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何榮俊 HO, JUNG-CHUN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南朝家族研究:以廬江灊縣何氏為例 The study of family in Wei-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a case of LuJiang QianXian He |
| 指導教授: |
蔡幸娟
Tsai, Hsing-Ch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7 |
| 中文關鍵詞: | 廬江灊縣 、何氏 、家族 、佛教 |
| 外文關鍵詞: | he, Buddhism, LuJiang QianXian, Famil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1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家族史的研究,是魏晉南北朝史中,相當熱門的課題之一。如我們所知,這群人之所以成其大族,在於其「門風」的延續以及宗族之間相互提攜,才能在紛亂時局下,維繫族人的生活。近年來,更多墓誌的出土以及新視角的切入,使得家族史的研究更為活絡。而本文要探究的廬江灊縣何氏,是魏晉南朝重要家族之一。家族之興,兆端於魏晉之際的何楨。雖然從其發展歷程來看,實非高門,卻憑藉家族成員個人的能力並與大族通婚,故而得到皇權的重視。如東晉何充,是庾氏和王氏爭權下重要的緩衝人物。劉宋的何尚之、何偃,父子並顯於當朝。梁何敬容崇尚實務,表現出對於政事處理的能力。這樣的作為,使其家族在整個魏晉南朝政界中,佔有一席之地,特以在劉宋之後寒人掌權的背景下,更顯特殊。
除了為皇權所親信外,在家風上也相當多元。如東晉何琦和梁何佟之對於禮制的議論。他們也對佛教相當崇信,如舉行八關齋的活動、捨宅為佛寺、與僧人頻繁的互動。但無論是禮學還是佛教,其特色已超越單純的家風延續,更成為與士人們互動重要的媒介之一。當然,也有一些宗人選擇退隱山林,如何氏三高,何胤、何求、何點不欲仕宦,也多少帶有隱士般的氣息。所以,整體來說,廬江灊縣何氏家族表現了釋儒玄並重的具像,活躍在魏晉南朝的時空下。然而,這樣的榮景在侯景之亂後,灰飛湮滅,家族受到摧殘。到了陳的何之元,遂過著流離不安的生活,只能用文字寫下《梁典》一書,表達自身對於時政的感懷。然而,這是時代的悲劇,並不是其單一家族得以承擔的。
因此,本文期待可以描繪出一個廬江灊縣何氏興衰曲線,填補南朝家族史的一小塊磚石。對個人自身而言,筆者亦為金門廬江何氏二十四代子孫,更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The study of family history is a popular topic in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As we know,those people become a big family according to their extension of “culture” and help during the family.So that they maintain family at chaos. Because more Epitaph is discovered and different opinions are mentioned recently,let the research of family history have a lot of achievement. The He family in LuJiang QianXian廬江灊縣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milies in Wei-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first important man is He Zhen何楨 in Wei-Jin Dynasties.Though he isn’t upper class in all families ,he got emperor’s trust by his ability and marriage with big families. For example He Chong何充in East- Jin Dynasties, and he is an important mediator during Yu 庾氏and Wang王氏. Hes Hang Zhi何尚之and He yan何偃have great influence in Liu-Song Dynasties. He Jing Rong 何敬容 in Liang Dynasties has superior administration ability. As a result of those deeds,the family have leading position in Wei-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specially on the powerunder low-ranking people after Liu-Song Dynasties.
Except for emperor’s trust,the culture of family are rich.For example,the ceremony discussion of He Qi何琦in East-Jin Dynasties,and He Tong Zhi 何佟之in Liang Dynasties. And they interested in Buddhism,such as Eight Precept八關齋,donate house to the monk,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nk. No matter what ceremony or Buddhism,not only the culture of family extension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interaction way between people. Of course, some family people are withdrawing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as He Yin何胤,He Qiu何求,He Dian何點. The whole He family appear image what include Buddhism,Confucianism and Neo-Daoism.They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Wei-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After Hou-Jing Riot侯景之亂,the family lost their energy.So that He Zhi Yuan何之元 in Chen Dynasties,he has a vagrant life.He write Liang Dian梁典to express his feeling of the present. This is tragedy of the time. The family can not take responsibility themselves.
Therefore,I hope for dep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uJiang QianXian He family,suppling the research of family in Southern Dynasties with opinion .I am twenty-four generations in Kinmen LuJiang He family,and I can trace to my family source for myself too.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按朝代排序)
(周)左丘明,(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
灣古籍,2001年)。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後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蕭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蕭梁)宗懍,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1988年)。
(蕭梁)梁元帝,(清)謝章鋌校,《金樓子》(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
(蕭梁)陶宏景,《真誥》(台北:廣文,1989年)。
(蕭梁)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蕭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蕭梁)釋僧祐,《弘明集》(台北:新文豐,1986年)。
(蕭梁)釋慧皎,湯用彤校註,《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蕭梁)釋寶唱,王孺童校註,《比丘尼傳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徐陵,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北周)虞信,徐樹穀、(清)徐炯注,《哀江南賦注一卷》,收於《叢書集成續
編99冊集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頁1-36。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99年)。
(隋)虞世南,《北堂書抄》(台北:弘業,1974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唐)杜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林寶,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許嵩,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唐)許敬宗編,《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釋道世,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台北:新文豐,1986年)。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281、1282冊(上海:上海
古籍,2002年),頁465-703;頁1-382。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趙宋)鄭樵,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趙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趙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趙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大化書局,1985年)。
(趙宋)李燾,《六朝制敵得失通鑑博議》《欽定四庫全書:第二二八冊,史部
史評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485-514。
(趙宋)邵思纂,《姓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趙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
(趙宋)范成大,《吳郡志》(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
(趙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趙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1963年)。
(趙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趙宋)鄧名世,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南昌:江西人民,2006
年)。
(趙宋)釋志磐,《佛祖統紀》《續修四庫全書1287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年)。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77》(北京:書目文
獻,1988年),頁1-476。
(明)朱明鎬,《史糾》,收於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九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河洛圖書,1976年)。
(清)吳士鑑、劉承幹注,《晉書斠注》(台北:二十五史編刊館,1956年)。
(清)吳廷燮,《東晉方鎮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北
朝十史補編壹》(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167-216。
(清)吳增僅、楊守敬補正,《三國郡縣表附考證》,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
會編,《三國志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243-390。
(清)周嘉猷,《南北史世系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北朝史十史補編肆》(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1-190。
(清)姚琅等修,周克友等纂,《安徽省灊山縣志》(台北:成文,1985年)。
(清)洪亮吉,《東晉疆域志》,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北朝
十史補編壹》(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279-348。
(清)洪亮吉,謝鍾英補注,《補三國疆域志補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
會編,《三國志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419-582。
(清)洪飴孫,《三國職官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三國志補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153-242。
(清)洪齮孫,《補梁疆域志》,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北朝
十史補編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310-372。
(清)孫文川、陳作霖編,《南朝佛寺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年)。
(清)秦嘉謨編,《月令粹編》(台北:廣文,1970年)。
(清)秦錫圭,《補晉方鎮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北朝
十史補編壹》(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99-114。
(清)陶棟輯,《輯佚叢刊》,收於殷夢霞、王冠選編《古籍佚書拾存》(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頁689-694。
(清)湯球輯,《九家舊晉書輯本》(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萬斯同,《宋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
北朝十史補編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183-194。
(清)萬斯同,《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收於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
晉南北朝十史補編壹》(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39-54。
(清)萬斯同,《梁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
北朝十史補編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289-300。
(清)萬斯同,《齊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
北朝十史補編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251-256。
(清)萬斯同,《晉方鎮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兩晉南北朝
十史補編壹》(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頁85-98。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1962年)。
(清)顧祖禹,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清)嚴可均輯,宛育新審訂,《全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許少峰等審訂,《全陳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嚴可均輯,何宛屏等審定,《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157-184。
王其禕、周曉薇編,《隋代墓誌銘彙考四》(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何子祥,《何地何氏家譜》,收於陳支平主編,《台灣文獻叢刊》第十八冊、十九
冊(北京:九州,2004年),頁113-463。
何毓琪編,《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1986年)。
余嘉錫,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屈萬里註釋,《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
陳其分、何玉昆主編,《廬江何氏族譜》(金門:福建省金門縣浦邊何氏宗親會,1991年)。
陶宗儀主編,《古刻叢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二、專書論著(按筆畫排序)
(一)中文論著(含譯著、工具書)
1.中文論著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1991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年)。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王永會,《中國佛教僧團發展及其管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3年)。
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大學,2008年)。
王伊同,《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利華,《中國家庭史: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廣州:廣東人民,2007年)。
王延蕙,《六朝詩歌中之佛教風貌研究》(台北:萬卷樓,2003年)。
田漢雲,《六朝經學與玄學》(南京:南京,2003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社會科學,1985年)。
吉定,《庾信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呂卓民,《長安韋杜家族》(西安:西安,2005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年)。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2003年)。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台北:台灣大學,1985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劄記》(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巫聲惠編,《中華姓氏大典》(石家庄:河北人民,2000年)。
李幸玲,《廬山慧遠研究》(台北:萬卷樓,2007年)。
李軍,《士權與君權:上古漢魏六朝政治權力分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福州人民,1995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1991年)。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地理》(上海:復旦大學,1997年)。
邱敏,《六朝史學》(南京:南京,2003年)。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7年)。
郭雙林、蕭梅花,《中國賭博史》(台北:文津,1996年)。
胡志佳,《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台北:文史哲,2005年)。
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南京:江蘇教育,2008年)。
胡阿祥,《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與前期的變化》(武昌:武漢大學,1992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地:出版者不詳,1982年)。
唐燮軍,《六朝吳興沈氏及其宗族文化研究》(台北:文津,2006年)。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4年)。
孫廣德,《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
秦躍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袁義達、杜若甫編,《中華姓氏大辭典》(北京:教育科學,1996年)。
郝潤華,《六朝史籍與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高文強,《佛教與永明文學批判》(武漢:湖北教育,2006年)。
高賢棟,《南北朝鄉村社會組織研究》(濟南:山東大學,2008年)。
張弓,《漢唐佛教文化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
張朝富,《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自覺的歷史闡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曹文柱,《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台北:文津,1994年)。
陳明遠、汪宗虎,《中國姓氏辭典》(北京:北京,1995年)。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5年)。
陳建才主編,《八閩掌故大全-姓氏篇》(福建:福建教育,1994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漢口:湖北教育,1995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知書房,2003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崑崙,2006年)。
馮爾康,《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2008年)。
黃淑梅,《六朝太湖流域的發展》(台北,聯鳴文化,1982年)。
黃寶實,《中國歷代行人考》(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台北:東大,1998年)。
楊光輝,《漢唐的封爵制度》(北京:學苑,2004年)。
楊筠如,《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收於達高觀編,《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上海:上海,1991年),頁1-164。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二卷-先秦魏晉南北朝時期》(福州:福建人民,1997年)。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1995年)。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陝」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台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劉汝霖,《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劉耀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96)。
謝重光,《陳元光與漳州早期開發史研究》(台北:文史哲,1994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2005年)。
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西:江西人民,1990年)。
鄭欽仁等編,《魏晉南北朝史》(台北:里仁,2007年)。
蕭華榮,《華麗家族:六朝陳郡謝氏家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蕭華榮,《簪纓世家:六朝琅邪王氏家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1999年)。
羅香林,《客家史料彙編》(台北:南天書局,1992年)。
羅香林,《中國族譜研究》(香港:香港中國學社,1971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2005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上海:上海古
籍,2007年)。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1987年)。
2.中文譯著
(日)川勝義雄,徐谷梵、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日)內藤湖南,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日)宮崎市定,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荷)許理和,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2003年)。
(日)賴川昌久,錢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日)鐮田茂雄,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三卷》(高雄:佛光,1985年)。
3.工具書
李崇智編,《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袁英光主編,《南朝五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2005年)。
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1994年)。
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1960年)。
劉乃和主編,《晉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2000年)。
簡修煒主編,《北朝五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1999年)。
(二)外文論著
1.日文
(日)大川富士夫,《六朝江南の豪族社會》(東京:雄山閣,1987年)。
(日)大矢根文次郎,《世說新語と六朝文學》(東京:早稻田大學,1983年)。
(日)中村圭爾,《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日)中村圭爾,《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日)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年)。
(日)內藤湖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日)矢野主稅,《門閥社會成立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76年)。
(日)矢野主稅,《魏晉百官世系表》(長崎:長崎大學史學會,1960年)。
(日)吉川忠夫,《王羲之六朝貴族の世界》(東京:清水書院,1997年)。
(日)守屋美都雄,《中國古代の家族和國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8年)。
(日)守屋美都雄,《六朝門閥の研究:太原王氏》(東京:日本出版協同株式會社,1951年)。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2003年)。
(日)佐藤正光,《南朝の門閥貴族と文學》(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
(日)尾形勇,《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東京:岩波書院,1979年)。
(日)谷川道雄,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日)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年)。
(日)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年)。
(日)越智重明,《中國古代の政治と社會》(福岡:中國書店,2000年)。
(日)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人と社會》(東京:研文,1985年)。
(日)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1982年)。
2英文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00)。
Patricia Buckly Ebrey,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三、單篇論文(按筆畫排序)
(一)中文部分(含譯著)
1.中文部分
卜憲群,〈東晉南朝家族的分化與士族的衰落研究-以瑯琊王氏為中心〉《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3期(南陽,2004年5月),頁19-23。
毛漢光,〈中古大士族之個案研究-瑯琊王氏〉,收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年),頁365-404。
毛漢光,〈隋唐政權中的蘭陵蕭氏〉,收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年),頁405-424。
王志邦,〈東晉朝流寓會稽的北方士人研究〉,收於(日)谷川道雄編,《日中國際共同研究-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東京:玄文社,1989年),頁279-292。
王友敏,〈東晉南朝時期的吳興沈氏宗族〉《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杭州,1996年3月),頁23-31。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台東,2003年7月),頁235-260。
王永平,〈中古吳興武康姚氏之家風家學-從一個側面看文化因素在世族傳承中的作用〉《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2期(揚州,2003年3月),頁65-72。
王永平,〈宋得其武,梁得其文-略論南朝時期彭城武原到氏家族門風之演變〉《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南京,2008年),頁194-200。
王永平,〈東晉南朝吳興沈氏之尚武及其地位的變遷〉《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5期(南陽,2005年9月),頁23-28。
王永平,〈東晉南朝時期廬江何氏與瑯琊王氏婚媾交游考-從一個側面看廬江何氏門第與地位得以維繫之原因〉《許昌學院學報》,第27卷4期(許昌,2008年4月),頁21-24。
王永平,〈東晉南朝廬江何氏與皇室之婚媾及其任宦考述〉《許昌學院學報》,第26卷6期(許昌,2007年6月),頁26-32。
王永平,〈南朝吳興武康沈氏之學術文化述略下-沈氏之家風、家學研究之二〉《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6期(許昌,2004年),頁55-57。
王永平,〈南朝吳興武康沈氏之學術文化述略上-沈氏之家風、家學研究之二〉《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3期(許昌,2004年),頁46-50。
王永平,〈南朝時期河東柳氏東眷之家族文化風尚述論〉《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5期(鎮江,2008年9月),頁41-50。
王永平,〈夏侯玄論-兼論魏晉之際譙郡夏侯門風之變化及其門第之上升〉《史學月刊》,第4期(開封,2007年),頁12-21。
王永平,〈略論東晉南朝時期會稽山陰孔氏之從政風尚〉《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1期(南陽,2003年1月,頁24-29。
王永平,〈略論諸葛誕與瑯琊諸葛氏「姓族」形成之關係〉《文史哲》,第4期(濟南,2005年),頁82-87。
王永平,〈論東晉南朝時期瑯琊王氏之家風與家學〉《許昌師專學報》,第21卷1期(許昌,2002年),頁32-36。
王永平,〈蘭陵蕭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門第之興起考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2期(南京,2007年4月),頁1-9。
王永平、姚曉菲,〈中古時代瑯琊王氏之天師道信仰及其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2期(洛陽,2007年4月),頁5-12。
王永平、姚曉菲,〈略論東晉時期瑯琊王氏與佛教文化〉《學習與探索》,第1期(哈爾濱,2006年),頁193-197。
王永平、單鵬,〈廬江何氏與東晉佛教〉《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2期(揚州,2007年3月),頁107-112。
王朋兵,〈何胤考論〉《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2期(上饒,2008年4月),頁35-39。
王朋兵、吳懷東,〈何點考論〉《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1期(固原,2008年2月),頁28-29。
王連儒,〈東晉陳郡謝氏婚姻考略〉《中國史研究》,第4期(北京,1995年),頁67-74。
王愛華,〈北魏後期南來吳裴與河東裴氏之比較〉《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4期(許昌,2003年),頁58-61。
王聖,〈東晉士族政治中的桓氏與何氏家族〉《黃山學院學報》,第9卷1期(黃山,2007年2月),頁79-82。
王蕊,〈北朝東平畢氏初論〉《濟寧學院學報》,第29卷5期(濟寧,2008年10月),頁58-61。
王蕊,〈北朝時期的泰山羊氏〉《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2期(臨沂,2005年4月),頁80-83。
史睿,〈南北朝士族婚姻禮法的比較研究〉,收於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三卷:從漢魏到隋唐:變遷與延續研究專號》(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頁177-202。
甘懷真,〈「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第13卷2期(台北,2002年6月),頁1-44。
甘懷真,〈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收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280-314。
甘懷真,〈魏晉時期官人間的喪服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7期(台北,1995年9月),頁161-174。
甘懷真,〈魏晉時期的安靜觀念〉,收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點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86-130。
伍伯常,〈「情貴神州」與「所業唯官」-論唐代家族的遷徙與仕宦〉《東吳歷史學報》,第20期(台北,2008年12月),頁1-74。
朱文鎮、黃平芳,〈東晉南朝隱士隱居地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影響〉《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4期(西安,2003年12月),頁3-5。
朱紹侯,〈濟陽蔡氏郡望的歷史追溯〉《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1期(許昌,1997年),頁62-68。
朱智武,〈從墓誌地名看東晉南朝陳郡謝氏之浮沈-南京出土6方謝氏墓誌所載地名匯釋〉《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3期(南京,2005年9月),頁80-85。
朱華,〈東晉南朝陳郡高門袁氏研究〉《襄樊學院學報》,第24卷6期(襄樊,2003年11月),頁83-90。
宋德熹,〈唐代「風流」小考〉,收於《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中國文學系,2007年5月19、20日),頁
1-21。
宋德熹、張文杰,〈北朝政權中河西大姓的角色與定位〉《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台中,2004年6月),頁607-630。
何振良,〈閩台廬江何氏源流考〉《尋根》,第1期(鄭州,2007年2月),頁134-136。
何毅群,〈東晉南朝丹陽尹述論〉《南京曉庄學報》,第1期(南京,2008年1月),頁41-46。
何錫光,〈東晉南朝間隱者的經濟和生活狀況〉《文史知識》,第1期(北京,1994年1月),頁51-54。
余樂,〈魏晉南北朝時期陽翟褚氏的家風與家學〉《現代語文》,第12期(曲阜,2006年),頁26-28。
李多,〈東晉士人群落對魏晉風流的傳播功能〉《古今藝文》,第34卷3期(彰化,2008年5月),頁37-43。
李金星,〈何遜傳記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台中,1985年6月),頁55-72。
李金星,〈齊梁調詩研究-何遜詩音調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4期(台中,1983年6月),頁57-86。
孫達人,〈論族譜與傳統史學〉,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譜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頁1-16。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著作的幾個問題〉,收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1991年),頁403-415。
孟繁治,〈魏晉南朝江東顧氏考論〉《史學月刊》,第3期(開封,1997年),頁78-83。
林素珍,〈芝蘭玉樹欲其生階庭:魏晉南北朝士族家學探析〉《國文學誌》,第4期(彰化,2000年12月),頁148-163。
邰三親,〈六朝河東裴氏的家學家風〉《運城學院學報》,第26卷3期(運城,2008年6月),頁17-20。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象山11號墓清理簡報〉《文物》,第7期(北京,2002年7月),頁34-40。
柳春新,〈論漢晉之際的北地傅氏家族〉《史學集刊》,第2期(長春,2005年4月),頁29-36。
洪晴玉,〈關於冬壽墓的發現和研究〉《考古》,第1期(北京,1959年),頁27-35。。
紀志昌,〈名教與佛教:東晉沙門敬王論議中的「儒」、「佛」交涉思維研究〉,《漢學研究》,第26卷2期(台北,2008年6月),頁1-34。
紀志昌,〈東晉居士奉郗超奉法要疏解〉《漢學研究集刊》,第5期(台北,2007年12月),頁21-62。
紀志昌,〈魏晉時期瑯琊王氏奉佛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嘉義,年6月),頁123-150。
范家偉,〈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大陸雜誌》,第91卷4期(台北,1995年10月),頁37-46。
唐長孺,〈南朝的屯、邸、別墅及山澤佔領〉,收於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25。
唐春生,〈南朝學士考論〉《學術論壇》,第6期(南寧,2003年6月),頁112-115。
唐夔軍,〈何之元《梁典》述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長春,2007年5月),頁87-93。
徐清祥,〈東晉出家士族考〉《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北京,2005年),頁32-43。
徐清祥,〈東晉襄陽、廬山僧團與士族〉《普門學報》,第34期(高雄,2006年7月),頁69-94。
祝總斌,〈略論晉律之儒家化〉,《中國史研究》,第二期(北京,1985年),頁111-118。
祝總斌,〈評魏晉宋齊「儒教淪歇」及「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說〉《文史》,第74輯(北京,2006年),頁67-85。
高明士,〈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收於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1-14。
高明士,〈法文化的定型:禮主刑輔原理的確立〉,收於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8年),頁51-101。
高詩敏,〈北朝范陽盧氏形成冠冕之首諸因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北京,1997年),頁24-28。
宿白,〈朝鮮安嶽所發現的冬壽墓〉《文物參考資料》,第1期(北京,1952年),頁101-104。
常彧,〈袁月璣墓誌與梁陳之際史事鉤沈〉《文史》,第2輯(北京,2008年5月),頁67-76。
張文昌,〈中國禮典傳統形成與禮官職能演變之關係-以魏晉南北朝為探索中心〉《興大人文學報》,第40期(台中,2008年3月),頁207-240。
張文杰,〈十六國北朝時期河西鮮卑禿髮(源)氏及其漢化研究〉《中興史學》,第5期(台中,1999年1月),頁17-32。
張文杰,〈中古時期源氏家族的文化轉型〉《中興史學》,第6期(台中,2000年4月),頁15-30。
張承宗、蘇利嫦,〈陽翟褚氏與東晉南朝政治〉《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12期(揚州,2003年3月),頁73-79。
張金龍,〈隴西李氏初論-北朝時期的隴西李氏〉《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2卷4期(蘭州,1994年),頁108-113。
張彧、劉雪君,〈1996年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4期(北京,1997年),頁8-14。
張國剛,〈中古佛教戒律與家庭倫理〉,收於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頁48-70。
張國剛,〈漢唐家法觀念的演變〉,收於牟發松主編,《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頁66-73。
張憲華,〈何尚之年譜稿〉《敦煌學輯刊》,第2期(蘭州,2005年),頁357-363。
張憲華,〈東晉南朝時期廬江何氏研究〉《安徽史學》,第4期(合肥,1993年10月),頁30-34。
張燦輝,〈南朝河東柳氏家族研究〉《晉陽學刊》,第6期(太原,1995年),頁81-85。
張豔紅,〈從河東裴氏家族看魏晉南北朝文獻編纂活動的特點〉《山西檔案》,第1期(太原,2001年),頁30-31。
曹文柱,〈六朝時期江南社會風氣的變遷〉,收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32。
曹文柱,〈東晉南朝官俸制度概說〉,收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78-194。
梁啟超,〈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收於氏著,《佛學研究十八篇》(天津:天津古籍,2005年),頁118-129。
梁滿倉,〈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禮的認識〉,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學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73-307。
梁靜,〈中古河東裴氏家族文化述略〉《社會科學家》,第5期(桂林,2006年9月),頁182-185。
梁靜,〈南朝河東柳氏東眷文學概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4期(鄭州,2008年8月),頁24-26。
許忠洪,〈論何充在東晉永和政局中的作用〉《南昌高專學報》,第2期(南昌,2006年4月),頁54-57。
陳昊,〈墓誌所見南北朝醫術世家的身份認同與宗教信仰-以丹陽徐氏為中心〉《文史》,第2輯(北京,2008年5月),頁77-104。
陳洪,〈佛教八關齋與中古小說〉《江海學刊》,第5期(南京,1999年),頁159-163。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收於氏著,《陳寅恪先生文集(一)》(台北:里仁,1981年),頁1-40。
陳寅恪,〈四聲三問〉,收於氏著,《金明叢稿初編》(台北:里仁,1981年),頁328-341。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於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1981年),頁48-68。
陳啟雲,〈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其演變〉,收於氏著,《儒學與漢代歷史文化:陳啟雲文集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頁258-400。
陳愛平,〈南宋對六朝南北軍事對峙的理論研究〉,《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報》,第
三期(沙洋,2006年),頁29-31。
陳群,〈渤海高氏與東魏政治〉《中國史研究》,第2期(北京,1997年5月),頁70-80。
陳詳謙,〈魏晉六朝文義考辨〉《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1期(株州,2008年2月),頁128-131。
程裕禎,〈河東裴氏論略〉《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2期(臨汾,1994年4月),頁71-76。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收於氏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年),頁93-115。
黃偉倫,〈玄、佛交涉的詩化:論東晉佛理詩風的形成及其風格型態〉《漢學研究集刊》,第5期(台北,2007年12月),頁63-92。
黃偉倫,〈玄佛交涉的詩化:論東晉佛理詩風的形成〉《漢學研究集刊》,第5期(台北,2007年12月),頁63-92。
黃麗如,〈北朝滎陽鄭氏之婚姻關係〉《台灣歷史學會訊》,第11期(台北,2000年12月),頁22-35。
黃覺弘,〈泰山羊氏考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5期(瀋陽,2005年),頁29-32。
葉妙娜,〈東晉南朝僑姓世族之婚媾-陳郡謝氏個案為例〉《歷史研究》,第3期(北京,1986年),頁160-167。
葉妙娜,〈東晉南朝僑姓高門之仕宦-陳郡謝氏個案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廣州,1986年),頁43-51。
趙以武,〈東晉南朝僑姓蕭氏的發跡史〉《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4期(梅州,1999年),頁76-80。
劉乙樺,〈東晉初期皇權政治與流民集團關係的考察〉《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8期(台北,2007年10月),頁67-85。
劉振華,〈試論六朝家庭倫理觀念的演變〉《學術界》,第1期(合肥,1994年),頁47-50。
劉淑芬,〈三至六世紀浙東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3分(台北,1987年),頁485-523。
劉淑芬,〈六朝會稽士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2分(台北,1985年),頁285-327。
劉淑芬,〈北魏時期的河東蜀薛〉《中國史學》,第11卷(東京,2001年10月),頁37-55。
劉敬剛、李天石,〈試論肥水之戰後陳郡謝氏的盛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1期(金華,2003年),頁37-41。
劉新光,〈東晉陳郡謝氏江左地域選擇述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20卷1期(南京,2004年1月),頁24-27。
劉增貴,〈晉南北朝時代的鄉里之情〉,收於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11-37。
蔡宗憲,〈淫祀、淫祠與祀典:漢唐間幾個祀祠概念的歷史考察〉,收於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頁203-232。
鄭毓瑜,〈市井與圍城-南朝建康宮廷文化之一側面〉,收於呂芳上、盧建榮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頁135-168。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蘭台,2000年),頁206-276。
謝方,〈漢末魏晉的穎川陳氏家族〉《安徽廣播大學學報》,第3期(合肥,2007年),頁101-104。
韓樹峰,〈河東柳氏在南朝的獨特發展歷程〉《中國史研究》,第1期(北京,2000年2月),頁45-58。
韓樹峰,〈河東裴氏南遷述論〉《中國史研究》,第2期(北京,1996年),頁96-103。
魏斌,〈公孫五樓家族與南燕政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武漢: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2005年12月),頁28-35。
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第15期(北京,1934年6月),頁51-76。
2.中文譯著
(日)三崎良章,〈東夷校尉考:その設置と「東夷」への授與〉,收於《東アジア史の展開と日本》(東京都:山川出版社,2000),頁227-240。
(日)北村一仁〈在南北朝國境地域的同姓集團的動向和其歷史意義〉收於牟發松主編,《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頁261-294。
(日)矢嵨美都子,〈新野庾氏與穎川庾氏關係考-以對庾信《哀江南賦》之「我之掌庾承周」的考察為中心〉《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2期(荊州,2004年4月),頁1-6。
(日)谷川道雄,〈六朝士族與家禮:以日常禮儀為中心〉,收於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86-130。
(日)谷川道雄,〈六朝貴族的家庭生活及其在社會政治上的作用〉,收於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頁31-47。
(日)谷川道雄,〈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總論〉,收於劉俊文主編,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313-329。
(日)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收於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頁50-63。
馬若斐(Geoffrey MacCormack),蔡京玉譯,〈重估由漢至唐的「法律儒家化」〉收於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8年),頁103-140。
(日)都築晶子,〈關於南人寒門、寒士的宗教想像力〉,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頁174-211。
(日)窪添慶文,〈北魏における滎陽鄭氏〉,收於韓昇主編,《古代中國:社會
轉型與多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2007年),頁92-113
(二)外文部分
(日)田園俊介,〈北魏時代の樂浪郡と樂浪王氏〉《中央大學アジア史研究》,第31号(東京,2007年3月),頁1-32。
(日)池田溫,〈唐朝氏族志の一考察 : いわゆる敦煌名族志残巻をめぐって〉《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13卷2期(北海道,1965年),頁1-64
(日)宮崎市定,〈六朝時代江南の貴族〉,收於氏著,《宮崎市定全集七》(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頁183-196。
(日)宮川尚志,〈魏晉及ぴ南朝の寒門‧寒人〉,收於氏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年),頁339-398。
(日)堀敏一,〈晉泰始律令的制定〉,收於楊一凡主編,寺田浩明本編,岡野城
本卷主編,程維榮等譯,《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二卷》(北京:社會科學
,2003),頁282-301。
四、學位論文(按筆畫排序)
王淑嫻,《南齊竟陵王西邸集團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宋德熹,《唐代前期門第之發展:以門第觀念為中心(618-75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吳美慧,《六朝時期吳郡陸氏的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吳惠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李安彬,《司馬氏家族與曹魏政權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呂光華,《南朝貴游文學集團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5月)。
林慧萍,《漢魏之際的遼東公孫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張文杰,《四至六世紀河西文化與河西大姓》(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0月)。
劉慧珠,《齊梁竟陵八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蔡瑄瑾,《裴松之家學傳承及六朝史學的演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蔡麗瑛,《南朝統治階層婚姻現象初探:以婚姻沿革、型態及特色為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鄧振男,《三至六世紀江漢地方豪族的發展歷程:以襄陽、江陵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羅文星,《漢末曹魏時期的冀州士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五、其他
《「中國歷史上的統治階級」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2009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