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佩均 Tsai, Pei-Chun |
|---|---|
| 論文名稱: |
被爭奪的風景:台灣與滿洲國風土書寫之比較 Landscape under Dispute: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stom Writing of Taiwan and "Manchukuo" |
| 指導教授: |
施懿琳
Shih, Yi-li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05 |
| 中文關鍵詞: | 風土 、滿洲國 、張文環 、龍瑛宗 、拜闊夫 、疑遲 、爵青 |
| 外文關鍵詞: | custom, Manchukuo, Chang Wen-Huan, Long Ying-Zong, Baikov, Yi Chi, Jue Q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0 下載:3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分析「風土」作為一種創作策略,在作家回應官方殖民主義時的表現。筆者以殖民官方的調查報告、醫學與衛生論述、風土誌、旅遊指南,以及本土作家和外地日本作家的作品為討論對象,嘗試指出官方風土論述如何干擾殖民地本土住民原有的鄉土認知與地方感,使殖民地更容易被重編為帝國裡的一個「地方」、一個被他者規範和再現的「異地」。殖民地的本土作家又如何回應外加的風土論述,形塑自己的地理人文感覺與地方觀。筆者首先翻查二戰結束前台、滿兩地衛生醫療文獻,分析日本的風土馴化和外地衛生論述的轉變,說明風土論述如何連結殖民治理原則,風土馴化的概念又是如何控制並形塑殖民地風土。其次,以官方發行的台灣與滿洲旅遊指南為研究範疇,了解這兩個日本外地如何被帝國觀看、認識及表述。說明外地旅行指南的風土再現是「被選擇」與「象徵性」的理想風土,而非現實風土。最後,討論作家們如何透過作品批判或消解官方風土論述,以及他們提出怎樣的地方文壇建設論。
筆者嘗試在論文中討論下列議題:和風土相關的書寫透過哪些基本議題與文學形式,對一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進行再現?文學作品中的風土如何成為一種象徵符碼,承載本土作家對帝國計畫性經濟開發與現代論述的批判與回應?歸納說明,台、滿作家如何使用各自的文化資本,在風土論述這個看似溫和、無政治意味的領域,展現其與殖民主義的協商與角力。本論文透過對於這些問題的調查和釐清,展現帝國與殖民地、殖民地與殖民地之間,暗潮洶湧的論述軌跡與創作成果。
Landscape under Disput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stom Writing of Taiwan and “Manchukuo”
Pei-Chun Tsai
Dept. of Taiwan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Focusing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stom writings of Taiwan and “Manchukuo,” this paper starts with several presentations of colonial custom discours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writers and writings.
Key words: custom; Manchukuo; Chang Wen-Huan; Long Ying-Zong; Baikov; Yi Chi; Jue Qing
INTRODUCTION
Focusing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stom writings of Taiwan and “Manchukuo,” this paper starts with several presentations of colonial custom discours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writers and writings. First, I explore the health and medical documents in Taiwan and Manchukuo before the end of WWII, 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stom domestication in Japan and foreign health discourses and illustrating how custom discourses connec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colonial governance and how the concept of custom domestication controls and forms the custom in the colony. Second, I figure out how these two exterior Japanese lands are seen, known and represented through the official travel guidebooks for Taiwan and Manchukuo.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ustom in travel guidebooks for a foreign land is “chosen” and “symbolic” ideal custom rather than realistic one. Finally, I discuss how writers criticize or counteract official custom discourses and wh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literary circles they form.
MATERIALS AND METHODS
(1)Thealth and medical documents in Taiwan and Manchukuo. (2) The official travel guidebooks for Taiwan and Manchukuo. (3)The official custom discourse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I attempt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issu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what basic issues and literary forms do custom-related writings represent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humanistic resources of a certain place? How does custom in literature become a symbolic sign to carry local writers’ critique on and response to the Empire’s plan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dern discourse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how do writers in Taiwan and Manchukuo present their negotiation and struggle with colonialism through the seemingly mild and apolitical custom discourses by using their own cultural capital?
ㄧ、日治時期雜誌、報紙(依發行時間排序)
(一)、台灣
˙《台灣日日新報》,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年。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5-1911年。
˙《台灣時報》,台北:台灣總督府情報部,1919-1945年。
˙《台灣民報》,東京、台北:台灣民報社,1923-1930年。
˙《台灣新民報》,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0-1941年。
˙《フォルモサ》,東京:台灣藝術研究會,1933-1934年。
˙《台灣文藝》,台北:台灣文藝聯盟,1934-1936年。
˙《媽祖》,台北:媽祖書房,1934-1938年。
˙《台灣新文學》,台中:台灣新文學社,1935-1937年。
˙《華麗島》,台北:台灣詩人協會,1939年。
˙《文藝台灣》,台北:台灣文藝家協會、文藝台灣社,1940-1944年。
˙《台灣藝術》,台北:台灣藝術社,1940-1944年。
˙《台灣文學》,台北:啓文社、台灣文學社,1941-1943年。
˙《民俗台灣》,台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民俗台灣社,1941-1945年。
˙《台灣新報》,台北:台灣新報社,1944-1945年。
˙《台灣文藝》,台北:台灣文學奉公會,1944-1945年。
(二)、「滿洲國」
˙《藝文志》,長春:藝文志事務所、滿洲藝文聯盟,1939-1940、1943-1944年。
˙《新青年》,瀋陽:新青年旬刊社,1935-1940年。
˙《明明》,撫順、長春:月刊滿洲社,1937-1938年。
˙《文選》,瀋陽:文選刊行會,1939-1940年。
˙《滿洲浪曼》,長春:滿洲文祥堂株式會社,1938-1941年。
˙《哈爾濱五日畫報》,哈爾濱:1932-1941年。
˙《滿洲日日新聞》,大連: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07-1940年。
˙“FRONT”第5-6期,東京:東方社,1943年;復刻版由東京的平凡社於1989年10月發行。
(三)、日本
˙《文藝首都》,東京:文學クオタリイ、黎明社、文藝首都社,1933-1945年。
˙《改造》,東京:改造社,1919-1944年。
˙《臺灣協會會報》,東京:臺灣協會,1898-1907年
二、文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大東亞宣言と滿洲國:東亞同胞に告ぐ》,新京:建國印書館,1942年。
˙Cressey, G.B.《支那滿洲風土記》,東京:日本外事協會,1939年。
˙(日)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譯《滿洲國史分論》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印刷,1990年12月。
˙三郎、悄吟《跋涉》,哈爾濱:五日畫報印刷社,1933年10月。
˙大久保明男、岡田英樹、西原和海、代珂、牛耕耘編《偽滿洲國日本作家作品集》,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
˙大內隆雄(著);高靜(譯)《滿洲文學二十年》,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
˙山崎鋆一郎《臺灣の展望》,台北:新高堂書店,1932年5月。
˙工清定《黃龍旗異聞》,撫順:モダン滿洲社、撫順文學研究會,1940年6月。
˙水野清一《北滿風土雜記》,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38年。
˙水野清一‧駒井和愛‧三上次男《北滿風土雜記》,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38年6月。
˙王昶雄《王昶雄全集》第一册小說卷,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0月。
˙加納久夫《臺灣から満州へ》,台北:作者自費發行,1932年12月。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灣鐵道旅行案內》,1940年5月。
˙本雅明《莫斯科日記‧柏林紀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1月。
˙田口稔《滿洲風土》,東京:中央公論社,1942年。
˙田畑修一郎《ぼくの滿洲旅行記》,東京:兒童圖書,1944年。
˙白長青主編《遼寧文學史》,瀋陽:遼海出版社,2005年7月。
˙白朗《伊瓦魯河畔》,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8月。
˙石山賢吉《紀行滿洲‧臺灣‧海南島》,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42年。
˙吉川鐵華《滿洲及西伯利亞移住案內》,東京:誠文堂,1918年12月。
˙池上秀畝(著);張良澤(譯)《台灣紀行》,台北:前衛,2001年6月。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台北:草根,2002年9月。
˙呂赫若《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經,1995年7月。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一九四二─一九四四年)中譯本》,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志賀重昂《大役小志》,東京:博文館,1909年11月。
˙李延齡主編《興安嶺奏鳴曲: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 小說卷》,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10月。
˙李春燕編《古丁作品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
˙周金波《周金波集》,台北:前衛,2002年10月。
˙松本敬之(著);馬為瓏(譯)《富之滿洲》,政治傳輸社,1907年1月。
˙金岡助九郎編《滿鮮旅行案內記》,大阪:駸駸堂書店,1918年5月。
˙長谷章久《日本文學與風土》,台北:淡江大學出版部,1981年。
˙春山行夫《滿洲風物誌》,東京:生活社,1940年11月。
˙春山行夫《臺灣風物誌》,東京:生活社,1942年。
˙春山行夫《滿洲の文化》,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43年。
˙秋螢編《滿洲新文學史料》,新京:開明圖書公司刊行,1944年12月。
˙真鍋五郎《滿洲都市案內》,大連:亞細亞出版協會,1941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1919-1949》,瀋陽:瀋陽出版社,1996年12月。
˙梁山丁編《長夜螢火》,瀋陽:春風文藝,1986年2月。
˙梁山丁《綠色的谷》,瀋陽:春風文藝,1987年5月。
˙梁山丁編《燭心集》,瀋陽:春風文藝,1989年4月。
˙淺見淵《廟會:滿洲作家九人集》,東京:竹村書房,1940年。
˙陳因編《滿洲作家論集》,大連:實業印書館,1943年6月。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四册,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黃英哲、王德威主編《華麗島的冒險: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台灣故事》,台北:麥田,2010年1月。
˙黃萬華編《新秋海棠: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小說選》,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
˙黑龍會編《北征必攜 夏の滿洲》,東京:軍人忠死慰靈會,1904年4月。
˙落合泰藏(著);下條久馬一(註)《明治七年征蠻醫誌》,台北:臺灣熱帶醫學研究所抄讀會,1944年11月。
˙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疑遲《花月集》,撫順:月刊滿洲社,1938年5月。
˙疑遲《風雪集》,新京:藝文誌事務會,1941年。
˙端木蕻良《鴜鷺湖的憂鬱:端木蕻良自選集》,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劉慧娟《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史料》,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錢理群主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六册,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蘇崇民《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2月。
三、專著
˙《日本國有鐵道百年史》第10卷,東京:成山堂書店,1997年。
˙《旧植民地人事総覧:台湾編4》,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年2月。
˙Edward M.Gunn(著);張泉(譯)《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
˙Edward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年9月,初版。
˙J. Hillis Miller “Topographies”,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
˙John. Storey(著);楊竹山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餘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8年9月。
˙Norman Smith“Resisting Manchukuo: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oronto: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7. 4.
˙Prasenjit Duara,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Sayre, April Pulley, Tagiga, New York :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1994.
˙上田正昭等監修《日本人名大辞典》,東京:講談社,2001年12月。
˙大室幹雄《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精読》,東京:岩波書店,2013年1月。
˙大島幹雄《滿洲浪漫─長谷川濬が見た夢》,東京:藤原書店,2012年9月,頁153。
˙山田敬三、呂元明主編《中日戰爭與文學:中日現代文學的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臺政》(第一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4月。
˙木村一信《昭和作家の「南洋行」》,京都:世界思想社,2004年4月。
˙王向遠《“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12月。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6月)。
˙王曾才《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五南,1997年11月。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台北:台灣商務,2005年4月。
˙田中秀作《滿洲地誌研究》,東京:古今書院,1930年。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年1月。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0年11月。
˙艾勒克‧博埃默《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台北:聯經,2013年9月。
˙吳昱慧《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中心》,台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
˙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况》,台北:播種者,2008年12月。
˙呂紹理《展示臺灣》,台北:麥田,2005年10月。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2004年11月。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共榮圈(1937-1945)》,台北:稻鄉,2010年6月。
˙李志銘《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台北:聯經,2011年9月。
˙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台北:聯經,2008年10月。
˙李延齡主編《興安嶺奏鳴曲》,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李相哲《満洲における日本人経営新聞の歷史》,東京:凱風社,2000年5月。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迹》,台北:前衛,2002年7月。
˙李萌《缺失的一環:在華俄國僑民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阮斐娜《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2010年9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北市:允晨文化,2002年7月。
˙和辻哲郎(著);陳力衛(譯)《風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
˙岡田英樹(著);靳叢林(譯)《偽滿洲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岡田英樹(著);鄧麗霞(譯)《偽滿洲國文學‧續》,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
˙岡野一郎《滿洲地名辭典》,東京:日本外事協會,1933年3月。
˙松尾直太《濱田隼雄研究:文學創作於臺灣(1940-1945)》,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7年12月。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1943年まで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風間書房,2002年2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一):文學星圖》,台北:人間,2012年5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二):歷史與現實》,台北:人間,2012年5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台北:聯經,2009年4月。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稻鄉,2010年3月。
˙孫中田、逄增玉、黃萬華、劉愛華《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徐迺翔、黃萬華《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10年7月。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高樂才《日本滿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年9月。
˙張泉主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研究》第一輯,江西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3月。
˙張素玢《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新店:國史館,2001年9月。
˙梅定娥《古丁研究:「滿洲國」に生きた文化人》,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2年3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年1月,初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6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年2月。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11月。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2013年7月。
˙陳淑容《一九三〇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12月。
˙陳隄等編《梁山丁研究資料》,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陳鼎尹《從王道樂土到中國研究的資料庫:超越帝國主義的滿鐵》,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4年3月。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3年11月。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2012年4月。
˙馮為群、李春燕《東北淪陷時期文學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黃喬生《魯迅像傳》,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年3月。
˙蜂矢宣朗《南方憧憬:佐藤春夫と中村地平》,台北:鴻儒堂,1991年5月。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2009年5月。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2月,頁174。
˙齊紅深《東北淪陷時期教育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劉柏青《魯迅與日本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
˙劉愛華《孤獨的舞蹈:東北淪陷時期女性作家群體小說論》,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4年8月。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北:台灣書房,2012年10月。
˙蔣蕾《精神抵抗: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以大同報為樣本的歷史考察》,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10月。
˙戴寶村、蔡承豪《縱貫環島‧臺灣鐵道》,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年11月。
˙羅綱、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
˙譚桂戀《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1896-1917》,台北:聯經,2016年2月。
˙蘇崇民《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2月。
˙櫻本富雄《日本文学報国会─大東亜戦争下の文学者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95年6月。
˙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滿洲國史‧分論》(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校辦印刷廠印刷,1990年12月。
˙哈爾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哈爾濱市志 城市規劃 土地 市政公用建設 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四、期刊論文
˙大谷健夫(著);王吉有(譯)〈地區與文學〉,遼寧社會科學院現代文學研究所《東北現代文學史料》5,1982年8月,頁235-236。
˙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藤新平與殖民地經營:日本殖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臺灣文獻》48卷3期,1997年9月,頁101-121。
˙王玉強、崔海波〈日俄戰爭前日本文人的「滿洲」擴張論〉,《史學集刊》2016年第5期,2016年9月,頁81-88。
˙王勁松〈流寓偽滿洲國的白俄“虎人”作家拜闊夫〉,《新文學史料》2009年第4期,2009年11月,頁139-146。
˙王確〈殖民地語境與爵青的身分建構〉,《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9期。
˙左近毅(著);王希亮(編譯)〈翻譯俄國作家巴依科夫作品的日本人〉,《西伯利亞研究》27:5,2000年10月,頁50-54
˙左近毅(著);葛新蓉(譯)〈俄國作家H.A.巴依科夫在哈爾濱〉(《西伯利亞研究》28:1,2001年2月,頁50。
˙石田仁志、早川芳枝、小泉京美〈日本近現代文学文化における〈森〉の表象──横光利一、ニコライ・バイコフ、中上健次〉,《東洋大學人間科學總合研究所紀要》13,2011年,頁138。
˙朱迺欣〈腳氣病的三國演義〉,《臺灣醫界》53卷10期,2010年10月,頁48-51。
˙朱惠足〈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洲國與殖民地台灣〉,《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年3月,頁111-140。
˙朱蓓〈1861年後俄國土地問題和農民福利狀況〉,《西伯利亞研究》33:4,2006年8月,頁89-91。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2006年6月,頁127-218。
˙李娜〈後藤新平與東北殖民衛生統制體系〉,《外國問題研究》2015年第1期,頁29-36。
˙沈佳姍〈日本在滿洲建立的免疫技術研究機構及其防疫(1906-1945),《國史館館刊》45期,2015年9月,頁103-152。
˙宗容〈文化本位主義的一種理解:復蘇民族身份意識:以和辻哲郎的中國觀為中心〉,《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7年10月。
˙林巾力〈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風土文化觀〉,《台灣文學研究》創刊號,2007年4月,頁73-107。
˙近藤龍哉〈胡風と矢崎彈─日中戰爭前夜における雑誌『星座』の試みを中心に─〉,《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51,2007年3月,頁55-95。
˙邱雅芳〈南方的光與熱: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南國記》的台灣書寫與南進論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6,2008年4月,頁193-223。
˙邱雅芳〈向南延伸的帝國軌跡──西川滿從〈龍脈記〉到《台灣縱貫鐵道》的台灣開拓史書寫〉,《台灣史研究》7,2009年1月。
˙柳書琴〈糞現實主義與皇民文學:1940年代台灣文壇的認同之戰〉,《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四期汕頭大學號,2010年5月,頁51-76。
˙柳書琴〈文化徴用と戦時の良心:地方文化論、台湾文化復興と台北帝大文政学部の教授たち〉,收入王德威、廖炳惠、松浦恆雄、安倍悟、黃英哲編《帝国主義と文学》,東京:研文出版,2010年7月,頁314-338。
˙柳書琴〈魔都尤物:上海新感覺派與殖民都市啟蒙敘事〉,《山東社會科學》222,2014年2月,頁38-49。
˙洪子偉〈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臺大文史哲學報》81期,2014年11月,頁113-147。
˙洪祖培、洪有錫〈台灣首份醫學期刊:《台灣醫事雜誌》之介紹〉,《台灣醫學》4卷1期,2000年1月,頁28-36。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7卷3期,1996年9月,頁133-172。
˙徐雪吟〈俄國皇家東方學會與東省文物研究會〉,《哈爾濱史志》50,2009年4月,頁34-35。
˙翁聖峰〈芝山巖事件爭議與校史教育〉,《國民教育》49卷5期,2009年6月,頁21-31。
˙逄增玉〈啟蒙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訴求及其悖論:以魯迅的《故鄉》為中心〉,《文藝研究》2009年第8期,2009年8月,頁35-41。
˙馬尋(口述);柳書琴‧蔡佩均(整理)〈從“冷霧”到《牧場》:戰時東北文壇回眸─馬尋訪談錄〉,《抗戰文化研究》第四輯,2010年12月,頁297。
˙高嘉勵〈想像與現實交會的南洋〉,《聯合文學》27:11,2011年9月,頁80-82。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台灣的文化政治〉,《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年11月,頁33-58。
˙許佩賢〈「愛郷心」と「愛国心」の交錯:1930年代前半台湾における郷土教育運動をめぐって〉,《日本台湾学会報》10,2008年5月,頁1-16。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台灣史研究》11卷2期,2004年12月,頁1-75。
˙陳秀武〈《滿洲建國溯源史略》的思想史解讀〉,《外國問題研究》197,2010年8月,頁3-8。
˙黃玄〈東北淪陷期文學概況(一)〉,黑龍江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東北現代文學史料》第4輯,1982年3月,頁114-140。
˙黃玄〈東北淪陷期文學概況(二)〉,《東北現代文學史料》第6輯,1983年4月,頁123-150。
˙黃福慶〈論後藤新平的滿洲殖民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期,1986年6月,頁371-402。
˙黃福慶〈滿鐵調查部的調查事業:「滿洲舊慣調查報告」評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期,1990年6月,頁341-362。
˙楊志和〈東北文藝大事記(1919年-1948年)〉,《東北現代文學史料》第9輯,1984年6月,頁140-178。
˙榮元〈『満洲日日新聞』の創刊と初代社長森山守次〉,《Intelligence》15,2015年3月,頁185-194。
˙鄭政誠〈日治時期台灣舊慣調查對滿洲舊慣調查的輸出:以調查模式與人員的移植為中心〉,《法制史研究》第13期,2008年6月,頁209-230。
˙橋本雄一〈從“故事”地表上流亡的母語〉,《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研究》第一輯,南昌市:江西出版集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3月,頁202-212。
˙賴麟徵(譯)〈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上)〉,《臺灣史料研究》5,1995年2月,頁85-110。
˙賴麟徵(譯)〈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下)〉,《臺灣史料研究》6,1995年8月,頁107-129。
˙謝宗倫〈以日治時期後藤新平現代化政策來探究「生物學原理」〉,《高科大應用外語學報》11,2009年6月,頁27-55。
˙簡中昊〈大鹿卓の『野蛮人』─植民地時代における二元対立論への挑戦〉,《日本研究》第47期,2012年3月,頁109-126。
˙羅詩雲〈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臺灣文學學報》24,2014年6月,頁119-146。
五、專書論文及會議論文
˙〈対談・ハルビン特務機関─夢破れた異邦人工作 香川重信VS筑紫平蔵〉,收入平塚柾緒編集《目撃者が語る昭和史》第三卷,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89年5月,頁185-198。
˙上田卓爾〈明治期を主とした「海外観光旅行」について〉,《名古屋外国語大学現代国際学部紀要》6,2010年,頁57-62。
˙大久保明男〈「滿洲國」留日學生的文學活動:以駱駝生為中心〉,收入王惠珍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1年6月,頁349-378。
˙大久保明男〈大東亞文學者會議與“滿洲國”的“文學報國”〉,《中日文化學比較2015》,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5年11月,頁63-84。
˙中田甫編〈バイコフの歩んだ道と著作〉,《バイコフの森》,東京:集英社,1995年9月,頁343。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末期臺灣文學: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編《決戰臺灣小說選》的出版〉,收錄於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9月,頁259-305。
˙井上健〈作為幻想小說的佐藤春夫之《女誡扇綺譚》〉,收錄於《後殖民主義──台灣與日本》,台北: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02年4月。
˙王中忱〈殖民空間中的日本現代主義詩歌〉,《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頁27-67。
˙王中忱〈《改造》雜誌與魯迅的跨語際寫作〉,《作為事件的文學與歷史敘述》,台北:人間,2016年6月,頁107-133。
˙加藤陽子〈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現代日本歷史的兩個關鍵時刻〉,收錄於郭岱君編《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台北:聯經,2015年9月。
˙朱惠足〈異種族「仇恨」與「親密」:日治時期日本人作家的台灣原住民抗日事件再現〉,《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台北:麥田,2017年7月,頁69-120。
˙多川精一〈対外宣伝誌『FRONT』の記録〉,《FRONT復刻版 解說Ⅰ》,東京:平凡社,1989年8月,頁26-36。
˙羽田朝子〈滿洲國作家在日本時期的文學經驗:《華文大阪毎日》同人們的“讀書會”與外國文學介紹〉,《眾聲喧「華」: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3年12月,頁109-126。
˙佐々博雄〈志賀重昂〉,《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年。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旅遊活動與地理景象的建構〉,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術與文化構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頁316。
˙杜曉梅〈滿洲自然書寫第一人:俄僑作家巴依科夫東北寫作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探索與爭鳴》雜誌社主辦,「東亞殖民主義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27-28日。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收入氏著《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台北:聯經,2012年3月。
˙坪井秀人〈作為表像的殖民地〉,收錄於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9月,頁161-208。
˙岡田英樹〈中國語による大東亞共榮圈〉,「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23日。
˙岡林洋〈橫越亞洲的藝術海線:和辻哲郎的《風土》〉,「殖民、城市、文化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年12月17-19日。
˙岩淵功一(著);李梅侶、何潔玲、林海容(譯)〈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解殖與民族主義》,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河原功〈佐藤春夫的「殖民地之旅」〉,收錄於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年6月,頁293-309。
˙河原功〈中村地平的台灣體驗:其作品與周邊〉,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2004年3月。
˙邱若山〈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及其系譜〉,國家圖書館「近代日本與台灣」研討會宣讀論文,2000年12月22-23日。
˙邱雅芳〈西方繆思與東方繆思:《文藝臺灣》的美學走向與東亞色調〉,收錄於陳芳明、吳佩珍主編《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台北:聯經,2003年11月。
˙邱雅芳〈向南延伸的帝國軌跡:西川滿從〈龍脈記〉到《台灣縱貫鐵道》的台灣開拓史書寫〉,《台灣學研究》7,2009年6月,頁77-96。
˙垂水千惠〈回敬李香蘭的視線──某位台灣作家之所見〉,收於《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12月,頁219-237。
˙星名宏修〈複數的島都/複數的現代性:以徐瓊二的〈島都的近代風景〉為中心〉,《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頁178。
˙柳書琴〈帝國空間重塑、近衛新體制與台灣「地方文化」〉,收錄於吳密察策劃《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12月,頁1-48。
˙柳書琴〈「滿洲他者」中的新朝鮮人形象:以舒群〈沒有祖國的孩子〉為中心〉,浙江省嘉興日報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韓中文學比較研究會主辦「中國抗日獨立運動敘事與嘉興」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4月25-26日。
˙柳書琴〈殖民地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知識:1930年代台北與哈爾濱的比較〉,日本台灣學會第11回學術大會宣讀論文,2009年6月6日。
˙柳書琴〈再剝〈石榴〉:決戰時期呂赫若小說的創作母題(1942-1945年)),收於《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 呂赫若》,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3月,頁87-119。
˙柳書琴、張文薰〈張文環研究綜述〉,收入封德屏總策畫《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 張文環》,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年3月,69-84。
˙柳書琴〈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台北與哈爾濱都市書寫的比較〉,《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1年3月,頁77-79。
˙柳書琴〈「外地」的沒落:臺灣代表們的第一次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收入彭小妍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臺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6月,頁 39-94。
˙紀剛〈面從腹背:古丁〉,收入李春燕編《古丁作品選》,瀋陽:春風文藝,1995年6月,頁644-648。
˙范燕秋〈熱帶風土馴化、日本帝國醫學與殖民地人種論〉,《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稻鄉,2005年,頁11-64。
˙范燕秋〈新醫學在台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收入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2008年10月,頁19-53。
˙徐秀慧〈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1925-1949):中、日、台反法西斯的「地下火」與台灣光復初期「魯迅戰鬥精神」的再現〉,收錄於紹興文理管理學院等編《魯迅:跨文化對話:紀念魯迅逝世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0月。
˙高媛〈「兩個近代」的痕跡:以1930年代「國際觀光」的展開為中心〉,收入蘇碩斌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台北: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2年7月。
˙高嘉勵〈冒險精神或殖民慾望:從台灣與巴西的日人移民村論戰前日本帝國主義的建構〉,「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2010年11月19-20日。
˙張文薰〈「故鄉」:記往與想像的敘事學──論張文環文學之梅山地區書寫〉,收入封德屏總策畫《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 張文環》,頁339-364。
˙張文薰〈從「內地」到「外地」:戰爭期臺灣文學之主題/主體轉換〉,「The Cultures of Emergency: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imes of Turmoil」國際學術會議,新加坡大學中文系主辦,2009年8月14-16日。
˙張文薰〈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台灣文壇形成史〉,「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2009年9月10-11日。
˙張恆豪〈張文環的思想與精神〉,《台灣文藝》81,1983年3月,頁58-68。
˙張隆志〈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1898-1906〉,收於國史館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台北:國史館,2002年12月,頁1235-1259。
˙張隆志〈知識建構、異己再現與統治宣傳:《臺灣統治志》(1905)和日本殖民論述的濫觴〉,《文化啓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年8月,頁234-259。
˙張雅惠〈「旅人」視線下的外地文學:試論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帝國主義文本化的過程〉,《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研討會:2005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2月。
˙清水恵〈函館で見つかったニコライ・バイコフ資料〉,《函館・ロシア──その交流の軌跡》,函館:函館日ロ交流史研究会,2005年12月,
˙陳建忠〈尋找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一九四○年的小說〉,《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9月,頁173-206。
˙陳藻香〈西川滿與媽祖〉,收錄於《後殖民主義──台灣與日本》,台北: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02年8月,頁15-36。
˙黃英哲〈〈藤野先生〉到臺灣:戰後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碼〉,收入氏著《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6月,頁75-104。
˙楊智景〈日本領台初期之旅行記中的台灣表像〉,文建會‧台灣文學館、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辦《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4-5日,頁155-168。
˙楊智景〈解題:帝國下的青春大夢與自我放逐〉,收錄於《華麗島的冒險: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台灣故事》,台北:麥田,2010年1月,頁234-274。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收入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台北:聯經,2008年10月,頁271-323。
˙劉建輝〈「満州」幻想──「楽土」はかくして生成される〉,《国際研究集会報告書》第10集,1997年3月,頁189-203。
˙劉建輝〈近代東亞的「帝國」話語與「滿洲」文學〉,「日本帝國殖民地之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08年10月30-31日。
˙劉恆興〈日治下臺灣及滿洲國鄉土文學運動與國族主義關係之比較〉,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台灣研究中心編:《台灣文學與歷史:2006 台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頁40-85。
˙橋本恭子〈轉換期在臺內地人文藝意識的改變(1937.7-1939.12)〉,文建會‧台灣文學館、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辦《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4-5日,頁183-202。
˙橋本恭子〈在臺日本人的鄉土主義:島田謹二與西川滿的目標〉,收錄於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9月,頁333-379。
˙鶴見祐輔《決定版 正伝 後藤新平》4滿鐵時代,東京:藤原書店,2005年4月,頁14。中譯文引自,黃英哲〈楊基振及其時代:從日記看一位臺灣知識分子從戰前到戰後的心理轉變〉,收入氏著《漂泊與越境:兩案文化人的移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6月,頁50。
六、學位論文
˙白春燕〈普羅文學理論轉換期的驍將楊逵:1930年代台、日普羅文學思潮之越境交流〉,東海大學日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余昭玟〈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年。
˙呂明純〈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台灣、滿洲國為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李沂臻〈日治末期臺灣林業政策之官民營伐木事業:三大林場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2015年。
˙李羿德〈日治時期紀念戳章之視覺圖像符號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谷勝軍〈《滿洲日日新聞》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日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6月。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林文馨〈日本帝國下臺灣與「滿洲國」小說家族書寫比較研究(1941-1945)〉,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
˙食野充宏〈張文環作品論──「山茶花」の構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研究室學士論文,2000年1月,頁8。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高媛〈観光の政治学:戦前・戦後における日本人の「満洲」観光〉,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博士論文,2005年2月。
˙郭誌光〈為人生?為藝術?——本格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文化轉向〉,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6年。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允元〈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戰前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淑娟〈邊緣論述‧身體書寫:第三世界/亞裔女性文學與藝術再現〉,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12月。
˙陳淑容〈戰爭前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運陞〈扭曲的鏡像:「滿洲國」作家古丁創作中的「現代」形象再現〉,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焦雪菁〈日據時期臺灣與東北淪陷區鄉土文學的比較〉,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舒品〈帝國觀看下的「台灣」:日本文化人旅遊紀行中的權力論述、地方與性別〉,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智景「台灣に関連するテクスト(戦前編)」,〈日本領有期の台湾表象考察―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植民地表象〉,御茶水女子大學人間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8年3月,頁101。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年代台灣左翼、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
˙齊藤啟介〈《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台灣形象〉,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方瑀〈被選擇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形象建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8月。
˙蔣蕾〈精神抵抗: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10月。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1月。
˙賴玲秀〈中村地平之南方憧憬:臺灣關連作品為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2004年。
七、線上資料庫(最後查詢時間為2018年3月1日)
˙國立國會圖書館http://dl.ndl.go.jp/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newcd.lib.ncu.edu.tw:8089/
˙大成老舊期刊數據庫http://www.dachengdata.com/tuijian/showTuijianList.action?cataid=1
˙臺灣總督府檔案http://ds3.th.gov.tw/ds3/app000/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中文期刊數字資源庫http://mylib.nlc.cn/web/guest/minguoqikan
˙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圖書數據庫 http://192.168.182.79:8080//
˙中國近代報刊平臺(臺灣民報、臺灣日日新報、中央日報) http://www.dhcdb.com.tw/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