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明發
Lim, Beng-Huat
論文名稱: 寂寞的遊戲:袁哲生小說中情感.時空.死亡的凝視
A Lonely Game:Emotions,Space and Time,and Gaze of Death in the Novels of Yuan,Zhesheng
指導教授: 蘇偉貞
Su, W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袁哲生寂寞情感綿延時間城鄉空間死亡逃逸路線
外文關鍵詞: Yuan,Zhe-Sheng, Loneliness, Duration time, Urban and Rural space, Death escape routes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袁哲生(1966-2004)以〈送行〉在一九九○年代中崛起台灣文壇,寫作風格服膺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亦即故事只講冰山露在海面的八分之一,其餘未言說的部分作為留白讓讀者自行想像。袁哲生的小說多以從童年經歷中,藉由小人物詼諧的生活場景、行徑挖掘與時間的對話,進而穿越記憶回返心靈感知的真實時間,織成「悲欣交集」漸層般的人生切片。本論文旨以文本梳理袁哲生小說的情感、時間、空間與死亡的感知世界。

    本文先是以袁哲生的小說文本為首要,再嘗試拉岡(Jacques Lacan)、柏格森(Henri Bergson)、齊梅爾(Georg Simmel)等數位哲學家之論述,從各面向釐清、探討小說和作者的關係。本論文架構六章:首章緒論以拉岡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導出問題意識:神祕與距離的視角;接著說明袁哲生研究的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聚焦於角色的寂寞感,並以拉岡「鏡像關係」導出主客體的距離。接續三章則分析袁哲生的小說文本,且以各式論點具體解讀小說的理念──從時間、空間、死亡三向軸焊接、推動、縫合袁哲生小說創作概念與背景。第六章為全文的結論,回顧本文成果並提出過程中所衍生的問題及解答。

    Yuan,Zhe-Sheng(1966-2004),one of the novelist rise in the mid of 90s in Taiwan with his first novel ‘Send-off’(送行).His writing style was affected by Hemingway’s Iceberg theory (also known as the "theory of omission"), which show the meaning of a piece is not immediately evident, because the crux of the story lies below the surface. With his childhood experience, Yuan,Zhe-Sheng using character's humorous scene and life style, dig through Time and have conversation with It, and tried to pass through the memories, return to the real moment that percept by soul. With this, he merges up a life scene full of happiness and sorrow. Aims of this thesis are to carding perception of emotions, Time, Space and Death of Yuan,Zhe-Sheng novel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by using Jacques Lacan’s "Mirror Stage" theory to export awareness problem: mystery and distance perspective; and review of research on Yuan,Zhe-Sheng’s literature and expl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is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s loneliness and with Jacques Lacan’s "Mirror Stage" to exp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nd three chapter so on are to analyze Yuan,Zhe-Sheng’s novels with various theori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Time, Space and Death, that which are connected to Yuan,Zhe-Sheng’s writing concepts and his writing background.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s, which concluding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In this chapter also show the problem derivative in the research and way to solve i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袁哲生凝視的世界──疏離感...1 第二節 袁哲生與其作品:誰的寂寞和手錶...3 前期作品:...8 中期作品:...9 晚期作品:...9 第三節 前人成果回顧:袁哲生的研究狀態與模式...10 (一)寂寞與孤獨書寫...11 (二)封鎖的空間感及死亡書寫...13 (三)靜止的時間與童年書寫...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書寫袁哲生...15 第二章 凝視情感:寂寞傾斜與裂變之探討...18 第一節 凝視與寂寞鏡映關係...19 第二節 寂寞感中對人際疏離的體悟...23 第三節 寂寞轉化成遊戲路徑...31 第四節 寂寞作為愛情的中介...36 第五節 小結...41 第三章 凝視時間:鐘錶的時間──真實的時間...43 第一節 關於時間的綿延性...43 第二節 時間符號:手錶、木魚和鬼的意象...45 (一)秀才的手錶...45 (二)王毅民的木魚 ...49 (三)鬼...51 第三節 時間經驗:失序的真實記憶和時間...54 (一)失序的記憶...55 (二)真實的時間與人物符號...57 第四節 小結...62 第四章 凝視空間:書寫無父之城/鄉 64 第一節 城/鄉的異質空間...65 (一)鄉土空間...65 (二)都市空間...67 (三)袁哲生的空間認同...70 第二節 感官空間:走向機械化的角色...73 (一)視覺空間...74 (二)聽覺空間...79 第三節 空白符號:隱身的父親形象...87 (一)消失的父親...89 (二)隱藏的父親...92 第四節 小結...95 第五章 凝視死亡:身體藝術的毀滅...97 第一節 兒童書寫作為死亡的逃逸路線...98 第二節 死亡:作為角色思考與轉化...105 (一)孔兆年...106 (二)時計鬼...110 第三節 身體:走向死亡的載體...114 (一)沒有窗戶的房間...115 (二)王毅民...118 第四節 死亡的圖騰:袁哲生走向肉體的毀滅...121 (一)人物...122 (二)時間...123 第五節 小結...126 第六章 結論:凝視之途...128 (一)袁哲生對寂寞情感的凝視...129 (二)袁哲生對時間的凝視...131 (三)袁哲生對空間的凝視...132 (四)袁哲生對死亡的凝視...132 參考書目...135

    一、袁哲生作品集

    (一)作品集

    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台北:觀音山,1995。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1999。
    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2000。
    袁哲生:《倪亞達1──真是令人不屑》。台北:寶瓶文化,2001。
    袁哲生:《倪亞達2──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2002。
    袁哲生:《倪亞達3──倪亞達fun暑假》。台北:寶瓶文化,2002。
    袁哲生:《倪亞達4──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2003。
    袁哲生:《猴子》。台北:寶瓶文化,2003。
    袁哲生:《羅漢池》。台北:寶瓶文化,2003。
    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
    袁哲生:《倪亞達原著小說(上)》。台北:布克文化,2010。
    袁哲生:《倪亞達原著小說(下)》。台北:布克文化,2010。

    (二)未集結作品:新詩

    袁哲生:〈移動(外一首)〉,《聯合報.副刊》,1998年3月14日。
    袁哲生:〈湖〉,《自由時報.副刊》,1998年8月8日。
    袁哲生:〈暗房〉,《中央日報.副刊》,1999年7月16日。
    袁哲生:〈窗景〉,《講義》第152期,1999年11月。

    (三)未集結作品:小說

    袁哲生:〈開學〉,《明道文藝》第135期,1987年6月,頁68-81。後收錄希代編輯:《蘋果滋味》,台北:希代,1989,頁13-32。
    袁哲生:〈最快樂的一天〉,《聯合報.副刊》,1998年7月10日至7月12日。
    袁哲生:〈盜伐者〉,《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6期,2004年5月。

    (四)未集結作品:散文與雜文

    袁哲生:〈創造與鑑賞(外二帖)〉,《聯合報.副刊》1997年8月30日。
    袁哲生:〈得獎感言:盛夏午後的相遇〉,《聯合報.副刊》1998年11月27日。收錄於陳義芝編:《華年放異彩: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1998。
    袁哲生:〈啟動鄉愁的窗口:閱讀四月網路小說接力〉,《聯合報.副刊》, 1998年4月29日。
    袁哲生:〈復歸結繩紀事〉,《幼獅文藝》第548期,1999年8月。
    袁哲生:〈不安的戲論:五月份網路文評選報告〉,《聯合報.副刊》,2000年5月30日。
    袁哲生:〈人生低溫加速時〉,《中國時報.副刊》,2000年8月23日。
    袁哲生:〈本能〉,《聯合報.副刊》,2002年1月3日。
    袁哲生:〈神秘與慈悲,我看秘境寶藏──達賴珍藏文物展〉,《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2年10月1日。
    袁哲生:〈像我的國小同學〉,《中國時報.副刊》,2003年7月5日。
    袁哲生:〈大提琴音色般的朋友〉,《中國時報.副刊》,2003年8月8日。
    袁哲生:〈小說家看小說100票選:誰決定作品「能見度」?〉,《聯合報.副刊》,2004年3月14日。
    袁哲生:〈小說的敘事結構〉,《幼獅文藝》第616期,2005年4月。

    (五)未集結作品:書評

    袁哲生:〈後天免疫不全流浪症候群──評介蔣勳《島嶼獨白》〉,《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4月14日。
    袁哲生:〈哈姆雷特不宜復仇──評介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6月23日。
    袁哲生:〈溫馨而感傷──Jimmism〉,1997年7月。取自《幾米繪本原畫展》網頁:http://www.cc.ncu.edu.tw/~ncu7195/exhibit/90/ex4/main.htm。
    袁哲生:〈轉述夢境的孩子──評介陳璐茜《噪音公寓》〉,《聯合報.讀書人》,1998年11月9日。
    袁哲生:〈崩潰的喜悅──評介弗里德里西.托貝格《騎馬師提歐的最後一場比賽》〉,《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9年6日。
    袁哲生:〈美國南方之光──評介約翰.福克納《比爾大哥》〉,《聯合報.讀書人》,2000年8月21日。
    袁哲生:〈下面就沒有了──評介椎名誠《中國鳥人》〉,《聯合報.讀書人》,2000年10月23日。
    袁哲生:〈遺忘與寬容──論黃春明笑說《放生》〉,《自由時報.副刊》,2000年12月27日。
    袁哲生:〈眾色之聲,分軌而行──評介幾米《地下鐵》〉,《聯合報.讀書人》,2001年2月12日。
    袁哲生:〈逃吧,影子──評介魯西迪《哈樂與故事之海》〉,《聯合報.讀書人》,2001年9月17日。
    袁哲生:〈為了淺嘗一口誘人的情愛──評介吉.格飛《欲望初綻的夏天》〉,《中國時報.開卷》,2003年10月12日。
    袁哲生:〈不久前的美好──評介東尼.帕森奇《男人與情人們》〉,《聯合報.讀書人》,2004年4月11日。

    (六)報導與訪問

    王開平:〈散步到他方──訪小說家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週報》,2000年8月28日。
    何致和:〈哲生及狗及獅子〉,《幼獅文藝》第575期,2001年11月。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第126期,1996年4月。
    袁哲生,李令儀整理:〈免費的獎品──倪亞達的笑聲〉,《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日。
    袁哲生:〈小說的空間──「認識台灣的另類方法」座談會精華〉,《自由時報.副刊》,1997年8月9日。
    袁哲生:〈不在場的證人──黃春明、黃國峻對談小說藝術〉,《自由時報.副刊》,2000年3月4日。
    陳瓊如採訪:〈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第36期,2003年9月。
    盧郁佳:〈微小卻又用的逃避:訪袁哲生談《倪亞達fun暑假》〉,《聯合報.讀書人出版線上》2002年8月25日。

    二、學位論文

    林政鑫:《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健富:《傷、廢與書寫:童偉格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楊孟珠:《封鎖時空.空白經驗──袁哲生小說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靜詩:《袁哲生小說少年書寫之研究》,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
    潘玫均:《論袁哲生小說中的消失感與死亡書寫》,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三、專書

    David Bordwell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中島利郎編,黃石輝:《一九三○年代臺灣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5。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蕭天佑譯:《美國講稿》。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約翰.艾倫(John Allen),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主編,王志弘譯《城市世界》。台北:群學出版,2009。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著:《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吳瓊,杜予編:《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吳瓊:《視覺文化的奇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汪民安:《感官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汪明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出版,1990。
    柏拉圖(Plato),楊絳譯:《斐多》。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約翰.厄里(John Urry),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出版,2010。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f)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臉譜,城邦出版,2010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10。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圖書,1990。
    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梁明雄:《台灣文學與文化論集》。屏東:屏縣文化局,2002。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著,龐景仁譯:《第一哲學沉思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
    陳義芝編:《華年放異彩: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年卷》。台北:聯經出版,1998。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傑拉.貝同(Gerard Betton),劉俐譯:《電影美學》。台北:遠流出版,2006。
    凱文.林奇(Kevin Lynch)著,林慶怡、陳朝暉、鄭華譯,《城市型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喬治.布萊(George Poulet)著,郭弘安譯:《批評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馮雷:《理解空間》。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奧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著,蔣顯璟、真漫亞譯:《雙重火焰──愛情與愛欲的幾何學》。台北:邊城出版,2004。
    楊大春:《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楊佳嫻:《台灣成長小說選.緒論》。台北:二魚文化,2004。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6。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8。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文化,1995。
    漢娜‧鄂蘭編:《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趙鑫珊:《孤獨與寂寞》。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劉昌元:《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出版,1991。
    蔚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時報文化,1991。
    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劉成富、全志綱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施康強譯:《薩特文學論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四、期刊論文

    王聰威:〈秀才上網記〉,《聯合文學》,第235期,2004年5月。
    江寶釵:〈迷失的小孩你哪裡去了〉,《聯合文學》第236期,2004年6月。
    何致和:〈寫作群像──哲生及狗及石獅〉,《幼獅文藝》第575期,2001年11月。
    吳玉婷:〈袁哲生小說中的兒童敘事觀點──以《秀才的手裱》及「倪亞達系列」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所第三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年 9 月。
    李儀婷:〈這一天,他們出發去找袁哲生〉,《聯合文學》第246期,2005年4月。
    孟瑤:〈出色的生力軍──大專小說組總評〉,《明道文藝》135期,1987年6月。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第126期,1996年4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28。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
    高翊峰:〈別鬧了,哲生!〉《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頁73。
    張芬齡:《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編選序言和導讀》。台北:爾雅,1995。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袁哲生〉,《幼獅文藝》第606期,2004年6月。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〇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國家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12月。
    符立中:〈給哲生,給讀者〉,《聯合文學》第235期,2004年5月。
    陳文芬:〈錯過袁哲生之後〉,《誠品好讀》第43期,2005年5月。
    陳國偉:〈時間劃過生命的荒原──袁哲生與黃國峻的小說〉,《台灣文學館通訊》第4期,2004年6月。
    陳義芝:〈他想在寫作中參透生命〉,《誠品好讀》第43期,2004年5月。
    黃錦樹:〈沒有窗戶的房間──讀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年。
    廖淑芳:〈一則關於夢與超越的現代寓言〉,《水筆仔》第5卷,1998年6月。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臺灣文學學報》第16期,2010年6月。
    潘玫均:〈論袁哲生小說《秀才的手錶》中的死亡書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十期,2010年6月。
    蔡秀女:〈游離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評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文學》第139期,1996年5月。
    鄭清文:〈雪茄與手錶〉,《聯合文學》第236期,2004年6月。
    賴香吟:〈激情的減法〉,《聯合文學》第236期,2004年6月。
    聯合文學編輯部:〈送行──「秀才燒水」網站留言〉,《聯合文學》第235期,2004年5月。

    五、報紙

    丁文玲:〈袁哲生留下10本書 王德威曾評其作:筆調雖淡,總令人心生戚戚之感〉,《中國時報.開卷》,2004年4月12日。
    方梓:〈故事結束了嗎?〉,《中國時報.副刊》,2004年4月11日。
    水仙:〈書探子:《倪亞達》〉,《自由時報.副刊》,2002年1月19日。
    水晶:〈他帶我認識汪曾祺──悼青年作家袁哲生君〉,《中國時報.副刊》,2004年4月3日。
    王浩威:〈從樹上掉下來的羊 別矣,袁哲生〉,《聯合報.副刊》,2004年4月7日。
    王開平:〈散步到他方──訪小說家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2000年8月28日。
    王蘭芬:〈五年級世代,實力小說家〉,《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年4月8日。
    王蘭芬:〈合作新形式文學繪本創新閱讀感,兩本中篇小說 袁哲生 兩種氣氛入目〉,《民生報.文化新聞》,2003年3月19日。
    王蘭芬:〈年輕後進,撫今追昔難以置信〉,《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年4月7日。
    王蘭芬:〈見他一個人坐在太陽底下抽菸〉,《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年4月7日。
    王蘭芬:〈袁哲生轉型之作,倪亞達窮開心〉,《民生報.文化新聞》,2001年12月12日。
    朱梅芳:〈悼念袁哲生,張大春批媒體大小眼〉,《中國時報.FANS看過來》,2004年4月8日。
    江寶釵:〈你從來不是唯一的一隻羊〉,《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江寶釵:〈寓批判於一笑〉,《中央日報.副刊》,2003年10月19日。
    吳婉茹:〈他總是說抱歉〉,《聯合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吳億偉採訪整理:〈讓我靜一靜──朱亞君憶哲生〉,《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李怡芸:〈五年級作家袁哲生自縊身亡,遺書指工作壓力大,自己決定走不歸路〉,《星報.醫界人生》,2004年4月7日。
    李欣頻:〈錶內不停轉動的時差──第二十二屆時報文學獎短篇決審會議紀錄〉,《中國時報.副刊》,1999年10月25日。
    林怡君採訪整理:〈他還有故事可說──平路談小說家的創作與生命〉,《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胡晴舫:〈小說家──紀念我們的朋友袁哲生,一個必須天天上班的優秀小說家〉,《中國時報.副刊》,2004年4月9日。
    范銘茹:〈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型〉,《中國時報.開卷》,2004年5月10日。
    徐秀慧:〈去政治、去歷史與背離父祖──重尋價值的新生代小說家袁哲生.黃國峻〉,《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年11月21日。
    桔梗:〈袁哲生寫倪亞達窮開心〉,《中國時報.副刊》,2001年12月21日。
    張大春:〈評審意見:失落的時空,失落的語言〉,《中國時報.副刊》,1999年10月26日。
    張殿:〈世紀末的新寫手 通俗小說 作家之新〉,《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8月16日。
    張殿:〈外省第二代的父親書寫──以記憶應答父親〉,《聯合報.讀書人》,2000年12月11日。
    張耀仁:〈讓聖伽爾塔見鬼去吧!寫在黃國峻離世周年之前,兼論袁哲生〉,《聯合報.副刊》,2004年4月3日。
    張耀升:〈寧靜的片刻〉,《中國時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梅家玲:〈當寂寞成為遊戲〉,《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6月21日。
    梅家玲:〈靜止在樹下的小說家──袁哲生及其寂寞的死亡遊戲〉,《聯合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許俊偉:〈作家袁哲生 送行竟成永別〉與〈妻子撫遺體 輕聲對話〉,《中國時報》A7版,2004年4月7日。
    陳文芬:〈從白先勇到六年級──文學獎的世代論〉,《中國時報.副刊》,2003年10月7日至8日。
    陳文芬:〈新秀小說家黃國峻度外氣派脫俗,袁哲生秀才傳達鄉土〉,《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0年9月27日。
    陳希林:〈才子遠行 文壇震驚 多位文友曾勸他看心理醫生〉,《中國時報.話題》,2004年4月7日。
    陳希林:〈幽默、開朗的倪亞達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中國時報.話題》,2004年4月7日。
    陳希林:〈袁哲生、張耀升對談創作 寫小說像起乩 也像縫補世界〉,《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4年1月14日。
    陳希林:〈袁哲生:作家集合素材如萬花筒 讓讀者轉動 書展會場與張大春、王蘭芬談作家的誕生〉,《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4年2月2日。
    陳希林:〈袁哲生凝視暗戀對象 出版愛情小說述說愛的期望與寂寞〉,《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3年10月1日。
    陳宛茜:〈袁哲生去年還談未能勸阻國峻上吊〉,《聯合報.話題版》,2004年4月7日。
    陳宛茜:〈遲來的榮耀──文藝文章,袁哲生獲小說創作獎〉,《聯合報.文化版》,2004年5月4日。
    陳姿羽:〈出書際遇大不同,袁哲生最初與最後作品重現江湖〉,《聯合報.副刊》,2005年2月17日。
    彭樹君:〈寫給你的信〉,《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4月8日。
    焦桐:〈扮語言的鬼臉──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年10月23日。
    黃立翔:〈作家、《男人幫》總編輯袁哲生自縊身亡;生前為躁鬱症所苦,最近工作遇壓力〉,《自由時報.文化藝術》,2004年4月7日。
    趙靜瑜:〈黃國峻與袁哲生好友前後自殺;黃春明與文學界感傷生命正年輕〉,《自由時報.藝術文化》,2004年4月7日。
    鄭清文:〈一局巧妙的拼圖遊戲〉,《中央日報.副刊》,1995年2月4日。
    鄭清文:〈評審意見:遇見喜劇〉,《聯合報.副刊》,1998年11月27日。
    盧郁佳:〈為小卻有用的逃避:訪袁哲生談《倪亞達fun暑假》〉,《聯合報》,2002年8月25日。
    賴素鈴:〈黃國峻和袁哲生 寫作出版結了緣;張大春、黃春明 力薦文壇新聲影〉,《民生報.文化新聞》,2000年9月27日。
    蘇林:〈小說家之歿:從邱妙津到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2004年4月25日。
    鐘文音:〈秀才的手錶〉,《中國時報.開卷》,2000年11月2日。

    六、網路資料與其他

    弓長紘:〈重溫〈雪茄盒子〉──回憶台灣一位死去的當代文壇新銳〉,《東森新聞報》,2005年3月8日。網頁:http://www.ettoday.com/2005/03/08/91-1761613.htm。
    王繼樂:〈知名男性雜誌主編袁哲生 疑因債務壓力自殺〉,《東森新聞報》,2004年4月7日.網頁:http://www.ettoday.com/2004/04/0711086-1612222.htm。
    徐罡:〈台灣《男人幫》總編輯袁哲生患憂鬱症上吊自殺〉,《中國報道》,2004年4月9日。網頁: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1/2004/04/09/302@124666.htm。
    袁哲生PChome個人新聞台──「秀才燒水」。網頁:http://mypaper.pchome.com.tw/board/B/index.htm?s_id=yuanjason。
    張大春:《縱橫書海》,第103集「尋找一位新作家──袁哲生」,電視錄影DVD,台北:廣電基金,1996。
    蔡康永、愛亞、朱亞君、陳文芬對談節目:〈逝者已矣,生者何辜?──袁哲生專輯〉,公共電視《今天不讀書》節目第24集,取自《公共電視.今天不回家》。網址:http://web.pts.org.tw/~web01/tuesday/t_024.htm。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2-08-18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