年9月。
14.許志雄,人權論-現代與近代的交會,台北:元照,2016年1月。
15.焦興鎧、康長健、魏千峯、邱羽凡、劉志鵬、李玉春、林佳和、王松柏、周兆昱、陳建文、張義德、郭玲惠、林炫秋、黃程貫、林良榮、侯岳宏、黃馨慧、黃鼎佑、邱駿彥、張鑫隆、鄭津津、陳金泉,集體勞動法,台北:新學林,2019年10月
16.張峰益、洪敬舒、楊書瑋、林佳和、周兆昱、侯岳宏、林良榮、沈牧樺、葉永山,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台北: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2年10月。
17.張烽益、孫友聯、洪敬舒、黃怡翎、李健鴻、王兆慶、楊書瑋,公平經濟新藍圖-2016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6年3月。
18.楊通軒,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19年7月。
19.蔡茂寅,社會權(二),收錄於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8年10月。
20.蔡茂寅,經濟自由的保障與限制,收錄於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8年10月。
21.鄧學良,勞資事務研究,台北:五南,1993年1月。
二、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1.王惠玲,國際勞工組織對團結權之保障-兼評我國工會法,政大勞動學報,2005年7月。
2.王能君,臺灣勞動法制的形成與展開過程初探,思與言,2002年3月。
3.朱言貴,團體勞動法對勞工的重大意義,勞工之友,2002年11月。
4.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期,1995年5月。
5.李震山,警察權之行使與人民罷工權-以罷工糾察線所引起問題為例,發表於「爭議行為之行使所涉及相關法律問題」學術研討會,2006年12月。
6.李仁淼,人權的私人間效力,月旦法學教室,2006年1月。
7.李仁淼,憲法與民事法的交錯點-人權的私人間效力,月旦法學教室,2018年11月。
8.李惠宗,論營業許可基準之司法審查-兼論我國憲法上營業自由之限制,經社法制論叢,1990年1月。
9.李惠宗,禁譜辦公室戀曲-「基本權第三人效力」或「基本權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79期,2001年12月。
10.李瑞敏,調職與不當勞動行為初探-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一O三年勞裁字第十五號裁決決定書評析,全國律師,2015年4月。
11.林良榮,論兩公約之勞動基本權規範與實踐:從國際勞動法的觀點反思兩公約之批准以及對我國集體勞動關係之影響,臺灣國際法季刊,2010年12月。
12.林良榮,我國勞動三權之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歷史、結構與法律的分析途徑,監察院第四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3月。
13.周兆昱,我國雙軌制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制度之研究: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思與言人文與社會期刊,第52卷第1期,2014年8月,頁114。
14.黃瑞明,落後的罷工法制、反動的意識形態,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4 月,頁38、39。
15.黃越欽,憲法中工作權之意義暨其演進,法令月刊,2000年10月。
16.侯岳宏,不當勞動行為案件中大量觀察法之運用-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223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2018年4月。
17.徐國淦,從勞動抗爭到產業和平-邁向雙贏優質的勞工運動,臺灣勞工季刊,第22期,2010年6月。
18.郝鳳鳴,從事物本質析論勞工法制之憲法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2006年
6月。
19.許慶雄,勞工權利與憲法,律師雜誌,第219期,1997年12月。
20.許志雄,人權規定之第三人效力,月旦法學雜誌,1995年3月。
21.陳建文,團結權思想之發展與演變-以日本法的經驗為觀察素材,憲政時代,第33卷第3期,2005年1月。
22.陳金泉,新勞動三法之施行-從法律實務工作者的角度談起,臺灣勞工季刊,第30期,2012年6月。
23.陳仲嶙,我國憲法上未列舉權利之發展,憲政時代,2018年10月。
24.焦興鎧、梨博文,我國不當勞動行為規範與案例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計畫,2016年3月。
25.焦興鎧,勞工團結權國際勞動基準之發展,憲政時代,第31卷第3期,2006年1月。
26.張鑫隆,新勞動三法對台灣工會的意義及未來的課題,臺灣勞工季刊,第22期,2010年6月。
27.劉士豪,勞動基本權在我國憲法基本權體系中的定位(上),政大法學評論,第87期,2005年10月。
28.劉格珍,勞動三法實施週年概況之初探,臺灣勞工季刊,第30期,2012年6月。
29.蔡茂寅,工作權保障與勞動基本權的關係及其特質,律師雜誌,第219期,1997年12月。
30.蔡茂寅,社會權-生存權與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1999年6月。
31.廖義男,憲法與競爭秩序之維護,法學叢刊,第26卷第3期,1981年9月。
32.衛民,從勞動三權觀點論公共部分教師會協商權與罷工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1卷第2期,1999年6月。
33.韓仕賢,勞動三法修正實施後對集體勞資關係的影響,臺灣勞工季刊,第30期,2012年6月。
三、研究計畫(依姓名筆劃排序)
1.王能君,集體勞動法註釋整合型計畫—不當勞動行為與處理子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100-2410-H002-089-MY2,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執行,2012年3月。
2.林佳和,不當勞動行為實體法與程序法整合型計畫-裁決程序子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SC100-2410-H004-113-MY2,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執行,2013年7月。
3.吳姿慧,違法調職之類型與不當勞動行為之探討-兼論工會法第35條第1項與第2項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SC101-2410-H033-019,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執行,2013年10月。
4.侯岳宏,不當勞動行為要件與認定基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8-2410-H305-039,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執行,2010年10月。
5.黃程貫,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決定與判決之整合型研究計畫:不利益待遇(子計畫一),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計畫編號:MOST104-2410-H004-062,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執行,2016年10月。
6.張鑫隆,日本不當勞動行為主體之概念—兼論我國實務之見解,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計畫編號:NSC102-2410-H259-028,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執行,2014年10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1.李嘉苓,我國不當勞動行為相關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2.林筠傑,我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決定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3.陳麒全,全民健保下物理治療師營業自由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4.張義德,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與我國之不利益待遇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5.蔡維音,罷工行為規範之憲法基礎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 月。
6.賴秋惠,勞工之言論自由與界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0年1月。
五、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決定書
1.101年勞裁字第9號裁決決定。
2.101年勞裁字第16號裁決決定。
3.101年勞裁字第39號裁決決定。
4.101年勞裁字第41號裁決決定。
5.101年勞裁字第55號裁決決定。
6.101年勞裁字第56號裁決決定。
7.102年勞裁字第17號裁決決定。
8.102年勞裁字第18號裁決決定。
9.102年勞裁字第44號裁決決定。
10.102年勞裁字第54號裁決決定。
11.102年勞裁字第58號裁決決定。
12.103年勞裁字第31號裁決決定。
13.104年勞裁字第6號裁決決定。
14.104年勞裁字第14號裁決決定。
15.104年勞裁字第29號裁決決定。
16.104年勞裁字第32號裁決決定。
17.104年勞裁字第38號裁決決定。
18.104年勞裁字第48號裁決決定。
19.104年勞裁字第50號裁決決定。
20.105年勞裁字第13號裁決決定。
21.105年勞裁字第26號裁決決定。
22.105年勞裁字第32號裁決決定。
23.105年勞裁字第36號裁決決定。
24.105年勞裁字第41號裁決決定。
25.105年勞裁字第48號裁決決定。
26.106年勞裁字第2號裁決決定。
27.106年勞裁字第24號裁決決定。
28.106年勞裁字第48號裁決決定。
29.106年勞裁字第54號裁決決定。
30.106年勞裁字第59號裁決決定。
31.106年勞裁字第60號裁決決定。
32.107年勞裁字第11號裁決決定。
33.107年勞裁字第14號裁決決定。
34.107年勞裁字第24號裁決決定。
35.107年勞裁字第35號裁決決定。
36.107年勞裁字第39號裁決決定。
37.107年勞裁字第76號裁決決定。
38.108年勞裁字第19號裁決決定。
39.108年勞裁字第31號裁決決定。
40.108年勞裁字第36號裁決決定。
41.108年勞裁字第37號裁決決定。
42.108年勞裁字第38號裁決決定。
43.108年勞裁字第39號裁決決定。
六、網路資料
1.血汗列車何時停?臺鐵產業工會抗爭總整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7年9月5日,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67761。
2.說到做到,華航空服員啟動罷工程序,焦點事件,2016年6月1日, https://www.eventsinfocus.org/news/675。
3.華航罷工:機師首次落地抗爭,提升台灣勞權意識新希望, BBC中文網,2017年2月10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7186102。
4.新海瓦斯解僱工會幹部,工會新北市府前抗議,自由時報,2016年1月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562217。
5.參與抗議,華航工會成員一名被解僱兩名記過,上報,2017年12月8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30771。
6.無預警解僱18名員工卻有15位工會成員,美麗華球場:忍痛資遣,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8年1月12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487。
7.長榮航空3招迎戰罷工,中時電子報,2019年5月9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09000568-260110?chdtv。
8.林良榮,我國裁決制度之規範、實踐與團結權之保障,中華民國勞動部全球資訊網工會事務專區,https://www.mol.gov.tw/media/5758796/%E6%88%91%E5%9C%8B%E8%A3%81%E6%B1%BA%E5%88%B6%E5%BA%A6%E4%B9%8B%E8%A6%8F%E7%AF%84%E5%AF%A6%E8%B8%90%E8%88%87%E5%9C%98%E7%B5%90%E6%AC%8A%E4%B9%8B%E4%BF%9D%E9%9A%9C_%E5%8B%9E%E5%8B%95%E9%83%A8_.pdf。
七、外文資料
1.2017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Taiwa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s://www.state.gov/reports/2017-country-reports-on-human-rights-practices/taiwan/ (last visited JUL.27, 2020).
2.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http://www.scu.edu.tw/h r/document_imgs/documents/d1.pdf (last visited Oct.13, 2020)
3.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bout the ILO, https://www.ilo.org/global/about-the-ilo/lang--en/index.htm. (last visited AUG.4, 2020).
4.Article 2 of the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Organise Convention , 1948 (No. 87), https://www.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P12100_INSTRUMENT_ID:312232#A2. (last visited AUG.4, 2020).
5.Article 2、5 of the Right to Organise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nvention, 1949 (No. 98), https://www.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P12100_ILO_CODE:C098. (last visited AUG.4, 2020)
6.Article 1、3 of the Workers' Representatives Convention,1971 (No.1 35), http://www.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
:P12100_ILO_CODE:C135. (last visited AUG.4, 2020)
7.Declaration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ights at Work, http:// www.ilo.o rg/actrav/areas/WCMS_DOC_ATR_ARE_DECL_EN/lang—en/index.
htm. (last visited AUG.4,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