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游千慧 Yu, Chien-Hui |
|---|---|
| 論文名稱: |
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Zhang Zhu-Po criticized " Jin Ping Mei "and Zhi Yan-Zhai criticized " Hong Lou Meng " |
| 指導教授: |
王三慶
Wang, San-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6 |
| 中文關鍵詞: | 評點 、紅樓夢 、張竹坡 、金瓶梅 、脂硯齋 |
| 外文關鍵詞: | Zhi Yan-Zhai, Hong Lou Meng, Zhang Zhu-Po, Jin Ping Mei, criticiz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瓶梅》與《紅樓夢》為明、清以來中國最著名的人情小說,近代學者對於兩書研究不輟,不論是單書的研究或是二書的比較性論述;然而對於這兩部經典小說評點文字的比較研究,相較之下較為缺乏。
本論文主要就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的文字為研究材料,第一章為緒論,第八章為結論,主要內容為第二到到七章。
第二章先就兩部評點著作的作者、成書動機與評點理論各做介紹,進而透過兩部評點著作中的人物刻畫與評論進行比較,以此對照、印證兩位評點者的評點理論,同時也比較出兩位評點家在評點動機、與作者所持態度、評點理論與思想、評點人物的切入角度有何相同之處,又有何差異,藉此建構出明清兩部世情小說在評點理論上的繼承與創新之處何在。
第三、四、五章以兩書評點文字中針對小說的結構論、語言論與人物論進行比較,點出評點文字的相同、相異處,同時帶出兩評點者各自具備的特殊評點文字。第三章主要比較兩書評點者針對小說結構所進行的分析,第四章以語言論為主,評點者點出人情小說語言上的共通性,以及各自的特殊處,第五章對於兩書評點者的人物論,作一整理,藉此帶出第六、七章小說評點者對於小說人物的觀點與評價。
第六、七章以第三、四、五章的主題論分析作為基礎,審視兩書評點者各是如何評論、描述男性與女性人物。此二章對於男性、女性人物的評點,各分為三個層次,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陪襯人物;再從「作者創設之形象」、「評點者評論之看法」分別進行分析,比較出作者與評點者之間對於人物形象的看法之異與同。
From Chinese Ming Qing dynasty to now, " Jin Ping Mei " and " Hong Lou Meng " are the famous China human sympathy(ren qing) novels .No matter the study of one of the books or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books,Modern scholars continuously make studies. However, comparatively, it is lack of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f the two classical fiction commentaries.
In the paper, its content mainly use the words of Zhang Zhu-Po criticized " Jin Ping Mei " and Zhi Yan-Zhai criticized " Hong Lou Meng "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chapter 1 is a preface and chapter 8 is a conclusion,its major contents is chapter 2 to chapter 7.
In chapter 2,First,it introduces that the authors and the motives of writing the book and criticized theories of the two criticized books. Further,comparing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ommentaries in the two criticized books,to contrast the criticized theories of the two critics, in the same time, the motives of criticizing is compared as well,the book writers' points of view and the criticized theories and the ideas, in order to know what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 they are,on the strength of such a comparison,to establish the inheritance and originality of the criticized theories of the two human sympathy novels in Ming Qing dynasty.
Chapter 3,4,5 is the comparisons of the novels' structure theories,language theories and character theories in the two criticized books,to point out the same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riticized subject matters,including the two critics' particular methods and words of criticizing. Chapter 3 is the comparison of the novel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of the two books critics' analysis. Chapter 4 is base on the language theory,the critics referred to the common of the human sympathy(ren qing) novels' language,moreover,individual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Chapter 5,it sorts the character theories of the two critics', therefore,brings out the view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novel's characters of the critics in chapter 6,7.
Chapter 6,7 is base on the motif analysis of chapter 3,4,5,to find out the two critics how to describe and estimate the male and female characters of the two books. The two chapters divide the criticism of male and female in the novel " Jin Ping Mei " and " Hong Lou Meng " into three levels,major character,minor character,foil. And then keep analyzing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writer set up and the viewpoints of the critic criticize,through comparing,it is clear that the same and the difference to the character image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critic.
參考書目
(依出版年份排序)
一、專書典籍
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沈雲龍主編,劉廷璣《在園雜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八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9年。
潘重規,《紅學六十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趙岡、陳鍾毅,《紅樓夢研究新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余英時著,《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初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張國光,《《水滸》與金聖嘆研究》,河南省:中州書畫社,1981年。
朱星著,《金瓶梅考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1981年第二次印刷。
康來新,《紅樓夢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王國維、俞銘衡、林語堂等,《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馮其庸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台北市:里仁書局出版, 1984.04一版。
徐朔方、劉輝編,《金瓶梅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7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吳敢,《金瓶梅評點家張竹坡年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
杜維沫、杜輝編,《金瓶梅研究集》,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黃炳寅,《紅樓夢創作探秘》,台北:采風出版社,1989年。
陳謙豫著,《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中國金瓶梅學會,《金瓶梅研究》(第一、二、三、四輯),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1991、1992、1993年。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秦亢宗主編,《中國小說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方正耀著,《中國小說批評史略》,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1990年。
王利器主編,《國際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先霈主編,《小說大辭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
朱淡文,《紅樓夢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必讀-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周啟志主編,《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寧宗一、羅德榮主編,《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蘭陵笑笑生著 梅節校訂 陳詔、黃霖注釋《金瓶梅詞話重校本》,香港:夢梅館出版, 1993.03初版。
杜景華,《紅樓夢的心理世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胡萬川著,《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曹雪芹、高鶚著,夏風揚校點,《紅樓夢》,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胡文煒,《賈寶玉與大觀園》,北京:華藝出版社,1995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希凡,《紅樓夢藝術世界》,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馮其庸著,《曹雪芹家世新考(增訂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8月。
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彬,《紅樓夢敘事》,北京:中國人工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馮其庸,《石頭記脂本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胡邦煒,《紅樓祭-20世紀中國一個奇特文化現象之破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潘承玉,《金瓶梅新證》,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世君著,《《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9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唐富齡,《《紅樓夢》的悲劇意識與旋律美》,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世昌著,《紅樓夢探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希見資料匯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張國星編著,《胡適、魯迅、王國維解讀《紅樓夢》》,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小英著,《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陳美玲,《紅樓夢裏的小姐與丫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郭玉雯,《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胡文彬,《紅樓夢人物談-胡文彬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張曼菱著,《張曼菱評點紅樓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霍國玲、紫軍校勘《脂硯齋全評石頭記》,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1月。
歐麗娟著,《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陳建生,〈初論《金瓶梅》的人物性格系統〉,《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3期。
左健,〈《紅樓夢》脂評的文學鑑賞觀〉,《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4期。
宛情,〈脂硯齋不是曹雪芹的合作者〉,《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1期。
宛情,〈從脂批痛詆寶玉看脂硯齋與曹雪芹的思想差距〉,《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3期。
張萬良,〈脂硯齋、畸笏叟與曹雪芹之關係〉,《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4期。
丁淦,〈略論脂評的藝術價值(上)(下)〉,《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3輯。
汪道倫,〈《紅樓夢》中的隱線脈絡〉,《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4輯。
郝延霖,〈脂硯齋論評者和作者、讀者的關係〉,《紅樓夢學刊》,1997年增刊。
曹革成,〈「一芹一脂」榮損共俱-論曹雪芹、脂硯齋在《紅樓夢》主題上的知己之見〉,《滿族研究》,1998年第2期。
張錦池,〈究竟是人間喜劇,還是時代悲劇-《紅樓夢》與《金瓶梅》審美觀念的比較研究〉,《求是學刊》,1998年第5期。
黃龍,〈脂硯齋新解〉,《學林縱橫》,1998年第5期。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與《紅樓夢》比較研究述評〉,《紅樓夢學刊》,1998年第2輯。
宛情,〈脂硯齋的「哭」與「淚」覆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沈治鈞,〈《金瓶梅》與《紅樓夢》之間的三段「鏈環」〉,《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1輯。
周遠斌,〈《金瓶梅》《紅樓夢》不同生命桿的解讀〉,《濟寧師專學報》,2000年2月第21卷第1期。
雷會生,〈論《金瓶梅》與《紅樓夢》的「一線兩描寫」〉,《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
葛永海,〈營構生命之幻-《金瓶梅》與《紅樓夢》夢幻描寫之比較〉,《紅樓夢學刊》,2000年第2輯。
李時人,〈二十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10月第21卷第4期。
趙天為,〈新時期《金瓶梅》研究專著書目〉,《學林縱橫》,2000年第5期。
楊巨中、王小俠,〈《紅樓夢》與《金瓶梅》細節刻畫比較點滴〉,《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1月第30卷第4期。
鄭鐵生,〈《紅樓夢》脂評的敘事結構思想〉,《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1輯。
王慧,〈評脂硯齋的敘事理論〉,《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4輯。
孟昭連,〈脂評中的情理觀念〉,《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2輯。
杜衛東,〈試論《金瓶梅》與《紅樓夢》的關係〉,《棗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6月第19卷第3期。
王平,〈評張竹坡的敘事理論〉,《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4期。
張軍、沈怡,〈《金瓶梅》與《紅樓夢》時空敘事藝術比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8卷第3期。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紅樓夢》的影響〉,《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輯。
石海光,〈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的人物形象論〉,《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孔繁華,〈《金瓶梅》人物研究綜述〉,《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6月第18卷第2期。
徐軍華,〈20世紀脂硯齋研究綜述〉,《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第22卷。
徐乃為,〈湘雲的婚戀結局與脂硯的性別身分-兼求證於周汝昌先生〉,《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4輯。
尚丹,〈傳統的背離與回復-《金瓶梅》與《紅樓夢》審美趣味之比較〉,《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2003年12月第20卷第4期。
歐陽健,〈論脂硯齋評批《石頭記》的時代〉,《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1月第24卷第1期。
曹金鐘,〈論《紅樓夢》的細節描寫藝術〉,《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1期。
張軍,〈《金瓶梅》與《紅樓夢》敘事方式比較〉,《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期。
曹金鐘,〈論《紅樓夢》情節描寫的對比藝術〉,《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2輯。
薛海燕,〈「網狀結構」與「現實主義」〉,《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2輯。
張軍,〈《金瓶梅》與《紅樓夢》寓意、反諷藝術比較〉,《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月第3卷第2期。
王俊德、隋國成,〈脂硯齋與《紅樓夢》的關係〉,《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10月第18卷第5期。
梅節,〈曹雪芹、脂硯齋關係探微〉,《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24卷。
三、學位論文
吳宏一指導,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王金凌指導,徐靜嫻《小說評點中的人物塑造論》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景進指導,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