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世芳
Huang, Shih-fang
論文名稱: 社會支持對台灣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leisure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周學雯
Chow, Hsueh-wen
蔡文輝
Tsai, Wen-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老年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社會支持
外文關鍵詞: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Social support, Leisure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已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社會支持是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的重要影響因子,但大多針對於體能性方面的休閒活動,並且只有從接受者的角度分析。本研究運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年所進行的第五波大規模「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並抽取2751為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除了為討論影響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的社會人口學特質因素,更從提供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出發,探討社會支持的狀況和平衡度對參與休閒活動的影響。以SPSS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先描述各變項的分配,再以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和複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討論自變項對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和參與頻率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經濟狀況等社會人口學特質之外,高齡者所提供的和接受的社會支持,以及社會支持的平衡度對其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與頻率有重要的預測力,但變項的影響力又依其休閒活動的類型而有所差異。因而,建議在規劃和設計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時,要先滿足高齡者日常生活的基本所需,進而接受有關參與休閒活動方面的工具性和情感性之社會支持,以及降低在提供工具性社會支持時所遭遇到壓力和負擔,並且鼓勵高齡者多提供給家人、親友、同儕情感性社會支持,從付出中獲得新的社會關係,和自我肯定。未來的研究則可以進一步探討休閒活動方面的社會支持,以及討論不同的社會支持程度、對象和成員之間的互動,對其參與休閒活動的影響。

    In this study, we further argue that the elderly’s leisure participation in terms of types and frequencies activities are affected by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s they give and receive, and the balance of social supports. Taking a large scale survey data set collected in Health and Living Status of the Elderly in Taiwan that was carried out by Taiwan’s Bureau of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in 2003. This study us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social supports that affect the elders’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the types and frequenci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elderly’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s they give and receive, and the balance of social supports. Bu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ype of leisure activities. Findings indicates that when leisure and gerontology professions plan and design the elders’ leisure activities, they need to help them to provide and receive more expressive supports, reduce their pressure of giving instrument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of leisure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休閒活動對高齡者的意涵 ................................................... 7 第二節 高齡者休閒活動之參與及其影響因素和理論 ................. 17 第三節 社會支持與高齡者休閒活動 .............................................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36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變項測量 ......................................................... 39 第三節 資料處理 ..............................................................................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7 第一節 基本屬性描述 ...................................................................... 47 第二節 是否參與休閒活動之影響因素 ......................................... 57 第三節 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影響因素 .........................................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4 第一節 結論 ...................................................................................... 74 第二節 討論與建議 .......................................................................... 76 參考文獻 ......................................................................................................... 79 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問卷 ............................. 87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行政院主計處(1994)。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
    政部、行政院。
    內政部統計處(1997)。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0)。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5)。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6)。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9)。九十八年第四週內政統計通報(97年底人
    口結構分析)。刊於2009年01月22日,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
    sn=2024&page=1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統計年報(簡易生命表)。
    刊於2009年05月27日,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1.xls
    王治平(2004)。中老年人運動社會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運動參
    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金鳳(2006)。社會支持對老人生活滿意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
    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台北市:品度。(Kelly, J.
    R. , 2001)。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瑋等(譯)(1991)。人類發展學:人生過程整體探索。台北市:
    華杏。(Shirley, S.Ashburn & Clara S. Schuster)。
    白靜芳(2002)。農家老人社會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1991)。八十年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台北
    市: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處(1992)。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我國現行人口政策探討。台
    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台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
    計。台北:行政院。
    江正發、周財勝(2006)。老年人休閒活動型態之分析。大專體
    育,87,133-136。
    江亮演、余漢儀、葉肅科、黃慶鑽(2001)。老人與殘障福利。台
    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
    活滿意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青松(2005)。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的社會網絡關係研究。中華
    家政學刊,38,91-108。
    李怡蓉(2003)。台灣南部公立安養機構老人之自尊、社會支持與
    希望。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晶(2006)。退休者休閒認知程度與休閒參與特性之關係研究-
    以退休社區的退休者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5年度體育學術
    研討會專刊。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
    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李鍾元(2004)。台灣地區老人的休閒活動與娛樂。中華文化社會
    福利事業基金會網站,
    http://www.ccswf.org.tw/report2004.htm。
    呂寶靜(1996)。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跨世紀高齡者醫
    療福利政策學會研討會。台北市:厚生基金會。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
    工作學刊,4(2),43-89。
    呂寶靜(2007)。「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畫之研究」期末報告
    ─子計畫二「因應我國邁入高齡社會對策之研究」。內政部
    委託研究計畫。
    呂寶靜(2008)。台灣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效益之初探。高齡社會
    的來臨成果發表暨學術研討會。  
    余月嬌(2004)。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生活調適之比較研究
    ─以台北和桃園地區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2000)。老人的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之影響。
    大專體育,51,156-162。
    林宗毅(1994)。台中市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
    身心健康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21-135。
    林歐貴英等(譯)(2007)。老年與家庭:理論與研究。台北市:
    五南。(Blieszner, R. & Bedford, V. H. 1994、1996)。
    林聰哲、李世昌(2008)。南投縣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休
    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35-56。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
    33,133-170。
    林麗惠(2008)。高齡教育的社會學基礎。載於黃富順(主編),
    高齡教育學(頁99-118)。台北市:五南。
    周玉慧、黃宗堅、謝雨生(2004)。家人關係中社會支持獲取策略
    之應用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6(4),329-347。
    周玉慧、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高齡者身心
    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
    218-317。
    周家華(1991)。台灣地區老人問題與老人福利之研究。台北市:
    中正書局。
    尚憶薇、雷文谷、王智弘(2007)。花蓮市老年人運動行為階段與
    決定因素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58-47。
    胡志宏(2007)。高齡者對公園支應性感知與休閒動機、休閒活動
    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洪得惠(2003)。高雄市中高齡婦女的文化活動參與、阻礙及其身
    心健康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3,234-250。
    施清發、陳武宗、范麗娟(2000)。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休閒參
    與程度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2,346-358。
    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
    鬱情緒之關連。成功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1992)。
    高迪理(1993)。老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64,84-
    86。
    高俊雄(2008)。運動休閒管理。台北市:華都文化。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
    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徐立忠(1997)。高齡學導論。台北市: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
    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徐麗君、蔡文輝(1998)。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
    流。
    張光達(1999)。運動休閒滿意研究論文之比較分析。大專體育,
    45,69-78。
    張君如、李敏惠、蔡桂城(2008)。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
    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
    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152-161。
    張俊一(2008)。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概念探索老年人的休閒經驗:
    一個質性的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3),41-55。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張德榮(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究。成功
    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陳玉嬋、楊培珊(2007)。台灣老人社會工作。台北市:雙葉書
    廊。
    陳文喜(1999)。政府推展高齡者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
    體育,44,127-133。
    陳克宗(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
    (3),24-30。
    陳君怡(2004)。參與休閒活動之高齡者其健康知覺、經濟知覺、
    社會支持、休閒覺知自由、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長青學苑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育慧(2002)。社會支持對中老年失能者憂鬱狀況之直接與間接
    影響。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討。南華大
    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娟娟(2005)。高雄都會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惠(2004)。休閒活動對老年生活之意義。護理雜誌,51
    ﹙3﹚,15-18。
    陳畹蘭(1992)。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肇男(2001)。台灣老人休閒生活與生活品質。人口學刊,26,
    96-136。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
    況與理論。台北市:淑馨。
    彭駕騂(1999)。老人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仁峰(2002)。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
    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郁婷、楊雅筠(2006)。老年人支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
    北市高齡者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3,208-224。
    黃逎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2001)。家庭概論。台北縣:
    空大。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黃富順(主編),
    高齡教育學(頁61-98)。台北市:五南。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5)。休閒
    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市:品度。(Godbey,
    G., 2003)。
    葉淑娟、施智婷、莊智勳、蔡淑鳳(2004)。社會支持系統與老人
    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高雄市高齡者為例。中山管理評論,12
    (2),399-427。
    楊國德(2008)。高齡教育的生物學基礎。載於黃富順(主編),
    高齡教育學(頁41-60)。台北市:五南。
    劉欣怡(2004)。蘭嶼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
    之建構--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賴昆宏(2005)。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命意
    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朝揚科技大學休閒
    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政宗、賴昆宏(2007)。台中地區長青學苑老人之社會支持、孤
    獨感、休閒活動參與及生命意義之研究。朝陽學報,12,217-2
    54。
    鄭淑子(1997)。農村老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2005)。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文輝(2008)。老年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文輝、李紹嶸(2007)。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美月(1996)。台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動行為及其
    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
    育,74,110-114。
    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臺灣國立大學農業推
    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Abbey, A., Abramis, D. J. & Caplan R. D.(1985). Effects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conflict on emotional well-being.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1-129.
    Burnett-Wolle, S. & Godbye, G. (2007). Refining research
    on older adult’s leisure:implications of selection,
    opt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and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
    (3),498-513.
    Cardenas, D., Henderson, K. A., Wilson, B. E.(2009).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ion in
    senior games am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1(1), 41-56.
    Carstensen, L. L. (1992). Social and emotional patterns in
    adulthood: support for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Psychology and Aging, 7(3), 331-338.
    Carstensen, L. L. , Isaacowitz, D. M. & Charles, S. T.
    (1999).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ely. American Psychologis, 54
    (3), 165-181.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 300-314.
    Crombie, I. K., Irvine, L., Williams, B., Mcginnis, A. R.,
    Slane, P. W., Alder, E. M.& Mcmurdo, M. E. T.
    (2004) . Why older people do not participate in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 survey of activity
    levels, beliefs and deterrents. Age and ageing, 33,
    287-292.
    Dein, S. & Huline-Dickens, S. (1997). Cultural aspects of
    aging and psychology. Aging & Mental Health, 1(2), 112-
    130.
    Godbye, G. , Burnett-Wolle, S. & Chow Hsueh-wen, (2007).
    New idea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middle
    age and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Physicaleducation, 78
    (7), 22-26.
    Hanson, B. S. & Isacsso, S. O. (1992). Social network,
    social support and regular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elderly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 16-23.
    Harding, N. & Palfrey, C. (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mentia. United Kingdom: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Henderson, J. N. & Traphagan, J. W. (2005) . Cultural
    Factors in Dementia: Perspectives from the
    Anthropology of Aging. Alzheimer Disease Associate
    Disorder, 19(4), 272-274.
    House, J. S.(1987).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Forum, 2(1), 135-146.
    Iwasaki, Y. and Havitze, M. E. (2004). Exami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psychology
    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a recreation agenc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 45-72.
    Nimrod, G. and Adoni, H. (2006). Leisure-styl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recent retirees in Israel. Ageing &
    Society, 26, 607–630.
    Orsega-Smith, E.M. ,Payne L. L. ,Mowen A. J. ,Ho,C. H. &
    Godbye,G.C.(2007).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
    efficacy in shaping the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of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4),
    705-727.
    Sasidharan, V., Payne, L., Orsega-Smith, & Godbey, G.
    (2006). Older adults’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welling: Examining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for leisure. Managing Leisure, 11(3),
    164-185.
    Spanier, P. A., Allison (2001). General 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n analysis of the Ontario health
    survey. Canadian of Journal Public Health, 92(3), 210-
    213.
    Strain, L. A., Grabusic, C. C., Searle, M. S. & Dunn, N.
    J. (2002). Continuing and ceasing leisure activities
    in later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42(2), 217-223.
    Tardy, C. H. (1985).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Psychology, 13(2), 187-202.
    Zimmer, Z. & Lin, H. S. (1996). Leisure activity and well-
    being among theelderly in Taiwan:Testing hypotheses
    in an Asian setti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1, 167-186.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7-21公開
    校外:2011-07-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