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佳諮 Hsieh, Chia-Tzu |
|---|---|
| 論文名稱: |
論食安刑法中抽象危險犯之規制理性 The Rationality of Abstract Dangerous Criminals of Food Safety Law |
| 指導教授: |
古承宗
Ku, Chen-C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7 |
| 中文關鍵詞: | 抽象危險犯 、適性犯 、食安刑法 、攙偽假冒 、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添加物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
| 外文關鍵詞: | Abstract Dangerous Offence, offence of endangerment, Criminal Food law, adulterated or counterfeited, food additives that are not approved by the central competent authority,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7 下載:5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現代食品科技之發展,民眾的飲食有了更多樣的選擇,但近年爆發的幾次食安爭議,也造成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並促成食品安全衛管理法在近年多次重大修正。然而抽象化重刑化的實務發展趨勢是否有助於食安風險之控管,仍有疑問。
抽象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行為所帶有的典型危險性,有時在極端個案中並不一定發生,甚至可能在立法上的要件設計也不夠精確,因此導致個案認定的刑事不正義。而105年第18次刑事庭決議針對抽象危險犯採取行為擬制危險的見解,更可能使無危險的行為被擬制為有危險,導致違反刑法的罪責原則。因此不論是決議中未被採行的另一說:行為之「危險性可以允許反證推翻」;或是採取適性要素的解釋方法;抑或是本文採取用結果犯解釋抽象危險犯,需檢驗「創成危險的事件」又稱「中間結果」的見解並且降低因果法則的適用,以上途徑皆是用以解決抽象危險犯的立法正當性之方法,所採取的限縮解釋策略。在立法政策上,何種人類的行為舉動造成何種狀態,會具有危險性,此需要立法者透過經驗上去實證,而不是擴大構成要件的涵蓋範圍,「擬制」任何行為都是有危險的,而形成對於人民行為的全面性控制,過度壓制了人類自由意志的形成。
而在立法政策上,食品安全刑法之法益內涵應為國民健康,作為一種超個人法益,其與個人健康法益的區別在於,國民健康法益是個人健康法益保護的前置化。其實質內涵為確保人民可以信賴大眾流通之食品符合國家認可,以及符合人體健康所能接受之最低品質程度,而此集合性法益因而可溯源至不特定人的生命身體健康。
攙偽假冒罪以及違法添加物罪,應考量抽象危險犯之實質法益關係進行限縮解釋,加上不成文構成要件「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之適性要素。在因果關係的認定上僅需符合「慣常性因果法則」已足。而在第二項後段的情節輕微則是採取「可能性法則」,基於較全面性預防食安風險的角度,雖然經動物實驗結果應該無中毒或對生物健康之危害,但此化合物並非典型用於食品添加中,而有無法排除的之健康風險時也構成本罪。並且以此作為行政罰與刑罰之界線。而情節重大要件則是依市占率與商品流通性個案認定之。且本罪應容許被告提出符合國家實驗室標準的數據反證推翻之,而不會違反無罪推定原則。最大殘留容許量MRL、或是每日攝取容許量ADI,即是事前行政機關所訂出的以知且可調控的風險。
本文建議可以將「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簡化為「使之流通於公眾」,並以此作為本罪抽象危險犯的中間結果。客體部分除了「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亦可以包含塗料或藥品,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食品用洗潔劑、與食品之原料。最後,新增「經風險評估」「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的適性要素,以表徵後續可能的國民健康法益保護之危險性,並且兼顧食品安全風險之控管與刑法之內在之規制理性。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 manufactured, processed, mixed, packaged, transported, stored, sold, imported, exported, presented as a gift or publicly displayed" can be simplified to "making it circulated to the public" as the intermediate result of the abstract dangerous offense of this crime. In addition to "food or food additives", the objects can also include paints or drugs, food utensils, food containers or packaging, food detergents, and food raw materials. Finally, add "risk assessment" and "sufficient to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d it could represent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health legal interests from dangerous. Those are the ways to both control food safety risks and in keeping with the inherent rationality of Criminal law.
一、 中文文獻
(一)個人專書 (依照姓氏筆畫、字母順序排序)
1、 Urich Beck著,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國立編譯館,2004年。
2、 Stanley T. Omaye 著,許秀蘊譯,食品與營養毒物學,文光出版,初版,2009年。
3、 Takayuki Shibamoto, Leonard F. Bjeldanes著,許哲瀚譯,食品毒物學導論,新文京開發出版,三版,2011年。
4、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六版,2020年。
5、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元照,五版,2010 年
6、 古承宗,刑法分則:財產犯罪篇,修訂二版,2020年3月,
7、 田口守一著,張凌、于秀峰譯,刑事訴訟法,五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
8、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初版,1996年。
9、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元照,修訂5版,2006年。
10、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增訂十版,2008 年。
11、林明昕,公法學的開拓縣--理論、實務與體系的建構,元照,初版,2006年9月。
12、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八版,2020年。
13、林鈺雄,刑事訴訟法,元照,上冊十版,2020年。
14、林書楷,刑法總則,五南,修訂五版, 2020年9月。
15、邱文聰,味全混油案(一)再論攙偽假冒罪之文義與保護法益的解釋問題,收錄於醫療訴訟判解評析--醫與法的交錯Ⅱ,初版,2020年1月。
16、許恒達,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元照,初版二刷,2017年1月。
17、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三版,1997年。
18、陳樸生,刑事證據法,三民,重訂初版,1990年7月。
19、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四版,2017年9月。
20、陳子平,刑法各論(下),元照,增修版,2016年9月。
21、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十三版,2018年。
22、黃惠婷,實用刑法總則,新學林,初版,2019年9月。
23、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4版,2012年。
24、鍾宏斌,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春風煦日論壇-刑事法叢書系列7專題論著3,元照,初版,2012年。
(二)專書論文(含論文集) (依照姓氏筆畫、字母順序排序)
1、 Lothar Kuhlen著,許恒達譯,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收錄於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初版,2015年11月,頁124-152。
2、 Bernd Schünemann著,王玉全、鐘豪峰、張姿倩合譯,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做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收錄於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4月,頁123-164。
3、 Bürgerstrafrecht und Feindstrafrecht, Günther Jakobs著,徐育安譯,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收錄於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許玉秀主編,初版,2003年4月,頁15-39。
4、 川口浩一著、周慶東譯,對食品偽裝的刑事規範,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收錄於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初版,2015年,頁179-197。
5、 古承宗,刑法作為保障食品安全之手段-兼評彰化地方法院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1年度矚易字第295號判決,收錄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元照,初版,2017年2月,頁153-171。
6、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收錄於: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元照,初版,2017年2月,頁45-104。
7、 古承宗,洗錢刑法的正當性依據—兼論當代刑事政策的變異,收錄於:犯罪、資恐與洗錢:如何有效追訴犯罪?吳俊毅主編,初版,2017年,8月,頁263-308。
8、 古承宗,資恐刑法面臨的正當性危機,收錄於:犯罪、資恐與洗錢:如何有效追訴犯罪?吳俊毅主編,初版,2017年,8月,頁115-116。
9、 古承宗,論環境刑法的行政從屬性,收錄於: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初版,2018年1月,頁496-515。
10、Georg Freund著、古承宗譯,招致危險作為刑罰行為—刑事法上的商品製造責任之解釋論與立法論,收錄於: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張麗卿主編,初版,2015年11月,頁168-178。
11、林書楷,食安犯罪之刑事規制及其解釋--以法人犯罪能力為中心,收錄於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初版,2015年11月,頁288-309。
12、林昱梅,食品風險評估在德國司法之實踐,收錄於食品安全與司法救濟,倪貴榮主編,初版,2020年2月,頁61-118。
13、陳鋕雄、胡慎芝、高慧馨,食品攙偽假冒食安犯罪之成立要件--評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4年度上重訴字第1號強冠劣油案,收錄於:食品安全的刑事責任(二),元照,2019年,頁1-35。
14、楊振昌,從臨床毒物角度深層解析食安事件,收錄於:食品安全與生活;吃的抉擇,台灣聯大的九堂通識課,陳美蓮等編著,交大出版社,2017年,頁14-55。
15、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詢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錄於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初版,2011年5月,141-164。
16、許恒達,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刑事責任之探討,收錄於:倪貴榮主編,食品安全與司法救濟,初版,2020年2月,頁149-206。
17、張麗卿,妨害食品安全刑事責任之探討,收錄於:張麗卿著,新刑法探索,五版,2014年9月,頁196-233。
18、蔡聖偉,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以醫療安全及食品安全為中心,台北,2014年3月。
19、蔡聖偉,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的危險犯屬性分析,收錄於: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初版,2018年1月,頁264-279。
20、鄭逸哲,因具有抽象危險構成要件該當性而犯罪者仍應實現事實危險—論對抽象危險構成要件的正確認識,收錄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初版,2012年4月,頁133-152。
21、邱文聰、張永健,假做真時真亦假--論管制與處罰攙偽假冒食品,收錄於201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李建良主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專書(22),2018年,12月,頁327-401。
(三)期刊 (依照姓氏筆畫、字母順序排序)
1、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交通刑法之憲法界線與刑事政策問題(一),司法週刊,第1006期,2000年11月,頁2-2。
2、 Winfried Hassemer著,陳俊偉譯,現代刑法的特徵與危機,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2012年8月,頁243-257。
3、 王皇玉,論販賣毒品罪,政大法學評論,第84期,2005年4月,頁225-275 。
4、 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6月,頁235-244。
5、 王皇玉,2013年刑事法發展回顧:酒駕與肇逃之立法與實務判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期,2014年11月,頁1227-1264。
6、 王皇玉,2018年刑事實體法之回顧,臺大法學論叢,第48卷特刊,2019年11月,頁1675-1702。
7、 王皇玉,跟蹤糾纏行為之處罰:以德國法制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2347-2392。
8、 王正嘉,食品安全管理與運用刑事制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5期,2017年4月,頁95-135。
9、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機能,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1月,頁75-100。
10、王晨桓,失落的行政從屬性?:新修正刑法第190條之1的實然與應然,月旦司律評,創刊號,2018年,頁80-87。
11、王敏慧,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之爭點問題(上),司法週刊,2016年12月,第1827期,頁2-3。
12、古承宗,食品安全與刑法之交錯泛論,學術研討會,收錄於台灣法學雜誌,第364期,2019年3月,頁51-54。
13、古承宗,環境風險與環境刑法之保護法益,興大法學,第18期,2015年11月,頁181-231。
14、古承宗,評析2018年新修正之刑法第一九○條之一--以抽象危險犯與累積犯之辨證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1期,2018年10月,頁157-238。
15、古承宗,刑法第190條之1的不法歸責與構成要件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90期,2019年7月,頁42-68。
16、古承宗,論不能安全駕駛罪之解釋與適用—以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1款為中心,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2期,2019年9月,頁3-11。
17、古承宗,經濟刑法的保護法益與抽象危險,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第24期,2020年4月,頁1-44。
18、甘添貴,食品攙偽假冒與標示不實之入罪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2016年6月,頁55-68。
19、李茂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上的省思,法令月刊,第67卷10期,2016年10 月,頁29-59。
20、李聖傑,食安贏了嗎?:評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攙偽、假冒行為管制,月旦裁判時報,第46期,2016年4月,頁56-63。
21、李聖傑,親愛的小孩,月旦法學教室,第131期,2013年9月,頁30-32。
22、李聖傑,適性犯概念在我國實務運作之探討,法務通訊,第2977期,2019年,頁3-6。
23、吳耀宗,刑法第二條第一項「法律變更」之研究—兼評大法官會議釋字第103號解釋以及最高法院相關裁判,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3期,2000年8月,頁64-86。
24、吳巡龍,被告之說服責任—以議員詐領助理費案說明,月旦法學雜誌,第301期,2020年,頁24-41。
25、吳巡龍,刑事舉證責任與幽靈抗辯,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頁22-23。
26、林書楷,吸毒不能安全駕駛罪之危險概念,月旦法學教室,第210期,2020年4月,頁35-46。
27、林鈺雄,食安防線與食品犯罪:從正義、頂新黑油事件說起,台灣法學雜誌,第259期, 2014年11月,頁1-7。
28、林鈺雄,無罪推定作為舉證責任及證據評價規則—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及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45 期,2010年2月,頁139-163。
29、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臺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年,頁267-304。
30、林昱梅,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2015年11月,頁1037-1162。
31、林中英,漫談銅葉綠素與銅葉綠素鈉的健康危害,長庚醫訊,第35卷第2期,2014年2月,頁12-12。
32、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頁981-1053。
33、周漾沂,2016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與抽象危險犯,臺大法學論叢,第46卷特刊,2017年11月,頁1465-1491。
34、周漾沂,重新理解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以安全性理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9期,2019年,頁161-210。
35、周慶東,與危險相關之故意判斷基準-兼論危險故意,警大法學論集,第35期,2018年,頁91-163。
36、柯耀程,頂新油品案--評彰化地院103年度矚訴字第2號、104年度訴字第314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54期,2016年12月,頁50-56。
37、姜至剛,毒道之處:食事求是的食品安全觀,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7期,2019年,頁33-43。
38、徐育安,傳統刑法理論與現代風險社會--以我國食安法爭議為核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4期,2017年9月,頁73-135。
39、陳子平,從日本食品衛生法思考頂新案地院判決,月旦裁判時,第46期,2016年4月,頁35-55。
40、陳俊偉,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頁143-173。
41、陳俊偉,近期有關食品攙偽、假冒行為實務見解之評析,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7期,2019年,頁56-67。
42、陳俊偉,重新檢視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與適用--以食品健康安全法益的保護為詮釋基礎,世新法學,第14卷第1號,2020年,頁35-92。
43、陳俊偉,從危險故意理論省思放火故意之實質內涵,興大法學,第26期,2019年,頁153-266。
44、陳俊偉,論食品刑法保護之健康法益內涵及其構成要件:一部風險刑法的立法正當性追尋,臺大法學論叢,第50卷第2期,2021年6月,頁553-620。
45、陳鋕雄,經濟性攙偽假冒與詐欺取財罪,人權會訊,第126期,2017年,頁35-36,頁。
46、許恒達,食品安全與刑法,台大校友雙月刊,第106期,2016年7月,頁64-65。
47、許恒達,公務員斡旋賄賂暨影響力交易罪立法芻議,政大法學評論,第150期,2017年,頁113-197。
48、許恒達,善良風俗、國民健康與促成性交易的刑事責任⎯⎯以釋字第六六六號解釋為反思契機,月旦法學雜誌,第186期,2010年11月,頁 19-37。
49、許玉秀,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頁85-89。
50、張麗卿,酒醉駕車應屬有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2000年,頁76-84。
51、張麗卿,食品犯罪中的攙偽或假冒--以富味鄉混油事件判決為中心(附談頂新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49期,2016年2月,頁89-115。
52、張麗卿,食品攙偽或假冒的抽象危險犯辯證,月旦法學雜誌,第261期,2017年,頁76-96。
53、張天一,對重刑化政策下販賣毒品罪之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80期,2010年5月,頁97-114。
54、惲純良,抽象危險犯作為對抗環境犯罪的基本制裁手段—以汙染水體行為為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8期,2018年3月,頁30-67。
55、黃惠婷,食品攙偽與假冒行為之刑責─以「鴨肝代鵝肝案」為例,月旦醫事法報告,第47期,2020年,頁32-44。
56、黃榮堅,論危險故意,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頁225-239。
57、游明得,「情節輕微」於刑事法中之判準─從食品衛生管理法第49條出發,治未指錄:健康政策與法律論叢,第7期,2019年,頁87-118。
58、曾淑瑜,從食品攙偽之類型論入刑化之必要性,台灣法學雜誌,第241期,2014年,頁64-74。
59、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Vorsorgeprinzip)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167期,2009年4月,頁127-136。
60、蔡聖偉,服用毒品與不能安全駕駛—評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6年度交上易字第353號判決,裁判時報,第66期,2017年12月,頁69-77。
61、蔡聖偉,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頁267-293。
62、蔡聖偉,2019年傷害罪章修法評釋(二),月旦裁判時報,第101期,2020年,頁79-92。
63、蔡蕙芳,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一講:保護法益與與規範功能,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13年,頁62-72。
64、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2001年,頁111-123。
65、賴英照,內線交易的基礎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172-191。
66、薛智仁,變遷中的肇事逃逸罪—評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570號刑事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149期,2017年6月,頁221-281。
67、謝煜偉,交通犯罪中的危險法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第210期,2012年,頁107-130。
68、謝煜偉,檢視日本刑事立法新動向,月旦法學雜誌,第165 期,2009年2月,頁34-53。
69、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頁70-90。
70、謝煜偉,2017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第47卷特刊,2018年,頁1849-1880。
71、蕭宏宜,摻偽假冒的刑事爭議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42期,2014年,頁66-78。
72、蕭宏宜,類推適用與空白刑法/中高院102上易67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36期,2013年,頁194-200。
(四)碩士論文 (依照姓氏筆排序)
1、 林宗漢,風險與功能—論風險刑法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 羅婉婷,論適性犯,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五)網際網路 (最後瀏覽日:2021年4月20日。)
1、 中秋食安抽檢3件違規 香腸含防腐劑未標示,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0915/DE2WVY5BAZC67M5UWBSJF555FQ/
2、 富味鄉攙偽無罪,檢察總長提非常上訴,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index.php/news/life/paper/921783
3、 頂新一審獲判無罪 葉彥伯:以後要怎麼繼續查食安?康健雜誌,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0828
4、 昱伸塑毒罰2億 老闆求刑25年,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10614/5MZWTFO3DFO5AUKSHODZFEDE5I/
5、 塑化劑後,又冒出了毒澱粉,BBC NEWS 中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3/05/130530_twletter_tw_poison_starch
6、 衛生局突擊!胖達人藏大量香料色素「天然謊言」破功,ETtoday生活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823/260691.htm
7、 中秋食安抽檢3件違規 香腸含防腐劑未標示,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0915/DE2WVY5BAZC67M5UWBSJF555FQ/
8、 銅葉綠素及銅葉綠素鈉應依規定使用並應詳實標示,衛生福利部,https://www.mohw.gov.tw/cp-3218-22782-1.html
9、 銅葉綠素,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http://www.fda.gov.tw/upload/122/2013111111391947453.jpg
10、國家衛生研究院關於銅葉綠素及銅葉綠素鈉等食用人工色素的說明,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http://nehrc.nhri.org.tw/toxic/news.php?cat=news&id=86
11、食品添加物不安全!?合法合理使用才是王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https://www.mohw.gov.tw/cp-2649-20016-1.html
12、選購認清咖啡因含量,保障你我健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https://www.mohw.gov.tw/cp-3204-21749-1.html
13、鍾仁健、游禎義,歐盟蔬菜硝酸鹽限量新規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s://www.coa.gov.tw/ws.php?id=7631
14、新制強迫改名 「新竹米粉」恐成絕響,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2007
15、假米粉?9成混廉價玉米澱粉新竹龍口米粉被點名,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128/157950.htm#ixzz6whHEprWD ,
16、政策大轉彎 "炊粉"可望改名回"米粉",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41586
17、米粉產品正確標示,擦亮我國優良米粉招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https://www.mohw.gov.tw/cp-3202-21935-1.html
18、食品添加物的真相,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食品安全資訊網,https://www.ey.gov.tw/ofs/15881103EFD02C4/61f1d8a6-2f2a-4e38-b71c-5d83aa8295af
19、這是毒還是藥?先搞懂「每日容許攝取量」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https://www.tcsb.gov.tw/cp-263-2729-96aad-1.html。
二、 德文文獻(按照德文字母順序排列)
(一)、專書
1、 Andreas Hoyer, Die Eignungsdelikte, Berlin 1987.
2、 Bernd Müssig, Schutz abstrakter Rechtsgüter und abstrakter Rechtsgüterschutz, Frankfurt am Main 1994.
3、 Claus Roxin / Luís Greco,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Grundlagen. Der Aufbau der Verbrechenslehre, 5.Aufl., C.H.BECK, München 2020.
4、 Danja Domeier, Gesundheitsschutz und Lebensmittelstrafrecht: Zur Konkretisierung der Verkehrspflichten und ihrer Strafbewehrung, insbesondere mit Blick auf 8 ff. LMBG, Peter Lang GmbH, Frankfurt am Main 1999.
5、 Matthias Krüger, Die Entmaterialisierungstendenz beim Rechtsgutsbegriff, Duncker & Humblot GmbH, Berlin 2000.
6、 Roland Hefendehl, Kollektive Rechtsgüter im Strafrecht, Köln; Berlin 2002.
7、 Ulrich Berz, Formelle Tatbestandsverwirklichung und materialer Rechtsgüterschutz: Eine Untersuchung zu den Gefährdungs- und Unternehmensdelikten, München 1986.
(二)、期刊及論文集
1、 Friedrich Geerds, Herstellen und Absatz gesundheitsgefährdender Ver- und Gebrauchsgüter. Zu strafrechtlichen und kriminologischen Problemen eines bedeutsamen, jedoch mißglückten Typs eines Sozialdelikts (§§ 319, 320 StGB) , in: Festschrift für Herbert Tröndle zum 70. S. 241-264, Geburtstag 1989.
2、 Kristian Kühl, Stalking als Eignungsdelikt, ZIS, S. 450-451, Tübingen 2016.
3、 Thomas Rotsch, Mythologie und Logos des § 298 StGB, ZIS, S. 579-594, Gießen 2014.
4、 Wolfgang Frisch, An den Grenzen des Strafrechts, in: Beiträge zur Rechtswissenschaft.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Stree und Johannes Wessels, S. 69-106, Heidelberg 1993.
三、 英文文獻(按照字母順序排列)
(一)、期刊
1、 Sabine Schäfer, Bioaccumulation in aquatic system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 (2015), Vol.27, No5, 1-10.
2、 Wen-Chi Chen, Potential Genitourinary Toxicity and Lithogenic Effect of Ractopamine,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15), Vol. 3, No. 10, 670-674.
(二)、網際網路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 IARC Monographs, Volumes 1-124,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agents-classified-by-the-iarc/ (last visited Apr. 20, 2021.)
2、 Module I - Introduction to Toxicology and Dose-Response , Society of Toxicololy, 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toxlearn.nlm.nih.gov/Toxicology/tx010101/tx010101.pdf
(last visited Apr. 20, 2021.)
3、 Nitrite in feed: From Animal health to human health,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Volume 270, Issue 3, 1 August 2013, Pages 209-21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1008X10004400?via%3Dihub (last visited Apr. 2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