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品君
Lu, Pin-Chun
論文名稱: 以多孔隙城市理論探討混居社會住宅公共介面 —新竹六燃廠區遺存建築群再設計
Porosity and Inclusivity : Designing a social Housing project at the Sixth Fuel Plant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吳光庭
Wu, Kwang-Tyng
謝宏昌
Hsieh, Horng-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0
中文關鍵詞: 公共與私密混居住宅未完成形式開放城市多孔隙城市
外文關鍵詞: Mixed residential, Porous city, Open city, Incomplete form, Social Housing
相關次數: 點閱:9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當代高度發展的都市環境中,封閉且私密的集合住宅是否有重新打開其公共領域的可能?本研究以實驗性的觀點,探討「建築」(Building) 和「居住」(Dwelling) 這兩件事情如何進一步與都市中的公共交通系統、自然景觀、歷史紋理連結,使不同層級的系統有機會相互滲透疊合,從而定義出具備彈性且多樣化的多孔隙都市公共空間。當代建築、都市與景觀的界線開始漸漸變得模糊,建築不再被定義為一種恆定不變的物件,其中,時間性與公共性更開始成為討論建築與都市空間時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延續上述觀點,公共與私密,將不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正式與非正式,之間也開始存在許多重疊。本研究以私密住宅與公共領域接壤的空間介面作為著力點,進一步論述此一觀點。住宅為所有建物中最私密的基本單元,而住宅社區的公共空間正是公私領域交會時,首當其衝的場域。本文藉由探討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區非正式住宅的佔用過程,屋中屋的建造、自然景觀的侵入、周邊紋理的變化,重新整理現今集居都市中,公私空間介面的多元樣貌。
    第三章,分別聚焦於三種不同空間尺度——城市、街廓與建築,進而討論其 (1) 可及性 (2) 開放空間形式及 (3) 周邊活動關係之分析。第一小節首先討論到都市尺度下基地與外部環境的區位關係——六燃廠區與新竹科學園區、工研院、清大交大與新竹舊市區的產業活動連結、都市密度及開放空間分佈。第二小節接著討論,基地街廓內部遺存建築群——建築單體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並梳理出街廓內與外的開放空間型態、開口位置及動線安排,試圖定義現存街廓空間系統的未完成形式。第三小節最後討論基地內部單體建築的空間演變——六燃廠遺存建築經歷非正式家戶佔用前後,空間性質的轉變,整理其由公入私的各種路徑及節點,將此種住宅同時面對內部與外部之雙面空間特質,應用於後續設計發想。並於第四章建立基地空間系統小節及使用者定位,藉由現況條件之整理觀察,來發想未來混居住宅多孔隙公共場域之空間形態。

    What are the real challenges of high-density cities in the future? How to create porosity and inclusivity in contemporary high-density cities? Could shared-living spaces make our cities more inclusive?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building" and "dwelling" can be further connected to both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and various urban event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open city and porous city,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dynamic spatial systems, including accessibility, open spaces, and mixed-use schemes in c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ixth fuel plant in Hsinchu city as the site to demonstrate the research-based design methods and proposes the design of mixed living social housing.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2.1 研究範圍 3 1.2.2 研究限制 4 1.3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2.1 開放城市理論 Open City 7 2.1.1 兩種城市 Cite and Ville 7 2.1.2 五種開放形式 Five Open Forms 7 2.2 多孔隙城市理論 Porous City 8 2.2.1 多孔隙城市定義 This is Poro City 8 2.2.2 未完成的形式 Incomplete Form 10 2.3 小結 11 第三章 基地分析 3.1 新竹的複雜與矛盾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Hsinchu City 12 3.2 六燃廠區的內部和外部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 Urban 13 3.2.1 六燃廠區的可及性分析 13 3.2.2 六燃廠區的開放空間分析 14 3.2.3 六燃廠區的周邊活動關係 15 3.3 六燃街廓的內部和外部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 Block 16 3.3.1 六燃街廓的可及性分析 17 3.3.2 六燃街廓的開放空間分析 17 3.3.3 六燃街廓的周邊活動關係 22 3.4 六燃遺存建築的內部和外部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 Architecture 23 3.4.1 大燃料廠房的可及性分析 24 3.4.2 大燃料廠房的開放空間分析 25 3.4.3 小燃料廠房的可及性分析 27 3.4.4 小燃料廠房的開放空間分析 29 3.4.5 辦公廳舍的可及性分析 30 3.4.6 辦公廳舍的開放空間分析 31 3.5 小結 32 第四章 設計發展與實踐 4.1 基地使用者系統建立 33 4.2 基地空間系統建立 36 4.3 設計過程及成果 40 第五章 結論 48 參考文獻 50

    1. 趙家麟(2021)。《二戰工業遺址新竹六燃THEN&NOW》。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2. 林冠吟(2020)。《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對都市紋理變遷影響之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中壢。
    3. 衍古開發顧問有限公司(2019)。新竹市光復段公共住宅及複合性設施先期規劃技術服務案-研究報告書。新竹市政府,新竹市。
    4. Thy Why Factory : Winy Maas and Adrien Ravon(2018). Poro City. Netherlands : nai010 publishers.
    5. Richard Sennett (2018)。《棲居》。洪慧芳譯。馬可勃羅文化,台北市。
    6. 謝宏昌(2017)。《城市的生命》。成大出版社,台南市。
    7. 趙家麟、林碩彥、黃彥文(2017)。『歷史建築「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
    8. 吳瑄瑩(2017)。《漫遊者記憶庇護所-綠川千越大樓再造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9. 洪安萱(2017)。《以共享經濟探討都市介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10. 林身振、林炳炎編/黃萬相譯 (2014)。《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11. 高本幸和(2014)。《日治時期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中壢。
    12. 侯志仁(2013)。《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左岸文化,新北市。
    13. David Harvey(2012)。《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侯志仁譯。左岸文化,新北市。
    14. Gabriel Dupuy (2008). Urban Networks-Network Urbanism.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Techne Press.
    15. Simon Parker (2003)。《遇見都市》。王志弘譯。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
    16. Ian Buchanan (2000). Michel de Certeau : Cultural Theorist. London, Great Britain : SAGE Publications Ltd.
    17. Venturi, Robert (1966).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7-09-01公開
    校外:2027-09-0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