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淑涵
Chang, Shu-Han
論文名稱: 歷史與田野:臺南草鞋公陣探析
Histor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指導教授: 施德玉
Shih, Te-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7
中文關鍵詞: 草鞋公陣檳榔園翰林院藝陣廟會活動小戲
外文關鍵詞: Cao-Xie-gong Zhen, Pinang Garden Hanlinyuan, artistic formations, temple fair, xiao-xi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農業社會農民因為需要向天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與神明關係密切,會在神明聖誕日、宮廟生日等節日舉辦作醮、刈香進香、迎神賽會、酬神賽會等廟會活動。為使活動變得更熱鬧,在地庄頭或宮廟會自主組織陣頭參與,因此衍生出藝陣文化。
    藝陣種類繁多,可區分為武陣與文陣兩類。武陣主要拿刀槍擺陣式,文陣主要唱歌跳舞表演小戲等。其中一陣在臺南的文陣: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表演內容改編自清《清風亭》清風亭相會一折,演員有草鞋公、周桂英與薛夢祥等。後來因應作醮時間,縮短表演時間至25分鐘,刪減清風亭相會,留下演員訴情心聲的唱詞,著重親情與養育倫理抉擇之小戲。
    全國目前僅存臺南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彌足珍貴。因此,筆者研究內容分有五章:第一章臺南生態地理環境與藝陣、第二章「草鞋公陣」之地理歷史背景、第三章「草鞋公陣」之劇本探析及演變、第四章「草鞋公陣」之表演陣容及身段、第五章「草鞋公陣」之展演場合及社會功能。
    第一章先認識臺南這塊土地的生態地理環境,再了解藝陣中文陣緣起、表演目的、特色、功能、場域及神話思維。第二章再進一步探究檳榔園翰林院成立時所處的歷史地理環境,指出當時重視儒學科舉之社會風氣影響到翰林院立名,探析翰林院「草鞋公陣」與仁壽宮之角頭關係。第三章,分析「草鞋公陣」手抄本裡三位演員唱詞背後的思維脈絡,調整版本著重演員心聲,再比較歷代文本探析「草鞋公陣」本事來源脈絡。第四章,說明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出團陣容,分解演員表演時身段動作,找出身段動作所蘊含之意義。第五章,筆者親身參與「草鞋公陣」傳習活動與大灣「廣護宮」遶境活動,近身觀察記錄「草鞋公陣」實境表演情況,發現現今「草鞋公陣」能增強宗教影響力、提高藝術文化價值,值得保存紀錄。希冀透過此文研究記錄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In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farmer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gods and pray to God, the wind is sunny, the country is safe and the people are happy. The peasants will hold temple fairs on festivals such as the Christmas Day of the gods and the birthdays of the temples. In order to make the activities more lively, villages or temples will organize their formations to participate, so the artistic formation(Yi-Zhen 藝陣)culture emerges.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artistic formation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Wuzhen(武陣)and Wenzhen(文陣). Wuzhen mainly puts swords and guns in formation. WenZhen mainly sings and dances and performs small plays. One of the Tainan city Gueiren district(歸仁區)Pinang Garden Hanlinyuan(檳榔園翰林院) "Cao-Xie-gong Zhen"(「草鞋公陣」). The content of the performance is adapted from "Qingfeng Pavilion"(《清風亭》), Meet at Qingfeng pavilion(清風亭). Actors include Cao Xie Gong(草鞋公), Zhou Guiying(周桂英) and Xue Mengxiang(薛夢祥). Later, in response to the time of the temple fair, the performance time was shortened to 25 minutes. Delete the meeting at Qingfeng Pavilion, and leave the actor's lyrics to express his affection. The xiao-xi(Plays on a modest scale小戲)that emphasizes the choice between family affection and parenting ethics.

    At present, there is only the "Cao-Xie-gong Zhen" of the Pinang Garden Hanlinyuan in Gueiren district, Tainan, which is very precious. Therefore, the author's research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Tainan ecolog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art array. Chapter 2 The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ao-Xie-gong Zhen". Chapter 3 Analy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script of "Cao-Xie-gong Zhen". Chapter 4 The performance lineup and figure of "Cao-Xie-gong Zhen". Chapter 5 "Cao-Xie-gong Zhen" exhibition occasions and social fun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understands the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is land in Tainan. Then understand the origin, performance purpos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field and mythical thinking of the Wenzhen.

    The second chapter furth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inang Garden Hanlinyuan when it was established. Point out that the social ethos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fucianism at that time influe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linyua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nlinyuan "Cao Xie gong Zhen" and Renshou Temple(仁壽宮).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thoughts behind the lyrics of the three actors in the "Cao Xie gong Zhen" manuscript. The adapted version focuses on the voice of the actors. Comparing the texts of the past dynasties to analyze the source and context of the plot of "Cao Xie gong Zhen".

    The fourth chapter explains the team lineup of the "Cao Xie gong Zhen" of the Pinang Garden Hanlinyuan. Break down the actor's body movements during performance. Find out the meaning of body movements.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person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Cao Xie gong Zhe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Tai Wan "Kwong Ho Temple"(大灣「廣護宮」)circle activities. Close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of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Cao Xie gong Zhen". Discovered that the religious influence of the "Cao Xie gong Zhen" has increased today. The value of art and culture has increased, and it is worth keeping records. Hope to provide follow-up researchers' references through the research records of this article.

    目錄 摘要.............................................................................................................................. iii INTRODUCTION ........................................................................................................vi 目錄...............................................................................................................................xi 表目錄.........................................................................................................................xvi 圖目錄........................................................................................................................xvii 譜目錄........................................................................................................................xxii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文獻探討........................................................................................................3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11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14 五、藝陣之定義與表演範圍..............................................................................16 六、何謂藝陣中文陣類......................................................................................21 小結..........................................................................................................................24 第一章 臺南生態、地理環境與藝陣.............................................................26 第一節 臺南歷史背景、文化與地理環境............................................................26 一、臺灣史觀......................................................................................................26 二、臺南歷史文化與地理環境..........................................................................28 第二節 民間信仰....................................................................................................35 一、民間信仰觀念..............................................................................................35 二、民間信仰的新神話思維..............................................................................36 第三節 藝陣中文陣類之緣起及其表演特色........................................................39 一、緣起..............................................................................................................39 二、表演特色......................................................................................................42 三、表演目的......................................................................................................48 四、功能與表演場域..........................................................................................51 五、藝陣之再創神話思維..................................................................................56 小結..........................................................................................................................60 第二章「草鞋公陣」地理及歷史背景...........................................................63 第一節 祭祀文化圈之地理文化環境....................................................................63 一、祭祀文化圈與經濟關係..............................................................................64 二、祭祀文化圈與地理水域、人文之關係......................................................66 三、行政區與宮廟祭祀圈之關係......................................................................69 四、檳榔園翰林院歸屬仁壽宮祭祀圈..............................................................73 第二節 檳榔園翰林院設立前之時空背景............................................................75 一、中國開港西方勢力進入..............................................................................77 二、開港後西方文化進入臺灣社會..................................................................78 第三節 當時社會仍重視漢儒科舉教育................................................................83 一、清代臺灣儒學教育......................................................................................83 二、清代臺灣赴京科舉路途艱難......................................................................85 三、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與漢學儒風之關係......................................................86 小結..........................................................................................................................89 第三章 「草鞋公陣」劇本探析及演變 ........................................................91 第一節「草鞋公陣」劇本探析..............................................................................91 一、「草鞋公陣」手抄本..................................................................................91 二、「草鞋公陣」劇本調整............................................................................113 三、原版與兩次調整版本之比較....................................................................121 第二節「草鞋公陣」歷代相關文本演變............................................................125 一、宋朝〈張仁龜陰責〉................................................................................126 二、明朝《合釵記》........................................................................................127 三、清朝《清風亭》........................................................................................130 四、歷代文本與「草鞋公陣」劇本比較........................................................132 小結........................................................................................................................143 第四章 「草鞋公陣」表演陣容及身段 ......................................................146 第一節 「草鞋公陣」表演陣容編制..................................................................146 一、「草鞋公陣」表演陣容............................................................................147 二、檳榔園翰林院藝陣陣容............................................................................150 第二節 「草鞋公陣」表演身段..........................................................................152 一、口白、開場及扮仙時身段動作................................................................153 二、演員表演時身段動作................................................................................156 小結........................................................................................................................172 第五章「草鞋公陣」展演場合及社會功能 ...............................................174 第一節 大灣「廣護宮」遶境祈安活動..............................................................174 一、參與大灣「廣護宮」清醮大典之傳習活動............................................178 二、參與大灣「廣護宮」清醮大典之祈安遶境活動....................................183 第二節 藝術文化、表演生態與社會功能..........................................................195 一、「草鞋公陣」之藝術文化現象................................................................196 二、「草鞋公陣」之表演生態........................................................................198 三、「草鞋公陣」之社會功能........................................................................199 小結........................................................................................................................201 結論..........................................................................................................................203 參考文獻.................................................................................................................211 一、專書............................................................................................................211 二、期刊論文....................................................................................................215 三、學位論文....................................................................................................215 四、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216 五、訪談紀錄資料............................................................................................216 六、數位影音....................................................................................................217 七、網路資料....................................................................................................217 附錄..........................................................................................................................220 附錄一:草鞋公劇本—手抄本........................................................................220 附錄二:張淑涵重製「草鞋公陣」手抄本....................................................227 附錄三:張淑涵重製蘇清吉調整「草鞋公陣」手抄譜................................241 附錄四之一: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水泉訪談紀錄........................244 附錄四之二: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來福訪談紀錄........................247 附錄四之三: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訪談紀錄........................248 附錄四之四: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水泉、蔡來福、蔡春安之訪談紀 錄........................................................................................................................249 附錄四之五: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蔡來福、吳進朝之訪談紀 錄........................................................................................................................251 附錄四之六: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蔡水泉之訪談紀錄....254 附錄四之七: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蕭景升、蔡水泉、蔡來福之訪談紀 錄........................................................................................................................255 附錄四之八: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吳進朝、蔡水泉、楊建中、 卓泰山之訪談紀錄............................................................................................257 附錄四之九: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蔡來福、吳進朝、蔡東吉 之訪談紀錄........................................................................................................259 附錄四之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水泉、吳進朝、蔡福祥之訪談記 錄........................................................................................................................263 附錄四之十一: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訪談紀錄....................267 附錄五:大灣「廣護宮」庚子科五朝謝恩啟安清醮大典 2021.1.1 遶境路關路 線說明表(張淑涵製表)................................................................................269 附錄六:大灣「廣護宮」庚子科五朝謝恩啟安清醮大典 2021.1.2 遶境路關路 線說明表(張淑涵製表)................................................................................272 附錄七:清朝時期臺灣地方建制變化一覽表................................................274 附錄八:1860 年–1870 年臺灣大紀事一覽表................................................277 附錄九:《草鞋公陣》曲譜............................................................................284

    一、專書
    施德玉。《千嬌百態–臺南藝陣之歌舞風情》。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0年。
    黃文博等合著。《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全三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0年。
    謝國興主編。《台灣史論叢民間信仰篇 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2019年。
    蔣勳。《藝術概論》。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蔣勳。《(彩色珍藏版)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格羅賽(Ernst Grosse)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The Beginnings of Art)。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施德玉。《歡聚樂離別苦情是何物–臺南藝陣小戲縱橫談》。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9年。
    劉益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林偉盛。《典藏台灣史(三)大航海時代》。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溫振華、戴寶村。《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林呈蓉。《典藏台灣史(五)19世紀強權競逐下的台灣》。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賴志彰、魏德文。《臺南四百年古地圖集:導圖指引(165幅地圖+導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
    林永昌。《臺南傀儡與竹馬、車鼓戲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年。
    施德玉編。《臺灣臺南車鼓竹馬之研究》。全二冊。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8年。
    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中國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施翠峰、施慧美。《臺灣民間藝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黃文皇。《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繞境》。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
    謝國興主編。《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年。
    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尼可拉.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第二版)》(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 2nd Edition)。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7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增修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鄭榮興。《扮仙戲新三仙會》。臺北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16年。
    黃文博。《臺南藝閣研究》。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
    曾永義。《戲曲學》。第一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李易蓉、陳仕賢、陣彥仲等人著。《台灣民俗藝陣大觀》。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黃文博主編。《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5年。
    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修訂二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修訂本】》。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3年。
    侯迺慧主編。《精編活用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司馬中原。《東方夜譚之狐說八道》。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曾永義。《藝文經眼錄—曾永義序文彙編》。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2年。
    丁招弟。《雲林藝陣誌》。雲林縣:雲林縣政府文化處,2012年。
    廖宜方、易博士編輯部。《圖解台灣史》。臺北市:易博士文化,2012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變研究》。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2年。
    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全二冊。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修訂版)》。中國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簡辰全。《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0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全二冊。臺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郭碧娥。《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九冊。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年。
    郭碧娥。《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七十冊。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年。
    佚名編。《全臺文:安平縣雜記》。第55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2007年。
    林進源。《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市:進源書局,2007年。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朱芳慧。《游藝戲曲—淺論中國戲曲的演進與發展》。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黃克主編。《中國京劇流派劇目集成》。第壹冊。中國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年。
    吳國安。《歸仁十三窯》。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林珀姬。《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音樂篇)》。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白壽彞。《中國通史(中古時代.清時期)》。第十卷上冊。中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白壽彞。《中國通史(近代前編1840-1919)》。第十一卷上冊。中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增訂版)》。臺北縣: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其偉。《藝術人類學》。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研、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臺北市:雲龍出版社,2003年。
    鄭天挺。《清史》。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
    歸仁鄉公所。《歸仁典籍 紅瓦厝的故鄉》。臺南縣:歸仁鄉公所,2002年。
    吳騰達。《臺灣民間藝陣》。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柏楊。《中國人史綱》。下冊。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季平子。《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臺北縣:雲龍出版社,2001年。
    鄭志明。《台灣神明的由來》。臺北市: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文博。《台灣民間藝陣》。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玲玉。《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台灣開發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
    王天恨編譯。《論語新解》。臺南市:大夏出版社,2000年。
    林尚義。《劇場表演空間的架構–以臺灣鄉鎮地區為探討對象》。臺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2000年。
    吳騰達。《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兒童部,2000年。
    花松村主編。《臺灣鄉土續誌》。第六冊。臺北市:中一出版社,1999年。
    北京市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臺灣史料輯》。第十三冊。中國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9年。
    王瑞興編撰。《歸仁仁壽宮志》。臺南縣:臺南縣歸仁鄉仁壽宮管理委員會,1999年。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臺北市: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199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全二冊。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衛民、王琳編著。《清風亭下梧桐雨—中國古典戲曲卷》。中國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花松村主編。《臺灣鄉土全誌(臺灣史大事紀要)》。第十冊。臺北市:中一出版社,1996年。
    陳正之。《樂韻泥香—臺灣的傳統藝陣》。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年。
    (清)王必昌纂輯。《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重修臺灣縣志》。第一輯12冊。臺北縣: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高賢治主編。《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安平縣雜記》。第一輯27冊。臺北縣: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高賢治主編。《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灣府輿圖纂要》。第一輯34冊。臺北縣:宗青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邱永福。《造形原理》。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94年。
    劉其偉。《文化人類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1994年。
    飛雲居士。《細說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黃文博。《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
    卡西爾著,結構群譯。《人論》(An Essay on Man)。臺北市:結構群,1989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全四冊。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叢書集成初編。《教坊記(及其他九種)》。中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陳香編。《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清)江日昇。《臺灣外紀》。臺北市:世界書局,197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誌(卷首下大事記)》。第2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第3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禮俗宗教篇)》。第12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二、期刊論文
    張淑涵。〈臺南「敦源聖廟」建築藝術與文化場域融合之探析〉。《禮賢藝刊》。第五期,(2020年12月)。頁139-177。
    施德玉。〈歷史與田野:臺南藝陣小戲音樂風格之探討〉。《戲劇學刊》。第31期,(2020年1月)。頁7-47。
    施德玉。〈臺灣「竹馬陣」南管音樂轉化現象之探析〉。《戲劇學報》。第104期,(2019年6月)。頁1-40。
    施德玉。〈臺南「草鞋公陣」探析〉。《戲劇學刊》。第27期,(2018年1月)。頁61-85。
    陳德智。〈清末臺灣安平砲擊事件之研究〉。《臺灣文獻》。第六十一卷第三期,(2017年7月)。頁187。
    施德玉。〈臺灣「竹馬陣」之歷史沿革〉。《戲劇學刊》。第25期,(2017年1月)。頁49-78。
    鄒孔昭。〈試論劉銘傳的臺灣建省方案〉。《劉銘傳與臺灣建省: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首任巡撫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2007年4月),頁53-62。
    施德玉。〈臺灣竹馬陣音樂與宗教之關係〉。《2004國際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頁401-414。
    施德玉。〈南瀛車鼓音樂之探討〉。《南瀛人文景觀: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5月)。頁245-272。
    三、學位論文
    王昭驊。《臺南市歸仁區的聚落變遷與發展(1895-2016)》。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林季萱。《彰化縣和美鎮雅溝里才藝車鼓陣之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林水雲。《台南市歸仁區廟宇傳說研究》。臺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
    鄭鈺玲。《臺南縣西港香科牛犁陣之研究─以七股鄉竹橋村七十二份慶善宮牛犁歌陣為對象》。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良智。《清末政教關係:以清法戰爭後馬偕與劉銘傳的交涉為例》。臺北市,台灣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到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宣佑。《高雄縣汕尾車鼓陣的傳承與發展》。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奇燁。《南瀛車鼓在表演形式的轉型與創新》。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世霖。《台南縣關廟鄉龜洞飛鷹跳鼓陣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洪禎玟。《宗教、傳統與藝陣:新營土庫「竹馬陣」的表演藝術》。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施德玉。《「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16年3月1日-2016年12月26日。
    五、訪談紀錄資料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水泉〉。2020年9月3日下午15:30-14:1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來福〉。2020年10月25日晚上20:30-20:4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2020年11月1日晚上20:30-20:4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水泉、蔡來福、蔡春安〉。2020年11月15日晚上20:30-20:45。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蔡來福、吳進朝〉。2020年11月22日晚上20:20-20:4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蔡水泉〉。2020年12月6日晚上20:30-20:45。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蕭景升、蔡水泉、蔡來福〉。2020年12月20日晚上20:30-20:5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吳進朝、蔡水泉、楊建中、卓泰山〉。2020年12月27日晚上20:30-21:0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蔡來福、吳進朝、蔡東吉〉。2021年3月6日下午14:00-15:0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水泉、吳進朝、蔡福祥〉。2021年11月19日上午9:20-10:00。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張淑涵。〈訪問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蔡春安〉。2021年11月21日下午16:10-16:50。電話訪問∕臺南市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
    六、數位影音
    YouTube,〈20181028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MiOG4Rq48&t=6s(檢索日期:2021年4月16日)。
    YouTube,〈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mV0nxuHpM&t=39s(檢索日期:2021年4月28日)。
    YouTube,〈20150926乙未年仁壽宮五朝王醮草鞋公DV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BELIgf69Q&t=61s(檢索日期:2021年4月28日)。
    YouTube,〈20150919乙未年仁壽宮五朝王醮新厝里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校閱-0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v1I7AYKjA&t=9s(檢索日期:2021年4月28日)。
    七、網路資料
    TAIWANUS.net台灣海外網,〈台灣人的台灣史–郭弘斌編著〉,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1/60.htm(檢索日期:2021年3月23日)。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劇說》,卷二,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93108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7日)。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花部農譚》,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17195 (檢索日期:2021年8月18日)。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三國演義》,https://ctext.org/sanguo-yanyi/ch1/zh(檢索日期:2022年1月12日)。
    台南大灣廣護宮-廣惠聖王Facebook,〈大灣廣護宮庚子科五朝謝恩啟安清醮大典 繞境路關表〉,https://www.facebook.com/ghg.286/、https://www.facebook.com/ghg.286/photos/pcb.3739295099463088/3739447322781199 (檢索日期:2021年2月21日)。
    台南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療財團法人,〈新樓歷史〉,http://www.sinlau.org.tw/mode02.asp?m=201001050842488&t=sub(檢索日期:2021年5月27日)。
    典華,〈1836-1921馬雅各〉,http://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ma-yage(檢索日期:2021年6月2日)。
    教育百科,〈社火〉,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 /?title=社火&search=社火(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4日)。
    教育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阿舍囝〉,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4579&curpage=0&sample=阿舍囝&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檢索日期:2021年8月10日)。
    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https://acrobatic.ncfta.gov.tw/home/zh-tw(檢索日期:2020年11月5日)。
    〈清朝時期文獻 丈單〉,https://www.treasuretw.com/news-42.html (檢索日期:2021年5月24日)。
    臺灣河川復育網,〈鹽水溪〉,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2AAB07A2578EF279&sm=93B4C151AA00A863(檢索日期:2020年8月27日)。
    臺南市政府,〈地理環境〉,https://www.tainan.gov.tw/cp.aspx?n=13292 (檢索日期:2021年3月27日)。
    臺南市歸仁戶政事務所,〈歸仁區行政區域〉,https://web.tainan.gov.tw/Gueiren/cp.aspx?n=9206(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臺灣音樂羣像資料庫,〈陳學禮〉,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52&c=&t=1(檢索日期:2021年5月11日)。
    臺灣記得你,〈奉獻一生於臺灣的傳教士——馬雅各〉,https://taiwan.k12ea.gov.tw/index.php?inter=people&id=30(檢索日期:2021年6月2日)。
    臺灣大百科,〈臺灣省〉,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8(檢索日期:2022年1月11日)。
    歸仁區公所,〈認識歸仁〉,https://gueiren.tainan.gov.tw/cp.aspx?n=1393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7日)。
    漢典,〈彩唱〉,https://www.zdic.net/ hant/彩唱(檢索日期:2021年4月3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