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昕
Lin, Pei-Hsin
論文名稱: 「以假亂真」-虛擬實境感官體驗藝術創作
True imitation, false reality – Sensory Experience Art Creation with Virtual Reality
指導教授: 胡敏君
Hu, Min-Chun
陳璽任
Chen, Hsi-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on Techno Ar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VR虛擬實境感覺與知覺認知衝突體驗藝術互動藝術
外文關鍵詞: Virtual Reality,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Cognitive conflict, Experience art, Interactive art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網路技術發達,圖像和影片可以快速地傳播,使現代人著重於視覺,在視覺為主的現代,其他的感官知覺很容易被疏忽。人體還有許多其他感官,每種感官在運作時都會相互影響,接收到刺激後,各感官必須相互協調才可以達到完整反應,進一步讓大腦處理這些訊息並儲存,做為日後行為的知覺,但這些感覺很容易因為注意力被視覺吸引而忽略。我們的社會文化似乎擁有著某種既定的思維模式,讓視覺在無形之中凌駕於其他感官之上。
    科技技術進步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藝術的多元性和可能性。藝術創作從過去靜態的傳統藝術轉變為動態的現代藝術,藝術家們不斷地創新,發展出體現時代的各種藝術創作,甚至使用先進科技來創作即時互動藝術,這些發展讓藝術變得更加人性化且生活化。
    Virtual Reality (VR)(虛擬實境)概念首次出現在1930年代,之後便有許多軟硬體設備相繼發展,直至近年,虛擬實境產業於2016年出現爆炸性的成長,因此2016年被稱為VR元年,世界各大廠商紛紛推出虛擬實境裝置,相關硬體設備持續研發,軟體內容需求勢必會成為未來的市場趨勢。其他與實境相關的技術還有MR(混和實境)、AR(擴增實境)等等,這些實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VR/MR/AR能夠進行許多跨領域的整合應用,互動回饋從視覺、聽覺延伸至觸覺、嗅覺及味覺,讓VR/MR/AR體驗及應用更加接近真實。
    本創作利用VR虛擬實境為工具,創作一個視覺與其他感官不同步的藝術體驗,使用Unity創造一個與現實環境不同的虛擬空間,而在真實環境中,體驗者戴上VR顯示器後,實際上眼睛的視覺是處於遮蔽狀態,只能依靠虛擬的視覺影像來幫助行動,但由於虛擬影像和真實環境不同,所以體驗過程將受到重重阻礙。利用VR虛擬實境的視覺沉浸感,引導觀眾親自與作品互動,企圖引發體驗者的認知衝突並鼓勵體驗者積極嘗試,親自感受與視覺衝突的其他感覺,感受感官刺激帶來的猶疑困惑感。本創作利用感覺、知覺和聯覺,將原本習以為常的事物去熟悉化,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為理所當然的日常並勇敢嘗試突破,去「看」見隱藏在視覺之下的各種訊息,並思考虛擬實境中的虛擬與現實。

    After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et, personal computers, and smart mobile devic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changed human lifestyle, but also make art more diverse. Art works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art to modern art. Artists constantly innovate techniques and processes. They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create interactive art, and create artistic creations that reflect the times. Most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have made art more human and lifelike.
    This artistic creation uses the visual immersion of virtual reality to create a difference between visual and other feelings. This creation uses Unity to create a virtual space, and put unequal items in real space, try to make the audience feel cognitive conflict. Guide the audience to personally interact with the work, focus on other senses except the visual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the art with them. Try to trigger the synaesthesia of the experiencer and create a sense of conflict. Create an amazing experience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ity, and feel the confusion of sensory interference. Integrating the narrative above, this digital artistic creation uses the senses, perceptions and artistic synesthesia to make daily defamiliarization. This exhibition promotes audience to try to re-examine our daily life from the other ways, let them experience the strong impact between reality and virtuality.

    摘要 i True imitation, false reality – Sensory Experience Art Creation with Virtual Reality iii 誌謝 vii 目錄 ix 圖目錄 xii 第1章 緒論 1 1.1 創作背景 1 1.2 創作動機 3 1.3 創作目的 4 1.4 創作計畫 5 1.5 創作架構 7 第2章 文獻探討 8 2.1 Virtual Reality(VR)虛擬實境 8 2.1.1 Virtual Reality (VR) 虛擬實境發展簡介 10 2.1.2 虛擬實境之外的其他各類實境技術 19 2.2 Virtual Reality (VR) 虛擬實境相關藝術創作 22 2.2.1 「Virtually Real」展覽 22 2.2.2 《Pearl》(第一部入圍奧斯卡動畫短片的VR動畫 ) 23 2.2.3 《拾夢老人》(入圍威尼斯電影節) 24 2.2.4 《Invasion!》(工作室被譽為VR界的皮克斯) 25 2.2.5 《數位敦煌》VR體驗 26 2.2.6 《沙中房間》虛擬實境裝置 (威尼斯影展 最佳VR體驗大獎 ) 27 2.2.7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奶牛嗎》 29 2.3 感覺與知覺 31 2.4 體驗藝術相關藝術創作 32 2.4.1 卡登斯.霍勒 (Carsten Holler) 32 2.4.2 《小丑魚》 37 2.5 認知衝突 38 2.6 認知衝突相關藝術創作 39 2.6.1 威利.希伯 (Willi Siber) 39 2.7 互動藝術 40 2.8 互動藝術相關藝術創作 44 2.8.1 teamLab 44 2.8.2 《後人類明信片》 45 第3章 早期作品介紹與說明 46 3.1 作品《The story of Spring morning in the Han Palace》之概念與執行方法 46 3.1.1 《The story of Spring morning in the Han Palace》創作概念 46 3.1.2 《The story of Spring morning in the Han Palace》創作執行方法 47 3.2 作品《視是耳非》之概念與執行方法 53 3.2.1 《視是耳非》創作概念 53 3.2.2 《視是耳非》創作執行方法 54 3.3 小結 62 第4章 創作內容與說明 63 4.1 創作概述 63 4.2 創作內容 64 4.3 創作執行方法 66 4.4 展場規劃 79 4.5 布展過程 81 第5章 結論 85 5.1 創作結果 85 5.2 創作回饋 87 5.3 創作心得 88 參考文獻 90

    邱浩彰(民82)。神經感覺器官的探索。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明(2004)。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知覺與錯覺。北京:科學出版社。
    葉郁田(2008)。〈互動之釋義〉《新科技藝術課程講義》。台北:未出版。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市:藝術家。
    陽大春(1994)。解構理論。台北:楊智文化。
    賴香伶總編輯(2007)。《ZONE V2 特區—動態媒體行動,互動》。台北:當代館。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仲谷正史等著;劉格安譯(2017)。觸覺不思議。台北市:臉譜出版。
    約斯.德.穆爾(2007)。麥永雄 譯。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曲建仲(2016)。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虛實交織的世界。科學月刊,11月號(563期)
    林大維、吳佩樺(2015)。互動藝術脈絡與其美學之研究。藝術學報,第6卷第2期 。
    高國魁(2015)。布希亞的影像藝術:虛擬現實和實境電式。現代美術學報,第29期 。
    張文村(2000)。假若真時真亦假─漫談3D電腦繪圖與虛擬實境(VR)。影像與識別,第6卷第2期。
    程正孚(民106)。談VR/AR的演進。台灣電信月刊,106年1-2月號。
    費安翔、徐岱(2015)。賽博空間概念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其與現實的關係。西南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
    蔡財元(2010)。互動藝術的機制與影音表徵初探。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學刊》,第一期 。
    羅存智(1995)。虛擬實境應用程式之設計與發展方法。電腦與通訊,第40期 。
    Jones, A. B. (2003). On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Curriculum Studies, 23(3), 139-153.
    Jones, A. B., & Smith, C. D. (2005).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 prim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天下雜誌部落格(2014)。科技藝術是流行,還是人類文明演進中的必然?。108年1月25日,取自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35/article/1008
    華人百科。108年1月22日,取自https://www.itsfun.com.tw/wiki-3340562
    戚凌(2018)。穿越虛擬與現實,社交媒體生活的感受。108年5月10日,取自https://blogcove.com/article/%E7%A9%BF%E8%B6%8A%E8%99%9B%E6%93%AC%E8%88%87%E7%8F%BE%E5%AF%A6%EF%BC%8C%E7%A4%BE%E4%BA%A4%E5%AA%92%E9%AB%94%E7%94%9F%E6%B4%BB%E7%9A%84%E6%84%9F%E5%8F%97/
    黃心健(2016)。 「數位敦煌」VR體驗。 1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storynest.com/4_proj.php?lang=ch
    黃心健(2018)。沙中房間 虛擬實境裝置。 1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storynest.com/pix/_4proj/i_laCameraInsabbiata/p0.php?lang=ch
    臺灣企銀 徵信部(民104)。虛擬實境產業發展現況。1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s://research.fsc.gov.tw/FrriFileDownLoad.asp?ResearchID=20151229-1515-4242-4242-201512291542
    歐尼克斯實境互動工作室(2017)。實境互動現況與趨勢_何謂XR(eXtened Reality)。107年11月13日,取自http://omnixri.blogspot.com/2017/11/xrextened-reality.html
    Aesthetica (2011)。The artist’s playground。108年1月22日,取自http://aestheticamagazine.blogspot.com/2011/10/artists-playground-carsten-holler.html
    ARTouch (2019)。跨域合作.體驗藝術——「Future Pace」帶領一線國際大畫廊轉型。108年1月25日,取自https://artouch.com/auction/content-10950.html
    Art press (2018)。在衝突的視覺,我們才能不停地披上換下認知的外衣:Willi Siber《Four Seasons》。108年06月15日,取自https://theartpressasia.com/2018/08/20/willi-siber-bluerider-art/
    Leapsy 宇博先進(2017)。107年10月10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LeapsyTW/posts/407755972907845/
    SOGI(2016)。以科技跨越真實與虛擬:淺談VR、AR、MR。1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s://www.sogi.com.tw/articles/ar_vr_mr/6245558
    VIVE(2017)。銀翼殺手?虛擬現實?解密史上最玄的VR藝術展...。 1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s://www.vive.com/cn/forum/3078?1
    Ying-Hsuan Tai (2015)。一路狂飆的感官體驗:CARSTEN HÖLLER倫敦個展。108年1月25日,取自https://theshapeofanarrative.wordpress.com/2015/09/24/
    王建堯(2005)。虛與實的關係之抽象概念與具體現象之研究分析(應用於複合媒材立體眼鏡等虛擬實境表現形式)。國立台灣師範學院 設計研究所。
    江愛華(2002)。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
    范盛晃(2015)。身臨其境穿越到虛擬實境—松墨爾的互動藝術作品分析與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祝菖徽(2015)。賽博格互動藝術創作並由互動設計探討創作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徐婉禎(2003)。真實的擬態—台灣當代「虛擬藝術」現象探索。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藝術學研究所。
    郭恩慈(2012)。聲音結合視覺於互動藝術之應用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
    曾鈺涓(2010)。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蔡財元(2010)。Jeffrey Shaw 互動藝術作品的機制及影音表徵與觀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 美術組。
    韓世國(2007)。不確定性運用在數位藝術與互動虛擬實境之創作研究互動虛擬實境之創作研究。實踐大學 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謝長原(2013)。用眼睛聽音樂,空間說故事─科技藝術的互動敘事。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Fritz Nelson (2014). The Timeline of Virtual Reality. 取自https://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ar-vr-technology-discussion,3811-2.html
    Manovich, Lev (2001).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assumi, Brian etc., (2007). Interact and Die: There is Drama In the Network. NAI Publishers.
    Ou,Shih-ching ; Sung,Wen-tsai ; Hsiao,Sung-jung (2002). Study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for e-Learning--Based on WebDeGrator System.
    Paul Sorene (2014). Jaron Lanier’s EyePhone: Head And Glove Virtual Reality In The 1980s. 取自https://flashbak.com/jaron-laniers-eyephone-head-and-glove-virtual-reality-in-the-1980s-26180/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T.K. Borsook & N. Higginbotham (1991). Interactivity: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est Sussex: Wiely-Blackwell Publishing, 3(10),11-17.
    Trifonova, Anna & Jaccheri, Letizia (2008). Software Engineering Issues in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rt. (Selnow, 1988:126)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