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銀姝 Huang, Yin-Shu |
|---|---|
| 論文名稱: |
論魏晉知識分子的分化--以《名士傳》、《文士傳》與《高士傳》為考核對象 Discuss the polarization of intellectuals of Wei-Jin--with「Biography of Person with Literary Reputation」, 「 Biography of Writers」& 」Biography of Lofty Scholars」as the research object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8 |
| 中文關鍵詞: | 知識分子 、魏晉 、名士 、文士 、高士 |
| 外文關鍵詞: | intellectuals, Wei-Jin, Person with Literary Reputation, literati, Lofty Scholar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4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士人自先秦形成一獨立階層後,影響政治、社會甚大,士人一方面背負著歷史的使命感,關懷社稷民生;一方面著作文章,傳承知識文化,可以說他們就是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
本文主要討論在魏晉特殊的時空背景下所產生的知識分子。魏晉時玄學興起,當時的知識分子莫不受其影響,而這群知識分子依其特質,又可區分出三種主要的人物典型:其一為以名為重的名士,其風神瀟灑、能清談,又具玄心妙賞為特質;其二為以文章創作見長的文士,透過其文筆創作出麗辭縟彩與清新玄遠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其三為隱逸不仕的高士,除了秉持儒家與道家的隱逸精神,魏晉高士更將此二家隱逸思想融合,發展出玄學思想的新隱逸類型,至此,仕與隱的界線漸漸泯滅。
由於魏晉知識分子眾多,故本文以魏晉人編纂的雜傳《名士傳》、《文士傳》與《高士傳》為主要考核範圍,並以史傳補充。雖然因限定於某一範圍,難免有遺珠之憾,但如此卻能清楚的釐清魏晉此三種知識分子的典型,給予名士、文士與高士明確的定位。
chinese Scholars』influence is very big to politics and society, after they form a separate class before Qin dynasty.Scholars on the one hand carry the sense of history, care country and people;on the one hand write articl, teach knowledge and cultural. they are intellectuals in ancient Chi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tellectuals that generated in the special space–time background in Wei-Jin. Intellectuals in Wei-Jin were influenced by metaphysics when it previaled among social groups. We can distinguish the typical three main according to these intellectual qualities characters: One is the Person with Literary Reputation who pay attention to reputation. Their manner is elegant, and they always make empty talk. They also have Mystery heart to appreciate wonderfully. The other is literatus who is good at article create. They create phraseology adorned and meaning profound and mysterious two distinct styles of literary works. The third is the recluse Lofty Scholar, In addition to uphold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ei-Jin Lofty Scholars more merge this two hermit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hermit type of metaphysical thinking, now, the boundary between official and hermit had vanished.
Wei-Jin intellectuals are so many. This article take 「Biography of Person with Literary Reputation」, 「 Biography of Writers」and 」Biography of Lofty Scholars」that were compiled by Wei-Jin as main inspection scope. And by history and biography supplement.Although it might have regretting of unavoidably the lost treasure, but it can clearly clarify Wei-Jin typical of these three intellectuals, to Person with Literary Reputation , literati and Lofty Scholars clear role.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周)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1954年)
(周)管仲撰:《管子》(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1954年)
(周)荀況撰:《荀子》(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1954年)
(周)墨翟:《墨子》(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1954年)
(周)李耳:《老子》(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1954年)
(周)莊周著,(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周)列禦寇著,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漢)劉安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上海:上海書店,1931年)
(漢)劉向輯,(宋)鮑彪校註:《戰國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註:《新論》(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韓嬰著,周延采校註:《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魏)嵇康著,戴明揚校註:《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魏)劉卲著,吳家駒註:《人物誌》(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晉)袁宏著,古田敬一輯:《文士傳輯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晉)皇甫謐:《高士傳》(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晉)皇甫謐撰,(明)吳管校:《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南朝宋)劉勰撰,周振甫註:《文心雕龍註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唐)李善《文選》(臺北:藝文出版社,1991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二十四史》,1997年)
(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錄》(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三十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阮元註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易經》(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阮元註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註疏》,1955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清)張漙輯,殷孟倫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中華書局景印《四部備要》,1981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丁福保編,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敖士英:《中國文學年表》(臺北:文海出版社,民197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上下冊(臺北:學術出版社,197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辰冬:《文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江建俊:《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韓國磬:《魏晉南北朝史綱》(人民出版社,1983年)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編:《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陜西師範大學,1989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朴美齡:《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
張習孔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1992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
延濤、林聲:《中國古代的士》(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張可禮:《東晉文藝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1992年)
馮必揚等著:《士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發行,1993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孔繁:《魏晉玄談》(臺北:紅葉文化,1994年)
張岱年:《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臺北:學欣文化,1994年)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書局,1994年)
景蜀慧:《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袁濟喜:《人海孤舟-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
王繼平:《嬗變與回歸: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參與和模式研究》(武漢:華中理工大學1995年)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彰化師範大學,199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6年)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1997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陳鴻彝:《瀟灑人生-世說新語擷趣》(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孫適民、陳代湘:《中國隱逸文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薩伊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魯金波:《隱逸避世的名士集團:竹林七賢述評》(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8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台灣書店,1999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周勳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孫若風:《高蹈人間:六朝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意涵》(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孫若風:《高蹈人間—六朝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畢寶魁:《中國歷代士人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
倪佩君:《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甯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姚維:《才性之辨: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邵建:《知識份子與人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蔣凡:《世說新語英雄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湯用彤:《儒學.佛學.玄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劉蓉:《漢魏名士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馬良懷:《魏晉文人講演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蕭淑貞:《魏晉山水紀游詩文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列)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7年)
張釩星:《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7年)
朴泰德:《建安時代鄴下文士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紀志昌:《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惠玲:《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張鳳翔:《劉勰文士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偉修:《名士:魏晉以前歷史上一個特殊知識階層之發展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趙蕾:《文士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林萃菱:《魏晉名士之情性研究:以唯我而情真為考察向度》(嘉義: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丁紅旗:《皇甫謐高士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林育信:《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張瑀琳:《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茹:《魏晉名教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周宛亭:《陳留阮氏之家學與家風研究-以《晉書》諸阮傳為對象》(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列)
林麗真:〈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18卷3期(1979年11月),頁33-37。
林麗真:〈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書目季刊》第17卷3期(1983年12月),頁96-104。
鄭也夫:〈符號、書與知識分子〉,《社會學研究》第4期(1992年),頁39。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92年10月),頁121-147。
王曉毅:〈漢魏之際士族文化性格的雙重裂變〉,《史學月刊》第6期(1994年),頁12-17、25。
李中華:〈從三曹到二十四友——試論魏晉文人集團與文學精神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頁69-75。
孔毅:〈漢魏名士價值觀的演變〉,《齊魯學刊》第2期(1995年),頁58-63。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文化研究》第12期(1996年),頁9-15。
朱子儀:〈魏晉《高士傳》與中國隱逸文化〉,《中國文化研究》12期(1996年5月),頁72-74。
許尤娜:〈魏晉人物品鑑的一個新尺度:隱逸——以《世說新語.棲逸篇》為例〉,《鵝湖月刊》第280期(1998年10月),頁1-14。
許尤娜:〈隱者、逸民與隱逸概念內涵之釐清——以東漢之前為限〉,《哲學與文化》第294期(1998年11月),頁1061-1074。
詹福瑞:〈文士、經生的文士化與文學的自覺〉,《河北學刊》(1998年),頁84-88。
張鈞莉:〈論魏晉名士的自我意識〉,《銘傳學刊》10卷2期(1999年4月),頁151-168。
王保頂:〈從士大夫到名士——論漢末士人階層政治品格的轉向〉,《孔孟月刊》38卷11期(2000年7月),頁15-22。
林敬文:〈陶淵明為人及其詩文裡蘊藏的哲理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第1期(2002年6月),頁67-100。
郜積意:〈漢代隱逸與經學〉,《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頁27-54。
陳學舉:〈論士階層之形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65-68。
孫世民:〈魏晉時期老學對儒學德行觀的滲入:「世說新語-德行篇」為探討中心〉,《菁莪季刊》15卷1期(2003年4月),頁10-21。
蔡雅霓:〈歷史、玄學、名士——對王衍的重新審視〉,《警專學報》3卷3期(2003年6月),頁212-237。
林登順:〈從儒家「時」的概念論魏晉士人之隱逸風格〉,《南師語教學報》第2期(2004年7月),頁1-16。
曹瑞峰、孫國華:〈從孫綽〈難八賢論〉析東晉出處回歸現象〉,《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21-25。
王曉波:〈「歸本於黃老」與「以 無為本」——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詮釋的比較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29期(2005年3月),頁1-63。
張鴻愷:〈從「才性四本」到「無累於情」——由《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生活態度之轉變〉,《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6年5月),頁151-166。
周靜佳:〈從《世說新語》論名士飲酒〉,《六朝學刊》第2期(2006年8月),頁15-42。
張玲:〈行品與性品:《世說新語》及其文化敘事結構〉,《中國文化月刊》第312期(2006年12月),頁77-84。
蔡長林:〈從「文學」到「文人」——漢代「文章」的經學底蘊〉,《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52-80。
江建俊:〈來自禮法之敵的「發其高致」——由伏羲〈與阮籍書〉探討阮籍超拔之思成立的反向動力〉,《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07年4月),頁1-24。
張鴻愷:〈漢代哲學至魏晉玄學的過渡——劉劭《人物誌》析論〉,《問學》第11期(2007年6月),頁107-129。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1-26。
陳懷玉:〈論先秦至南北朝士人出處觀念的演變〉,《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8年3月),頁64-69。
胡永傑:〈論兩漢士人文人化心態的萌芽、形成與發展〉,《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8年),頁56-58。
陳迎輝:〈魏晉人物審美的身體境遇〉,《學術交流》,第173期(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