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怡伶 Lu, I-Ling |
|---|---|
| 論文名稱: |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 Copyright Liability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 指導教授: |
許忠信
Hsu, Chung-hs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1 |
| 中文關鍵詞: | 著作權 、網路服務提供者 、安全港 、代理侵害 、輔助侵害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 |
| 外文關鍵詞: | Copyright,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Safe Harbor, Vicarious Liability,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Limitations on Liability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路科技的發展使著作被廣泛利用,也造成了前所未見的大量侵權利用行為,其態樣眾多而複雜,侵權者隱藏在匿名性高的網路背後,著作權人欲一一加以追究有其難度且不符成本,故雙管齊下,在追查直接侵權利用者的同時,也將矛頭針對網路服務提供者,基本的想法不外乎為:網路服務提供業者目標明顯,有足夠財力承擔賠償請求,且有能力斷絕個別用戶的侵權利用行為。
著作權人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提起訴訟,請求配合阻斷直接侵權行為或是賠償損害,在各國早有不少案例,我國為因應新型態的著作權法律議題,亦先後於2007年7月及2009年4月通過修正著作權法,分別制定所謂之P2P條款及著作權法第六章之一「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事由」專章,賦予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避風港」機制。
然而在實務上,法院對於提供檔案分享軟體服務的業者是否應負責任,在各案的見解大為不同,至於參照外國判決及立法例所為之著作權法修正,其內容也具相當爭議性而引發廣泛討論。換言之,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我國法上究竟負有何種責任,仍然有待釐清,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比較上法之研究,並對於相關修法提出評析與建議。
The highly developed internet technology made copyrighted works widely used, but it also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complicate forms of piracy. The anonymous infringers hid behind the internet, making it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for authors to trace them. So it wa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direct infringers and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olicy based on the thought that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were obvious targets with enough financial capability to pay for the damages, and the ability to stop the infringing use of the individual internet user.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re were many cases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were prosecuted by authors. They were asked to quit the direct infringing use or claim damages. In our nation, for the new form of issues of copyright law, the government passed the amendment of copyright law in July, 2007 and April 2009. There were two issues passed: P2P article and chapter VI-1 of copyright law "Limitations on Liability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which is the regulation of safe harbor rule.
However, in court practice, court opinions from different cases on whether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oftware sharing service were diverse. Even though we took foreign verdicts and past amendments of copyright law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tent was still highly controversial and triggered a lot of discussion. In other words, what kind of responsibility did th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carry in our law were still questions wait to be cleared. This study focused on foreign law research, and proposed comments and advices to related amendments of law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目
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自版,2009年,頁105。
2. 徐振雄,網際網路法,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3. 許忠信,WTO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
4. 章忠信,著作權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版,2009年。
5. 曾勝珍,論網路著作權之侵害,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
6. 馮震宇,智慧財產權發展趨勢與重要問題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
7. 馮震宇編著,國際智慧財產公約及國際發展趨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7年。
8. 楊智傑,資訊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版,2007年。
9. 蔡蕙芳,著作權侵權與其刑事責任:刑法保護之迷思與反思,新學林出版社,2008年。
10. 賴文智、王文君,數位著作權法,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再版,2007年。
11. 謝銘洋,科技發展之智慧財產權議題,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12.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
13. 謝銘洋編著,數位內容之著作權基本問題及侵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8年。
14. 謝銘洋、馮震宇、陳家駿、陳逸南、蔡明誠合著,著作權法解讀,元照出版公司,二版,2005年。
15. 簡啟煜,著作權法案例解析,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
16. 蕭雄淋,著作權法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五版,2007年。
17.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I),臺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第七版,2009年。
(二)期刊文章
1. 王怡蘋,論P2P業者之責任--以ezPeer和Kuro為例,臺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3月,頁203-240。
2. 王怡蘋,論著作權法之間接侵害--從德國案例所獲之啟示,東吳法律學報,第十九卷第四期,2008年4月,頁75-108。
3. 王怡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之民事免責規範,月旦法學,第一七三期,2009年10月,頁25-41。
4. 李婉萍、鄭菀瓊,數位內容分享之商業模式與政策規範--以Peer to Peer音樂分享為例,萬國法律,第一三三期,2004年2月,頁95-99。
5. 江慧賢,國際與臺灣P2P案件之研究,智慧財產權,第八十九期,2006年5月,頁106-126。
6. 沈宗倫,對於我國著作權法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責任豁免立法之初步評析,中正財經法學,第一卷,2010年1月,頁257-298。
7. 余信達,美國與臺灣著作侵權實務之比較--以P2P技術運用為中心,律師雜誌,第三二七期,2006年12月,頁85-106。
8. 余信達,從美國實務經驗觀察點對點(P2P)資源分享技術之著作權法責任規範 -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九十四期,2007年5月,頁1-26。
9. 余信達,從美國實務經驗觀察點對點(P2P)資源分享技術之著作權法責任規範 -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九十五期,2007年6月,頁5-18。
10. 宋皇志,從MGM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案看P2P業者之侵權責任,科技法學評論,第二卷第二期,2005年10月,頁241-270。
11. 邱博興,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權利責任,通訊雜誌,第四十八期,1998年1月,頁34-37。
12. 林發立,在抉擇的十字路口--從Napster到Grokster,從ezPeer到KURO,萬國法律,第一四三期,2005年10月,頁28-34。
13. 帥亞南,APEC規範網路著作權侵權政策之發展及其對兩岸三地之影響,月旦民商法雜誌,第十七期,2007年9月,頁124-144。
14. 郭戎晉,「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之研究--以日本實務新興發展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二十卷第一期,2008年1月,頁13-18。
15. 郭戎晉,Web2.0與法律—部落格(Blog)誹謗議題之研究,法學新論,第一期,2008年8月,頁145-165。
16. 郭懿美,從「光碟月刊案」探討網路著作權問題--兼論網路服務提供業者與線上服務業者之責任,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十一期,1996年12月,頁213-227。
17. 耿筠、劉江彬,美國法院對於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著作權輔助侵權重要判例之研究,智慧財產權,第六十三期,2004年3月,頁79-101。
18. 陳人傑,澳洲及新加坡著作權法有關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範之探討,智慧財產權,第八十八期,2006年4月,頁26-38。
19. 陳人傑,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免責規範單一立法模式之探討,智慧財產權,第七十一期,2004年11月,頁54-81。
20. 陳秀峰,P2P方式交換音樂檔案與著作權之侵害--以日本File Rogue事件為例-上-,司法周刊,第一一八六期,2004年5月27日,頁2。
21. 陳秀峰,P2P方式交換音樂檔案與著作權之侵害--以日本File Rogue事件為例-下-,司法周刊,第一一八七期,2004年6月3日,頁2-3。
22. 陳怡靜、林怡君、孫玉達,數位時代著作權如何有效保護--美國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立法及著作權法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的實務運用,智慧財產權,第一○七期,2007年11月,頁30-61。
23. 陳家駿,對網路P2P業者著作權補償金制度提議之意見,智慧財產權,第六十四期,2004年4月,頁88-96。
24. 陳家駿,從臺北地院KURO案刑事判決談P2P網站著作權爭議,全國律師,第九卷第十二期,2005年12月,頁21-33。
25. 陳家駿,從網路電子交易評我國首宗P2P著作權重製與傳輸之ezPeer案判決,月旦法學,第一三○期,2006年3月,頁50-65。
26. 陳家駿,從我國ezPeer/KURO二著作權案判決--談P2P網站提供會員重製與傳輸之法律責任,智慧財產,第五十八期,2006年7月,頁37-43。
27. 陳家駿,從我國訴訟實務觀點評P2P網路科技利用型態之著作權侵權議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四十一期,2008年3月,頁96-121。
28. 章忠信,日本新修正著作權法淺釋,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01.doc,查訪日期:2010/3/21,原載於月旦法學,第二十七期,1997年8月,頁31-46。
29. 章忠信,網路服務業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萬國法律,第九十七期,1998年2月,頁39-64。
30. 章忠信,著作權法中「散布權」之檢討,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20.doc:查訪日期:2010/3/21,原載於萬國法律,第一一六期,2001年4月,頁74-91。
31. 章忠信,新著作權法「散布權」相關規定之檢討,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34.doc,查訪日期:2010/3/21,原載於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一卷第二期,2004年4月,頁49-72。
32. 章忠信,「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條例草案」有關著作權規範之檢討,科技法學評論,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4月,頁133-162。
33. 章忠信,網路服務提供者著作權侵害責任限制之立法思考與方向,律師雜誌,第三四七期,2008年8月,頁28-44。
34. 章忠信,二○○九年新修正著作權法解析--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月旦法學,第一七三期,2009年10月,頁5-24。
35. 常天榮,網路著作權問題淺析--兼談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案,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二期,1999年9月,頁110-124。
36. 張雅雯,網路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行為之法律責任,律師雜誌,第二二八期,1998年9月,頁43-51。
37. 馮震宇,P2P的挑戰與未來--從Grokster案看P2P法的爭議,月旦財經法雜誌,第一期,2005年6月,頁1-23。
38. 馮震宇,部落格也會侵害著作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規範下的部落格責任,萬國法律,第一五三期,2007年6月,頁14-26。
39. 馮震宇、胡心蘭,從間接侵權責任論著作權法P2P責任立法之商榷,月旦法學,第一五一期,2007年12月,頁203-218。
40. 黃惠敏,安全港真的安全嗎?--從美國DMCA第512條安全港條款看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之設計,萬國法律,第一五三期,2007年6月,頁2-13。
41. 黃惠婷,幫助犯之幫助行為--兼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責,中原財經法學,第五期,1990年7月,頁23-40。
42. 黃嘉珍,ISP網路上的著作權法責任,通訊雜誌,第四十四期,1997年9月,頁44-46。
43. 曾勝珍,著作權侵害罰則之探討--以美國電子千禧著作權法為主,法令月刊,第五十八卷第三期,2007年3月,頁106-126。
44. 曾勝珍,以點對點傳輸技術造成網路著作權侵害之探討,法學叢刊,第五十二卷第四期,2007年10月,頁47-94。
45. 曾勝珍,網路著作權侵害責任之探討--以美國案例為主,財產法暨經濟法,第十三期,2008年3月,頁29-73。
46. 蔡明誠,數位時代著作權相關法律及管理問題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第二卷第一期,2003年3月,頁131-150。
47. 蔡惠如,P2P檔案分享之著作權爭議--以媒介中立原則為中心,月旦法學,第一三五期,2006年8月,頁62-85。
48. 蔡蕙芳,P2P網站經營者之教唆或公然煽惑他人犯罪責任--兼評著作權法第九三條第四款引誘侵權罪之立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一○二期,2008年1月,頁29-43。
49. 葉茂林,日本ISP業者責任限制之立法研究,智慧財產權,第一○○期,2007年4月,頁71-93。
50. 葉玟妤,ISP業者的法律責任,智慧財產權管理,第三十七期,2003年8月,頁19-23。
51. 鄧迺騰,以比較法之角度看ISP業者架設網站並提供他人免費檔案交換軟體以便其在網際網路中傳輸他人著作之行為的評價,智慧財產權第,六十七期,2004年7月,頁107-132。
52. 劉尚志、陳佳麟,由Napster案評析新興科技對網路著作權之衝擊,萬國法律,第一一六卷,2001年4月,頁2-20。
53. 劉詠萱,美國「1998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案」淺析,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7月,頁38-42。
54. 賴文智、劉承慶,網路圖片搜尋服務與著作權,網路資訊雜誌,第一二五期,2002年4月,頁106-110。
55. 賴文智,我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立法所涉相關議題簡介,律師雜誌,第三四七期, 2008年8月,頁16-27。
56. 盧映潔,由危險概念論網路服務提供者或網站管理人成立刑事責任之可能性,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六期,2002年1月,頁3-31。
57. 簡榮宗,談兩岸有關網路服務提供業者之著作權侵害免責規定,高雄律師會訊,第六卷第六期,2001年12月,頁31-36。
58. 簡榮宗,簡介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責任限制立法草案,律師雜誌,第三四七期,2008年8月,頁11-15。
59. 蕭宏宜,著作權的實有與流變,科技法律透析,第十九卷第二期,2007年2月,頁24-49。
60. 蕭宏宜,從DMCA看P2P的法律責任問題,科技法律透析,第二十卷第二期,2008年2月,頁28-58。
61. 羅明通,P2P資源共享架構之傳輸及重製在著作權法上之評價--兼論折衷式與無階式(NO-TIER)P2P之技術差異,月旦法學,第九十四期,2003年3月,頁212-225。
(三)學位論文
1. 許忠信,著作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2. 陳榮林,點對點傳輸之著作權侵害問題─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3. 徐惠芬,從專利侵害論專利救濟,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 張淑美,網路服務業者之侵權責任-以著作權侵權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1月。
5. 謝伊婷,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之著作權侵害責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6. 蕭宏宜,數位時代著作權刑法的挑戰與因應,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1月。
(四)網路資料
1. 章忠信,立法院提案修法遏止網路檔案分享軟體之提供,著作權筆記,http://www.copyrightnote.org/crnote/bbs.php?board=4&act=read&id=161,查訪日期:2010/3/21。
2. 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智慧財產局網站,http://www.tipo.gov.tw/ch/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9ab458d0-a0d2-4f6f-bde7-6223c1ae7052.doc,查訪日期:2010/5/12。
3. 著作權法「網路服務提供者民事免責事由」及其實施辦法Q&A,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http://www.tipo.gov.tw/ch/ArtHtml_Show.aspx?ID=992ab386-3bc8-4505-bf92-fea736736271&path=3565,查訪日期:2010/3/12。
4. 網路快取Proxy Cache運作方式簡介,臺灣大學網路快取服務,http://proxy.ntu.edu.tw/related/intro.html,查訪日期:2010/4/19。
二、英文部分
(一)書目
1. Bielefield, A. and Cheeseman, L., Technology and copyright law : a guidebook for the libra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ofessions, Neal-Schuman Publishers (2nd ed. 2007)
2. Cornish, W. R. & Llewelyn 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copyright, 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 Sweet & Maxwell Ltd (6th ed. 2007)
3. Einhorn, M. A., Media, technology, and copyright : integrating law and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4. Leaffer, Marshall A., Understanding copyright law, Matthew Bender (4th ed. 2005)
5. Melville B. Nimmer, Nimmer on Copyright, 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2010)
6. Nimmer M.B.& Nimmer D., Nimmer on copyright :congressional committee reports o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and concurrent amendment,Matthew Bender (2000)
(二)期刊文章
1. Dobbins, Computer Bulletin Board Operator Liability for Users' Infringing Acts, 94 Mich. L. Rev. 217(1995)
2. Feder, Is Betamax Obsolete?: 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o, Inc. in the Age of Napster, 37 CREIGHTON L. REV. 859 (2004)
3. Fitts, Inducement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s Born: The Supreme Court Attempts to Remedy the Law's Broken Leg With a Cast on the Arm, 71 Mo. L. Rev. 767 (2006)
4. Hancock, Contributory and Vicariou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s Applied to Auctions, Flea Markets, and Swap Meets: How Fonovisa and Napster Have Set the Standard, 9 Comp. L. Rev. & Tech. J. 295 (2005)
5. Hogberg, The Search for Intent-Based Doctrines of Secondary Liability in Copyright Law, 106 Colum. L. Rev. 909 (2006)
6. Lee, Decoding the DMCA Safe Harbors, 32 Colum. J.L. & Arts 233 (2009)
7. Lemley, Rationalizing Internet Safe Harbors, Stanford Public Law Working Paper, No. 979836 (2007).
8. Lichtman & Landes, Indirect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16 Harv. J.L. & Tech. 395 (2003)
9. Lipton, 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and Interoperability, 62 Wash & Lee L. Rev. 487 (2005)
10. Locke, Asking For It: A Grokster Based Approach to Internet Sites That Distribute Offensive Content, 18 Seton Hall J. Sports & Ent. L. 151 (2008)
11. Maxwell, Software Doesn't Infringe, Users Do? A Critical Look at MGM v. Grokster and the Recommendation of Appropriate P2P Copyright Infringement Standards, 13 CommLaw Conspectus 335(2005)
12. Miles, In re Aimster & MGM, Inc. v. Grokster, Ltd.: Peer-to-Peer and the Sony Doctrine, 19 Berkeley Tech. L.J. 21 (2004)
13. Nortman, Indirect Liability of ISPs for Peer-to-Pee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fter the Verizon Decision, 7 TUL. J. TECH. & INTELL. PROP. 249 (2005)
14. Rydarowski, The Tortious Beginnings of Contributory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e Concerted Action Key to Grokster, 31 Seton Hall Legis. J. 215 (2006)
15. Sykes, Alan O., The Economics of Vicarious Liability, 93 Yale L.J. 1231 (1984)
16. Tickle, The Vicarious Liability of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perators for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ccurring on Their Bulletin Boards, 80 Iowa L. Rev. 391 (1995)
17. Yen,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 for Subscribe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Enterprise Liabilit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GEO. L.J. (2000)
18. Yen, Law Technology & The Arts Symposium: "Copyright and Personal Copying: Sony v. Universal Studios Twenty-One Years Later",55 Case W. Res. 815 (2005)
19. Yen, A First Amendment Perspectiv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rd-Party Copyright Liability, 50 B.C. L. Rev. 1481 (2009)
三、日文部分
(一)書目
1. 中山信弘『ソフトウェアの法的保護』(有斐閣、新版、2005年)
2. 中山信弘『著作権法』(有斐閣、2007年)
3. 中山信弘等編『著作権判例百選』(有斐閣、第4版、2009年)
4. 加戸守行『著作権法逐条講義』(著作権情報センター、五訂新版、2006年)
5. 田村善之『知的財産法』(有斐閣、第4版、2006年)
6. 田村善之『著作権法概説』(有斐閣、初版、1998年)
7. 名和小太郎『ディジタル著作権 : 二重標準の時代へ』(みすず書房、2004年)
8. 牧野利秋等編『知的財産法の理論と実務 第4巻』(新日本法規、2007年)
9. 斉藤博『著作権法』(有斐閣、第2版、2004年)
10. 高橋和之、松井茂記編『インターネットと法』(有斐閣、第3版、2004年)
11. 飯田耕一郎編『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解説』(三省堂、2002年)
(二)期刊文章
1. 小向太郎「デジタル・ネットワークと著作権制限規定 (日加法政セミナー2008 著作権法をめぐる今日的課題--日本とカナダ)」法政理論卷41.3.4號(2009年)
2. 大野幸夫「P2P(Peer to Peer)ソフトウェアについての米国判例とその影響について(合衆国地方裁判所カリフォルニア州中部地区2003.4.25判決)」法律論叢卷78.1號(2005年)
3. 大滝均「まねきTV(ソニー・ロケーションフリーテレビ)事件その後-公衆送信権侵害の行為主体について」パテント60巻9號(2007)。
4. 山本隆司「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の機能と問題点—比較法の視点から」コピライト495號(2002年)
5. 山本隆司「著作権の間接侵害に対する差止めとその行為類型」NBL865號(2007年)
6. 上野達弘「著作権法における『間接侵害』(特集 知的財産法の新展開--知財立国への法整備)」ジュリスト1326號(2007年)
7. 上野達弘、小島立「著作権法における『間接侵害』と権利制限規定 (特集 ここがヘンだよ日本法)」NBL900號(2009年)
8. 丸橋透「プロバイダ責任の制限と発信者情報の開示--プロバイダの視点を中心とした、特定電気通信役務提供者の損害賠償責任の制限及び発信者情報の開示に関する法律の解説」判例タイムズ 53卷13號(2002年)
9. 矢上哲雄「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施行後のプロバイダ等の状況」コピライト卷44.525號(2005年)
10. 田中豊「我が国の裁判例における理論」『寄与侵害・間接侵害に関する研究』(著作権情報センター、2001 年)
11. 田村善之「続・インターネットをめぐる法律問題--インターネット上の著作権侵害とプロヴァイダーの責任」ジュリスト1171號(2000年)
12. 田村善之「知的財産権の間接侵害(その3)検索サイトをめぐる著作権法上の諸問題(1)寄与侵害、間接侵害、フェア・ユース、引用等」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16號(2007年)
13. 田村善之「知的財産権の間接侵害(その4) 検索サイトをめぐる著作権法上の諸問題(2)寄与侵害、間接侵害、フェア・ユース、引用等」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17號(2007年)
14. 田村善之「知的財産権の間接侵害(その5)検索サイトをめぐる著作権法上の諸問題(3・完)寄与侵害、間接侵害、フェア・ユース、引用等」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18號(2007年)
15. 田村善之「デジタル化時代の著作権制度--著作権をめぐる法と政策」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23號(2009年)
16. 田村善之「著作権の間接侵害」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26號(2010年)
17. 加藤敏幸「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について(上)」情報研究:関西大学総合情報学部紀要22號(2005年)
18. 早川篤志「日本国内の放送番組をインターネットを経由して海外で視聴できるサービスが著作権侵害となるかについて判断された事例」パテント62巻11号126-127頁(2009)
19. 吉田克己「知的財産権の間接侵害(その1)著作権の『間接侵害』と差止請求」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14號(2007年)
20. 町村泰貴「ネットワークトラブルとISPの責任」Law & Technology15號(2002年)
21. 桑子博行「論説・解説 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の施行に伴う著作権関連の権利侵害への対応」Law & Technology17號(2002年)
22. 高部眞規子「知的財産法の新潮流(第12回)著作権法編(2)著作権侵害の主体について」ジュリスト1306號(2006年)
23. 高瀬亜富「知的財産権の間接侵害(その4) 第三者によりBBS上になされた書き込みについてBBS管理者の著作権侵害責任が認められた事例--2ちゃんねる小学館事件[東京高判平成17.3.3]」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17號(2007年)
24. 森亮二「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近時の裁判例と問題点」コピライト卷44.525號(2005年)
25. 張睿暎「諸外国における著作権侵害者に対する三振アウト制導入の動き」企業と法創造卷5.5號(2010年)
26. 奥邨弘司「変質するカラオケ法理とその限界についての一考察--録画ネット事件とまねきTV事件を踏まえて」情報ネットワーク・ローレビュー卷6(2007年)
27. 奥邨弘司「講演録 著作権の間接侵害--日米裁判例の動向と実務への影響、今後の課題」コピライト卷49.582號(2009年)
28. 塩月秀平「知的財産法の新潮流(第16回)著作権法編(4)著作権侵害主体の事例分析--柔軟な認識に向けて」ジュリスト1316號(2006年)
29. 潮見佳男「講演録 著作権侵害における『間接侵害』の法理」コピライト卷47.557號(2007年)
(三)網路資料
1. 日本テレコムサービス協会「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著作権関係ガイドライン」,http://www.telesa.or.jp/consortium/provider/pdf/provider_031111_1.pdf ,查訪日期:2010/3/12。
2. 日本総務省「特定電気通信役務提供者の損害賠償責任の制限及び発信者情報の開示に関する法律-逐条解説-」,http://www.soumu.go.jp/main_sosiki/joho_tsusin/chikujyokaisetu.pdf,查訪日期:2010/4/8。
3. 財団法人マルチメディア振興センター「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に係る事業者対応及び係争事案等の動向調査報告書」,http://www.fmmc.or.jp/information/report/upfiles/55/054.pdf,查訪日期:20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