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英倫
Luo, Ying-Lun
論文名稱: 臺灣古典詩與民間信仰之謝安形象研究
A study on the image of Xie An in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folk beliefs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Y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4
中文關鍵詞: 臺灣謝安形象古典詩民間信仰
外文關鍵詞: Taiwan, Xie An, image, classical poetry, folk beliefs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晉一代名相謝安(320-385),他一生中為人稱道的事蹟,透過《晉書》、《世說新語》的形構,主要聚焦於「高臥東山」、「淝水大戰」兩者,並且以仕隱有道、風神雅量的形象為人所知,後世詩文裡亦多見引出。透過寫作者的用典,也體現歷史人物之形象被接受時的集體意識,進一步引起閱讀者的情感認同。
    臺灣經歷明鄭、清領、日治時期,古典詩的創作未曾停歇,尤其每當新政權的官紳之間試圖交流,或是詩社活動的逐漸勃興,古典詩到後來成為日治時期常民生活裡的一部分,隨著臺灣不同時期的環境變化,謝安形象被運用的語境也漸趨多元;另一方面,謝安因在民間信仰裡成神的身分來到臺灣,從早期的祖籍神轉變為如今的地方神,甚至發展出與地方民俗祭儀、產學周遭的緊密關係,成為守護在地的象徵。
    本文以謝安為研究對象,選定人物形象為探討核心。藉由古典小說、史書、文獻、詩集、報刊、寺廟楹聯,壁畫等材料,初探謝安形象在臺灣本土轉化的情形,並且從中觀察謝安形象被運用的語境,以理解謝安形象如何反映當時官方及民間在地的人際互動網絡,從臺灣古典詩、民間信仰兩方面勾勒出臺灣謝安形象的輪廓。
    首先,本文從明清、日治時期的古典詩為始,試圖將謝安形象被引出的語境類型化,發現謝安形象在明清文人的筆下,以東山意象最為常見,具備轉危為安的心理作用;直至日治時期,從初期尚有遺老藉謝安用典抒發應對新政權的進退之道,演變到後來,在現代化的傳播媒體報紙裡,逐漸成為靠攏日本官方立場的修辭;在民間信仰方面,本文鎖定臺灣謝安信仰最為集中的臺南區域,以廟宇楹聯為主要材料,輔以其他視覺性材料,以探討活絡至今的臺灣謝安信仰,是以何種謝安形象深根於地方居民的心中。
    本文旨在探討謝安形象在臺灣的複義多樣性,經過討論,可以分為以下要點:一、在古典詩方面,明清時期,謝安形象雖然多以東山意象為形成基礎,仍然會因為文人本身的仕宦背景、政教意識,運用於不同的抒懷或應酬作意,謝安形象發揮因應世變的感召力;而題畫詩由於體裁橫跨詩、畫,開展異質媒材對於謝安東山主題的想像與對話;日治時期,謝安形象在詩社面向多出現於詩人的社會互動,包括遺民表達心志、官方媒體傳宣、常民日常酬酢,另外,關於空間地景的面向,謝安形象成為臺灣在現代化過程裡,套用於風流精神的符號。二、在民間信仰方面,以謝安信仰最為集中的臺南區域為例,經過字詞頻率的統計,以及爬梳楹聯意涵與在地的連結,發現謝安形象多以淝水大捷為形成基礎,反映臺灣過去移墾社會的痕跡,隨著時代演進,也從舊時的保鄉衛土擴大為護國安民。
    經綜合歸納後,得出在古典詩、民間信仰裡,謝安分別反映仕階層、民階層對於謝安的不同想像。臺灣為一海洋性格濃厚的移民社會,至此,我們也發現,謝安廣為接受的安定特質,象徵具備彈性空間的調適能力。謝安出處自如的魅力,在紮根於臺灣後,發展出獨特的風貌,值得期待未來和現代社會發生更多對話與想像。

    This article takes Xie An (320-385)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elects the character image as the core of the discussion. Through classical novels, history books, documents, poetry collections, newspapers, temple couplets, murals and other materials, we will first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Xie An's image in Taiwan, and observe the context in which Xie An's image is used to understand how Xie An's image is reflected at that time, the official and loc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network outlined the portrayal of Taiwan's Xie An image from both 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folk belief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義界與研究範疇4 一、研究義界4 二、研究範疇及研究步驟6 第三節 文獻回顧10 一、專書11 二、期刊論文12 三、學位論文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4 一、文獻分析法14 二、詩史互證法14 三、民俗方法學14 四、田野調查法15 第五節 研究限制及處理方式15 第二章 臺灣明清時期古典詩對謝安形象的接受情形 ──以「東山」用典為考察中心17 第一節 前言17 第二節 明清臺灣古典詩反映的謝安形象18 一、東山巍峨:漢文初播──明末遺民詩作中的「東山」意象18 二、浪濤風神:渡臺與遇險──孫元衡〈黑水溝〉36 三、望穿京師:宦遊與思鄉──同光體詩人陳衍〈得愛蒼京師書卻寄〉38 四、以詩坐鬥:抗日與救濟──彰化鹿港詩人許夢青抒懷詩54 第三節 謝安東山主題之題畫詩57 一、謝安「東山攜妓圖」的源起與流通58 二、民變詩史:山中流徙願太平──陳肇興〈謝太傅東山士女圖〉61 三、乙未割臺:內渡鼓浪覓新境──施士洁〈瞰青主人屬題東山絲竹圖香山鄭霽林所繪〉69 四、二首謝安東山主題之題畫詩比較76 第四節 小結78 第三章 臺灣日治時期古典詩對謝安形象的接受情形探析──以詩社、空間為考察中心81 第一節 前言81 第二節 日治時期古典詩概況82 一、背景:文人社群及發表場域的變化84 二、演變:古典詩的功能趨向遊戲競技86 第三節 詩社活動反映的謝安形象91 一、臺灣遺民之心理樣態92 二、日治懷柔之盛世符碼124 三、日本官方之戰事修辭132 四、臺灣詩人之社會互動137 第四節 空間地景反映的謝安形象146 一、斐亭夙昔──官署權力的排他148 二、蘭亭再現──風流精神的衍異150 第五節 小結159 第四章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謝安形象 ──以臺南四間主祀謝安廟宇為考察中心163 第一節 前言163 第二節 臺南四間主祀謝安廟宇聯語調查171 一、永康大灣廣護宮之楹聯調查172 二、新化天壇護安宮之楹聯調查173 三、麻豆謝厝寮紀安宮之楹聯調查176 四、佳里南勢九龍殿之楹聯調查177 第三節 臺南四間主祀謝安廟宇聯語分析178 一、句式長短179 二、字詞頻率185 三、楹聯嵌字及其意涵188 第四節 臺南四間主祀謝安廟宇視覺形象舉隅199 一、神像及雕像200 二、裝飾壁畫及雕飾204 第五節 小結216 第五章 結論219 參考文獻223 附錄一、謝安生平重要事蹟年表236 附錄二、謝安家族人物關係圖238 附錄三、《臺灣日日新報》謝安相關詩文收錄表239

    一、古典文獻(依時代排列,再依生卒年排列,如不詳則統一置於後)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尚書注疏》,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晉〕孔晁注:《逸周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南朝梁〕劉孝標注,〔民國〕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南朝宋〕范煜撰,〔唐〕李賢等註:《後漢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六臣註文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55、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李善註,〔南朝梁〕蕭統編:《文選註》,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徐堅:《初學記》,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司馬貞索隱,〔西漢〕司馬遷撰,〔唐〕張守節正義,〔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註:《李太白集注》,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李白撰,〔宋〕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贊補註:《李太白集分類補註》,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李德裕:《李衛公別集》,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北宋〕邢昺疏,〔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義:《論語注疏》,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北宋〕王安石撰,〔南宋〕李壁注:《王荊公詩注》,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北宋〕李昉撰:《太平御覽》,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北宋〕柳永撰:《樂章集》,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撰:《新唐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北宋〕黃庭堅撰:《山谷詞》,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鄭樵撰:《通志》,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朱熹撰:《楚辭集注》,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辛棄疾撰:《稼軒詞》,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胡仔撰:《漁隱叢話》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桑世昌撰,〔南宋〕高似孫:《蘭亭考》,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毛晃增註,〔宋〕毛居正重增:《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南宋〕晏天章撰:《棋經》,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明〕曺學佺編:《石倉歴代詩選》,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明〕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等著:《臺灣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28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清〕徐倬編:《御定全唐詩錄》,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仇兆鼇撰:《杜詩詳註》,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郁永河著:《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1697年原刊)。
    〔清〕康熙御定:《御定全唐詩》,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陳汝咸原本,〔清〕施錫衛再續纂修:《光緒漳浦縣志》,收入〔民國〕福建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第31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孫元衡撰:《赤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清〕余文儀纂修:《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曹雪芹:《國初鈔本原本紅樓夢(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清〕陳肇興撰:《陶村詩稿》,《臺灣文獻叢刊》第1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1936年原刊)。
    〔清〕劉銘傳撰:《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清〕謝頌臣:《小東山詩存》(臺北,謝文昌,1974年)。
    〔清〕謝頌臣:《小東山詩存.科山生壙詩集》(臺北,謝文昌,1974年)。
    〔清〕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1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清〕施士洁著,〔民國〕向麗頻選注:《施士洁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
    〔清〕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文獻叢刊》第1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1933年原刊)。
    〔清〕陳衍纂輯:《臺灣通紀》,《臺灣文獻叢刊》第12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922年原刊)。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清〕丘逢甲撰:《嶺雲海日樓詩鈔》,《臺灣文獻叢刊》第7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1936年原刊)。
    〔清〕洪繻:《寄鶴齋詩選》,收入洪槱編輯:《瀛海偕亡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清〕鄭家珍:《雪蕉山館詩集》,收入〔民國〕高志彬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2輯,《臺灣文獻類編》(臺北:龍文出版,2009年)。
    〔清〕許劍漁、許幼漁同撰:《鳴劍齋遺草》(高雄:大友書局,1950年)。
    〔清〕施梅樵撰:《梅樵詩集.捲濤閣詩草》,收入〔民國〕高志彬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3輯,《臺灣文獻類編》(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清〕林朝崧撰:《無悶草堂詩存》,《臺灣文獻叢刊》第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1933年原刊)。
    〔清〕連橫撰:《臺灣詩乘》,《臺灣文獻叢刊》第6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1921年原刊)。
    〔清〕連橫撰:《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連橫:《臺灣詩薈雜文鈔》,《臺灣文獻叢刊》第2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清〕林玉書撰:《臥雲吟草續集.雪庵吟草》,收入〔民國〕呂興昌審訂,黃哲永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6輯,《臺灣文獻類編》(臺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清〕周元文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清〕季麒光著,〔民國〕李祖基點校:《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收入〔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0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民國〕郭白陽:《竹間續話》(福州: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1年)。
    〔民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第69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當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順鎮:《蜘蛛人謝安(分上、下卷)》(臺北:實學社,2004年)。
    王嘉弘:《如此江山──乙未割台文學與文獻》(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世界謝氏宗親總會:《謝太傅安石紀念論文集》(臺北:世界謝氏宗親總會,1993年)。
    白雲開:《小說賞析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20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一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
    朱光潛:《談文學(再版)》(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何培夫:《臺南市寺廟匾聯圖集》(臺南:臺南市民政局,1980年)。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吳毓琪:《離散與落地生根──明鄭時期臺灣漢文學的發展面貌》(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李知灝:《從蠻陌到現代──清領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地景書寫》(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周淑舫:《東山再起:六朝紹興謝氏家族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正三、許惠玟:《瀛社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林朝成編著:《曾文溪流域概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社,2016年)。
    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臺中:弘祥出版社,1999年)。
    祁立峰:《建康內外:南朝作家的都城書寫與空間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年)。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洪伯邑:《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徐慧鈺:《鯤島逐華波──清領時期的本土文人與作品》(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徐麗霞:《清治到日治時期之臺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漢:《張純甫全集4.文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張鐵君:《楹聯學與新聯型創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家煌:《孫元衡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黃乃江:《臺灣詩鐘社團及相關組織考略(1865-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黃乃江:《臺灣詩鐘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黃淑貞:《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及其美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
    黃清涼:《臺灣區重要寺廟聯語匾詞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70年)。
    新化鎮公所:《新化鎮誌》(臺南:新化鎮公所,2005年)。
    楊貴三等撰稿:《北門區志》(臺南:台南市北門區公所,2017年)。
    裘惠楞:《題畫詩和題畫詩寫作》(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太白:《白屋聯語》,收入龔聯壽編:《聯話叢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昭仁:《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5年)。
    劉雅茹:《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蕭華榮:《華麗家族: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蕭慶偉、鄧文金、施榆生主編:《閩南歷史文化概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謝國興:《廣護大灣:鯽魚潭畔古聚落的民間信仰傳承(1661-2021)》(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2年)。
    謝崇耀:《月映內海灣──清領時期的宦遊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謝進泰編:《2012年麻豆香開路先鋒謝厝寮紀安宮金獅陣記錄彙編》(臺南:麻豆謝厝寮紀安宮,2012年)。
    顏崑陽:《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羅積勇:《用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嚴春:《心淡定,自從容:東晉一哥謝安傳》(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年)。
    顧力仁主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一線斯文──臺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
    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龔顯宗選注:《沈光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人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美〕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美〕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美〕Yi-Fu Tuan著,趙世玲譯:《製造寵物:支配與感情》(上海:上海光啟書局有限公司,2022年)。
    〔法〕Gaston Bachelare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幼華:〈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臺灣學研究》第7期,2009年6月,頁29-50。
    王亦錚:〈越南著名華僑黃仲訓家族史一瞥〉,《國文天地》,第29卷第12期,2014年5月,頁30-35。
    王妙純:〈《世說新語》士人服飾所展現的魏晉風度〉,《嘉大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頁29-59。
    王妙純:〈《世說新語》呈現的魏晉建築〉,《淡江中文學報》第28期,2016年,頁29-64。
    王建國:〈政治書寫與歷史衍異──清代臺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現象及其詩作論析〉,《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03-136。
    王建國:〈論沈光文與季麒光之交遊──以東吟社為主要場域〉,《成大中文學報》第70期,2020年9月,頁109-156。
    申慧豐:〈帝國的審美與觀視:論臺灣八景言說的建構及其美學意識型態〉,《臺灣文學研究》第2期,2012年6月,頁79+81-132。
    向麗頻:〈施士洁〈臺江新竹枝詞〉探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4卷,2003年7月,頁204-221。
    江寶釵:〈八景詩的移動:從東亞到臺灣所反映的文化意義〉,《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9年,頁3-16。
    余育婷:〈日治時期臺灣竹枝詞的新變及其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20年12月,頁169-194。
    余美玲:〈海東進士施士洁的詩情與世情〉,《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33-54。
    吳秀明、夏海微〈權力網路中的大小蜘蛛──從《蜘蛛人謝安》看人生萬象〉,收入王順鎮:《蜘蛛人謝安(下卷)》(臺北: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頁20。
    吳彩娥:〈志士之高歌──許夢青詠懷類詩歌析論〉,《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101-115。
    吳毓琪:〈傳媒時代的臺灣古典詩壇──日治時期「全臺詩社聯吟大會」〉,《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15期,2014年2月,頁1-40。
    李承機:〈日治時期的報業發展〉,《臺灣學通訊》第85卷,2015年,頁4-7。
    周安慶:〈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賞析〉,《文物鑑定與鑑賞》,2012年第7期,頁49-51。
    林郁迢:〈辛稼軒與謝太傅〉,《東華人文學報》第15期,2009年7月,頁101-127。
    近藤正己:〈「殖民地戰爭」與在臺日本軍隊〉,《歷史臺灣》第11期,2016年,頁5-33。
    姜永帥:〈《東山攜妓圖》:一個畫題的社會文化史考察〉,《美術學報》,2018年第6期,頁33-40。
    施德玉:〈臺南「草鞋公陣」探析〉,《戲劇學刊》第27期,2018年1月,頁61-85。
    洪銘水:〈沈光文與臺灣流寓文學的多角觀點〉,收入吳福助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頁73-84。
    洪靜芳:〈新亭、桃源、蘭亭──論「菽莊」內渡詩人之憂憤〉,《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23期,2020年6月,頁1-19。
    紀志昌:〈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頁55-83。
    徐慧鈺:〈臺灣地景的第一道虹彩──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志》所載〈臺灣八景詩〉之詩意探討〉,《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9卷第1期,2016年10月,頁221-260。
    翁佳音:〈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文史臺灣學報》第7期,2013年12月,頁9-37。
    張世倫〈臺灣「風景」的寫真建構:一個日治時代攝影的歷史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33期,2017年5月,頁121-150。
    張高評:〈研究視野與學術創新〉,《書目季刊》第44卷第3期,2010年12月,頁1-50。
    張高評:〈蘇軾黃庭堅題畫詩與詩中有畫──以題韓幹、李公麟畫馬詩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頁1-34。
    張曉松:〈漳州客家、福佬「謝安信仰」比較研究〉,《閩台文化研究》第41期,2015年,頁42-49。
    盛成:〈沈光文之家學與師傅〉,收入沈友梅編:《沈光文斯菴先生專集》(臺北:寧波同鄉月刊社,1977年),頁193-233。
    許俊雅:〈光復前臺灣詩鐘史話〉,《國文學報》第18期,1989年6月,頁231-286。
    許倬雲:〈歷史分光鏡〉,《讀書》1997年第10期,頁10-16。
    陳宏田:〈大灣廣護宮歷科醮事史及丙戌年五朝慶成祈安清醮略記〉,《南瀛文獻》第7卷,2008年11月,頁188-231。
    陳怡良:〈謝靈運的審美素養及其山水詩的藝術美〉,《成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5年。
    陳漢光:〈鄭鵬雲的詩作及其它〉,《臺灣文獻》第18卷第4期,1967年,頁140-146。
    陶立璠:〈經濟轉型期的中國民俗和民俗學〉,收入王三慶、鄭阿財、陳益源主編:《東亞民俗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大中文系,2008年),頁1-16。
    曾思境:〈「謝安信仰」的歷史來源及其研究概況〉,《閩台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頁67-70。
    黃小峰:〈真偽之外──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研究》〉,《蘇州文博論叢》,2012年,頁153-164。
    黃秀政:〈1895年乙未割臺:臺灣歷史的轉捩點〉,《臺灣文學通訊》第87期,2015年5月,頁4-7。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收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頁183-227。
    黃美娥:〈從「福建」看近代臺灣與東亞漢詩文的交涉互動意義──以《送米溪先生詩文》為分析場域〉,《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年6月,頁1-38。
    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發展概述(1651-1945)〉,《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2002年),頁431-445。
    黃運喜:〈日據時代新竹青草湖感化堂的屬性初探〉,《竹塹文獻》2007年4月號,第38期,頁49-69。
    楊欣儒,〈「餘生當為臺灣盡力」:論一視同仁的文人總督上山滿之進〉,《典藏.今藝術》第280期,2016年1月,頁78-81。
    葉嘉瑩:〈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收入氏著:《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說詩談詞》(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99-132。
    熊微:〈兼收並蓄大家風範──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賞析〉,《美術大觀》,1999年第1期,頁53。
    劉正忠:〈物質流變與詩意轉換──以機械意象為例〉,收入陳芳明主編:《殖民地與都市》,(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頁105-154。
    劉昭麟、張淳甯、許筑婷、鄭文惠、王宏甦、邱偉雲:〈《全唐詩》的分析、探勘與應用──風格、對仗、社會網路與對聯〉,《RPCLING論文集》,2015年,頁43-57。
    鄭雅尹:〈清末民初古典詩學的自我轉化──以陳衍《石遺室詩話》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2006年第2期(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學生會,2006年),頁273-284。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入魯迅:《而已集》(?:魯迅全集出版社,1945年再版),頁102-123。
    謝貴文:〈從保生大帝及其廟宇傳說看民間信仰的地方化〉,收入陳益源主編:《周懋綺、祀典興濟宮與保生大帝信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財團法人台南市大觀音亭興濟宮,2013年),頁105-129。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上)〉,《臺北文獻》第78期,1986年,頁257-262。
    鍾美玲:〈搜攪胸中萬卷,傾動三峽詞源──黃庭堅詞借鑒前人詩文探析〉,《高苑學報》第19卷第2期,2013年,頁110-120。
    顏美娟:〈從民間文學觀點談小林村平埔文化的重建〉,《民間文學年刊》第3期,2009年10月,頁125-140。
    羅揚:〈吳之璠「對弈圖」黃楊木雕筆筒〉,《文史知識》,2001年第12期,頁100-102。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向麗頻:《施士洁及其文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吳兆宗:《昭和2年臺灣八景募集活動及其影響》,(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淑賢:《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谷峰:《謝安形象的歷史形塑及其文化意義》,(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淑美:《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麗蓉:《宜蘭利澤簡謝安信仰重鎮─廣惠宮與地方發展》,(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蔡欣靜:《大灣地區市街的發展與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4年)。
    謝銅圳:《和美鎮埤仔頭生活空間之研究:以謝氏聚落生活史論述地方歷程》(嘉義: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2009年)。
    五、網路文章
    ?:〈「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發布時間不明,引自引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網頁,網址: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_Due.aspx?n=4106&s=139867。(檢索日期:2024年6月3日)。
    貝傳媒:〈第35屆臺灣奉祀謝安王公祖嫡系廟聯誼大會 9月16日在澎湖尖山顯濟殿盛大舉行上千名宮廟代表熱情參與 晚間平安福宴席開163桌現場氣氛熱鬧滾滾〉,收入澎湖縣政府:《2023澎湖宗教文化交流現況暨未來展望特刊》,引自「澎湖每天電子報」,網址:http://dachang.eztour.net.tw/2023/2023-12-07-01.pdf。(檢索日期:2024年6月10日)
    林安梧:〈林安梧教授答客問(一):關於寺廟的對聯──構成、意義及其它〉,2021年8月18日,「元亨書院」網頁,網址:https://www.yuanheng.tw/post/20210818。(檢索日期:2024年6月3日)
    陳益源:〈在安岐看到謝安〉,2021年7月29日,「《金門日報》」網頁,網址: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334077。(檢索日期:2024年5月29日)
    黃唯碩:〈謝府元帥的開基祖廟:茅港尾正安宮〉,2020年11月3日,「寶島神很大」網頁,網址:https://baodao.setn.com/news/841494。(檢索日期:2024年6月7日)
    謝素姜:〈太康行~解謝安史〉,2015年12月29日,「謝氏寶樹家族」網頁,網址:http://xie-b-c.com/news2.asp?sn=25&news=2。(檢索日期:2024年5月29日)
    六、線上資料庫(依首字筆畫排列)
    《TBDB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網址:http://tbdb.ntnu.edu.tw/,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國家文化記憶庫》,網址:https://memory.culture.tw/,文化部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網址:https://db.nmtl.gov.tw/site5/querytwp,國立臺灣文學館
    《愛詩網》,網址:https://ipoem.nmtl.gov.tw/,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網址:https://archives.nmtl.gov.tw/,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獻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s://taicool.ith.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知識網,網址:https://smdb.infolinker.com.tw/,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