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欣容
Tsin, Hsin-jung
論文名稱: 金末元初稷山段氏二妙詞研究
Research of Er-miao Poetries in Jin-Yuan Dynasty
指導教授: 王偉勇
wang, Wei-y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0
中文關鍵詞: 段成己段克己二妙詞金元詞
外文關鍵詞: Duan Cheng-Ji, Duan Ke- Ji, Er-miao Poetries, Jin Yuan Cih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段克己,字復之;段成己,字誠之,號菊軒,為克己胞弟,小克己三歲。二段生當金元之交,入元之後,二人不事異主,雙雙隱居龍門山,躬耕自足,優遊以終。段氏兄弟有才名,作品由後人合刻,稱為《二妙集》,集共八卷,六卷為詩,後兩卷為詞。本論文以段氏兄弟樂府為研究對象,詞共一百三十闋,稱之〈二妙詞〉。
    論文重點有二,其一為段克己兄弟,其二為〈二妙詞〉形式與內容之探討。首先考述二段生平世系及著作,介紹二段時代環境背景,其次探析〈二妙詞〉之主題與形式。自〈二妙詞〉可看出段氏兄弟之人生際遇,二段以詞批評時事,反映現實,詞中頗有寄寓,或抒家破國亡之痛,或述身世漂泊之悲,或發垂暮之歎,或明遁世澹泊之志,或抒隱逸生涯之趣,內容豐富,風格多樣。
    先探討〈二妙詞〉主題,詞共計一百三十闋,大致可歸納為七類:遊歷、酬贈、祝賀、詠花、感興、詠春、酬神。從主題之探析窺之二段情感與思想。二妙詞〉流露家國之恨,親友因戰亂而離散之悲,有身世飄零之孤獨感,晚年又有遲暮之歎。後期作品,詞風轉淡泊,可見其心境已從悲憤化為恬適。
    次探析〈二妙詞〉形式。二段擇調皆選用常用詞牌,所選之調頗能符合其聲情。依《詞律辭典》所載格律,觀之〈二妙詞〉一百三十闋,共有九十一闋合於音律,此外,二十九闋不合律,蓋因二段性曠達豪爽,又遭逢國變,憂憤抑鬱,詞律難以束縛之。而後探析〈二妙詞〉之藝術特色,共分三類:設色鋪彩,形象鮮明、善用疊字,和諧自然、援古據典,活用故實。二段兄弟善用顏色詞彙,使人物或景色形象更為鮮明,一百四十個顏色詞彙,一百三十闋中有七十二闋使用顏色字,可知詞人好用顏色字。二段善用疊字,使景象益加鮮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詞更為豐富。〈二妙詞〉用典頻繁,先秦至金,範圍囊括經、史、子、集。詞人忻慕陶潛,故多引用其人或其作品入詞,其次,多徵引宋詞、金詞,從〈二妙詞〉取材對象可究其文學淵源。〈二妙詞〉詞上承北宋詞,繼承北宗詞豪放風格之傳統,又受南宋詞影響,下啟元詞。〈二妙詞〉呈現多種情感,展現心靈上之多樣性,情深意摯,反映時代之悲劇性,頗能代表金末元初動盪時代之文人。二段,其人可敬,其詞可觀,比之南宋詞家亦不遜色,足以列為金末重要詞家。

    Duan Ke-Ji (1196A.D-1254A.D) born in Shanxi, and Duan Cheng -Ji was his young brother. Their life are between Jin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Because they was not willing to be an official in Yuan Dynasty, they lived at Mt. Long-Men in seclusion .They lived a life of ease to the death. Their writing of gifts were far-famed , and their canons, called “Er-Miao Poetries”, was collec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re are eight parts in it. Six parts were about “Shih”, a form of poetry, and the others were about “Cih”, another form of poetry.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ir cih, called “Er-Miao Cih”, and there are 130 cihs in it.
    There are two topics in this thesis, one is the growing background of Duan’s brothers. The other is the form and contents of “Er-Miao Cih”. It is action-packed of Er-Miao Cih. They commented the anomy at that time and their sadness of the lost country by it.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It explains the consideration, the object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in chapter 1.
    In chapter 2, we depict the bio of Duan Ke-Ji and introduce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include social, government and literature. Subsequently, we study the origin of Er-Miao Cih by discussing the cih of Jin Dynasty affected by it of North-Song.
    In chapter 3, we delve the form of Er-Miao Cih from it’s rule by the method of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is. By the way, we can understand it’s execution of Duan’s writing.
    We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in chapter 4. We can divide this topic into three sections. First is it’s setting of writing, it clearly expresses it’s writing method. Secondary, it is naturally it’s expression by using reduplication. The other is that it can use
    allusions to increase it enhance it’s content. These three writing method can be observed in Er-Miao Cih and we can use it to study it’s artistic characters.
    It is the important topic of this thesis in chapter 5.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including traveling, congratulation, extolling flower, presentation, comments out of their feeling, extolling spring and recompense of God. We can understand their thought and emotions by analyzing this topic, and to generalize the style of Er-Miao Cih.
    Finally, we have a conclusion to evaluate “Er-Miao Cih” and to confirm the Duan’s
    brothers’ position at the history of Jin and Yuan’s Cih.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擬題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 3 第二章 段氏生平世系與著作考述及其及時代環境 ………………………… 7 第一節 生平世系與著作考述 …………………………………………… 7 第二節 金源時代環境 …………………………………………………… 13 第三章 〈二妙詞〉之主題 …………………………………………………… 35 第一節 遊歷 ……………………………………………………………… 35 第二節 祝賀 ……………………………………………………………… 50 第三節 詠花 ……………………………………………………………… 57 第四節 酬贈 ……………………………………………………………… 60 第五節 感興 …………………………………………………………… 68 第六節 詠春 ……………………………………………………………… 74 第七節 酬神 ……………………………………………………………… 79 第四章 〈二妙詞〉形式 ……………………………………………………… 83 第一節 詞牌體製 ………………………………………………………… 83 第二節 詞譜格律 ………………………………………………………… 86 第三節 韻部分類 ………………………………………………………… 110 第五章 〈二妙詞〉之藝術特色 ……………………………………………… 121 第一節 設色鋪彩,形象鮮明 …………………………………………… 121 第二節 善用疊字,和諧自然 …………………………………………… 129 第三節 援古據典,善用故實 …………………………………………… 135 第六章 結論 …………………………………………………………………… 173 參考文獻 ………………………………………………………………………… 177 附錄一 山西稷山馬村段氏墓碑磚雕 ………………………………………… 183 附錄二 稷山段氏世表 ………………………………………………………… 187 附錄三 〈二妙詞〉編年表 …………………………………………………… 189 附錄四 〈二妙詞〉編年箋注 ………………………………………………… 193 段克己撰部份 …………………………………………………………………… 195 段成己撰部份 …………………………………………………………………… 253

    一 詩詞文集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
    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
    〔清〕清聖祖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
    〔清〕吳重熹輯《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莊仲方著《金文雅.序》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朱祖謀校輯《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羅振玉編輯:《元人選元詩》臺北:大通書局,1973年
    〔金〕元好問《中州集》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金〕段克己、段成己同撰《二妙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圭璋編《新校標點全宋詞》臺北:文光出版社,1983年
    亦冬譯注《唐五代詞》臺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著《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金〕房祺《河汾諸老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89年
    〔宋〕李清照著、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濟南出版社,1990年
    〔金〕元好問著、姚奠中點校《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張金吾編纂《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趙尊嶽輯《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薛瑞兆、郭明志編纂《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江應龍編纂《遼金元文彙》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二 詩詞評論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吳梅《詞學通論》香港:太平書局,1964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張宗橚著:《詞林紀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徐釚撰《詞苑叢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宋〕張玉田撰、夏承燾注校《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張宗橚著、楊寶霖補正:《詞林紀事 詞林紀事補正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8年
    〔劉宋〕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
    〔宋〕王灼著、嶽珍《碧鷄漫志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清〕況周頤著、吳興國輯注《蕙風詞話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三 史籍文獻

    〔元〕脫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房玄齡、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7年2月
    〔漢〕劉向集錄 《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
    〔清〕孫德謙編《元金稷山段氏二妙集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
    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歐陽修、祁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後漢書》
    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金〕劉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宋〕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王慶生著《金代文學家年譜》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四 近人專著

    張子良《金元詞述評》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7月
    文史哲編輯部《修辭類說.平淡絢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王師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王步高主編《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陳振寰《讀詞常識》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黃兆漢《金元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2月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羣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金啟華《中國詞史論綱》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詹杭倫《金代文學史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
    周惠泉《金代文學學發凡》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晶《遼金詩史》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王易《詞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3 月
    余毅恆《詞筌》臺北:正中書局,1996 年11 月
    彭國忠、劉鋒傑編注《豪放詞》合肥:安徽文藝出版,1997年
    王水照《古代十大詩歌流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
    黃天驥《古代十大詞曲流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
    施蟄存《詞學名詞釋義》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2版
    劉竺琴《豪放詞三百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鄧喬彬《豪放詞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惠泉《金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
    趙維江《金元詞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1刷
    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陶然《金元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達科《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周汝昌《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4月
    丁放《金元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五 格律詞譜

    蕭繼宗編《實用詞譜》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
    〔清〕 戈載編《詞林正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清〕謝元淮編《碎金詞譜》臺北:學海,1980十四卷本,共三冊。
    〔清〕聖祖御定《御定詞譜》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潘慎主編《詞律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發行,1991年
    〔清〕萬樹編:《詞律》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 年
    〔清〕舒夢蘭輯、韓楚原重編、謝朝徵箋、李鴻球校訂、《白香詞譜》臺北:世界書
    局,1994年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8 月
    〔清〕毛先舒:《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填詞名解》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7年3月
    苗菁著《唐宋詞體通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陳廷敬、王奕清等編《康熙詞譜》長沙:嶽麓書社,2000年
    王力《王力詞律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六 其他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李昉編 :《見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晉〕干寶《新校搜神記》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戰國〕莊周撰、〔清〕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 《莊子集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明〕高濂編撰、王大淳校點 《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說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清〕王軒等纂修、劉貫文總審校《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趙歧《三輔決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七 期刊

    龍沐勛〈兩宋詞風轉變論〉,《詞學季刊》,下冊,南京:開明書店,1935,1月
    范長華〈試探亡金遺民段氏兄弟詞〉,《忻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四期
    索寶祥〈二段「二妙」(同登第) 與「二妙」之譽不同時〉,《晉陽學刊》1997年第6 期。
    王昊〈論金詞創作型態與群體特徵〉,《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
    張尹炫〈蘇軾對遼、金、元文壇的影響〉,《荷澤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
    丁治民〈李俊民、段氏二妙詩詞文用韻考〉,《東南大學學報》,2003 年3 月第5 卷第2 期。
    劉揚忠〈金代山西詞人群〉,《晉陽學刊》2003年第4期
    賈秀雲〈河汾諸老隱居心態研究〉,《晉陽學刊》2003年第5期
    李藝〈談金代詞人的群體劃分〉,《語文學刊》,2004年,第四期
    劉達科〈河汾诸老探賾〉,《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7卷第1 期
    楊柏嶺〈況周頤的金元詞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05年2月
    陶然〈論金遺民文學之文化心理闡釋〉,《杭州師範學院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 第1期

    八 學位論文

    趙維江指導,張沫:《二妙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趙山林指導,劉美琴:《金末河東二妙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師偉勇指導,柯正容:《金詞「吳蔡體」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九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cdnet.lib.ncku.edu.tw/ncl-cgi/hypage51.exe?HYPAGE=Home.txt
    中國期刊網 :
    http://cnki.csis.com.tw/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libnt.npm.gov.tw/s25/
    倚聲填詞:
    http://cls.hs.yzu.edu.tw/FillODE/default.htm
    教育部國語辭典 :
    http://140.111.34.46/dict/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140.111.1.40/main.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25公開
    校外:2008-07-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