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永聖
Li, Yun-Sheng
論文名稱: 南區國稅局稽徵人員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及其與工作滿足、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莊雙喜
Chuang, Shuang-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工作滿足知覺激勵離職傾向
外文關鍵詞: Motivation, Job, Job satisfaction, Percep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曾有這麼一句話用來形容人們抗拒變革的心理--「任何不能使人們口袋的錢數增加的變革都會使人討厭」(Barry M Staw,1982)。對稅捐稽徵工作來說,不但不會使納稅人口袋錢數增加,反而是要納稅人把「放入口袋裡的錢再拿出來」,其面臨的抗拒和不滿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長期以來,稅捐稽徵人員精神壓力大,士氣低落,如何透過激勵管理制度提振稽徵人員士氣,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瞭解國稅稽徵人員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及其與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以供當局實施激勵管理制度的參考。主要研究問題包括瞭解稽徵人員對:(1)激勵制度之知覺;(2)激勵制度之知覺與工作滿足之關係;(3)工作滿足對離職傾向之影響;(4)激勵制度之知覺、工作滿足、離職傾向等主要變項受個人屬性的影響;及(5)激勵制度之知覺是否會經由工作滿足而影響到離職傾向。
    本研究係以財政部台灣省南區國稅局的稅捐稽徵人員為調查對象,根據相關文獻及該局實際情況,以升遷、表揚、教育訓練、工作輪調、敘獎及稅務獎勵金等六種激勵制度為主要探討項目。在回顧各種激勵理論、工作滿足、離職傾向等相關文獻後,推演出稽徵人員對激勵制度的反應模式,模式架構區分為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工作滿足、離職傾向及干擾變項,並根據此模式發展出主要研究命題與假設。
    研究結果顯示,南區國稅局稽徵人員對各激勵制度之重要性多表贊同,但對其公平性、可控性、可得性及溝通性則普遍有負面感受。大體來說,稽徵人員對教育訓練的知覺無論是就公平性、可控性、重要性、可得性或溝通性都最高,其次是工作輪調,至於升遷、敘獎或獎勵金等三制度的各知覺變項普遍處於落後狀態。研究結果並顯示:(1)對激勵制度的公平性、可控制程度、期望性、溝通性之知覺程度愈高者,滿足感愈高;(2)工作滿足的內在滿足相對於外在滿足對離職傾向有更大的影響;(3)若干個人屬性變項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工作滿足、離職傾向有顯著差異存在;(4)工作滿足可以成為對激勵制度之知覺與離職傾向的中介變數,即對激勵制度之知覺會經由工作滿足而影響到離職傾向。

    non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流程4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激勵理論、制度及知覺變項之探討7 第二節 工作滿足23 第三節 離職傾向29 第四節 員工對激勵制度的反應模式34 第五節 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南區國稅局激勵制度實施現況 第一節 南區國稅局成立背景及業務現況41 第二節 南區國稅局之激勵制度介紹43 第三節 南區國稅局員工對各項激勵制度的看法49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變數的操作性定義與衡量52 第三節 研究假設57 第四節 問卷設計58 第五節 抽樣方法與資料蒐集60 第六節 樣本結構61 第七節 統計分析62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因素分析及信度檢定65 第二節 各構面的統計資料分析67 第三節 對激勵制度之知覺與工作滿足之關係78 第四節 工作滿足對離職傾向的影響84 第五節 不同個人屬性對激勵制度知覺之差異分析85 第六節 不同個人屬性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99 第七節 不同個人屬性與離職傾向之差異分析105 第八節 中介歷程探討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8 參考文獻123 附錄(問卷)131 表目錄 表2-1-1激勵的名詞定義7 表2-1-2 相關激勵理論8 表2-1-3 主要獎酬制度的分類李永聖16 表2-2-1工作滿足的相關文獻24 表2-3-1離職傾向的相關文獻30 表2-5-1個人屬性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相關文獻36 表2-5-2個人屬性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相關文獻38 表2-5-3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相關文獻39 表3-2-1記功嘉獎申領獎勵金標準48 表3-2-2南區國稅局激勵制度彙整比較49 表3-3-1 南區國稅局員工對激勵制度的看法50 表4-2-1對激勵制度之知覺的定義、量表及文獻基礎53 表4-2-2工作滿足的定義、量表及文獻基礎54 表4-2-3離職傾向的定義、量表及文獻來源55 表4-2-4 個人特質的定義、量表及文獻來源56 表 4-5-1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統計表60 表4-6-1樣本結構分析表61 表5-1-1 各構面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65 表5-2-1 研究樣本對升遷制度之知覺均值67 表5-2-2 研究樣本對表揚制度之知覺均值68 表5-2-3研究樣本對教育訓練制度之知覺均值68 表5-2-4研究樣本對工作輪調制度之知覺均值69 表5-2-5研究樣本對敘獎制度之知覺均值70 表5-2-6研究樣本對獎勵金制度之知覺均值70 表5-2-7激勵制度的公平性成對比較72 表5-2-8激勵制度的可控性成對比較73 表5-2-9激勵制度的重要性成對比較74 表5-2-10激勵制度的可得性成對比較75 表5-2-11激勵制度的溝通性成對比較76 表5-2-12 各激勵制度知覺排列77 表5-2-13研究樣本對工作滿足之知覺均值77 表5-2-14研究樣本對離職傾向之知覺均值78 表5-3-1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與工作內外滿足因素相關分析表79 表5-4-1內在滿足、外在滿足對離職傾向的複回歸分析表84 表5-5-1樣本性別與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85 表5-5-2樣本婚姻狀況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87 表5-5-3樣本學歷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88 表5-5-4樣本職位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89 表5-5-5樣本年齡與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90 表5-5-6樣本服務年資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94 表5-5-7樣本高低成就人格取向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95 表5-5-8樣本高低內控人格取向對各激勵制度之知覺差異分析96 表5-5-9 個人屬性與對激勵制度之知覺的關係98 表5-6-1樣本性別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99 表5-6-2樣本婚姻狀況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0 表5-6-3樣本學歷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0 表5-6-4樣本職位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1 表5-6-5樣本年齡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1 表5-6-6樣本服務年資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2 表5-6-7樣本高低成就人格取向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2 表5-6-8樣本高低內控人格取向與工作滿足之差異分析103 表5-6-9 個人屬性與工作滿足之關係104 表5-7-1樣本性別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5 表5-7-2樣本婚姻狀況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6 表5-7-3樣本學歷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6 表5-7-4樣本職位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6 表5-7-5樣本年齡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7 表5-7-6樣本服務年資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8 表5-7-7樣本高低成就人格取向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8 表5-7-8樣本高低內控人格取向與離職傾向差異分析108 表5-7-9個人屬性與離職傾向之關係110 表5-8-1中介歷程迴歸係數表111 表6-1-1 研究假設實證結果113 圖目錄 圖1-3-1研究流程5 圖2-2-1工作滿足的前因及後果變項28 圖2-3-1 Mobley(1977)的離職決策過程模式31 圖2-3-2 Mobley,Horner & Hollingsworth(1978)員工退縮決策過程模式32 圖2-4-1員工對績效標準的反應模式34 圖2-4-2激勵制度滿足感工作動機之關係圖35 圖3-1-1 我國租稅結構41 圖3-1-2 財政部台灣省南區國稅局組織系統圖42 圖4-1-1研究架構51 圖4-7-1分析流程63

    一、中文部分

    1. 中華民國賦稅年報,財政部賦稅署編印,民88.3。
    2. 朴英培,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7。
    3. 任晟蓀,國中校長領導型式輔導教師教育背景對輔導教師工作滿足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4。
    4. 李文銓,〈內外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身心健康間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民80.6。
    5. 李吉祥,我國政府主計部門會計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6. 李淑貞,「我國國稅稽徵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
    7. 李靜,組織氣候、人格特質和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醫學中心檢驗部門醫檢師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8. 金培芳,銀行行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工作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臺灣銀行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9. 林燕萍,直銷商獎酬制度之激勵效果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10. 汪伯齡,專科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滿足之實證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11. 南區國稅局網址http://www.ntas.gov.tw/
    12. 柯惠玲,「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
    13. 張大川,「從激勵-保健理論探討激勵與工作滿足感之關係-以銀行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
    14. 張世宗,「不同激勵制度對新世代工作族群之激勵效果及對其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一電腦製造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15. 張家振,銀行從業人員之人口統計特徵及人格特質對工作滿足感之影響--公營銀行與民營銀行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年。
    16. 張潤書,「組織行為與管理技巧」,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民79。
    17.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東華,台北,民78。
    18. 許士軍,管理學 ,東華書局 ,台北,民79年。
    19. 許士軍,「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及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5期,民77.11。
    20. 鄒浮安,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工作滿意程度及其廮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民71。
    21. 莊榮霖,國中教職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22. 陸洛,職業壓力指標之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民83。
    23. 陸鵬程,「大台北地區加油站員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0。
    24. 黃台生,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所公務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
    25. 黃開義,「個人特質、工作特性、領導型態與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對離職意願之影響」,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
    26. 熊祥林,「明尼蘇他滿意問卷」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7、38期,頁123-147,民67。
    27. 劉彥伯,「專業組織激勵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
    28. 潘明燦,「業務員激勵制度的激勵效果分析及其受個人特質及組織經驗的影響—以電子資訊為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
    29. 潘養源,影響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績效與工作滿足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7。
    30. 鄭文俊,「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營公車駕駛員為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31. 賴柏甫,「關稅人員工作滿足與工作意願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32. 謝金青,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33. 謝藝娟,台灣省縣市督學工作滿足之研究--由激勵保健因素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
    34. 龔平邦,行為科學概論,三民書局,台北,民72。

    二、英文部分

    1. Abelson,M.A.,”Examination of Avoidable and Unavoidable Turnove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72,No3,382-286, 1987.
    2. Abratt,R. & Smythe,M.R.’’A Survey of Sales Imcentive Program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8,p209-214,1989.
    3. Adames, J. S., “Injustice in Social Exchange,” in Berkowitz, L.,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2,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
    4. Alderfer, C. P.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Y.: Free.,1972.
    5. Barry M. Staw. ” Counterforces to Change.”in Paul S.Goodman,and Associates,1982,p87-121.
    6. Bluedron,A.C.,”The theories of turnover:Causes effects and meaning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Vol.35, 135-153,1982.
    7. Bobko,P. & Colella A.,’’Setting Performance Standards 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Needs,pp.49,ARI-TR-941,Dec.1991.
    8. Cary Cooper CL,Sloan SJ & Williams S, Occup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Windsor:NFER-NELSON,1988.
    9. Charles,R.M.,’’Staff turnover:Occasional friend,frequent foe,and continuing frustration,’’,The Health Car Manager,Vol. 18,1-13,1999.
    10. Churchill G.A.Jr.,Ford N .M. and Walker O.C.J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of Salespeople and the Attra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Reward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7,25-50,1979.
    11. Dess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3,1992.
    12. Federico, J.M.,Federico, P.,& Lundquist, G. W., “Predicting women’s turnover as a function of extent of met salary expectations and biodemographic data”,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29, 559-566, 1976.
    13. Greenberg,J. & Liebman,M.’’Incentives:The Missing in Strategic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Jul/Aug),p.8-11,1990.
    14. Guzzo,R.,Jette,R.,& Katzell,R.,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ly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on worker productivity.Personnel Psychology, pp.275-293, 1985.
    15. Hartman. Ronald J., Kurtz, Elaine M. & Moser, Elizabeth K., Incentive Programs to Improve Transit Employee Performance, 1994.
    16. Herzberg, F. B. Mausner. & B. Snyderman,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 Y.: John Willey & Sons,Inc,1959.
    17. Hills, F. S., The Pay-for-Performance Dilemma, Personnel,pp.23-31, Sept.-Oct. 1979.
    18. Hoppock, R. Job Satisfaction, N. Y.:Harper & Brother, 1935.
    19. Ilgen,D.,Fisher,C.,& Taylor, M.,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feedback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pp.349-371, 1979.
    20. Johnstone M.,Boles J. & Hair J.’’Motiv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Sales Force’’, Working Paper No.87-3, Department of Marketing,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Jan,1987.
    21. Kopelman,R.,Objective feedback.In E.Locke(Ed.),Generalizing from Laboratory to field settings. Lexington,MA1 Lexington Books,1986.
    22. Lawler,E.E.,Merit Pay :Fact or Fiction? Management Review, pp.50-53,April 1981.
    23. Locke,E.A.,’’What is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Vo1.67,No.1,53-59,1982.
    24. Marsh,R.,& Mannari,H.,“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A predictive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 22.57-75,1977.
    25. Maslow,A.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N.Y.,Harper & Row.1954.
    26. McClelland,D.C.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ion N. J.:Van Nostrand Reinhold Co.,1961.
    27. Michaels,C.E.,& Spector,P.E., “Causes of Employee Turnover:ATest of the Mobley,Griffeth,Hand,and Meglino Model”, Journal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67, No.1,53-59,1982.
    28. Mobley, W. H.,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62, No.2,237-240,1977.
    29. Mobley, W. H., Horner, S. O., & Hollingsworth, A. T.,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63, No.4,408-414,1978.
    30. Muchinsky, P. M. & Tuttle, M. L., “Employee Turnover: An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sess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Vol.14,43-77,1979.
    31. Newman,J.E.,”Predicting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A fieldcomparisonof Fishbein’s mold and traditional job attitude measures”,Journalof Applied Psychology,Vol.59,610-615,1974.
    32. Parasuraman,S.,“Predicting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Turnover Behavior:A Multivariate Analysi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Vol.21,111-121,1982.
    33. Porter,L.W.& E.E.Lawler,Managerial Attitudes & Performance, Illinoiss: Homewood Company, 1968.
    34. Porter,L.W.,Steers,R.M.,Mowday,R.T.,& Boulian,P.V.,“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 59,603-609,1973.
    35. Price, J. L., & Mueller, C. W., “A Causal Model of Turnoverfor Nurs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24,No.3,543-565,1981.
    36. Seashore, S. E. & T. D. Tabor,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merican Behavior & Scientists, Vol.18,1975.
    37. Sekaran, Uma., Research Methods for Managers, New York John Weiley & Sons, pp.50-58, 1984.
    38. Skinner,B.F.,Beyond freedom and Diginity,N. Y.;Fred A.Knopf,Inc.,1971.
    39. Smith P.C.,Kendal ,L.P., & Hulin ,C.L.,’’The measur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Chicago:Rand-McNally,1969.
    40. Steers, R.M., & L.W., Porter,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 Hill,1991.
    41. Stephen.P.Robbins, Management, Practice Hall Inc., p430-438,1991.
    42. Taylor, Scientific management.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74.
    43. Taylor,M.,Fisher,C.,& Ilgen,D.,Individuals reactions to performance feedback in organizations a countral theory perspective. In K. Rowland & G.Ferris(Eds.),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Greenwich, CT:JAIPress,1983.
    44. Vroom, V. H. Work and Motivation, N.Y.: John Willey & Sons, Inc, 1964.
    45. Weiss,D.J.,Dawis,R.v.,England,G.W.,& Lofguist,L.H.,Manualfor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aire(Minnesota Studies onVocatinal Rehabilitation,vol.22).Minneapolis;University ofMinnesota,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Work Adjustment Project,196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2-07-1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