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孫韻芝 Sun, Yun-Chih |
|---|---|
| 論文名稱: |
東北亞區域權力競逐的動因:從敵對狀態的途徑分析 Dynamics of Power Struggling in Northeast Asia: An Analysis from the Rivalry Approach |
| 指導教授: |
周志杰
Chou, Chih-Chieh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5 |
| 中文關鍵詞: | 東北亞 、區域安全 、區域敵對 |
| 外文關鍵詞: |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security, Regional rival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6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敵對狀態的途徑,嘗試分析東北亞區域權力於冷戰後相互競逐的動因。將藉由東北亞區域內安全關係較受矚目之國家,如台灣海峽兩岸、兩韓、中國與日本關係,單獨針對二國間比較的研究,以其於政治、經濟、軍事議題權力競逐的過程進行探討,並希冀預測區域中雖沒有完全的和平寧靜,但仍不會引發戰爭的原因與未來發展,建構一個足以分析東北亞安全局勢的架構。
由本文中兩岸、兩韓、日中關係這些個案研究顯示:(1)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區域敵對,在政治上、軍事上維持著為多數人所了解的緊張關係,儘管以政府利益觀點而言,皆避免政治危機並維持持續性的經濟交易往來;(2)南韓與北韓的區域敵對在軍事與政治上仍然緊張,僅有小小的經濟互動,但對於為多數人所了解的動態則在逐漸減少;(3)中國與日本的關係現在並不構成區域敵對,但是本文架構將提供一些指標得以洞察何處會形成區域敵對。
以本文理論研究結果而言,將區域敵對概念延伸應用為進一步理論與經驗研究的根據,以及實際操作變數,建立成為研究區域安全動態的有效分析工具,對於未來東北亞的研究、日本與南亞的外交政策走向等,皆可應用與觀察。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of power competitions in Northeast Asi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rivalry. By focusing on three cases in the region: China-Taiwan relations, North-South Korea relations, and China-Japan interplays, this research 1) examines the reasons why three dyadic cases are rival politically, but less likely to go to war between them and also 2) preview their interplays in the fu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security.
Stemming from three case studi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1)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have the tensional relationship in politics and military, although both governments try to avoid the political crisis and maintain the long-enduring economical interactions; (2) South Korea and North Korea are still tensional in military and politics but some interactions in economic dimension, and the rivalry is reducing; (3)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not a case of regional rivals yet, but this research provide some possible triggering factors to form such a rivalry.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it is worthy to extend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rivalry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security. The further research might test its validity by observing especially Japan-ASEAN relations, and power politics in East Asian setting.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王鐵崖主編:《國際法》,(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2. 王友仁:《從美國戰略論冷戰後的東北亞危機:從朝鮮半島看當前台日美之戰略互動關係》,(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2000年2月)。
3.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與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4.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再版)。
5. 丘宏達總編:《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6. 包宗和:《後冷戰時期國家發展的見證與評析》,(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
7.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9.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8年)。
10. 李明:《中日兩國與亞太政經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2年)。
11.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12.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13. 吳安家:《台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1996年)。
14.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15.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0年)。
16. 林宗達:《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9年2月)。
17.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18. 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文化,初版,1999年1月〉。
19. 洪鎮東編著:《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高點文化,2005年)。
20.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初版一刷)。
21. 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2002年8月),頁37-40。
22.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23. 張蘊岭:《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24.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8年)。
25.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8月)。
26.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
27. 國防部編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10月〉。
28.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頁21。
29. 盧明華:《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南京:南京大學,1998年12月〉。
30.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初版一刷,1998年6月)。
31. 羅致政:〈美國對兩岸過渡性協議的主張與看法〉,《國策專刊》,(1999年7月15日)。
(二) 翻譯專書
1. Hans J. Morgenthau原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2. Inis L. Claude, Jr.原著,張保民譯:《權力與國際關係》(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幼獅書局,1976年)。
3. Joseph S. Nye Jr.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出版社,2002年)。
4. Joshua S. Goldstein原著,歐信宏、胡祖慶:《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市:雙葉書廊,初版一刷,2003年7月)。
5. Michael J. Green, Patrick M. Cronin,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Past, Present, and Future),(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初版,2001年7月)。
6.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Jame E. Dougherty,胡組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
7. Todd Landman原著,周志杰:《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Issu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台北:韋伯文化,2007年1月)。
(三) 期刊論文
1. 丁樹範:〈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台灣與中共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
2. 王少普:〈東亞區域合作的基礎條件與難點考察〉,《國家發展研究》,4卷2期(2005年6月),頁183-198。
3. 李明著,曾章瑞主編:〈朝鮮半島局勢發展與台海安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頁115-123。
4. 李明:〈朝鮮半島安全情勢〉,《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頁74-82。
5. 李明著,沈清松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之研究與教學〉,《中國大陸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現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發展委員會,1995年), 頁299-318。
6. 李明:〈東北亞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經驗與前瞻〉,發表於國防大學第二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11日。
7. 李明:〈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KEDO)之運作和限制〉,《國際關係學報》,第16期(2001年5月),頁93-127。
8. 李明:〈北韓改革開放政策:經驗與限制〉,發表於兩岸三地東北亞國際問題研討會,上海:上海復旦大學,2000年12月22日。
9.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頁56-82。
10. 李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頁173-201。
11. 李明著,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北韓政經動向與亞太地區安全〉,《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93年)。
12. 李文志:〈亞太安全體制建構的難題、方向與台灣戰略的思考〉,《國策期刊》(1995年10月17日)。
13.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盧國學:〈一波三折的朝美核爭端〉,《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頁178。
14. 石之瑜:〈做為東亞的台灣-從殖民地收編國家?〉,《政治與哲學評論》,18期(2006年9月),頁61-92。
15. 任曉:〈現實主義理論與其超越〉,《太平洋學報》,第9期(2004年),頁24-29。
16. 江澄格:〈南北韓對統一的分歧與共識〉,《歷史月刊》,(2000年9月號),頁58。
17.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9卷2期(2000年2月),頁1-12。
18.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40卷1期(2001年1月),頁1-13。
19. 朱鋒:〈第三輪朝核六方會談與美國的策略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04年),頁2-3。
20. 朱鋒:〈第三輪朝核六方會談前途分析〉,《現代國際關係》,第1期(2005年),頁26-27。
21. 朱鋒:〈六方會談:『朝核問題』還是『朝鮮問題』?〉,《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5年8月),頁28。
22. 朱鋒:〈第四輪六方會談後的朝核問題:新前景、老問題〉,《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5年),頁30-32。
23.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35卷2期(2004年7月),頁1-32。
24.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民國89年夏),頁11-12。
25. 何銳:〈世界貿易組織與東北亞新安全議程:對澳洲與台灣的意義〉,《澳洲研究》,3期(2002年3月),頁1-24。
26.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5期(2005年10月),頁1-27。
27. 吳志中:〈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學報》(政治大學),18卷(2003年12月),頁104。
28. 吳建民:〈中共的國家『新安全觀』對亞太區域秩序之影響〉,《空軍學術月刊》(台北),第578期,頁24。
29.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1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季刊》,3卷1期(2002年1月),頁177-206。
30.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24期(2005年6月),頁1-48。
31. 金榮勇:〈形成中的東亞共同體〉,《問題與研究》,44卷3期(2005年6月),頁33-56。
32. 林碧炤:〈論權力平衡〉,《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3期(1991年3月),頁7。
33. 張景台:〈試論中共新安全觀的理論與實踐〉,《聖約翰學報》,第23期,頁323-340。
34. 張啟雄:〈日本第一vs.和平崛起-冷戰前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衝突與整合〉,《興大歷史學報》,17期(2006年6月),頁599-640。
35.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3卷2期(2002年4月),頁1-42。
36. 張亞中:〈全球化的臺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3卷1期(2002年1月),頁27-66。
37. 張亞中:〈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40卷4期(2001年7月),頁1-24。
38.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2期(2006年7月),頁1-46。
39. 張莉娜:〈東北亞經濟合作模式選擇〉,《遼寧行政學院學報》,7卷6期(2005年11月),頁91-93。
40.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2000年1月。
41.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3期(民國93年3月),頁45。
42. 張雅君:〈中日關係的安全困境:國際體系與雙邊利益層面的分析〉,《遠景季刊》(台北),第6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66。
43.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卷4期(2001年10月),頁1-27。
44. 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3期(2003年7月),頁1-40。
45. 陳荔彤:〈特殊兩國論的國際法理基礎(上)〉,《司法周刊》,第940期(民國88年8月),頁3。
46.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民國90年),頁231-264。
47. 蔡增家:〈日本與東協關係的轉變〉,《問題與研究》,44卷2期(2005年4月),頁103-129。
48. 蔡增家:〈從協調-合作到衝突-脆弱:論日本垂直整合政經模式的轉變〉,《問題與研究》,39卷2期(2000年2月),頁31-49。
49. 莫大華:〈千禧年後的臺海安全-批判性安全觀的看法〉,《遠景季刊》,2卷1期(2001年1月),頁35-65。
50. 劉德海:〈後冷戰時代北韓的外交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亞洲研究》,第40期(民國90年9月),頁201。
51. 楊昊:〈APEC與亞太安全:變動中的建制演化結構及其挑戰〉,《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1期(民國92年12月),頁103-116。
52.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2卷4期(2001年10月),頁29-55。
53. 楊仕樂:〈中國威脅?經濟互賴與中國大陸的武力使用〉,《東亞研究》,35卷2期(2004年7月),頁107-142。
54. 楊仕樂:〈攻守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44卷1期(2005年2月),頁141-167。
55.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台灣安全的衝擊〉,《遠景季刊》,1卷2期(2000年4月),頁1-30。
56. 柳金財:〈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4期(2001年4月),頁18-21。
57. 趙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43卷1期(2004年1月),頁83-104。
58. 孫國祥:〈東亞區域整合之演進與願景:經貿、金融與安全面向的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6卷1期 (2005年1月),頁119-173。
59. 游啟忠:〈東北亞條約安全體系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期(2001年4月),頁155-165。
60.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3期(2005年6月),頁125-160。
61. 郭武平、孫國祥:〈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2期(2006年7月),頁167-209。
62.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國際評論》,3期(2004年7月),頁1-21。
63. 郝培芝:〈亞歐會議形成的結構性動力與意義:從新區域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43卷4期(2004年1月),頁125-144。
64. 廖小娟:〈中共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頁232。
65. 蘇顯揚:〈東北亞經濟展望〉,《經濟前瞻》,85期(2003年1月),頁68-70。
66.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42卷3期(2003年5月),頁57-78。
67.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42卷2期(2003年3月),頁1-21。
68.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69. 劉德海:〈南韓民主化與國家安全〉,《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三期(2004年9月),頁25-47。
70.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22期(2004年12月),頁1-30。
71. 曉光:〈冷戰後日美安保體制的調整及其對亞太地區和中日關係的影響〉,《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4期(1999年秋季),頁79-81。
二、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1. Alagappa, Muthiah,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97)
3. Booth, Ken, and Trood, Russell, 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London: MacMillan Press,1999)
4. Buzan, Barry,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Lynne Rienner,1991)
5. Buzan, Barry,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Lynne Rienner,1998)
6. Buzan, Barry, and Eric Herring,The Arms Dynamic in World Politics(Boulder: Lynne Rienner,1998)
7. Cantori, Louis, and Spiegel,Steven, eds,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Reg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70)
8. Claude,Inis L.,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Coser, op. cit.)
9. Cline,Ray S., World Power Trend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80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1)
10. Cohen,Saul B.,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ld Divid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3,3. rd. edition)
11. Diehl, Paul F., and Goertz ,Gary, War and Peace in International Rivalry(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
12. Garver, John W., Protracted Contest: 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1)
13. Glassner, Martin Ira, Political Geography 2nd ed(USA: John Wiley & Sons,1996)
14. Goertz, Gary, and Diehl,Paul F., “(Enduring) Rivalries,” In Handbook of War Studies II, edited by Manus I. Midlarsk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0),pp. 232-233.
15. Hans J. Morgenthau and Thompson,Kenneth W., Polictic Among Nations (New York: Knopf, 1985)
16. Hickey, Dennis Van Vranken, The Armies of East Asia: China, Taiwan, Japan, and. the Koreas(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2001)
17.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1992)
18. Hurrell, Andrew,“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edited by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9. Kadera, Kelly M.,The Power-Conflict Story: A Dynamic Model of Interstate Rivalry(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
20. Kissinger, Henry,Diplomacy(New-York : Simon & Schuster,1994)
21. Lake, David A., and Morgan,Patrick M., eds.,Regional Order:Building Securityin a New World(University Park,P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22. Mackinder, H. J.,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A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construction( London: Constable and. Co. Ltd., 1919)
23. Mahan, A.T. 1894,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1987)
24. Mayer, Lawrence C.,Redefining Comparative Politics: Promise versus Performance(Newbury Park,CA:Sage,1989)
25. Parker,Geoffrey,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r,1998)
26. Rusi, Alpo M., Dangerous Peace: New Rivalry in World Politics(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7)
27. Sutter, Robert G.,Chinese Policy Priorit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2000)
28. Walt,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Ithaca, N. 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29. Waltz,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1979),p.73
(二) 期刊
1. Bennett, D. Scott.“Security, Bargaining, and the End of Interstate Rivalr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0, No. 2(1996),pp.157-184.
2. Bennett, D. Scott. “Democracy, Regime Change, and Rivalry Termination,”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Vol. 22, No. 4(1997),pp. 369-397.
3. Bleiker,Roland, “Identity and Security in Korea.” The Pacific Review , Vol.14, No. 1 (2001), pp. 121-148.
4. Brecher, Michae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sian Studies: The Subordinate State System of Southern Asia,” World Politics,Vol.15( 1963),pp.213-235.
5. Cha, Victor D.,“Hawk Engagement and Preventive Defens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No.1(Summer 2002),pp.40-78.
6. Chou, Chih-chieh,“Taiwan’s Tasks to Face the Emerging Interregional Partnership between European Union and East Asia,” Views & Policies:Taiwan Forum,Vol. 1,No. 3(March 2005),pp1-38.
7. Christensen, Thomas J.,“Fostering Stability or Creating a Monster?(The Rise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1 , No. 1(Summer 2006), pp.81-126.
8. Cooper, John F., “The Origins of the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Problem of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New York: Routledge).
9. Diehl, Paul F., Reifachneider, Jennifer, and Hensel,Paul R.,“United Nations intervention and recurring conflic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50 (Autumn 1996),pp.683-700.
10. Fawcett, Louise,“Exploring Regional Domains: 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Regionalism,”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0, No.3, pp. 429-446.
11. Foot, Rosemary,“Chinese Strategies in a US-Hegemonic Global Order: Accommodating and Hedging,”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82, No.1(2006), pp77-94.
12. Friedberg, Aaron L.,“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Is Conflict Inevitabl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2(Fall 2005), pp.7-45.
13. Garret, Banning, and Glaser,Bonnie S., “Chinese Apprehensions abou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Asian Survey, Vol. 37, No. 4(1997),pp.383-402.
14. Gochman, Charles S., and Maoz,Zeev, “Militarized Disputes, 1816-1976: Procedures, Patterns, and Insight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 28, No. 4(1984),pp.285-303.
15. Goertz, Gary, and Diehl, Paul F.,“The Empirical Importance of Enduring Rivalrie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Vol.18, No. 2(1992),pp.151-163.
16. Goertz, Gary, and Diehl, Paul F.,“Rivalries: The Conflict Process,” In What Do We Know about War? edited by John A. Vasquez.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17. Goertz, Gary, and Diehl, Paul F.,“Taking ‘Enduring’ out of Enduring Rivalry: The Rivalry Approach to War and Peac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Vol. 21, No. 3(1996),p. 292.
18. Hagstrom, Linus. “Quiet power-Japan’s China Policy in regard to the Pinnacle Islands,”The Pacific Review, Vol. 18, No. 2(June 2005),pp.160.
19. Hensel, Paul R., Goertz, Gary, and Diehl, Paul F.,“The Democratic Peace and Rivalri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62 , No. 4(2000),pp. 1173-1188.
20. Huth, Paul D., Bennett, Scott, and Gelpi, Christopher,“System Uncertainty, Risk Propensity,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mong the Great Power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 36, No. 3(1992),pp. 478-517.
21. Johnston, Alastair Iain,“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Spring 2003), pp.5-56.
22. Jones, Daniel M., Bremer, Stuart A., and Singer,J. David,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s, 1816-1992: Rationale, Coding Rules, and Empirical Patterns,”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Vol. 15, No. 2(1996),pp. 171-173.
23. Josef, Joffe,“Defying History and Theor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Last Remaining Superpower,” 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ed. G. John Ikenber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55
24. Kang, David C.,“Getting Asia Wrong(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No. 4(Spring 2003), pp.57-85.
25. Kaplan, Morton A.,“Variants on Six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James N. Rosenau,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 Y.: Free Press,1969),pp.296-298.
26. K. Fukasaku, M. Kawai, M. G. Plummer and A.Trzeciak,“Policy Coherence towards East Asia: Development Challenges for OECD Countries,”Policy Brief(OECD Development Centre),No. 26(2005),pp.1-44.
27. Kuenne, Robert E,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ature Rivalr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33, No. 3(1989), pp.554-566.
28. Lebovic, James H.,“The Middle East: The Region as a System.”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Vol. 12, No. 3(1986),pp.267-289.
29. Lieberman, Elli, “What Makes Deterrence Work? Lessons from the Egyptian-Israeli Enduring Rivalry,” Security Studies, Vol. 4, No. 4(1995), pp.851-910.
30. Mansfield, Edward D., and Bronson, Rachel, “Alliances,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1, No. 1(1997), pp. 94-107.
31. McGinnis, Michael D., “A Rational Model of Regional Rivalr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 34, No. 1(1990),pp.111-135.
32. Pollack, Jonathan D.,“The Changing Political-Military Environment: China,”Asian Survey, Vol. 33, No. 11(Nov.,1993), pp.155.
33. Shambaugh, David,“China Engages Asia(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 No. 3(May/Winter 2004),pp.64-99.
34. Snyder, Glenn H.,“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1(Summer 2002),pp.149-173.
35. Stinnett, Douglas M. and Diehl, Paul F., “Path(s) to Rivalry: Behavioral and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of Rivalry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63, No. 3(2001),pp. 717-740.
36. Thompson, William R., “Principal Rivalrie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 Vol.39, No. 2(1995),pp. 195-223.
37. Thompson, William R., “Identifying Rivals and Rivalries in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 Vol. 45, No. 4(2001),pp. 557-586.
38. Tir, Jaroslav and Diehl, Paul F., “Geographic Dimensions of Enduring Rivalries,” Political Geography , Vo. 21, No. 2(2002).,pp. 263-286.
39. Vasquez, John A., “Distinguishing Rivals That Go to War from Those That Do Not: A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Two Paths to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0, No. 4(1996),p. 532.
40. Wang, T. Y., “Cross-Strait Relations after the 2000 Election in Taiwan: Changing Tactics in a New Reality,” Asian Survey , Vol.41, No. 5(2001),pp. 716-736.
41. Walt, Stephen M.,“Testing Theories of Alliance formation: the Case of Southwest Asia,”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2,pp.275-316.
42. Wendt, Alexander,“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2(1992),pp. 391-426.
43. Wu, Xinbo,“The Security Dimension of Sino-Japanese: Warily Watching One Another,”Asian Survey, Vol. 40, No. 2(Mar.,2000), pp.160.
三、 報紙
1. 〈中美聯合公報摘錄〉,《人民日報》,1972年2月28日。
2. 〈中美建交聯合公報〉,《人民日報》,1978年12月17日。
3. 〈中美八一七聯合公報〉,《人民日報》,1982年8月18日。
4. 郭正亮:〈一中議題具積極意義-從各自表述轉向尋求交集〉,《中國時報》,2000年4月4日,第15版。
5. 〈陳總統: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中國時報》,2002年8月4日,第1版。
6. 〈兩韓海上事故大事紀〉,《中國時報》,民國91年6月30日,版6。
7. 〈悍拒道歉 北韓要求取消黃海北方限界線〉,《中國時報》,民國91年7月1日,國際新聞版。
8. 〈兩韓「陽光」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中國時報》,民國91年6月30日,國際新聞版,。
9. 〈中斷九月兩韓代表今復談〉,《中國時報》,民國91 年8 月12 日,10 版。
10. 〈北韓核危機,盧武鉉反美動武〉,《中國時報》,民國92 年2 月20 日,10 版。
11. 〈美韓未來關係有不確定因素〉,《中國時報》,民國93 年11 月21 日,A11 版。
12. 〈由於美俄衛星情報都顯示北韓可能再度試射飛彈,東北亞情勢更趨緊張〉,《中國時報》,民國87年9月5日,國際新聞版。
13. 〈北韓重啟核反應器,國際關切;平壤聲稱為補充電力,動手拆除聯國封條與監視設備,並擬恢復兩核電廠工程〉,《中國時報》,民國91年12月23日,1版。
14. 〈北韓宣佈退出禁止核武擴散條約 不再接受原能總署約束〉,《中國時報》,民國92年1月11日,10版。
15. 〈聯合國15日開會討論北韓危機 北韓重申任何制裁將被視為宣戰 未來發展取決美方態度(2-1)〉,《中國時報》,民國92年1月12日,10版。
四、 網站資料
1. 汪惠慈,〈日本提倡東亞十六國共同簽署「東亞經濟夥伴協定」,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國貿局網站》。網站: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78265(瀏覽日期:2008年4月12日)。
2.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綜合國力的概念分析〉,《中國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95793.htm(瀏覽日期:2008年4月12日)。
3. 〈兩韓黃海海戰 南韓4死22傷1失蹤〉,大紀元新聞網,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2/6/29/n199454.htm(瀏覽日期:2008年4月12日)。
4. 〈南韓授權海軍警告射擊後開火〉,《自由時報新聞網》,民國91年7月2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l/3/today-p2.htm(瀏覽日期2008年4月12日)。
5. 〈北韓問題:中國越來越熱的燙手山芋〉,《亞洲時報新聞網》,網址:http://www.atchinese.com/2005/02/0201rep3.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5日)。
6. 〈美中朝三方會談,解決核武危機〉,《TVBS電子報》,2003年4月23日,網址: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lisa20030423110206(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北京六方會談開幕〉,2003年8月27日,網址:http://www.mfa.gov.cn/chn/ziliao/wzzt/cxbdhwt/dylbjlfht/t25413.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六方會談中國代表團團長王毅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2003年8月29日,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gjwt/gjrdwt/t25501.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9. 〈第二輪六方會談將持續三天,日本將取消對朝制裁〉,2004年2月4日,南方新聞網網址: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negotiation/sjz/200402100809.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0. 〈第二輪六方會談主席聲明〉,2004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69588.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1. 〈三個特點、五項進展-王毅談第二輪北京六方會談〉,2004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址:http://www.mfa.gov.cn/chn/ziliao/wzzt/cxbdhwt/delbjlfht01/t69598.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2. 南方網,「朝鮮核危機:第二輪會談」,2004年2月24日,網址: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negotiation/sdpl/200402240820.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3. 〈第五輪六方會談陷入僵局各國無法交換意見〉,《朝鮮日報》,2005年11月10日,網址: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11/10/20051110000027.html(瀏覽日期:2007年5月12日)。
14. 〈北韓突然提出與六方會談無關的要求〉,《朝鮮日報》,2005年11月11日,網址: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11/11/20051111000001.html(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5. 〈第五輪會談第二階段〉,2007年2月7日,新華網網址:http://big5.ce.cn/xwzx/gjss/gdxw/200702/07/t20070207_10351484.shtml(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6. 〈第六輪六方會談今日召開〉,2007年3月19日,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7/3/19/n1650402.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7. 〈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通過共同文件閉幕〉,國際在線網址: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14558/2007/02/13/401@1455388.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8. 〈第六輪六方會談今日召開〉,2007年3月19日,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7/3/19/n1650402.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19. 〈六方會談緊盯行動,朝方稱做好封存寧邊核設施準備〉,2007年3月20日,新華網網址:http://big5.china.com.cn/policy/txt/2007-03/20/content_7983925.htm(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
20. 王嘉源:〈北韓再向日本海試射飛彈〉,《中時電子報》,2007年5月26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7052600081,00.html(瀏覽日期:2008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