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怡瑩
Wu, Yi-Ying
論文名稱: 論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傳統領域之變遷
A Study of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Indigenous Territories in Kabausua Tribe of The Siraya
指導教授: 鐘國風
Chung, Kuo-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6
中文關鍵詞: 吉貝耍西拉雅族傳統領域土地權蕭壠
外文關鍵詞: Kabausua, Siraya, Traditional Indigenous Territories, Land Rights, Soulangh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藉由對吉貝耍部落的部落發展脈絡及土地變遷過程的梳理,可知西拉雅族人的土地流失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登陸臺灣島,打破原住民族獨立自主狀態並取得殖民主權時就已經開始。其後隨著殖民政府的更迭,西拉雅族人的土地也被一點一滴的假藉各種名義蠶食鯨吞,譬如鄭軍殖民時期的圈地、屯田制度,又譬如清朝殖民時期的朦朧給照、代番納餉、劃界遷民、設隘屯番及減四留六等,再如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總督府消滅大租、土地登記、土地徵收等,至戰後還需面對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農地重劃,幾經波折之後,西拉雅族人殘存的土地及土地權已寥寥無幾。然而「熟番地」真正的消失,是起於日殖政府在臺灣島展開大規模土地調查與土地登記之時,臺灣總督府對雖然對臺灣的現住民仍保有「熟番」的人群種族識別分類,但卻沒有將「熟番」族群持有的土地登記為「熟番地」,也未給予相應的番地保障與番地權利,換言之,進入日殖以後,西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本就所剩無多的土地,在本質上其「番地」的屬性已在土地登記的過程中,被殖民政府制度性的消滅殆盡。
      吉貝耍部落因為建社年代較晚,大約至清乾隆中葉才藉番屯政策由蕭壠小屯各社屯丁建立起較具規模部落區域,由清殖末年留存的二十九件土地契約文書與口傳歷史可知,今東山水雲里一帶的山埔地及牛山山腳下的耕地,早年都是吉貝耍西拉雅族人的生計及採集、狩獵的領域空間。至1904年日本殖民政府完成土地調查與登記工作以後,對出租耕地實施「大租權消滅」的租權整理政策,使吉貝耍部落社地範圍內的大租地──尤其是水雲、牛山的埔地,被一夕間移轉給漢佃戶後大規模的流失,其族群領域範圍也被因此限縮在部落及外圍耕地的區域中。
      倘若依現行討論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範圍時,以日殖前後作為劃設年代的時間依準,則吉貝耍部落因番屯政策而被遷居至這種由國家規劃、分配的漢庄式農耕聚落中,所擁有的族群領域範圍表面上就僅限於「社址」內的住宅地及部落外圍用以生業、耕墾的「社域」。但從吉貝耍部落的聚落發展脈絡及土地變遷過程來看,會發現吉貝耍部落西拉雅族人自我認知的族群領域,要比殖民政府界定的行政單位治理疆界以及地籍登記資料的地域記錄來得更寬廣一些,除了由統治者分劃之特定社址、社域的範圍外,還存有舊時更廣闊的生計空間,以及領域邊界用以狩獵與採集的資源域。而這樣由部落所在的「社址」、生計空間的「社域」、採集資源的「社地」,三者所構築而成的範圍,包括今東山東河里、科里里枋仔林、水雲里、南溪里及柳營旭山里等地,方是吉貝耍部落西拉雅族群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那麼當我們界定好吉貝耍部落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範圍時,就會開始面臨到傳統領域的「領域權」伸張困境。除了吉貝耍部落本身明確的部落界址以外,其他部落外西拉雅族人曾經持有或口述傳說中的土地,會因著傳統領域權之公私有土地劃設權利、土地劃設範圍、劃設年代界定、部落族群別認定及家族私有地計入與否的問題,而產生吉貝耍部落實際伸張傳統領域權的困難。不僅如此,吉貝耍西拉雅族人「非法原住民」的身分也是一大困境,即便在2022年大法官已在〈西拉雅族原住民身分案〉的釋憲案判決中,宣告有關權責機關需在三年之內完成「同屬南島語系民族之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的認定與登記程序,但真正的難關其實是「平埔」原住民族群取得原住民族身分以後,相關原住民族權利的訂定。無論是否依照現行法規一體適用,或在「臺灣原住民族」的高度上修正既有法令來符合「平埔」原住民族群的需求,亦又或要另立新法讓「平埔」原住民族群成為二等公民,使其與當前法定原住民族不能享有平等的權利等。這些因著過去不公義的錯誤所遺留下的歷史課題,倘若各界不願意正視「平埔」原住民族群今日所遭遇的諸多困境,盡是因著過去歷史中所遭遇到殖民霸權不公不義對待所致的結果,並且沒有進一步深刻反省殖民政府對臺灣原住民「生」、「熟」番錯誤的民族分類,而欲將臺灣原住民再一次以「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平埔原住民」的族群身分區辨,來分配不同群體間之原住民族權利行使的界限,將會是對現今「平埔」原住民族群之身分、權利或族群領域土地的又一次制度上不正義的掠奪與侵害。
    關鍵字:吉貝耍、西拉雅族、傳統領域、土地權、蕭壠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abausua tribe and the process of land transformation, it is evident that the land loss of the Siraya people began more than 300 years ago when the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landed on Taiwan Island, disrupting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gaining colonial sovereignty.With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land of the Siraya people was gradually expropriated under various excuses.The Kabausua tribe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when a more substantial settlement was established by the people of the Soulangh aborigine group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y system policy. Nonetheless, judg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abausua tribe and the process of land transformation,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self-recognized territory of the Siraya of the Kabausua tribe is broader than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defined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the territorial records in the cadastral records. Aside from the specific community sites and lands demarcated by the governors, there is also a broader livelihood space in the old days and a resource area for hunting and gathering at the boundary of the territory. Thus, the area consisting of the "community site" where the tribe is located, the " community area" for livelihood, as well as the "community land" for resource collection, is the "traditional indigenous territories" of the Siraya tribe of the Kabausua tribe.
    Key words:Kabausua, Siraya, Traditional Indigenous Territories, Land Rights, Soulangh

    摘要 I 誌謝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傳統領域概念與法律權利的發展 3 一、傳統領域概念 4 二、傳統領域的立法契機與歷程 4 三、傳統領域調查方法 7 四、傳統領域的爭議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0 一、建社時間 10 二、屯地位置 12 三、部落發展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一、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 14 二、地圖資料收集與比對 14 三、土地、契約等古文書蒐集 16 四、戶籍資料調閱與分析 20 五、田野口訪與記錄 22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成果 22 一、研究限制 22 二、預期成果 23 第六節 章節架構 24 第二章 西拉雅族傳統領域初始狀態 26 第一節 吉貝耍來源傳說 27 一、Ami-a小島 27 二、阿海 32 第二節 清殖前的大員灣 37 一、十七世紀大員灣內各族社位置 37 二、大員灣內原住民族群關係 41 第三節 西拉雅族土地主權流逝的開端 56 一、文化差異下的曲解 58 二、合約協議的歸順 61 三、日益膨脹的漢移民 64 四、無主荒地的圈定與侵占 73 第四節 小結 79 第三章 註定離散的宿命 81 第一節 清代殖民政府理番方向 81 一、番社分類 81 二、番社治理 84 第二節 清政府番地政策變遷 86 一、番地政策沿革 86 二、番租業 93 三、 番地流失途徑及原由 102 第三節 清政府番屯政策議定 104 一、番屯脈絡 104 二、番屯組織編制 110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四章 遷徙而來的蕭壠小屯 128 第一節 蕭壠小屯與吉貝耍 128 一、蕭壠小屯在吉貝耍屯守? 131 二、麻埔為蕭壠小屯的養贍埔地? 132 三、吉貝耍段氏族人曾出任屯弁職務? 137 四、蕭壠社何時遷住吉貝耍? 139 第二節 吉貝耍部落 149 一、吉貝耍之名初登場 149 二、吉貝耍清殖時期土地文書 155 三、隱而未現的熟番地 172 第三節 小結 177 第五章 吉貝耍部落土地變遷 178 第一節 吉貝耍部落位址 179 第二節 吉貝耍部落土地概況與變遷 184 一、聚落外耕墾區 184 二、聚落內住宅及公共空間 226 三、聚落限界與族群邊界 239 第四節 小結 243 第六章 吉貝耍族群結構與困境 244 第一節 吉貝耍人群 245 一、聚落家戶、人口統計 245 二、吉貝耍族群組成 258 三、族群空間分佈 266 第三節 聚落土地所有權變遷 274 一、買賣移轉 275 二、相續移轉 276 三、贈與、徵收及其他方式移轉 277 第二節 當代吉貝耍西拉雅族土地權 278 第三節 小結 285 第七章 結論 286 第一節 吉貝耍歷史脈絡與土地變遷 286 一、吉貝耍土地登記以前 286 二、吉貝耍土地登記以後 289 第二節 吉貝耍傳統領域劃設困境 292 第三節 未來研究 294 參考資料 295 一、專書 295 二、雜誌文章 304 三、期刊論文 305 四、專書/研討會論文 308 五、學位論文 309 六、會議資料 309 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310 八、電子媒體 311 九、圖資 314 附錄一 福康安、魁麟、徐嗣曾〈奏為臺灣熟番募補屯丁悉心酌議章程仰祈聖鑒事〉 317 附錄二 伍拉納〈為籌議臺灣新設屯所分撥埔地事宜恭摺具奏仰祈聖鑒事〉 320 附錄三 吉貝耍部落日殖時期男女性別比例總覽 327 附錄四 吉貝耍部落日殖時期土地業主姓氏總覽 329 附錄五 吉貝耍部落日殖時期住民姓氏、種族一覽表(依姓氏) 334

    一、專書
    丁曰健,1959[清],《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丁宗洛,1964,《陳清端公年譜》,臺灣文獻叢刊第20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學新,2014,《日據時期戶口調查史料選編》,臺灣總督府檔案主題選編9,戶政系列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王泰升,2017,《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五版。
    包樂史等編、林偉盛譯,2010,《邂逅福爾摩沙:臺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第一冊,1623-1635》,臺北:原民會、順益博物館出版;南天發行。
    包樂史等編、康培德譯,2010,《邂逅福爾摩沙:臺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第二冊,1636-1645》,臺北:原民會、順益博物館出版;南天發行。
    甘為霖著、林弘宣等譯,2009,《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臺北:前衛。
    甘為霖英譯、李熊揮漢譯、翁佳音校訂,2017,《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臺北:前衛,修訂新版。
    石萬壽,1990,《台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2017,《臺灣文化志》,新北:大家、遠足文化。
    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2021,《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新北:大家、遠足文化。
    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江日昇,1960[清],《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樹生譯著,1999a,《熱蘭遮日誌‧第一冊》,臺南:南市府。
    1999b,《熱蘭遮日誌‧第二冊》,臺南:南市府。
    1999c,《熱蘭遮日誌‧第三冊》,臺南:南市府。
    2010a,《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Ⅰ(1622-1626)》,南投:臺灣文獻館。
    2010b,《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Ⅱ(1627-1629)》,南投:臺灣文獻館。
    2011,《熱蘭遮日誌‧第四冊》,臺南:南市府。
    2015a,《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Ⅲ(1629-1636)[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臺灣史博館。
    2015b,《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Ⅳ(1629-1636)[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臺灣史博館。
    2015c,《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Ⅴ(1629-1636)[3]》,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臺灣史博館。
    余文儀,1962 [清],《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子光,1959[清],《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德功,1959[清],《戴施兩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4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新榮,1977,《南瀛採訪錄》,臺南:琑琅山房。
    吳美雲總編,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上),臺北:英文漢聲。
    李壬癸,2000,《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1989a [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再版。
    1989b[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再版。
    周元文,1960 [清],《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璽,1962 [清],《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1962 [清],《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俊霖、許永河,2007,《南瀛鐵道誌》,臺南:南縣府。
    承啟、英傑等纂,1968[清],《欽定戶部則例101卷(二)》,臺北:成文。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1985,《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林玉茹主編,2009,《臺南縣平埔族古文書集》,臺南:臺南縣政府。
    林玉茹等編、李文良等解讀,2015,《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研院臺史所。
    林偉盛,2019,《典藏台灣史(三)大航海時代》,臺北:玉山社。
    林聖欽等撰、施添福宗編纂,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臺灣文獻館。
    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2016,《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施琅,1958[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熟番與奸民: 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段俊哲,2001,《乾隆朝中葉東山鄉東河村初開史蹟》,未出版。
    段洪坤,2013,《阿立祖信仰研究》,臺南:南市文化局。
    2015a,《吉貝耍西拉雅族神話傳說故事》,臺南:南市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
    2015b,《東山吉貝耍夜祭》,臺南:南市文化局。
    段洪坤等著、戴文鋒主編,2010,《東山鄉志》,臺南:臺南縣東山鄉公所。
    范咸,1961 [清],《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1959 [清],《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獻綸,1959[清],《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83[清],《臺灣輿圖並說》,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5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涂順從,2001,《南瀛公廨誌》,臺南:南縣文化局。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台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
    馬齊等監修,1964[清],《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
    高拱乾,1960 [清],《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著,1994,《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二種‧地圖類(三)》,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臺灣文獻館。
    2016,《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等修,1972,《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溪南等,1998,《白河鎮志》,臺南:臺南縣白河鎮公所。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漢光、賴永祥編,1957,《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第,1959[1603],〈東番記〉,收入於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捷先,1996,《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
    陳金田譯,1997[198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柔森主編、葉婉奇譯,1999,《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臺北:原民文化。
    陳正美,2009,《南瀛水圳誌》,臺南:南縣府。
    陳添壽,2017,〈臺南市東山區吉貝耍踏查〉,《臺南府城文化記述》,新竹:方集。
    黃叔璥,1957[清],《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文博,1998a,《南瀛地名誌‧新營區卷》,臺南:南縣文化。
    1998b,《南瀛地名誌‧曾文區卷》,臺南:南縣文化。
    2001,《南瀛石敢當誌》,臺南:南縣文化局。
    2010,《走過黑夜‧走過山林: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繞境》,臺南:南縣府。
    楊英,1958[明],《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熙,1985,《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
    溫振華,2007,《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清治時期)》,南投:臺灣文獻館。
    葉春榮編譯,2011,《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臺南:南市文化局。
    詹素娟編著,2007,《舊文獻新發現:台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臺北:日創社文化。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編,1982,《臺南縣地名研究輯要》,臺南:永新。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08,《明治四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
    1909,《明治四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0,《明治四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1,《明治四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2,《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3,《大正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4,《大正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5,《大正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6,《大正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1917,《大正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18,《大正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0,《大正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1,《大正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2,《大正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36,《昭和十年末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1944,《昭和十八年末現在臺灣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07,《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07,《明治三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1917,《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槪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1冊,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a,《臺案彙錄甲集》,臺灣研究叢刊第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b,《臺灣經濟史七集》,臺灣研究叢刊第6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研究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a,《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b,《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c,《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d,《清仁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e,《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f,《清宣租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a,《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b,《臺案彙錄壬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2,《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灣研究叢刊第1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4,《清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08,《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6,《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貳輯》,臺北:遠流。
    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參輯》,臺南、臺北:臺史博、遠流、臺大圖書館。
    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管轄便覽》,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1921,《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劉銘傳,1958[清],《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1961 [清],《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還月、李易蓉,2001,《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臺北:原民文化。
    潘英,1996,《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
    蔡清筠,1964[清],《戴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0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977[清],《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志彰、魏德文編著,2018,《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導讀指引》,臺南:南市文化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四回事業報告》,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98[1905],《台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南天書局。
    謝國斌,2009,《平埔認同的消失與再現》,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
    韓家寶、鄭維中譯著,2005,《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藍鼎元,1958[清],《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稻鄉。
    魏源,1959[1867] ,《聖武紀略》,收入於丁曰健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魏德文,2008,《測量台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
    二、雜誌文章
    大道兆行(吳新榮),1942a,〈飛番墓〉,《臺灣文學》2(1):11-13。
    1942b,〈續飛番墓〉,《民俗臺灣》2(7):26-27。
    甘治士著、葉春榮譯註,1994,〈荷據初期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3):228-193。
    江樹生譯,1985,〈蕭壠城記〉,《臺灣風物》35(4):80-87。
    李文環,2018,〈日治時期的糖業鐵道〉,《臺灣學通訊》106:10-12。
    段洪坤(Alak Akatuang),2020,〈一份百家姓文件、兩張古文書──解開西拉雅族Akatuang家族史的謎〉,《臺灣風物》70(1):9-14。
    國分直一,1942,〈阿立祖巡禮記下〉,《民俗臺灣》2(8):38-40。
    琑琅山房舊稿,林永樑譯,1953,〈飛番墓與阿立祖〉,《南瀛文獻》1(3、4):60-62。
    陳凱雯,2012,〈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的實施與建置〉,《臺灣學通訊》69:2-3。
    陳鴻圖,2020,〈嘉南大圳與臺灣農業百年變遷〉,《臺灣學通訊》118:8-10。
    富田哲,2012,〈日治時期的國勢調查〉,《臺灣學通訊》69:4-5。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4,〈吉貝耍考〉,《南瀛文獻》2(1、2):133。
    劉斌雄,1987,〈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37(3):1-62。
    蔡秀美,2015,〈殖民統治網的尖兵──派出所與保甲、壯丁團〉,《臺灣學通訊》88:15-17。
    盧嘉興,1956,〈臺南縣下番社地名考〉,《南瀛文獻》4(1):1-13。
    1961,〈蚊港與青峯闕考〉,《南瀛文獻》7(2):110-112。
    鍾淑敏,2011,〈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興衰起落〉,《臺灣學通訊》58:2-3。
    三、期刊論文
    吳意琳,2003,〈銜接過去與現在環節──原住民舊社遺址研究〉,《文化視窗》57:46-49。
    吳密察,2017,〈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師大台灣史學報》10:5-35。
    李文良,2006,〈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1):387-416。
    2021,〈番屯與隘墾──十九世紀北臺灣邊區三層埔的案例〉,《漢學研究》39(2):211-250。
    李威儒等,2020,〈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2019年更新介紹〉,《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64(7): 46-52。
    官大偉,2013,〈平埔族群取得原住民身分之相關土地議題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2):53-70。
    2017,〈傳統領域:一個原住民族發展的關鍵議題〉,《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2:45-76。
    林志秋,1999,〈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為例〉,《臺灣人文》3:87-116。
    林俊強、張長義、蔡博文、李建堂、丁志堅、李玉亭,2005,〈運用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地理學報》41:65-82。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67-92。
    段洪坤,2017,〈失去土地,怎麼找祖先足跡:吉貝耍西拉雅的土地經驗〉,《原教界》76:58-61。
    洪麗完,2011,〈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
    2011,〈族群互動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遷徙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8(4):1-55。
    張勝彥,1983,〈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文獻》34(2):15-42。
    許丙丁等,1963,〈鄭成功復臺時鹿耳門古港遺跡考證〉,《臺南文化》7(4):1-11。
    許松,2012,〈早期農地重劃區地籍圖重製問題探討〉,《地籍測量》31(2):29-38。
    陳叔倬,2011,〈日治時期西拉雅家戶的高招贅婚比例—─母系繼嗣文化遺留?家中缺乏男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管訊》282:1-6。
    陳志豪,2013,〈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臺灣史研究》20(2):1-30。
    陳佳穗,2013,〈臺灣地名之歷史傳說研究〉,《桃園創新學報》33:295-311。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13,〈還我土地觀點下的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3):67-98。
    黃富三,1981,〈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下)〉,《食貨月刊》11(2):72-92。
    黃居正,2005,〈時間、勞動與生態──原住民族財產權的核心論題〉,《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2(1):5-47。
    楊鴻謙、顏愛靜,2003,〈清代臺灣西拉雅族番社地權制度之變遷〉,《台灣土地研究》6(1):17-50。
    楊護源,2007,〈清代《台灣府志》的纂修與綱目義例之比較〉,《臺灣文獻》58(4):153-202。
    楊克隆,2018,〈清代平埔族土地流失原由新探〉,《興大人文學報》61:47-78。
    詹素娟,2012,〈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原住民族文獻》3:22-32。
    2017,〈歷史中平埔族群的傳統領域〉,《原教界》76:54-57。
    鄭喜夫,1976,〈清代臺灣「番屯」考(下)〉,《臺灣文獻季刊》27(3):59-89。
    謝若蘭,2015,〈平埔族群恢復族群身份之權利伸張與策略建議〉,《台灣原住民研究學報》, 5(1):43-58。
    鍾麗娜,2019,〈從邵族的困局探究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爭議之結構性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8(2):26-37。
    顏愛靜、孫稚堤,2008,〈原住民地區共用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馬里克彎河域的護魚行動為例〉,《地理學報》52:53-91。
    顏愛靜、陳立人,2008,〈荷治時期臺灣土地倫理之分析──以赤崁一帶原住民土地利用與地權型態變遷為例〉,《政大民族學報》27:1-33。
    四、專書/研討會論文
    李壬癸,1995,〈突破平埔族研究的瓶頸──代序〉,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ⅰ-ⅱ。
    段洪坤,2003,〈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的人、事、物〉,收入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南瀛人文景觀 : 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頁65-88。
    康培德,2001,〈荷蘭時期與清代平埔族群部分社會特質的比較〉,收入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頁50-61。
    曹永和,1954,〈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
    曹永和、包樂史,1995,〈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台灣歷史之一頁〉,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413-444。
    陳宗仁,2010,〈1626年的大員港灣: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íaz的觀察與描繪〉,收入戴文鋒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Ⅱ》,臺南:臺南縣政府,頁1-31。
    劉益昌,2019,〈原始時期(10-16世紀)臺南區域的歷史地景變遷〉,收入劉益昌、賀安娟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Ⅴ》,臺南:南市文化局,頁1-28。
    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收入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63-202。
    蘇峯楠,2019,〈《赤崁耕地圖》所描繪的17世紀中期臺南地景及其歷史空間〉,收入劉益昌、賀安娟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Ⅴ》,臺南:南市文化局,頁29-80。
    五、學位論文
    吳佳芸,2010,〈從Basay到金雞貂──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源,2015,〈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周育聖,2007,〈台灣神話傳說與故事中的海洋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洪坤,2013,〈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以台南西拉雅族為例〉,南投: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完,2003,〈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之考察(1700─1900)〉,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瑋蓁,2002,〈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文照,2003,〈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1904~1976)〉,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曉琪,2009,〈清代十八重溪流域的開發與地權轉移〉,臺東: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闕啟華,2009,〈早期農地重劃地籍圖精度探討──以新竹縣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會議資料
    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2017a,〈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資料〉。
    2017b,〈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委員發言內容〉。
    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穎,1985,《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報告》,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原住民族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地理學會。
    2004,《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三年研究報告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地理學會。
    2005,《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四年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地理學會。
    2007a,《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地理學會。
    2007b,《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成果報告Ⅰ》,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1,《九十七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畫結案報告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大仁科技大學原住民發展中心。
    2015,《98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畫成果報告》。
    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2016,《急水溪水系龜重溪(含支流鹿寮溪)治理計畫(第一次修正)》。
    吳培暉、徐明福,2003,《東山鄉東河村聚落之研究──平埔族聚落特質「遺存」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樹德技術學院建築古蹟維護系。
    林清財,2011,《平埔族聚落現況調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灣小林平埔原住民族文化重建協會。
    侯家駒,1996,《從歷史看台灣原住民土地所有權之演變(1624-194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東吳大學。
    洪麗完,2005a,《台南縣境平埔族群之擴散與遷徙研究(1600-1900)》,臺南縣政府文化處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5b,《番屯制度與社會關係:以嘉南平原為中心之考察(1790-189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6,《番屯制度與社會關係:以嘉南平原為中心之考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8,《台南縣境平埔族村落分布與組成之研究(1900-2000)》,臺南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0,《清末「開山撫番」以前沿山地區之聚落與族群關係──以北港溪、灣裡溪上游為例(歷史初期至1874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3,《臺灣西部沿山邊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潘英海、簡炯仁,2012,《平埔聚落分布調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族文化教育暨生計發展中心。
    顏美娟,1995,《台南地區平埔族口傳文學之採錄與整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八、電子媒體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21.11.04,「兩千年中西曆轉換」,來源:https://sinoca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2021.06.06,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1942-02-23〉,來源: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吳新榮日記/1942-02-23。
    文化部,2019.12.18,「臺灣大百科全書」,〈中國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省海岸圖,附加臺灣島圖〉,來源: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60。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立法院法律系統」,2023.01.03,《土地法》,來源: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C060C00318C081C060C0032FC081C466D40398C489C06AC41318。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12.03,〈原住民族基本法〉,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2019.12.03,〈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36。
    2021.10.22,〈民法〉,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2022.12.30,〈耕者有其田條例〉,來源: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30。
    2023.01.10,〈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26。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12.01,〈平埔族〉,來源: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A9E092C6104ACAD5。
    2019.12.13,「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調查及劃設計畫」,來源: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urrentPage=1&CID=EAB4E460567F49D5。
    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2019.12.16,西拉雅族吉貝耍部落臉書,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kabuasua。
    吉貝耍部落資訊網,2023.01.04,「歷史HISTORY‧吉貝耍部落年表」,來源:https://www.e-tribe.org.tw/kabuasua/?page_id=38。
    法源法律網,2019.12.04,〈「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草案〉,來源: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_print.aspx?NID=152536.00。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2022.11.13[1907],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管轄便覽》,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頁117。
    2022.11.13[1921],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頁19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epaper電子報」,2023.01.04[2017.03],許錫慶,〈日治時期在臺灣設置公學校的理由〉,《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56期,來源: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56/229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2022.11.20[1936.12.02],臺灣總督府,〈墳墓改葬(高雄州)〉,《府報》第2847期,典藏號:0071032847a012。
    2022.11.20[1941.07.27],臺灣總督府,〈墳墓改葬(臺中州、臺南州)〉,《府報》第4250期,典藏號:0071034250a015。
    2022.11.25[1900.01.17],〈臺灣土地調查規則中改正(律令第九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典藏號:00000537003。
    2022.11.25[1903.12.10],臺灣總督府,〈政府ニ於テ既ニ業主權ヲ取得シタル土地ニ關スル件〉,《府報》第1443期,典藏號:0071011443a002。
    2022.11.25[1897.12.01],〈店仔口辨務署管內戶口表(元臺南縣)〉,〈明治三十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九十五卷內務門庶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典藏號:00009754007。
    2022.11.25[1898.04.01],〈店仔口辨務署館內熟番社現住戶口表(明治三十年十二月現在)〉,收入〈現住戶口調查ノ件〉,〈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八○卷內務門庶務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典藏號:00009823022。
    2022.12.20[1906.08.01],〈警察官署用土地建物無料借上ノ件(鹽水港廳)〉,〈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四卷財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典藏號:00004915002。
    2022.12.20[1960.07.14],〈臺南東山灌溉區土地重劃案〉,〈剪貼公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典藏號:00301200022219。
    2022.12.30[1903.02.01],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原庄圖等進達ノ件(店仔口派出所)〉,〈明治三十三年至明治三十六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永久保存第二四一卷測量課〉,《臺灣總督府檔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典藏號:00004432053。
    臺南市白河戶政事務所,2021.04.28(2022.12.14),「東山區人口統計資料」,來源:https://web.tainan.gov.tw/baiheagr/cl.aspx?n=17953。
    臺南市東山區吉貝耍國小,2023.01.04,「學校簡介‧歷史沿革」,來源:https://www.dhes.tn.edu.tw/modules/tadnews/page.php?ncsn=5&nsn=91。
    九、圖資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原圖調製,1999,《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
    1999[1927],第116號,二万五千分一地形圖臺南近傍4號,臺南9號新營之3〈新營〉。
    1999[1927],第117號,二万五千分一地形圖臺南近傍11號,臺南9號新營之1〈番社〉。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22.05.31,「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WMTS服務」,〈縣市界〉。
    2022.05.31,「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WMTS服務」,〈村里界〉。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原件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資料數位化單位),2020.05.25,a.[臺南縣東山鄉吉貝耍段]160磅地籍藍曬圖(map_lsb4_r54098C9D800D-11)、b.臺南縣東山鄉吉貝耍段地籍藍曬底圖(map_lsb7_RB06_0242)、c.臺南縣東山鄉吉貝耍段地籍藍曬底圖(map_lsb7_RB06_0242-1)、d.臺南州新營郡東山鄉吉貝耍段日治時期舊地籍圖(正圖)(map_lsb8_0454098C9D800D-A)、e.臺南州東山鄉吉貝耍段日治時期舊地籍圖(副圖)(map_lsb8_0454098C9D800D-B)。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2021.05.29,「中央研究院WMTS服務」,〈1904-日治臺灣堡圖(明治版)1:20,000〉。
    2022.05.31,「中央研究院WMTS服務」,〈乾隆臺灣番界(柯志明、陳兆勇考證繪製)〉。
    2022.11.04,「中央研究院WMTS服務」,〈1921-日治地形圖-1:25,000〉。
    2022.11.04,「中央研究院WMTS服務」,〈1950-臺灣地形圖-1:25,000〉。
    2022.12.01,「中央研究院WMTS服務」,〈1944-日治地形圖(航照修正版)-1:25,000〉。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online],2022.06.19,臺灣百年歷史地圖,〈乾隆臺灣番界(柯志明、陳兆勇考證繪製)〉,來源: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21.06.02,「數位方輿」,〈臺灣地里圖〉,彩繪絹本,清康熙中期(1684以後),109x280cm,美國國會圖書館,來源:
    https://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map_detail.jsp?id=A103000059。
    2023.02.03,「數位方輿」,〈臺灣汛塘望寮圖〉,彩繪、裱裝長卷,清乾隆40年至乾隆51年(1775-1786),45×490cm,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來源:https://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map_detail.jsp?id=A104000124。
    水利地理資訊整合平台,2021.05.31,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支流)〉,來源:https://gic.wra.gov.tw/Gis/Gic/API/Google/Index.aspx。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2021.05.30,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直轄市、縣市界線(TW97經緯度)〉,來源:https://data.gov.tw/dataset/7442。
    賴志彰、魏德文,2018,《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臺南、臺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天書局。
    2018[1626],Ⅰ.7 Pedro de Vera, Descripción del puerto de los Olandeses en Ysla Hermosa「描述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圖」,摹繪本,42.6×30.3cm(放大120%,51.1×36.4cm),MN. Colección Fernández Navarrete(西班牙馬德里海事博物館),Ms27,f.434。
    2018[1629],《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Ⅰ.8 Jan Gerbrantsz. Black,〔Caerte van Teijowan〕「大灣(臺江內海)圖」,手繪本,約1:86,100,77 x 53.5cm,Nationaal Archief, The Hague(荷蘭國家檔案館),4.VEL.140。
    2018[1636/1665-1670],《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Ⅰ.10 Pieter Jansz. van Middelburg原繪;Johannes Vingboons摹繪,Afbeeldinge van de westzijde vant Eijlandt Formosa∕Streckende van't Canael Taiouan om de Noort tot de∕Rivier Ponckan「福爾摩沙島西部圖∕沿伸自大灣(臺江內海)北邊水道至笨港溪」,摹繪本,約1:150,500,80.5x52.5cm,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奧地利國家圖書館),Atlas Blaeu-Van der Hem 41:08。
    2018[1636/1665-1670],《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Ⅰ.12 Pieter Jansz. van Middelburg原繪;Johannes Vingboons摹繪,Het Canael, en Incoomen, van Taijovan「大灣(島)附近的水道與入口圖」,摹繪本,約1:23,000,60.5×53.5cm,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奧地利國家圖書館),Atlas Blaeu-Van der Hem 41:03。
    2018[1665],《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Ⅱ.1〈臺灣略圖〉漢文本,手繪本,127x123cm,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圖021444。
    2018[1878],《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Ⅳ.5余寵繪製;夏獻綸審定,〈全臺前後山輿圖〉,木刻版,全圖108x76cm,南天書局。
    2018[1896],《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Ⅴ.2.1高橋直武輯製,〈嘉義〉,《臺灣輯製二十萬分一圖》,37.6x48cm,臺灣總督府製圖部印行,日本東京大學總和研究博物館,TWN-213。
    2018[1897],《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Ⅴ.2.4陸地測量部,〈臺南〉,《臺灣假製20萬分1地形圖》,52.7x38.3cm,陸地測量部印行,南天書局。
    2018[1930] ,《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Ⅵ.8.5六角兵吉、牧山鶴彥地質調查,濱本勝巳測量,淺岡隼太製圖〈臺南州嘉義油田地質圖(南部)〉,30,000分1,63.3x93.0cm,小林又七發行,南天書局。
    臺灣糖業公司,1977,〈新營總廠分佈圖‧烏樹林糖廠鐵道〉,於「Tenriver的影像記事」網站瀏覽,來源:https://tenriversnote.com/sugar50/,2022.11.30。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1996[1904/1915再版],堡圖原圖鹽水港6號堡圖〈新營庄〉,《臺灣堡圖》第335號,臺北:遠流。
    depositar,2021.06.03,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台灣歷史文化地圖,〈臺灣西南部海岸變遷〉,來源:https://data.depositar.io/dataset/rf04。
    2022.05.31,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台灣歷史文化地圖,〈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乾隆年間(1736-1795)縣(廳)界〉,來源:https://data.depositar.io/dataset/rc03-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