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允哲
Chen, Yun-Che
論文名稱: 使用雷達回波降雨資料建立邊坡滑動預警系統
Development of Slope Warning System for Landslides using Radar Echo Rainfall Data
指導教授: 李德河
Lee, Der-h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8
中文關鍵詞: 地滑降雨邊坡穩定雷達回坡預警系統
外文關鍵詞: landslide, rainfall, slope stability, radar echo, warning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77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極端氣候劇烈影響下,豪雨及強颱所帶來的極端雨量更造成山區邊坡崩壞發生頻率劇增,甚至超過強烈地震引發之邊坡災害的嚴重程度,加上臺灣高密度的人口使山區的開發利用大幅增加,影響了原本山區坡地的穩定性,當極端降雨量發生便會造成邊坡滑動及崩塌,對於山區居民安全及經濟活動造成極大的衝擊。因此徹底探討降雨引致邊坡地滑的機制,並建立一套邊坡破壞預警系統是有其必要性的。
    本研究首先建立在不同的地質條件的邊坡-阿里山公路的崩積層、南橫公路的砂頁岩互層、藤枝林道的板頁岩互層以及台174縣道的崩積層夾泥岩四個試驗邊坡上之地下水位變動與邊坡穩定性的關係。另外分析中央氣象局提供之高精度雷達回波,透過雷達回波強度dBZ來推估降雨強度I及累積降雨量R與其之間的關係並整理出各試驗邊坡的dBZ-I及dBZ-R的關係迴歸式,再結合降雨量與地下水位變動的連結,得到雷達回波強度-降雨量-地下水位變動-邊坡穩定性之相互關係,作為建立邊坡崩壞警戒系統的依據。除台174縣道試驗邊坡監測時間過短尚無分析外,各邊坡發生崩塌機率從0%開始增加之最低臨界累積降雨量Rmin,阿里山第一滑動面為365.9mm,第二滑動面為599.1mm。南化第一滑動面為1038.4mm,第二滑動面為1262.2mm。藤枝林道滑動面為668.52mm;當崩塌機率將達到100%之最高臨界累積降雨量Rmax,阿里山第一滑動面為882.3mm,第二滑動面為1115.5mm。南化第一滑動面為1246.5mm,第二滑動面為1470.4mm。藤枝林道滑動面為780.5mm。本研究針對三處不同地質之邊坡提出滑動預警指標,另外搭配累積降雨量R與累積雷達回波ΣdBZ所建立之迴歸式提出一套以雷達回波為基礎的預警系統。

    In this study, selected Alishan Highway 86K+950, South Cross-Island Highway 52K+150, Tengjhih Forest-road 1K+800, and Taiwan 174 County Road 50K+500 as target slopes which have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on slopes and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In addition, formulate critical groundwater level for each slope. Als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fall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clouds (using the Central Weather Bureau radar echo), establish regress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radar echo. Combi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groundwater level and radar echo regression that develop slope warning system for landslides using radar echo and rainfall data. Except for the monitoring time of the Taiwan 174 county road trial slope is too short to be analyzed, the minimum critical cumulative rainfall Rmin of the collapse rate of each slope starts from 0%: The first sliding surface of Alishan is 365.9mm, and the second sliding surface is 599.1mm. The first sliding surface of South Cross-Island Highway site is 1038.4mm, and the second sliding surface is 1262.2mm. The sliding surface of Tengjhih Forest-road is 668.52mm. The maximum critical cumulative rainfall Rmax of the collapse rate of each slope will reach 100%: The first sliding surface of Alishan is 882.3mm, and the second sliding surface is 1115.5mm. The first sliding surface of South Cross-Island Highway site is 1246.5mm, and the second sliding surface is 1470.4mm. The sliding surface of Tengjhih Forest-road is 780.5mm.

    摘要 III 誌謝 XIII 目錄 XIV 表目錄 XX 圖目錄 XXV 照片 XXXV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流程 3 1-4 研究大綱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邊坡破壞 6 2-1-1 邊坡破壞定義 6 2-1-2 邊坡破壞種類 8 2-1-3 邊坡破壞條件 15 2-2 邊坡穩定性與降雨的影響 18 2-2-1 雨場定義 19 2-2-2 降雨入滲對邊坡穩定性之影響 25 2-3 邊坡穩定分析理論 27 2-3-1 極限平衡法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27 2-3-2 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28 2-4 雷達回波估計降水 30 2-4-1 雷達回波與降雨強度之關係 30 2-4-2 雷達回波估計降雨之修正 33 2-5 邊坡致災管理 38 2-5-1 邊坡破壞之臨界降雨準則 38 2-5-2 邊坡穩定性之研判標準 42 2-5-3 邊坡災害警戒系統 44 2-5-4 雷達回波於防災上之應用 46 第三章 研究區域基本概況 48 3-1 崩積層-嘉義縣台18線阿里山公路 48 3-1-1 路線與地理位置 48 3-1-2 地形與地質構造 49 3-1-3 降雨及水文概況 51 3-2 砂、頁岩互層-台南市台20線南橫公路 54 3-2-1 路線與地理位置 54 3-2-2 地形與地質構造 54 3-2-3 降雨及水文概況 56 3-3 板、頁岩互層-高雄市藤枝林道 59 3-3-1 路線與地理位置 59 3-3-2 地形與地質構造 60 3-3-3 降雨及水文概況 62 3-4 泥、砂岩互層-台南市台174縣道 64 3-4-1 路線與地理位置 64 3-4-2 地形與地質構造 65 3-4-3 降雨及水文概況 66 第四章 試驗邊坡基本特性調查 68 4-1 場址選定及鑽探結果 68 4-1-1 嘉義縣阿里山鄉台18線 68 4-1-2 台南市南化區台20線 70 4-1-3 高雄市六龜區藤枝林道 71 4-1-4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 73 4-1-5 各場址綜合比較 75 4-2 試驗邊坡地電阻探測結果 77 4-2-1 儀器介紹與原理 77 4-2-2 嘉義縣阿里山鄉台18線 79 4-2-3 台南市南化區台20線 81 4-2-4 高雄市六龜區藤枝林道 84 4-2-5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 86 4-3 試驗邊坡傾斜管觀測結果 88 4-3-1 儀器介紹與原理 88 4-3-2 嘉義縣阿里山鄉台18線 90 4-3-3 台南市南化區台20線 93 4-3-4 高雄市六龜區藤枝林道 94 4-3-5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 95 4-3-6 各試驗邊坡可能滑動面整理 97 4-4 降雨引致地下水位變動與試驗邊坡滲透性 98 4-4-1 嘉義縣阿里山鄉台18線 98 4-4-2 台南市南化區台20線 99 4-4-3 高雄市六龜區藤枝林道 101 4-4-4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 103 4-4-5 各試驗邊坡滲透性整理 105 4-5 位移速率與邊坡穩定性之關係 109 4-5-1 嘉義縣阿里山鄉台18線 110 4-5-2 台南市南化區台20線 114 4-5-3 高雄市六龜區藤枝林道 116 4-5-4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 118 4-6 傾度計與雷射位移計觀測結果 121 4-6-1 儀器介紹 121 4-6-2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監測結果 123 4-7 室內實驗 124 4-7-1 基本物理性質試驗 124 4-7-2 直接剪力試驗 129 4-7-3 岩石單軸壓縮試驗 135 4-8 邊坡數值模擬分析 138 4-8-1 數值模擬程式 138 4-8-2 嘉義縣阿里山鄉台18線 139 4-8-3 台南市南化區台20線 151 4-8-4 高雄市六龜區藤枝林道 162 4-8-5 台南市六甲區台174縣道 172 第五章 雷達回波資料處理與迴歸式之建立 178 5-1 雷達回波現況與處理 178 5-1-1 雷達回波原理 178 5-1-2 臺灣氣象雷達現況 179 5-1-3 雷達回波資料處理 180 5-2 影響降雨因子之選定 184 5-2-1 天氣型態及回波型態分類 184 5-2-2 氣象觀測資料 184 5-2-3 雨量站之選定 185 5-2-4 雨場切割 189 5-3 單迴歸模式建立 191 5-3-1 迴歸原理 192 5-3-2 模式估計 193 5-3-3 單變數迴歸結果 197 5-4 複迴歸模式建立 200 5-4-1 變數轉換與相關性分析 200 5-4-2 共線性分析結果 204 5-4-3 交互干擾分析結果 207 5-4-4 決定最佳迴歸式 209 5-5 雷達回波與降雨強度之關係 214 5-5-1 雷達回波與降雨強度之區域公式 214 5-5-2 累積雷達回波值與累積降雨量之關係 218 5-6 雷達回波預測 220 5-6-1 雷達回波移動方向 220 5-6-2 預測點範圍劃分及降雨事件選定 223 5-6-3 颱風之預測模式 231 5-6-4 比較預測結果與實際之差異 234 第六章 邊坡滑動預警系統的建立 242 6-1 制定邊坡安全警戒指標 242 6-1-1 地下水位與邊坡穩定性之關係 242 6-1-2 降雨與地下水位抬升之關係 246 6-2 應用雷達回波建立邊坡預警系統 254 6-2-1 以降雨量建立試驗邊坡的崩壞預警系統 254 6-2-2 結合雷達回波建立試驗邊坡的崩壞預警系統 25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61 7-1 結論 261 7-2 建議 263 參考文獻 264 附錄A 試驗場址鑽探報告及基本物性試驗結果 274 附錄B 試驗場址鑽探岩心箱照片 291 附錄C 台174縣道青山工程顧問公司傾斜觀測管報告 299 附錄D 雷達回波迴歸分析結果 302 附錄E 口試委員建議 326

    1. 土砂管理研究グループ ,「雪崩・地すべり研究センター」,土木研究所,2018,http://www.pwri.go.jp/team/niigata/leaflets/L1_landslides.pdf
    2. 山野井傲、石里重實、布施弘、神田章「新潟縣の地すべりとその環境,地すべり」,11.2,pp.3-14,1974。
    3. 中國石油公司,「十萬分之一地質圖-嘉義幅 」,中國石油公司臺探總處,1986。
    4. 中央氣象局氣象衛星中心,「氣象遙測觀測─氣象衛星與氣象雷達」,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5。
    5. 中央氣象局,「豪(大)雨雨量分級定義修正對照表」,中央氣象局,2015。
    6. 日本土木研究所,「地滑り防止技術指針及び同解説(提案)」,獨立行政法人土木研究所,第4077號,2008。
    7. 日本氣象廳,「雨の強さと降り方」,日本氣象廳,2018。
    8. 王金山、鍾明劍、冀樹勇,「降雨誘發崩塌地滑動之監測回饋分析與預警應用探討」,中興工程季刊,第110期,第27-40頁,2011。
    9. 丘台光、陳嘉榮、張保亮與林品芳,「劇烈天氣監測系統QPESUMS之服務與應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07。
    10. 申潤植,「地すべリ工學-理論と實踐-」,山海堂,東京,日本,1989。
    11. 石川芳治,「降雨量を用いた土石流の警戒·避難基準」,新砂防,第43卷,第2期,第40-47頁,1990。
    12. 石棟鑫,「台灣地區颱風雨降雨型態之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台灣,2001。
    13. 地すべり對策技術協會,「地すべり對策技術設計實施要領」,第12卷,1978。
    14. 江衍銘、張斐章,「以類神經網路建構定量降雨及多階段洪水預報模式」,臺灣水利,第55卷,第2期,2007。
    15. 池谷浩,「降雨強度比による土砂害からの避難基準に関する一私案」,新砂防,第27卷,第3期,第7-11頁,1974。
    16. 何雲筠,「以雷達回波推估降雨量及邊坡地下水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5。
    17. 何慶齡,「以雷達回波估計降雨量並建立邊坡致災警戒系統」,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6。
    18. 何春蓀,「臺灣地質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市,台灣,第164頁,1986。
    19. 何春蓀,「台南竹頭崎油田之中新世地層」,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八號,台北市,台灣,第7-38頁,1956。
    20. 呂明杰,「土壤邊坡降雨入滲行為之探討」,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台灣,2004。
    21. 宋國城、林慶偉、林偉雄、林文正,「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甲仙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新北市,台灣,圖幅第51號,2000。
    22. 李德河、林宏明,「邊坡之滑動與崩壞」,山崩與土石流專題,2008。
    23. 李明熹,「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分析及其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06。
    24. 李清勝、劉格非、周仲島、何興亞、林李耀與陳建元,「土石流潛勢區之雨量估計與即時預報技術發展研究(第一年)」,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計畫,2005。
    25. 周宜萍,「同化雷達資料對數值預報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台灣,2005。
    26. 周仲島,「西南氣流與季風豪雨實驗研究成果報導」,台大理學院電子報,第13期,2012。
    27. 林德貴、張國欽、蘇苗彬,「颱風降雨期間梨山地滑區邊坡穩定性之數值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9卷,第1期,第57-81頁,2008。
    28. 林偉雄,「荖濃溪斷層作為臺灣南部新、古第三系界限斷層的檢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2號,第1-24頁,台北市,台灣,1999。
    29. 青山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台20線52k+150路基保護工程委託地滑調查、測量及設計服務工作建議書」,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2014。
    30. 青山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台20線52k+150路基保護工程委託地滑調查、測量及設計服務第二期監測成果報告」,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2015。
    31. 勇霖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藤枝聯外道路監測委託技術服務(成果報告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2014。
    32. 勇霖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藤枝聯外道路監測委託技術服務(期中報告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2016。
    33. 徐森雄、陳俐伶、李冠昌、蔡宜君,「風速對雨量量測之影響(二)」,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第2卷第4期,第308-314頁,2005。
    34. 耿文溥,「臺灣南部甲仙及旗山間之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9號,第1-13頁,台北市,台灣,1967。
    35. 高振誠,「邊坡滑動面判釋方法之研究-以烏山嶺地滑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2006。
    36. 張蘇能,「花東縱谷東側集水區邊坡崩塌特性之探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台灣,2006。
    37. 張智昌、孫志鴻、賴進貴,「整合氣象雷達與即時降雨資料於颱風降雨推估之研究」,環境與世界,第13期,第1-22頁,2006。
    38. 張永欣,「以多變量地質統計方法進行雨量空間內插」,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台灣,2007。
    39. 張錫齡、鍾振東,「台南縣竹頭崎構造之地質」,臺灣石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中國石油公司,第231-249頁,1957。
    40. 張家騰,「台南174縣道地滑整治對策與施工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3。
    41. 張勝堤、陳威翔、洪勝雄、林德貴,「九份地滑地在降雨條件下之穩定性評估」,中華水土保持協會年會,台中市,台灣,2013。
    42. 莊雅雯,「以雷達回波估計降雨量及應用於邊坡災害管理」,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7。
    43. 陳宏宇,「山崩」,地球科學園地,第6期,第12-21頁,1998。
    44. 陳樹群,「土砂災害與深層崩塌機制探討」,行政院中央災害防救會報,2010。
    45. 陳聯光,「大規模崩塌災害防治推動策略規劃」,極端氣候的挑戰-大規模山崩防災研討會會議手冊,共21頁,2012。
    46. 陳水龍「利用有限元素法與極限平衡法進行九份國小邊坡穩定分析」,技術學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第383-393頁,2006。
    47. 陳培源,「台灣地質」,科技圖書,台北市,台灣,2006。
    48. 陳弘倫,「無框架工法於阿里山公路邊坡整治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5。
    49. 陳尚奕,「粒徑分布狀況對不飽和崩積土壤吸力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2009。
    50. 陳順宇,「迴歸分析第四版:SPSS、STATISTICA軟體操作」,三民書局出版,台北,2009。
    51. 鳥居敬造,「高雄州旗山油田調查報告及旗山油田地質圖(三萬分之一)」,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第633號,共36頁,1933。
    52. 曾志豪,「降雨對阿里山公路邊坡破壞模式分析之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04。
    53. 曾子育,「公路邊坡破壞與颱風雨型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道174、175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1。
    54. 曾致仁,「降雨引致邊坡地下水位變動及作為邊坡崩壞預警指標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7。
    55. 曾國鈞,「降雨引至地下水位變動對邊坡穩定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5。
    56. 渡正亮,「すベリやすい地すベリ防止技術」,地すべり技術,8(1),1976。
    57. 渡正亮、小橋澄治,「地すべリ,斜面崩壞の予知と對策」,山海堂,東京,日本,1987。
    58. 童崇旗,「西南氣流實驗期間之降水特徵與相關環境型態」,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9. 黃安斌、林志平、董家鈞、廖志中、潘以文,「道路邊坡高效能監測系統研發與崩塌預警基準制訂」,交通部,2002。
    60. 黃博寅,「降雨量與地下水位變動對南部地區邊坡穩定性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6。
    61. 楊樹榮、林忠志、鄭錦桐、潘國樑、蔡如君、李正利,「台灣常用山崩分類系統」,大地工程研討會,桃園,台灣,2011。
    62. 楊貴三、沈淑敏,「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縣,台灣,2010。
    63. 詹錢登,「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值模式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計畫,2002。
    64. 詹錢登,「以降雨因子進行土石流警戒值訂定」,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計畫,2003。
    65. 詹錢登、李明熹,「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模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5卷第3期,pp.275-285,2004。
    66. 詹新甫,「台灣南部楠梓仙溪流域之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5號,第57-64頁,台北市,台灣,1964。
    67. 廖洪鈞、廖瑞堂,「坡地社區開發安全監測手冊」,營建自動化專案計畫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台灣,1999。
    68. 廖瑞堂,「山坡地護坡工程設計」,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臺北,2001。
    69. 劉桓吉、李錦發,「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雲林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62-72頁,1998。
    70. 劉桓吉、方中權、莊德永,「台灣新中橫公路嘉義觸口至塔塔加鞍部沿線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5號,第19-29頁,1989。
    71. 蔡光榮,「台灣南部橫貫公路邊坡崩塌災害潛在風險評估模式之建置」,臺灣公路工程,第31卷,第12期,第2-17頁,2005。
    72. 蔡明君,「以降雨特性研究阿里山公路邊坡崩塌預警管理」,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08。
    73. 蔡佩勳、馮正一、林建翰、游繁結,「降雨參數對堰塞壩穩定之影響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45卷,第1期,第57-66頁,2014。
    74. 鄧子榆,「以有限元素法進行邊坡穩定分析之研究」,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台灣,2001。
    75. 鄧鳳儀,「湖口崩塌地水文地質數值模型回饋分析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台灣,2008。
    76. 鄭順隆,「崩塌地降雨-入滲-滲流機制之數值模擬及穩定性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台灣,2006。
    77. 鄭子璉、周乃昉,「徐昇式多邊形網法之數值計算」,台灣水利,第48卷第3期,pp.43-51.,2000。
    78. 蕭文龍,「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SPSS中文版+SmartPLS 3(PLS_SEM)」,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北,2016。
    79. 賴明煌,「以雨量基準建立公路通行管理準則-以阿里山公路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市,台灣,2013。
    80. 謝平城、王瀚衛,「降雨滲流對邊坡穩定的影響」,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6卷,第2期,第135-142頁,2004。
    81. 鍾明劍、譚志豪、陳勉銘、蘇泰維,「以定率法評估邊坡山崩臨界雨量-以南勢坑為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44卷,第1期,第66-77頁,2013。
    82. 鍾明劍、王金山、譚志豪,「測傾管量測數據釋疑暨地滑機制研判應用」,中興工程季刊,第123期,第43-54頁,2014。
    83. 羅紅明、劉曉、唐輝明、陳守義,「对滑坡防治工程相关规范中渗流问题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漢,中國,2009。
    84. 羅鴻傑、許世孟、顧承宇、蘇泰維、李錦發,「降雨特性對坡地穩定性影響之關聯性研究-以義興崩塌地為例」,中興工程季刊,第106期,第17-25頁,2010。
    85. 饒瑞鈞、余致義、洪日豪、胡植慶、李建成、詹瑜璋、許麗文,「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活動斷層監測系統計畫(5/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報告95-10,共241頁,2006。
    86. Aubertin, M., Mbonimpa, M., Bussière, B. and Chapuis, R.P. “A model to predict the water retention curve from basic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40(6), pp.1104-1122., 2003.
    87. Bent, A. E., "Radar echoes from atmospheric phenomen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diation Laboratory Report, No.173, pp.10. , 1946.
    88. Bengtsson, L. M., “Four-dimensional assimila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WMO-ICSU, Geneva, GARP publications series, No.15, pp.77, 1975.
    89. Brown, E. T., “Rock characterization testing and monitoring”, ISRM suggested methods, Pergamon, Oxford, U.S.A, 1981.
    90. Caine N., "The rainfall intensity-duration control of shallow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 Geografiska Annaler, Vol.62, pp.23-27., 1980.
    91. Chen, C. Y., Lin, L. Y., Yu, F. C., Lee, C. S., Tseng, C. C., Wang, A. H. and Cheung, K. W., "Improving debris flow monitoring in Taiwan by using high-resolution rainfall products from QPESUMS", Natural Hazards, Vol.40, pp.447–461., 2007.
    92. D. Fredlund and J. Krahn, "Comparison of slope stability methods of analysi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14, no. 3, pp. 429-439, 1977.
    93. Doherty, L. H., “Z-R Relationships Deduced from Forward Scatter Doppler Measurements”,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21, No. 6, pp.683-697, 1964.
    94. Edwards, L.S., “A modified pseudosection for resistivity and ip”, Geophysics, Vol. 42, No.5, pp.1020-1036, 1977.
    95. Harter, R. M., “An estimation of rainfall amounts using radar-drived Z-R relationships”, Master of Science Thesis, Purdue University, 1989.
    96. Hoek, E. and Bray, J.D., “Rock Slope Engineering”, Revised Third Edition, E & FN Spon, London, England, 1981.
    97. Keefer, D. K., Wilson, R. C., Mark, R. K., Brabb, E. E., William, M. B., Ellen, S. D., Harp, E. L., Wieczorek, G. F., Alger, C. S., and Zatkin, R. S., “Real-time landslide warning during heavy rainfall”, Science, Vol.238, pp.921-925., 1987.
    98. Loke, M. H., “Tuorial:2-D and 3-D electrical imaging surveys.”, Geomoto Software, Penang, Malaysia, 2004.
    99. Marshall, J. S., Langille, R.C. and Palmer, W. Mck.,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by radar", Journal of Meteorology, Vol.4, pp.186-192., 1947.
    100. Marshall, J. S., and Palmer, W. McK.,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drops with size", Journal of Meteorology, Vol.5, pp.165-166., 1948.
    101. O. Hungr, S. Leroueil, and L. Picarelli, "The Varnes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 types, an update," Landslides, vol. 11, no. 2, pp. 167-194, 2014.
    102. Sudha, K., Israil, M. Mittal, S. and Rai R. “Soi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Vol.67, pp.74-79, 2009.
    103. Tokay, A., and Short, D. A., " Evidence from tropical raindrop spectra of the origin of rain from stratiform versus convection cloud",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Vol.35, pp.355-371., 1995.
    104. Thiessen, A.H., “District No.10, Great basin”, Monthly Weather Review, Vol.39, pp.1082-1084, 1911.
    105. T. W. Van Asch, J. Buma, and L. Van Beek, "A view on some hydrological triggering systems in landslides," Geomorphology, vol. 30, no. 1-2, pp. 25-32, 1999.
    106. U. Nations,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highlight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United Nations, 2014.
    107. USGS, "Landslides Type and Processe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4.
    108. Varnes, D. J., “Slope movements and types and process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U.S.A, pp.11-13., 1978.
    109. Xin, L., Recuter, G., and Larochelle, B., "Reflectivity-rain rate relationship for convective rainshowers in Edmonton", Atmosphere-Ocean, Vol.35, pp.513 -521., 1997.
    110. Xiao, R. and Chandrasekar, V., “ Development of a Neural Network Based Algorithm for Rainfall Estimation from Radar Observations ”,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vol. 35, No. 1, pp.160-171, 1997.

    參考網站:
    1.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https://www.usgs.gov/,2018
    2.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http://maps.nlsc.gov.tw,2018
    3. 日本氣象廳,http://www.jma.go.jp/jma/kishou/know/yougo_hp/amehyo.html,2018
    4.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網站,https://south.cwb.gov.tw/index,2018
    5.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www.cwb.gov.tw,2018
    6.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網站,http://thbu5.thb.gov.tw,2018
    7. 交通部公路總局網站,https://www.thb.gov.tw,2018
    8.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s://www.taiwan.net.tw,2018
    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網站,https://www.swcb.gov.tw,2018
    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https://www.forest.gov.tw,2018
    11.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網站,https://www.siraya-nsa.gov.tw/MainWeb/main.aspx,2018
    12.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網站,http://www.ali-nsa.net/,2018
    13.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土木研究所網站,https://www.pwri.go.jp,2018
    14. 國家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https://www.ttfri.narl.org.tw,2018
    15.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網站,http://www.moeacgs.gov.tw,2018
    16.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2018

    下載圖示 校內:2023-08-31公開
    校外:2023-08-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