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昱瑩
Lu, Yu-Ying
論文名稱: 清謝金鑾《教諭語》研究
The Study of Xie Jin-Luan's "Jiao Yu-Yu"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侯美珍
Ho, M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謝金鑾《教諭語》清代教育儒學教官生員
外文關鍵詞: Xie Jin-Luan, “ Jiao Yu-Yu ”, Education in Qing Dynasty, Confucianism instructor, shengyuan
相關次數: 點閱:5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謝金鑾(1757-1820)所著《教諭語》一書,係謝氏告病回籍前,為安溪學生員所著。謝氏綜合自身知識與經驗,以教諭的身分提供生員在讀書、做人、為官、教學、著述等領域的建議。由於所論淺近切實,《教諭語》出版後,風行於士子之間,直至清末皆有刊刻紀錄,傳播範圍遍及江西、浙江、陝西、福建等省分,顯見此書之影響力。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試圖釐清以下問題:《教諭語》的內容、《教諭語》中所呈顯之謝氏教育理想,並對謝金鑾生平事略進行初步的整理。
      謝金鑾係福建侯官人,乾隆53年(1788)中舉,嘉慶6年(1801)大挑二等,署邵武教諭。其後歷任南靖、安溪、嘉義、南平四學教諭,並於嘉慶23年(1818)告病返鄉,嘉慶25年(1820)病故,享年64。道光5年(1825),與鄭兼才(1758-1822)、陳庚煥(1757-1820)等人一同入祀鄉賢祠。
      在《教諭語》中,謝金鑾相當重視《四書》的學習與實踐,建議士子應漢宋並重。讀史書時,則貴在從古人的經驗中學習。在諸多文體當中,謝金鑾最注重古文的寫作,提點生員作文時須結合道理、事理、文理,才能寫出一篇好的文章。謝金鑾進一步主張,生員應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四書》義理,以聖賢為學習榜樣,以成為聖賢為志業,遇事先論仁義,處世首重信實,持家以儉,避免爭訟。若士子入仕為官,謝金鑾期待他們能夠秉持慈愛之心,愛護百姓,為之謀劃,並在審理案件、管理帳目等行政事務上,皆以為百姓謀福祉為最終目標。若為人師,則提醒生員「教學相長」的道理;若作為學生,也應聽從師長教誨,盡力學習。謝金鑾並期望士子對學問有自己的理解與詮釋,並勤於著述,藉以啟發後世學人。

    Xie Jin-Luan(1757-1820) wrote a book called “ Jiao Yu-Yu ” for the students of Anxi before he took ill and returned to his homeland. He synthesized his ow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as an enunciator, he provided advice to the students in the areas of study, conduct, officialdom, teaching, and writing. Because of its simplicity and practicality, the book was popular among students as soon as it was published, and there are records of its publicat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spreading to Jiangxi, Zhejiang, Shaanxi, Fujian, and other provinces, which shows that the book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content of “ Jiao Yu-Yu ”, Xie's educational ideals as presented in “ Jiao Yu-Yu ”, and a preliminary collation of Xie's biographical sketch.
      A native of Houguan, Fujian Province, Xie was elect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1788, and in 1801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office of Shaowu Jiao Yu. He then served as an instructor at four schools in Nanjing, Anxi, Chiayi, and Nanping, and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in 1818, and died in 1820 at the age of 64. In 1825, he was inducted into the ancestral shrine of the village sages.
      In terms of academic studies, Xie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Four Books, and suggested that scholars should study the Han and Song texts simultaneously, i.e., study the meaning of the classics and the theory of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and when reading history, it was important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ancients. In addition, in composing an essay, one must combine reasoning, facts, and literature before it can be called a good essay. Among the various styles of writing, Xie Jin-Luan emphasized the ancient texts the most, believing them to be fundamental to the composition of essays and advising students to study them vigorously. In terms of morality, students should continue to fulfill the teachings of the Four Books in their daily lives. Xie Jin-Luan hoped that students would follow the example of saints and sages and aspire to become saints and sages, discussing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first in all matters, emphasizing faithfulness in the world, keeping the family frugal, and avoiding litigations. If they were to become officials, Xie Jin-Luan expected them to be compassionate, to love the people, to plan for them, and to have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s their ultimate goal in administrative matters such as adjudicating cases and managing accounts. On the teaching side, he taught his students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for the sake of learning", that teachers should aim to teach their students, and that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learn as well. On the other hand, writing was Xie Jin-Luan’s expectation of his students. Xie Jin-Luan expected his students to hav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learning, and to express them through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二章 謝金鑾生平事略及其著作 9     第一節 謝金鑾生平介紹 9     第二節 謝金鑾交遊考 36     第三節 謝金鑾著作概介 47 第三章 《教諭語》版本、體例與作用 55     第一節 《教諭語》版本考述 55     第二節 《教諭語》的體例 67     第三節 《教諭語》的作用 72 第四章 《教諭語》的內容 83     第一節 讀書作文 83     第二節 立身行己 94     第三節 居官致用 104     第四節 教學著述 115 第五章 結論 121 徵引書目 125 附錄一:《教諭語》點校 131 附錄二:謝金鑾生平年表 173

    一、古典文獻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宋.朱熹:《朱子語類》,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影印明成化9年〔1473〕陳煒刻本。
    清.王崇熙:《新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7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民國19年〔1930〕刻本。
    清.王琛等修,清.張景祁等纂:《重纂邵武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7年,影印清光緒26年〔1900〕刻本。
    清.托津等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嘉慶年間刊本。
    清.托津等纂:《大清會典事例》,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嘉慶23年〔1818〕內府刊本。
    清.李兆洛編:《駢體文鈔》,收入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汪志伊:《稼門奏稿》,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藏,清嘉慶23年〔1818〕鑑湖堂本。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網址: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nnc1.cu51449340&seq=1(2024年1月18日上網)。
    清.紀昀奉敕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60年〔1795〕武英殿刊本。
    清.胡德琳:《濟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38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清乾隆30年〔1765〕刊本。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恭阿拉等纂:《欽定學政全書》,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33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清嘉慶17年〔1812〕刊本。
    清.郝玉麟等纂:《福建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清乾隆2年〔1737〕年刊本。
    清.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22輯第217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張紹棠修,清.蕭穆纂:《續纂句容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29號,臺北:成文書局,1974年,影印清光緒30年〔1904〕刻本。
    清.曹振鏞等奉敕修:《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4年。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4輯第8冊,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清光緒元年〔1875〕福州梁氏藏板校刊本。
    清.陳壽祺:《左海文集》,收入賈貴榮等編:《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第4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影印清嘉慶道光間刊陳紹庸補刊本。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
    清.黃俊苑:《止齋遺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光緒元年〔1875〕南平黃氏刻本。見「哈佛大學圖書館」,網址:https://library.harvard.edu/(2024年1月18日上網)。
    清.慶桂等奉敕修:《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4年。
    清.鄭兼才:《六亭文集》,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嘉慶24年〔1819〕刻本。見「哈佛大學圖書館」,網址:https://library.harvard.edu/(2024年1月18日上網)。
    清.謝金鑾、鄭兼才纂:《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清.謝金鑾:《二勿齋文集》,收入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清代宦臺文人文獻續編》第4種,新北:龍文出版社,2017年,影印清道光16年〔1836〕二勿齋刻本。
    清.謝金鑾:《泉漳治法論》,收入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清代宦臺文人文獻續編》第4種,新北:龍文出版社,2017年,影印清同治7年〔1868〕吳棠重刊本。
    清.謝金鑾:《教諭語》,收入郭秋顯、賴麗娟主編:《清代宦臺文人文獻續編》第4種(新北:龍文出版社,2017年,影印清嘉慶21年〔1816〕安溪學署刊本)。
    清.謝金鑾:《教諭語》,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7年〔1881〕津河廣仁堂刊本。
    清.謝金鑾:《教諭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9年〔1870〕文友堂重刊本。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文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5
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光緒民國間刊本。
    清.謝章鋌:《酒邊詞》,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光緒15年〔1889〕賭棋山莊刻本。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28年。
    王月華:〈清代宦臺謝金鑾的史學與文學作品〉,《臺灣文獻》第56卷第3期(2005年9月),頁243-264。
    王紹沂纂:《永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民國11年〔1922〕鉛印本。
    申國昌等:《生活的追憶:明清學校日常生活史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吳栻等修:《南平縣志》,收入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上編第7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影印民國17年〔1928〕鉛印本。
    吳東晟等編:《臺灣漢詩三百首》,臺南:臺灣文學館,2019年。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駒纂:《長樂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影印民國6年〔1917〕鉛印本。
    周 健:〈第二次耗羡歸公:同治年間江蘇的錢漕改章〉,《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2019年1月),頁44-64。
    林耀潾:〈謝金鑾的儒學思想與實踐〉,收入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頁435-461。
    侯美珍:〈明清科舉取士「重首場」現象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12月),頁323-368。
    馬 墉:〈清代的舉人大挑制度〉,《歷史檔案》2011年第1期(2011年2月),頁66-70、75。
    張任博:〈清謝金鑾《教諭語》之科舉用途析論〉,《雲漢學刊》第44/45期合併號(2023年4月),頁36-70。
    張振國、王月:〈再論清代的舉人大挑制度〉,《歷史檔案》2012年第2期(2012年5月),頁70-76。
    張學強主編:《明清教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陳在正:〈蔡牽海上武裝集團與媽祖信仰──讀謝金鑾〈天后宮祭文〉有感〉,《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1999年5月),頁75-79。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寶良:《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程仁桃:〈謝金鑾與《蛤仔難紀略》〉,《歷史文獻研究》第27輯(2008年9月),頁283-288。
    葉志庭:《晚清胡培系《教士邇言》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
    劉漢忠:〈「開蘭名宦」楊廷理及其著述〉,《東南文化》2000年第3期(2000年3月),頁78-81。
    劉德美:《清代地方學官制度》,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歐陽英修,陳衍纂:《閩侯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民國22年〔1933〕刊本。
    賴惠敏:〈清乾隆朝的稅關與皇室財政〉,《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頁53-103。
    戴小巧:〈清代閩籍學官謝金鑾在臺事跡——福州市博物館館藏謝金鑾墓志銘略考〉,《文物研究》2022年第3期(2022年9月),頁69-73。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