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亦炤
Chen, Yi-Chao
論文名稱: 迷走城市—實虛共構的城市體驗
Rambling City- A MixReality Experience Design
指導教授: 簡聖芬
Chien, Sheng-Fen
共同指導教授: 沈揚庭
Shen, Yang-Ting
楊政達
Yang, Cheng-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實虛共構體驗設計擴增實境涵構抽取適地服務城市意象
外文關鍵詞: Mixed Reality, Experience Design, Augmented Reality, Context Extraction, Location-Based Service, City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論文主要探討如何改善因城市佈景化導致城市閱讀方式去地域化的現象,讓體驗者可以閱讀到城市中不易觀察到的「看不見的城市」。設計研究從大、中、小三種設計尺度設定研究目標。「大尺度」探討實虛共構的城市體驗的整體概念,並且與普遍體驗城市的方式進行比較,試驗改善方法。「中尺度」針對實虛共構中的再現元素,希望建構一套城市涵構抽取的原則。「小尺度」提出一套新型態閱讀城市的體驗設計,並以「擴增實境遊戲」做為原型實作測試檢討可行性。

    文獻回顧涵蓋體驗設計、再地域化體驗及城市資訊。體驗設計必須以體驗者的需求為核心,滿足其物理及心理需求,才成就有意義的體驗。若進一步從再地域化的角度討論體驗,應當以城市體驗者為中心回應城市閱讀去地域化的問題,因此「體驗」結合「場域」後,體驗者探索城市及接收城市資訊的過程為主要探討的重點。而城市資訊的生成與再現探討獲得,體驗者的接收方式以高互動性及沈浸式為佳,並且讓體驗者作為資訊供應者,可加強體驗的多元性以及參與度。

    城市涵構資訊涵蓋空間場域類、事件時間類、使用者生成類資訊。本設計選定台南市中西區歷史舊街區為空間場域,整理都市紋理的變遷事件時間軸後發現影響台南紋理主要事件為日治時期街區改正以及民國82年海安路拓寬,破壞了「舊城牆」及「五條港」的紋理。再以使用者生成的廟宇遶境資訊疊合,分析獲得「五條港」以及「大天后宮周圍」為遶境高度重疊區。最後選定「五條港文化園區」作為操作場域,針對其歷史紋理及廟宇文化再進行涵構抽取,從遶境路線分佈與五條港紋理高度重疊資訊,推演設計策略擬透過體驗者對於遶境的記錄生成更詳細且即時更新的都市資訊。

    閱讀城市新體驗設計以涵構抽取的架構出發,設計非導航式探索、參與式建構及涵構翻閱三種新模式。「非導航城市探索」對應探索者過於依賴地圖導航的體驗方式,改以引導提示的方式進行路徑探索。「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對應城市資訊以第三者角度記錄的方式,藉由居民的角度來記錄場域的生活軌跡並且生成空間資訊,更能代表場域精神。「城市涵構的翻閱」對應探索者取得城市資訊的方式,期望探索者可以進入場域探索,藉由擴增實境的方式在場域中即時翻閱城市資訊。

    體驗設計的實作以「擴增實境遊戲」為原型,開發三種互動模式,檢驗實虛共構的城市體驗設計的可行性。「記錄模式」提供記錄者記錄生活軌跡,並且配合遊戲設計設置特殊的記錄任務。「尋路模式」提供探索者「非導航的城市探索」方式,結合在地文化的視覺聲音設計,可以加強場域體驗的感受。「任務模式」配合主線故事,引導探索者及記錄者探索觀察城市場域,提供「城市涵構的翻閱」機會 p 原型測試結果反應互動模式大致達成預期效果,然對於非建築背景的體驗者仍有不足。

    本設計論文主要貢獻有二。第一,示範一套抽取城市涵構方式,強調城市的時間性以及參與式資訊的重要性,讓城市的資訊存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並且即時更新。第二,設計體驗城市方式,強調以感知(視覺、聽覺提示)的方式探索城市,並透過擴增實境的方式讓體驗者可以翻閱資訊,也可以記錄城市生活軌跡,促使人們「擴增」感知城市的能力。後續實質開發需要技術方面使資訊系統設計更加完整。設計應用則可與民間團體進行合作,對應不同都市場域進行開發。

    The thesis design aims to create a new urban experience for explorers to “see” the “invisible city”. A mixed-reality approach is taken to support the new urban experience. Steps to extract urban contexts are demonstrated to capture spatial, temporal,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a city. A framework of participatory content generation through exploration is employed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 design. For a proof of concept, an augmented reality game “Rambling City” is implemented and tested. The game does enhance players’ experience to perceive urban space in a new way.

    摘要I 誌謝V 目錄VI 圖目錄VIII 表目錄IX 一、緒論1 1-1、研究動機1 1-1-1、城市佈景化:閱讀城市的方式逐漸去地域化1 1-1-2、看不見的城市:被隱藏的痕跡1 1-1-3、體驗經濟的世代2 1-2、研究目標3 1-3、論文架構4 二、城市如何有效的被閱讀5 2-1、體驗設計5 2-1-1、何謂體驗5 2-1-2、何謂體驗設計6 2-1-3、體驗設計的分類及案例7 2-2、再地域化的體驗8 2-3、城市資訊的生成與再現10 2-3-1、行動擴增實境導覽10 2-3-2、再造歷史現場12 2-3-3、Story Map13 2-3-4、用戶生成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13 2-3-5、自發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14 2-3-6、小結14 三、城市涵構的抽取與重組15 3-1、城市涵構的抽取方式15 3-1-1、台南的紋理變遷與事件時間軸17 3-1-2、廟宇與城市的關係19 3-1-3、涵構抽取素材分析及實踐場域選取28 3-2、基地選取與涵構篩選31 3-2-1、五條港發展歷程與歷史紋理31 3-2-2、五條港區域的空間涵構抽取34 3-3、使用者定義與使用者資料生成(UGC)39 四、閱讀城市的體驗設計41 4-1、非導航的都市探索45 4-1-1、體驗過程45 4-1-2、改變與比較45 4-2、參與式用戶生成資訊47 4-2-1、體驗過程47 4-2-2、改變與比較47 4-3、城市涵構的翻閱49 4-3-1、體驗過程49 4-3-2、改變與比較49 五、新型態閱讀城市宣言51 5-1、以擴增實境遊戲作為體驗設計的原型51 5-2、迷走城市53 5-2-1、尋路模式53 5-2-2、記錄模式55 5-2-3、任務模式57 5-3、使用者旅程圖檢驗體驗設計59 5-4、迷走城市的測試與回饋61 5-4-1、問卷設計與測試61 5-4-2、分析與回饋61 5-4-3、小結62 5-5、比較迷走城市與其他閱讀方式的不同63 六、結論與建議65 6-1、研究貢獻65 6-2、未來的發展與討論67 參考文獻69 附錄A、遶境路線統計資料及路關71 附錄B、遊戲製作細節73 附錄C、使用者旅程圖96 附錄D、畢業展覽103

    [1]AIGA(2000). (Form+Content+Context)÷Time=Experience Design. AIGA Journal of Design for the Network Economy, 1(1), 2-4.
    [2]Lee, M.(2009, Oct.23), 什麼是經驗設計(體驗設計)?. PChome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u5zJn3 
    [3]Krumm, J., Davies, N., & Narayanaswami, C. (2008). User-generated content.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7(4), 10-11.
    [4]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ll, think, act,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5]Tsai, S.(2019,Jun 28). 體驗設計(上):連結數位與實體體驗Experience Design I: Bridging Digital and Physical Experiences. UXeastmeetswest. https://bit.ly/3a2Il5Y
    [6]互動國際數位(2020)。什麼是Story Map?。https://bit.ly/2Z2447Z
    [7]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2018)。關於再造歷史現場。https://bit.ly/3paMB7T
    [8]王紫炘(2014,Jun.10)。從波士頓經驗看如何將「遊戲化」帶入城市管理。數位時代。https://bit.ly/3dkxbvn 
    [9]五甲龍成宮(2019)。巡境與遶境的差異。https://bit.ly/3aNEedg
    [10]台灣宗教文化資產(2011)。金華府。https://bit.ly/3b7JB7t
    [11]台南筆記(2015,Mar.12)。五條港水系。https://bit.ly/2Z1cnRs
    [12]台南市中西區公所(2020)。古蹟瀏覽歷史建築南沙宮。https://bit.ly/2Z2bfgb
    [13]台南市政府民政局(2020)。台南市廟宇繞境路關。https://bit.ly/3d5vAcP 
    [14]卡爾維諾(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出版年:1972年)
    [15]汪明怡(2004)。臺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6]何嘉展(2014)。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余琪蕙(n.d.)。由台南水仙宮看府城三郊的興衰。阿公店鄉土資源。https://bit.ly/3rFXMad
    [18]李典倫(2019)。 整合 AR 與 BIM 應用於實虛共構之建物維運管理。逢甲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周承諺(2010)。應用於古蹟建築導覽之行動擴增實境使用者介面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侯淳馨、金凱儀、王慶生(2018)。應用擴增實境技術於古蹟導覽教學系統對學習注意力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14(4),341-363。
    [21]洪敏麟(197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20。
    [22]馬超、孫群、徐青 & 溫伯威 (2017)。志願者地理信息數據質量研究現狀與趨勢。測繪科學, 3。
    [23]陳瑞樺(1996)。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 - -「再地域化」的思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陳光龍(2012)。探討擴增實境應用於建築導覽之行動學習-以三角湧歷史街區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陳纘宏(2013)。生態城市策略遊戲。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陳銀全(2016,Jan.06)。台南集福宮老古石街聯境古廟。倫敦男孩的台南美食旅遊記事。https://bit.ly/3tNZJmM
    [27]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編輯部(2013)。五條港五姓爭雄。觀‧臺灣電子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bit.ly/3dpytp1 
    [28]傅朝卿(2001)。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9]嵇翠微(2008)。 城市中廟宇轄境構成的轉化-以台南府城四安境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游嘉智 (2009)。擴增實境行動遊戲設計研究─ 以古蹟寺廟導覽為例.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1]蔣維寧(2012)。由永續島嶼概念,討論文化保存與島嶼經營之多樣性。藉由網路角色扮演遊戲設計分析虛擬平台與實境遊戲整合之可能性-以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臺南信義老街創新導覽服務平台(2019)。崇福宮。https://bit.ly/3p1Pbgs
    [33]鄭道聰(2013)。大臺南的西城故事。台南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34]謝奇峰(2011)。西羅殿。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s://bit.ly/2NcIlaP
    [35]謝奇峰(2012)。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台南市: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2-17公開
    校外:2022-02-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