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潔莉 Hwang, Chieh-Li |
|---|---|
| 論文名稱: |
莊子逍遙美境之展現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Jiang, Jian-Jun 劉梅琴 Liu, Mei-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7 |
| 中文關鍵詞: | 心齋 、齊物 、生命極成 、氣化和諧 、逍遙 、坐忘 |
| 相關次數: | 點閱:58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蓋莊子<逍遙遊>一文,恢宏瀟落、氣勢壯闊,為三十三篇開篇之首,也是其內在精神之結穴所在。通觀莊子哲學之用心,旨在消解生命之有待與執著,使昏闇狹隘的心靈得以提升為一涵蘊「大有」之生命化境。因此其言工夫、論修養皆有其獨到之處,而此重視工夫、修持的實踐精神,即為中國學問之重要特質。所以本文以工夫與境界兩者並重,並透過「氣」的釐析,為莊子的自由精神找到一形而上的依據。因此在第一章當中,即以莊子之「氣」論為論述之重點。
何以在本文之中,要將「氣」而不是「道」作為其形上的依據?因為,「道」雖為莊子哲學的最高範疇,具有超越、獨立、永恒等特點,然而,其既為一超言絕象的存在,就不是人類的理性思維所能把握,因此,莊子特別提出了「氣」來作為體道的中介,使主體可以透過聽氣、守氣的方式稠適而上遂,進而與道冥合。因此,莊子言「遊」便常與「氣」相互連繫,例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大宗師>)及「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等等,言下之意,即以主體若能把握此「道」、「物」之中介,生命就能達到神妙之化境。
及至本文之第二章,乃針對「聽氣」、「養氣」的方法來加以探討。由於純粹的概念性論述並不能完全把握「氣」的內涵,必須訴諸修養實踐才能有相應的體悟,所以在本章中乃以實際的例證來說明莊子修身養性之方,以呈現出莊子哲學的特殊性。
至於第三章,則以<逍遙遊>當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與物作為工夫修養後的具體例證,藉以呈現出主體不同的精神風貌,最後,則將主體生命的最高境界歸結為「遊」,以此最為全文之收束。如此,從理論到實踐,經由本文層層的剖析之後,便可將逍遙的面貌作一完整而清晰的呈現,使莊學的自由精神得到更為適切的點化。
結論的部份,則對全文之內容作一綱要式之說明,從氣論到工夫實踐到遊境開展之歷程作一扼要的陳述,呈現出至人心靈在無窮無盡的宇宙中所蘊涵的無限美境。
none
一、專書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80。
宣穎,《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廣文書局,民67。
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呂惠卿,《莊子義》,耐廬校輯本,民23。
憨山釋德清,《莊子內篇註》,台北:建康書局,民45。
王夫之,《莊子解》,台北:河洛圖書公司,民63。
馬敘倫,《莊子義證》,上海:商務印書館,民19。
王元澤,《南華真經新傳》,《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6,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
潘基慶,《南華經集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2,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
林雲銘,《莊子因》,《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8,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
林紓,《莊子淺說》,《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27,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1。
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台北:藝文出版社,民56。
孫馮翼輯,《司馬彪莊子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6。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民63。
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大全》(一),台北:中文出版社,民62。
韓邦奇,《性理三解卷之一正蒙拾遺》,明正嘉間原刊本。
黃杰等編修,《皇極經世書》,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2。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7。
王守謙、金秀珍、王風春,《左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何晏,《論語集解》元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唐太宗,《晉書》卷49,台北:中華書局,1971。
司空圖、袁枚,《詩品集解.續詩品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
王廷相,《王廷相哲學選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3。
吳相湘主編,《盛世危言增訂新編》(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54。
釋德清,《觀老莊影響論》,台北:廣文書局,民63。
陸象山,《象山全集》卷22,台北:中華書局,民68。
羅洪先,《念菴文集》卷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家駱主編,《史記附札記》,台北:鼎文書局,民68。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陳冠學,《莊子新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葉國慶,《莊子研究論集》,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9。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2。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80。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7。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學生書局,民82。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民89。
張默生,《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5。
劉坤生,《莊子哲學本旨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
張立文主編,《氣》,台北:漢興書局,民83。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楊學鵬,《陰陽五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7。
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
司,民79。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2。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民73。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82。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5。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2。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9。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64。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1。
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韋卓民譯,《康德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民8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民58。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民87。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民81。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上冊,台北 : 漢京出版社,民75。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6。滕守堯著、李澤厚主編,《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6。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
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皓,《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朱光潛,《談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7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民80。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卷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愛德華.布洛,《作為藝術因素與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席勒,《美育書簡》,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6。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
蔣孔陽主編,《20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高爾泰,《美的抗爭—高爾泰文選之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4。
陶東風,《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施友忠,《二度和諧及其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65。
葉維廉,《飲之太和》,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69。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局,民78。
陳俊輝,《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3。
史壯柏格,《近代西方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E.胡塞爾,《現象學觀念》,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民76。
胡塞爾著、張憲譯,《笛卡兒的沈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胡塞爾著、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台北:唐山出版社,民79。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3。
恩斯特.卡西勒,《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79。
羅素,《世界之新希望》,台北:正中文庫,民45。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65。
托爾斯泰,《藝術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吉林:長春出版社,1997。
H.S.塞耶,《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枷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祁欣譯注,《阮籍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6。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0。
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民73。
況周頤,《蕙風詞話》,台北:世界書局,民48。
普希金著、華業政譯,《普希金抒情詩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2。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5。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唐志契,《繪事微言》,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63。
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嵇康,《嵇中散集》卷一,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1985。
郭熙撰、郭思編,《林泉高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鄒一桂,《小山畫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
蔡邕等撰,《書品》,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
司空圖,《司空詩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4。
二、碩、博士論文
黎惟東,《莊子逍遙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
莊耀郎,《原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
傅維信,《莊子「逍遙而遊」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
王櫻芬,《莊子<逍遙遊>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87。
廖文蕙,《從莊子解衣般礡談藝術創作美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88。
李宣侚,《莊子的生命理境及其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8。
三、期刊
陳文章,<大小之辯與生命的境界層次—莊子逍遙遊試探>,《鵝湖》,民67年8月,頁36-40。
沈維華,<莊子、向郭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中國學術年刊》,民87年3月,頁145-160。
張芳德,<逍遙:人類個體生命自由精神的張揚>,《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8卷第3期,頁72-76。
唐名輝,<《莊子》哲學的內在張力>,《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11卷,頁22-25。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民76年6月,頁13-23。
李道湘,<莊子的人格理論與現代中國人格建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85-92。
胡化凱,<《莊子》相對主義與相對論物理學思想之比較>,《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42-46。
鄧聯合,<論莊子的「無知」「不知」思想>,《中州學刊》,1997年第4期,頁94-98。
曹智頻,<大陸近五十年來的莊子研究>,《鵝湖》,民87年10月,頁15-24。
徐飛,<氣論對現代物理學的啟示>,《大自然探索》,1994年第2期,頁89-93。
李道湘,<從《管子》的精氣論到《莊子》氣論的形成>,《管子學刊》,1994年第1期,頁18-23。
黃毓任,<《莊子》陰陽宇宙觀及其美學特徵>,《江海學刊》,1994年第4期,頁146-151。
葉海煙,<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宗教哲學》,1997年7月,頁88-100。
曾振宇,<中國古典氣哲學的「西化」歷程>,《文史哲》,1997年第3期,頁59-64。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民87年9月,頁18-24。
郭明志,<孟莊論氣發微>,《北方論叢》,2000年第6期,頁67-72。
陳洪,<莊蝶之夢與渾沌之死―《莊子》「物化」「氣變」論解析>,《蘇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66-71。
危磊,<布洛的「心理距離」說與莊子「心齋」說之比較>,《社會科學家》,2000年10月,頁69-71。
胡鐘寰,<「虛靜」的審美機制與中國審美精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2月,頁35-38。
周宏麗,<論「心齋」說>,《淮陰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頁73-76。
王建疆,<通往自然無為的莊子修養論美學>,《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年1月,第34卷第1期,頁41-46。
邱章紅,<試論先秦道家美學思維方式的失誤>,《江淮論壇》,1998年第2期,頁91~98。
沈清松,<莊子論美>,《東方雜誌》,民79年2月,第23卷第8期,頁16-22。
徐良,<和:中國傳統美學的文化精神>,《齊魯學刊》,1995年第2期,頁109-115。
張世英,<審美意識:超越有限>,《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1月,頁68-73。
皮朝綱、劉方,<忘——即自的超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11月,第20卷第6期,頁96-102。
張廷國,<胡塞爾通向先驗現象學的道路>,《西北師大學報》,2001年1月第38卷第1期,頁68-72。
張再林,<現象學與中國古代哲學>,《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4期,頁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