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敬軒
Wei, Jing-Syuan
論文名稱: 廢棄社會下的家庭:以〈我為你押韻──情歌〉、〈寄居〉、〈天王降臨多久川〉為例
On the Wasted Lives’ Families:Love Songs: Rhyme For You, Homeless, and Home to You
指導教授: 秦嘉嫄
Chin, Jia-I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廢棄社會液態現代性〈我為你押韻──情歌〉〈寄居〉〈天王降臨多久川〉
外文關鍵詞: Wasted Lives, Liquid Modernity, Love Songs:Rhyme For You, Homeless, Home to You
相關次數: 點閱:51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試圖釐清近年來劇本的家庭書寫轉向,以台北文學獎劇本獎得獎作品〈我為你押韻──情歌〉、〈寄居〉、〈天王降臨多久川〉為分析對象。本研究預期從文本分析層面切入探討,三齣劇本如何在書寫家庭時,關照更廣泛的社會議題。在包曼《廢棄社會》與《液態現代性》的社會學理論框架下,從現代人的交往、組成婚姻到結束婚姻與人生,討論現代人在自身被視為過剩多餘的廢棄品環境下如何與家人相處。首先從庶民文化的研究視角,探討過剩人口如何在無方向且無閒也無聊的生活裡,追求一時的娛樂消費,逃避生活的動盪,以觀察其中庶民與資本的鬥爭。第二,自液態現代性中的社會消費,探討人們在液態社會中的工作剝削與消費行為。第三,從手機作為現代人身體的組成一部分,以身體的角度切入,探究現代人的關係如何受科技影響變得表面與淺薄。綜觀三齣劇作,三者共同點在於角色們普遍無法融入現存的社會秩序,家庭成員與家庭空間都變得不再穩固。冀望透過此研究,得以展現近年來台灣劇本的其中一個書寫轉向的面向。

    The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recent shift in the portrayal of family in scripts, focusing on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Taipei Literature Award for stage script prize winners: Love Songs: Rhyme For You, Homeless, and Home to You. The study explores three aspects within the sociological framework of Zygmunt Bauman's theories of Wasted Lives and Liquid Modernity. It discusses how modern individuals navigate relationships, from forming and ending marriages, while being seen as surplus and discarded in their environment.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culture studies, the paper examines how surplus populations seek temporary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o escape life's instability, highlighting the struggle between common people and capital. Second, it investigates work exploita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a liquid society. Third, it considers the modern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lens of technology, exploring how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phones into the human body has led to increasingly superficial and shallow relationship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二章 通俗文化的世代差異──以《我為你押韻──情歌〉的情歌展演為例18 第一節 前言18 第二節 找不到存在價值的過剩廢棄人口22 第三節 流行情歌的共有性29 第四節 重複的風格化情歌展演32 第五節 小結38 第三章 液態化的工作與消費社會──以〈寄居〉為例39 第一節 前言39 第二節 消費者社會的個體性43 第三節 家的組成空間與隱私49 第四節 家人的信任關係與責任54 第五節 小結58 第四章 從結婚到共同生活──〈天王降臨多久川〉的無有之地與末日60 第一節 前言…60 第二節 科技媒介與空間63 第三節 物理性的在場:無有之地70 第四節 驚悚末日73 第五節 小結76 第五章 結論79 參考文獻83

    中文專書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包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液態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
    包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報廢物》,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
    沈台訓:〈深夜的假重機〉,收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第十八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6。
    帕黛(Ruth Padel)著,何穎怡譯:《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
    林孟寰:〈A Dog’s House〉,收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第十五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3。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等著:《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雨少子女化的危機》,臺北: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2。
    哈葳(Jen Harvie)著,耿一偉譯:《劇場與城市》,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8。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馬森:《腳色──馬森獨幕劇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
    國分功一郎著,方瑜譯:《閒暇與無聊》,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郭宸瑋:〈祕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收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第二十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22。
    陳弘洋:〈天王降臨多久川〉,收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第二十三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21。
    湯淺泰雄著,黃文宏譯:《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馮勃棣:《寂寞寂寞不好》,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
    塞荷(Michel Serres)著,尉遲秀譯:《拇指姑娘》,高雄:無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奧斯汀(J. L. Austin)著,張雅婷、邱振訓譯:《如何以言語行事》,臺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詹傑:〈寄居〉,收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第十四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
    賈德(Tony Judt)著,區立遠譯:《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4。
    雷曼(Hans-Thies Lehmann)著,李亦男譯:《後戲劇劇場》,臺北: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8。
    韓炳哲著,王聖智譯:《數位狂潮下的群眾危機》,臺北:一行出版,2021。
    韓炳哲著,莊雅慈、管中琪譯:《倦怠社會》,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韓炳哲著,管中琪譯:《透明社會》,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
    韓炳哲著,管中琪譯:《愛欲之死》,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
    中文期刊
    王友輝:〈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53期(2014年1月),頁90-92。
    王右君:〈網路交友平台上的女性自我敘事與性別展演〉,《女學學誌》第27期(2010年12月),頁201-249。
    卡爾森(Marvin Carlson)著,胡開奇譯:〈後劇作戲劇與後劇作表演〉,《戲劇藝術》第214期(2020年2月),頁1-11。
    何一梵:〈什麼是Epic I ?:一個對《小說理論》、《現代戲劇理論》、《後戲劇劇場》研究架構的重新審視〉,《戲劇研究》第28期(2021年7月),頁71-112。
    吳政翰:〈馴服文明,還是被文明反撲?《野良犬之家》〉,《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2014年8月),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1b2a1ac4-8c7d-4d38-a708-29bc9535d202(2024年4月15查詢)。
    汪俊彥:〈領導末日的階序與台日的(沒有)未來:〈天王降臨多久川〉〉,《ARTALKS》網站,(2024年2月),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members/29/34482(2024年4月15日查詢)。
    馬森:〈八○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中外文學》第24卷12期 (1996 年5月),頁17-25。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臺灣文學獎」創作類劇本金典獎決審 會議記錄〉。(2012年11月9日),網址: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5&pid=900(2024年4月15查詢)。。
    張上冠:〈眾聲喧嘩:一個翻譯理論的考量〉,《文山評論》第6期(2007年3月),頁33-48。
    曹家榮:〈後人類處境的新異化問題:自我追蹤科技與竄寫主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7卷第4期(2023年12月),頁47-70。
    曹家榮:〈資訊時代的媒介、速度與愛情〉,《資訊社會研究》第9期(2005年12月),頁267-294。
    曾金燕:〈小東亞與全球抗疫:對韓炳哲數位化生命政治的誤解與補充〉,《思想》第41期(2020年11月),頁305-314。
    黃厚銘、曹家榮:〈「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已關係〉,《新聞學研究》第124期(2015年7月),頁39-81。
    臺北市文化局:〈歷屆得獎作品—舞臺劇本決審會議紀錄〉,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無日期),網址:https://literature.award.taipei/archives.html#top(2024年4月15日查詢)。
    衛生福利部心裡健康司:〈衛福部推「年輕的心,有我傾聽」「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月1日上路!〉,臺北市:衛服部。(2023年7月31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5401-1.html(2024年4月15日查詢)。
    鄭芳婷:〈在地劇場與渣滓美學:《姐夠甜‧那吸》的臺式酷異戰術〉,《戲劇研究》第17期(2016年1月),頁73-108。
    鄭芳婷:〈臺灣當代馬華文學劇場:窮劇場《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 (readymade)》的「身」轉向〉,《戲劇研究》第27期(2021年1月),頁87-116。
    謝東寧:〈在/不在場的雙重吞噬《野良犬之家》〉,《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2014年8月25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183b845b-d74d-4ebf-9cd8-cee8fb39e871(2024年4月15日查詢)。
    鴻鴻:〈台灣劇作家,何處是兒家?〉,《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84期(2008年4月),頁50-53。

    學位論文
    張瑋庭:《詹傑舞臺劇本敘事研究:以〈逆旅〉等五部劇作為討論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2。
    馮勃棣:《〈掰啦女孩〉及劇本說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