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政宏
Lin, Cheng-Hung
論文名稱: 市區公車駕駛員人因特性、內部服務品質對於駕駛行為與駕駛績效之影響研究
The Influence of Human Factors and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on Driving Behavior and Driving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City Bus Drivers
指導教授: 魏健宏
Wei, Chien-Hung
共同指導教授: 黃郁雯
Huang, Yu-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on-the-job training program)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市區公車人因特性內部服務品質駕駛績效
外文關鍵詞: City Bus Drivers, Human Fators,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Driving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市區客運業進行結構性的產業升級轉變,從單純的運輸需求導向轉型為顧客至上的客運服務業,積極發展客製化優質服務與建置多元型態智慧公車。然市區公車駕駛員面臨日益複雜的都市交通環境,並承擔主管機關、公司管理及消費者三方「運輸安全、服務品質」的管理要求,擔負著極大的心理與工作壓力也牽動著駕駛行為與運輸安全,故駕駛員本身的人因特性越顯重要但卻難以掌控。
    乘客滿意度倚賴駕駛員的服務行為表現,對大眾運輸而言,駕駛行為是服務行為中最重要的一環。許多內部服務品質文獻主張,服務業組織在追求外部顧客滿意的同時,應先重視內部員工的需求,當企業有良好內部服務品質,能使員工具有顧客意識、銷售意識及市場導向,並提供優質服務給顧客。故市區公車駕駛員除了提供運輸的基本服務外,還包含專業交通知識與安全駕駛行為,也唯有具備安全與舒適的運送服務能力才能獲得乘客的肯定。
    市區客運業已朝向「安全為基本要求、服務是必要條件」的運輸服務經營理念,故本研究是以市區駕駛員為研究對象,收集實際駕駛行為紀錄以統計檢定與結構方程模式,實證與釐清市區公車駕駛員的人因特性、內部服務品質對駕駛行為及駕駛績效的影響路徑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市區公車駕駛員人因特性與公司內部服務品質感受,對偏差駕駛行為會產生顯著負向影響效果,而其偏差駕駛行為確實對駕駛員整體工作績效有顯著負向影響。在內部服務品質因子中,獎賞與肯定及管理支持為最重要的感知要素。將依研究結果彙整與歸納產業特性及實務運作,提供市區客運公司評估與提升駕駛員整體工作績效建議,及管理階層經營策略參考依據。

    Passenger satisfaction replied on the behavior of driver’s service performance. Therefore, driving behavi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service behavior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area address tha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rnal employees’ requirement than the satisfaction of external customers. When the high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within organization can lead to their employees will have customer awareness, sales awareness, and market-oriented sense. Then these employees provided excellent service to customer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basic services of transportation, the city bus drivers also includes drivers’ professional traffic knowledge and safety driving behavior. The safety and comfort transport service is the only way to obtain passenger’s recognition.The case study result shows, city bus driver’s human factors and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aberrant driving behavior. And aberrant driving behavior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driver’s over all job performance. Company’s reward and recognition and manager’s suppor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ve factors in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factors. This study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6 1.4 研究範圍 7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2.1 市區客運業之相關特性 9 2.1.1 公路客運與市區客運屬性差異 9 2.1.2 市區客運之產業現況 10 2.1.3 市區客運之經營特性 12 2.2 人因特性相關 16 2.2.1 人因工程定義 16 2.2.2 人格特質 18 2.2.3 駕駛員人因特性 21 2.3 駕駛行為與績效 23 2.3.1 偏差駕駛行為 23 2.3.2 駕駛態度 26 2.3.3 駕駛績效 27 2.4 內部服務品質 30 2.4.1 內部服務品質定義 30 2.4.2 內部服務品質衡量構面 34 2.5 文獻回顧小結 3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39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 39 3.2 研究變數 41 3.2.1 駕駛員人因特性因子 41 3.2.2 駕駛行為變數 44 3.2.3 駕駛績效評估 46 3.3 研究問卷設計 47 3.3.1 駕駛員人格特質問卷 47 3.3.2 內部服務品質問卷 49 3.3.3 前測問卷與修改 51 3.4 研究方法 51 3.4.1 敘述性統計分析 51 3.4.2 效度分析 51 3.4.3 信度分析 52 3.4.4 變異數分析 53 3.4.5 驗證性因素分析 53 3.4.6 結構方程模式 54 3.4.7 偏小平方法 5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57 4.1 前測問卷發放與修正 57 4.2 問卷回收與樣本資料分析 58 4.2.1 駕駛員基本資料分析 58 4.2.2 人格特質與內部服務品質問項之敘述性統計 60 4.2.3 駕駛行為特性分析 64 4.2.4 駕駛績效分析 65 4.3 研究問卷之信度分析 67 4.4 各研究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68 4.4.1 駕駛員人因特性對內部服務品質之變異數分析 68 4.4.2 駕駛員人因特性對駕駛行為之變異數分析 74 4.4.3 駕駛員人因特性對駕駛績效之變異數分析 78 4.4.4 駕駛員人因差異性分析之結果與建議 82 4.5 驗證性因素分析 83 4.5.1 整體測量模式之配適度 83 4.5.2 收斂效度 86 4.5.3 區別效度 87 4.6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88 4.6.1 測量模型評估 88 4.6.2 檢驗駕駛員人因特性對駕駛行為之影響 88 4.6.3 檢驗內部服務品質對駕駛行為之影響 90 4.6.4 結構模型評估 91 4.7 結構方程模式假設驗證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5.1 結論 94 5.2 管理意涵 95 5.3 後續研究與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0 附錄一、正式問卷 106

    1. 交通部統計處(民國104年),公路公共運輸運量,網站:http://stat.motc.gov.tw/mocdb/stmain.jsp?sys=100
    2. 王偉(民國75年),台北市汽車駕駛行為特性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嵐萱(民國103年),職業駕駛之自我意識、性別差異與偏差駕駛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92年),易肇事地點改善作業手冊之教育訓練計劃。
    5. 任維廉、余榮庭、吳毓弱、曾碗翎(民國99年),市區公車駕駛員情緒智力對工作壓力模式之調節效果,運輸學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頁415-446。
    6. 任維廉、呂堂榮(民國93年),國道客運乘客知覺之服務品質、滿意度與移轉障礙對其行為意向之影響,運輸計劃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頁421-447。
    7. 朱祖祥(民國83年),人類工效學。
    8. 朱慶龍(民國92年),五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滿意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9. 江錦樺(民國90年),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配適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江學華(民國91年),國籍飛航機師組織文化、人格特質與飛航安全績效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專班碩士論文。
    11. 余駿祺(民國93年),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台17線公路客運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吳季芳(民國102年),公車駕駛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壓力感受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客運公司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 李姿儀(民國100年),航空公司內部服務品質與空服員工作投入及服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4. 李政誠(民國99年),人格特質、認知風格、工作特性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台灣中油公司研究單位不同職務員工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5. 林彥志(民國98年),使用公路客運公司行車記錄器資料探討營業大客車駕駛人行為適性之研究,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6. 林貞佑(民國92年),領導型態、成就動機及其配適對內部服務品質的影響-以台灣地區唱片公司企劃宣傳人員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林震岩(民國96年),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
    18. 紀佑信(民國99年),國道客運業偏差駕駛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張偉豪、鄭時宜(民國101年),與結構方程模式共舞-曙光初現,新北市:前程文化。
    20. 張家誠(民國94年),長途客運業駕駛穩定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張庭榮(民國98年),駕駛員服務行為對服務品質與顧客忠誠度的影響:以首都客運為例,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2. 陳信丞(民國103年),國道客運公司駕駛員人因特性、車輛駕駛行為與駕駛績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陳芳正(民國94年),長途客運公司業駕駛績效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陳啟文(民國92年),長途客運司機職業性健康危害因子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陳錦華(民國92年),組織內部服務品質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稅捐處某單位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26. 陳順宇(民國94年),多變量分析,第四版,台北:華泰書局。
    27. 彭國芳、陳乃華(民國100年),宅配組織之內部服務品質因子對宅配服務司機之工作滿意與服務行爲之影響-路徑模型之釐清,資訊與管理科,第四卷第一期,頁50-68。
    28. 曾瑋悅(民國91年),薪資制度對公車駕駛員壓力、滿足感與績效的影響-以台北市聯營公車為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運輸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9. 黃成貴(民國101年),遊覽車駕駛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決策試驗與實驗評估模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黃微媗(民國93年),航空公司內部服務品質與空服員服務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黃愛黎(民國94年),駕駛自我評估、人格特質對改善台灣地區高齡者駕駛安全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2. 楊建昌、林月雲、楊紅玉與廖又生(民國103年),醫院組織文化與員工工作態度相關性之實證研究.醫院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二期,頁30-45。
    33. 廖哲聖(民國98年),憤怒駕駛傾向之量測與人格特質及性別角色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4. 廖哲聖與張新立(民國98年),憤怒駕駛傾向之量測兼論人格特質與性別角色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35. 蔡永祥(民國97年),以數位式行車紀錄辨析高肇事大客車駕駛族群,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6. 蔡茂男(民國97年),內部服務品質、員工滿意度與服務行為關係之探討-以E銀行信用卡部門為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EMBA專班學位論文。
    37. 蔡豐明、郭美綺(民國103年),公車駕駛工作壓力、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公車為例,中華民國運輸學會103年會暨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38. 鄭玉惠(民國90年),內部服務品質因子之研究-以醫護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39. 賴政治(民國91年),汽車第三人責任保險理賠與逆選擇之研究-主成份因素分析與迴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蕭文龍(民國102年),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SPSS中文版+PLS-SEM(SmartPLS),台北: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41. 謝益銘(民國89年),員工工作標準化與公司內部服務品質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42. 謝敏華(民國99年),內部服務品質與公車駕駛員服務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都會客運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屆碩士論文。
    43. Beirão, G., & Cabral, J. S. (2007).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towards public transport and private car:A qualitative study. Transportpolicy, 14(6), 478-489.
    44. Berry, L. L. (1981). The employee as customer. Journal of Retail Banking, 3(1), 25-28.
    45. Boshoff, C.,Mels, G. (1995). A caus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relaitonships among supervision, role stress, organizaitonal commitment and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9(2), 23-42.
    46. Bouranta, N., Chitiris, L., & Paravantis, J.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rvice qu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1(3), 275-293.
    47. Chin, W. W. (1998).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odern methods for business research, 295(2), 295-336.
    48. Charlton, S. G. and O’brien, T. G. (2002), “Handbook of human factors testing and eval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9. Costa, P T., and McCrae, R. R. (199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175-215.
    50. Crawford, J. C., Getty, J. M. (1991). The marketing of service: a qual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 8(1), 5-15.
    51. Doll, W. J., Xia, W., & Torkzadeh, G.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 453-461.
    52. Frost, F. A. and Kumar, M. (2000). INTSERVQUAL-an internal adaptation of the GAP model in a large servic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4(5), 358-377.
    53. Gerber, A. S., G. A. Huber, S. Ha, C. M. Dowling and D. Doherty (2009),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Ideology”.
    54. Ge, Y., Qu, W., Jiang, C., Du, F., Sun, X. and Zhang, K. (2014), “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personality on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driver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73, 34-40.
    55.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6. Heinrich, H. (1931), Industry accident prevention: A scientific approach: McGraw-Hill, New York.
    57. Hallowell, R., Schlesinger L. A. & Zornitsky, J. (1996),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and Job Satisfaction: Linka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9, 20-29.
    58. Hickman, J. S. (2007), “Impact of behavior-based safety techniques on commercial motor vehicle driv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11, 1-35.
    59. Jerald, G. and Robert, A. B. (1995), “Behavior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The Human Side Of Work”, 5th edition, PrenticeHall.
    60. Knipling, R. R., Hickman, J. S. and Bergoffen, G. (2003), “Effective Commercial Truck and Bus Safety Management Techniqu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1, 17-37.
    61. Lajunen, T., Öz, B. and Özkan, T., (2010),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drivers’s tressreactions and risky driv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13(1), 32-40.
    62. Lourens, P. F., Vissers, J. A. M. M. and Jessurun, M. (1999), “Annual mileage, driving violations, and accident involvement in relation to drivers’ sex, ag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1(5), 593-597.
    63. McDermott, L. C. and Emerson, M. (1991). Quality and Service for Internal Customers.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January, 45(1), 61-64.
    64. Norris, F. H., Matthews, B. A. & Riad, J. K. (2000). Characterological, situational, an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for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a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2(4), 505-515.
    65.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40.
    66. Parker, D. (1992). Intention to commit driving violation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1), 94-101.
    67. Reason, J. et al. (1990), “Error and violations on the roads: a real distinction,” Ergonomics, 33(10-11), 1315-1332.
    68. Sasser, W. E. and Arbeit, P. S. (1976), Selling jobs in the service sector. Business Horizons, 19(3), 61-65.
    69. Schlesinger, L. A. and J. Zornitsky (1991), “Job Satisfaction, Service Capabi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examination of linkages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4(2), 141-149.
    70. Turban, E., & Brahm, J. (2000). Smart card-based electronic card payment systems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10(4), 281-293.
    71. Thøgersen, J. (2009). Promoting public transport as a subscription service: Effects of a free month travel card. Transport policy, 16(6), 335-343.
    72. Talley, W. K. (1991). Contracting Out and Cost Economies for a Public Transit Firm. Transportation Quarterly, 45(3).
    73. Tseng, C. M. (2012), “Social-demographics, driving experience and yearly drivingdistance in relation to a tour bus driver's at-fault accident risk,” Tourism Manage, 33(4), 910-915.
    74. Westerman, S. J., and Haigney, D. (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riverstress, error and viol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9(5), 981­998.
    75. Yagil, D. (2001). “Interpersonal antecedents of drivers' aggress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4(2), 119-131.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7-09-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