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騏
Wu, Jia-Qi
論文名稱: 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在社區責任之實踐
The Role in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useum
指導教授: 董旭英
Tung, Yuk-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大學博物館博物館教育社會教育社會責任
外文關鍵詞: University Museum, education of museum, social educ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學博物館為蘊含大學實踐社會教育、社會責任可能性之機構,其觀眾具有雙重性:校內人員、社會大眾。雖然國內目前對於大學博物館研究尚未蓬勃,但評估過去成功大學博物館的成效、在資料蒐羅的過程中看見成功大學博物館現有資源所含括的新可能,仍有其作為臺灣其他大學博物館的參照價值。
    整體的研究內容將以個案研究為主要架構,以現場觀察、半結構式訪談與公開之文本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所收集內容以開放編碼的方式貼近資料進行分析,以《獲利世代》一書中提供的商業模式討論博物館資源配置與創新的可能性,並就1970年代後博物館所提出的生態博物館、行動博物館、數位博物館三種目前已漸有博物館採納的發展模式,並回到社會教育、社區教育的脈絡中進行社會責任實踐的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
    一、 成大博物館仍主要以校內研究單位自居
    二、 對校外大眾扮演的教育角色無明確定位
    三、 若以現今所擁有的資源回應在地民眾。參考其他與社會教育、社區教育聯結的作法,已具有生態博物館、行動博物館、數位博物館的雛形,也具推動社區發展的潛力。

    The university museums are the agencies fulfilling social educ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aud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s are also have two possibilities, human in the university and social community.
    Although there was not so much research about the university museums in Taiwa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useum is Taiwanese first university museum. There are still many chance between other university museum.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case study, and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overseeing in museum, half-structured interviewing, and published text. And will be open-sourc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It will reveal how we could distribute the resources and innovate. The research would take ecological museum, acting museum and digital museum for advance to discus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useum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ontext.
    There are three main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1. National Chen Kung University Museum is as a researching agency in the university than as a social agency.
    2. The role to the community is not sure.
    3. There are some abilities to become ecological museum, acting museum and digital museum, which are filled of potentials to recall the locals.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何謂社會教育 6 第二節 社會教育在臺灣 8 第三節 社會教育中的博物館 13 第四節 目前與博物館觀覽相關之研究 15 第五節 博物館研究與社會教育角色的接合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1 第二節 資料收集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分析方法 38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討論 40 第一節 資料分析 40 第二節 成大博物館發展的可能性 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綜合結果 6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64 第三節 反思與對話 65 參考文獻 66 附錄 70

    山崎亮. (2015). 社區設計. 台北市: 臉譜出版.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Eds.). (2011). 社會教育概論. 臺北市: 師大書苑.
    王嵩山. (2012). 博物館蒐藏學. 台北市: 原點.
    王嵩山. (2015). 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 In 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 新北市: 遠足文化.
    司徒達賢. (1999).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 台北市: 天下文化.
    西也嘉章. (2016). 行動博物館──文化經濟的視野. (賴瑛瑛, Ed.). 臺北市: 時報問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野嘉章. (2016). 行動博物館. 台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林振春. (2011). 社會教育專論.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Eds.). 臺北市: 師大書苑.
    林詠能. (2009a). 博物館評鑑制度研究計畫專輯. 科技博物, 13.
    林詠能. 博物館評鑑制度計畫 (2009).
    林嘉琪. (2016). 大學博物館的比較研究 澳洲雪梨大學尼克遜博物館與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博物館學季刊, 30(1), 95–114.
    胡幼慧 (Ed.). (2008).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譽騰. (1996). 大學博物館的使命與功能. 博物館學季刊, (大學與博物館), 17–22.
    張譽騰. (2004). 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 博物館學季刊, 10, 7–18.
    連俐俐. (2010). 大美術館時代. 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郭開先. (2011). 博物館評鑑制度檢視與分析.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陳仲彥. (2011). 百年社會教育的發展與前瞻. In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Ed.), 百年來社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李建興教授七秩華誕專輯 (pp. 1–27). 臺北市: 師大書苑.
    陳政宏 (Ed.). (2017a).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年報第九期.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陳政宏 (Ed.). (2017b). 眾志成城──成大博物館十週年館慶特刊.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鈕文英. (2014).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臺北市: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黃美嘉. (2009). 另一種展示場域──從「藝術銀行」談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楊國賜. (2011). 我國社會教育的發展與貢獻. In 國家教育研究院 (Ed.), 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 (pp. 145–164). 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劉婉珍. (2004). 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 博物館學季刊, 17(4), 7–17.
    劉婉珍. (2011). 博物館觀眾研究. 台北市: 三民.
    蕭百興, 蔡傳輝, 孫春在, 顧忠華, 郭登聰, 林海清, …魏惠娟. (2000). 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 Eds.). 高雄市: 復文圖書出版社.
    Benjamin, W. (1998).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蕭詠盛, Ed.). 臺北市: 臺灣攝影.
    Carter, J. (1992). 博物館教育政策的擬定. 博物館學季刊,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
    John, B. (2010). 觀看的方式. 臺北市: 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Ostewalder, Al., &Pigneur, Y. (2012). 獲利世代. 臺北市: 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Pierre, B. (2016).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Tim Cresswell.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台北市: 群學.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4-09-05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