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合同 Lin, He-tong |
|---|---|
| 論文名稱: |
通勤災害職災認定困境的解決探索
--一個從國家機關政策扮演角色
的途徑研究 Resolution Exploration of the Difficulty of Definition of Commuter Accident in Occupational Accident ---A Research of the Policy Making Role of a National Organization |
| 指導教授: |
王慶瑜
Wang, Ching-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0 |
| 中文關鍵詞: | 通勤災害 、國家統合主義 、職業災害 |
| 外文關鍵詞: | Occupational Accident, Commuter Accid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水準提升,汽機車普及,道路面積有限,且大多數勞工又集中於尖峰時刻上、下班,故通勤途中發生意外事故自是無法避免。
通勤災害在現行法律救濟上並未明定,僅見於依據勞工保險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二項所訂之「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之規定,將通勤災害視為職業災害,可請領勞工保險之職業災害傷病給付,並得依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規定請求各種補助及津貼。惟通勤災害是否屬於勞基法第五十九條所規定之職業災害,須由雇主負起個別補償責任,抑或由經濟弱勢之勞工自行承擔風險,一直以來司法機關及學者理論未有一致的見解,勞、資雙方爭執不斷,導致雇主責任不明、勞工權益無法獲得明確保障。
是以,依我國現行法令與司法機關及學界紛歧的見解既無助於解決此一爭執。故本文乃從國家機關與社會團體(勞、資團體)在法制上之演進、互動關係,及我國勞動法制之延革與規範,來探討國家機關在政策制定中所扮演之角色與作為,究有無政策制定之主導能力,並參考德、日兩國通勤災害補償制度之特色,進而提出一套有效解決此一紛爭之補償制度,希能提供我國日後重新建構通勤災害救濟制度法制的參考。
As economy develops and citizen living standard improves, private automobiles and motorcycles become popular. Due to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public roads and concentrated use by commuters during peak traffic hours, commuter traffic accidents to and from work are therefore unavoidable.
Commuter accident is not specifically defined in existing laws and is regarded as occupational accident by Regulations of the Examination of Injuries and Diseases Resulting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Duties by the Insured Persons of the Labor Insurance Program” specified in Paragraph 2, Article 34 of the Labor Insurance Act, that commuter accident may be eligible for indemnity covered by injuries and diseases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 in laborer insurance and for subsidiaries and allowances of various kinds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 Labor Protection Law. However, no consistent opinion has been reached among the judicial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scholars that whether occupational accident stipulated in Article 59 of Labor Standards Act covers commuter accident ,and that such accident should be bore by employer solely or by the relatively economical weaker employee. This never-ending dispute has been going on, and employer’s responsibility is never clearly defined and laborer’s right is not explicitly protected.
Because the diverse opinions among existing law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do not help resolving such dispute at all, this Research intent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national policy-making organizations have the dominant capability in policy-making from evolution of,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groups (laborer’s group and employer’s group) in legality and history and scope of labor laws in our country, with reference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ter accident compensation systems in Germany and Japan, to propose a compensation system that may effectively resolve such disput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in the rebuilt and reconstruct of commuter accident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law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內政部編印:《內政叢書-社會行政篇》,(台北:1966年7月)。
2、內政部編印:《健全我國勞工行政機關組織之研究》,(台北:1987年3月)。
3、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國家機器,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1993年)。
4、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初版二刷,89年10月)。
5、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1992年)
6、李允傑:《政府與工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初版二刷,2003年4月)
7、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11月)。
8、林振賢:《新版勞動基準法釋論》,(作者自刊,初版,1994年6月)。
9、林振賢:《新版勞動基準法釋論---比較、理論、實際》,(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5月)。
10、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增訂7版,2001年8月)。
11、吳乃德:《集體行動的邏輯導言》,(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12、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南方出版社,1987年)。
13、吳育仁:《勞工政策講義》,(自版,2002年7月)。
14、周育仁、鄭又平:《政治經濟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初版三刷,2002年2月)。
15、周昉:《刑法總則》,(台北市:正志光出版社,2003年10月),p2-22。
16、周建序:《職業災害勞資權益勝經》,(台北市:三民書局,初版,2005年)。
17、許道然、劉見祥、蔡紹南:《福利與保險》,(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初版,2004年12月)。
18、陳恆鈞:《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7月)。
19、童興華:《勞基法第59條之研究—自勞工及其家屬生存權保障以觀》,私立東海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0、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1995年10月)。
21、黃越欽:《勞動法新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7月)。
22、黃劍青:《勞基法詳解》,(台北:三民書局,增訂三版,1993年4月)。
23、黃程貫:《勞動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再版二刷,2000年2月)。
24、張清滄:《勞動基準法實用》,(台南市:復文書局,修訂4版,1993年2月)。
25、彭懷恩:《政治學》,(台北縣:空中大學,初版,2004年8月)。
26、曾隆興:《修正民法債編總論》,(作者自刊,再版,2000年3月)。
27、勞動基準法暨附屬法規解釋令彙編【八九年一月版】。
28、勞工保險局編印:《業務專輯》,(台北:勞工保險局,2004年3月)。
29、張泰祥主編:《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台北: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1961年6月)。
30、楊通軒等人:《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台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5年5月)。
31、經建會:《中美貿易談判有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台北市:經建會,1987)。
32、鄭文義:《社會及工商團體研究論集》,(台北:內政部社會司,1987年5月)。
33、衛民、許繼峰:《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初版二刷,2001年8月)。
34、衛民:《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3年)。
35、簡文發:《服務工會二十年》,(台北:省總工會,1967年)。
(二)學位論文
1、王朝枝:《台灣工業團體特質與演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2、汪可威:《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利益?》,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3、李文賢:《我國過勞職業災害之法規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8 月。
4、林麗美:《通勤災害之認定-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中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5、林大鈞:《我國工會立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碩士論文,1975年6月。
6、施政:《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限制因素之研究---勞動基準法過程的分析》,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7、徐文堂:《國家在職業災害中之角色》,中興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8、郭坤誠:《台灣公營事業體制之政經分析》,台灣國立成工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9、劉文澤:《解嚴以來台灣政治發展與工會組織互動關係之研究---以體制外工會組織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歐燕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1、羅忠政:《職業災害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政大勞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三)論文、期刊
1、丁仁方:〈民主化對經濟組織的影響—威權統合主義的轉型〉,《台灣民主化回顧、研討與展望研討會》,(1995年6月)。
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發行:〈革命文獻〉,《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台北),第79輯(1979年6月)。
3、王惠玲:〈職業災害爭議與補償〉,《中興大學法律系勞工法規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7年4月)。
4、王惠玲:〈雇主應就通勤災害負擔職災補償責任嗎?(座談會)〉,《月旦法學》(台北),41期(1998年10月)。
5、王佳煌:〈東亞發展型國家:模範或特例?〉,《東亞季刊》,第28卷4期(1997)。
6、王惠玲:〈我國工會之法制與發展〉,《政策月刊》,第48期(1999年7月)。
7、王招仁:〈職災勞工保護新法上路〉,《管理雜誌》,第335期。
8、《民事法律專題研究(六)》,(台北),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第十四期(1989年8月) 。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譯印:〈通勤災害之認定〉,(1990年)。
10、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勞工的政治權力〉,《中山學術論叢》,第10期(1992年)。
11、林更盛:〈論職業災害—評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83號判決〉,《勞動法讀書會》,(台北)1998年5月。
12、李洙德:〈勞基法第五十九條釋疑-高等法院86年度第36號判決評釋〉,《勞動法裁判選輯(三)》,(台北),(2001年1月)。
13、邱駿彥:〈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台北),17期(1998年6月)。
14、高得潤:〈通勤災害之問題研究-以最近之行政解釋為中心〉,《東海法學研究》,11期(1996年12月)。
15、徐學陶:〈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之認定〉,《中國勞工》(台北),954期(1996年4月)。
16、徐正光:〈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台北:勞資關係協進會暨台灣大學),(1987年)。
17、徐振國:〈民間工商業公會與台灣政經體制的轉型2〉,《國科會專題計劃研究成果報告》,(1997)。
18、陳建文:〈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害準則第18條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台北),10期(2002年1月)。
19、陳雲中:〈我國現行社會保險建立職業災害賠償保險制之研究〉。
20、張冠雄:〈臺灣工會組織的檢討〉,《中國勞工半月刊》(台北:中國勞工出版社),第7期(1951年)。
21、張茂桂:〈八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風潮與政治轉化〉,《國家政策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台北),(1989年)。
22、湯蘭瑞:〈美國貿易保護對於我國勞工權益批評之檢討〉,《勞工之友》(台北),第441期(1987年)。
23、趙守博:〈中國國民黨之勞工政策與勞工工作〉,《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卷第4期(1987年)。
24、楊通軒:〈當事人違法或過失時職業災害補償之探討-最高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1472號民事判決評釋〉,《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1998年2月。
25、董泰琪:〈雇主應就通勤災害負擔職災補償責任嗎?(座談會)〉,《月旦法學》(台北),41期(1998年10月)。
26、鄭為元:〈台灣的勞資爭議與勞動基準法立法過程的研究〉,《中國社會學刊》(台北),第9期(1985年)。
27、謝秋和:〈體制外勞工組織的興起、角色及功能之研究〉,《勞工研究》,(1997年10月),p22~44。
28、劉昆祥著:《勞工行政問題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3版,1982年4月)。
29、魏朝光:〈勞工職業災害補償〉,《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台北)1992年11月。
(四)翻譯書籍
1、Caporaso ,李翰(譯):《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
2、Dunleavy,Patrick&O’ leary,Brendan,羅慎平譯:《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3、Kenedy,Paul,姚學文(節譯):《美國國力的衰退》,(海峽雜誌第六期,1987)。
4、陳修敏(譯):(日本通勤災害保護制度),《勞工研究》(台北),74期(1984年1月)。
(五)報紙與網頁資料
1、《聯合報》(台北市),2005年4月25日,A6版。
2、《聯合報》(台北市),2006年5月1日,A6版。
2、國際勞工組織網站: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recdisp2.htm(瀏覽日期:94年10月1日) 。
3、國際勞工組織網站: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convdisp2.htm(瀏覽日期:94年10月1日) 。
(六) 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2985號判決。
2、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479號判決。
3、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1580號判決。
4、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3218號判決。
5、最高法院87年台上字第1253號判決。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1、Carnoy,Martin.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1984).
2、Cawson.A.,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
3、Ham,C. and M,Hill.,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tate(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4、Held,D.,Model of Democracy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yman, Richard.,Industrial Relation:A Marxist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1975).
6、Jessop,Bob,State Theory: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New York:Oxford,1990).
7、Latham,Earl,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A Study in Basing Point Legislation.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1952).
8、Miliband,Ralph.,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London:Winfield and Nicholson,1969).
9、Offe,Claus.,The Attribution of Public Sectors to Interests in Western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0、O'Donnell,Guillermo,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Berkeley,CA:Institute of Internation Studies,1973).
11、Roskin,Michael G. et al.,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ternation,Inc.,1991).
12、Skocpol,Theda,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Russia,and China.(New York: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9).
13、Schmitter, P.C. and G. Lembruch (eds),Trends toward Corporatism Intermedi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1979年)
14、SE-IL PARK,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Industrial Relations: The Case of Korea,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California:SAGE ,1994年).
15、Schmitter, P.C. and G. Lembruch (eds),Trends toward Corporatism Intermedi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1979年)
16、Truman,David B.,The Governmental Process: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New York:Knopt,1951).
17、Williamson,Peter J.,Coroiratism in Perspective: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oporatist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9).
(二)論文、期刊
1、Huitt,Ralph,“The Congressional Committee:A Case Stud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48,(1954).
2、Hyman, Richard.,“Theory in Industrial Relation:Toward a Materialist Analysis,”in Work and Inequality:Ideology and Control in the Capitalist Labor Process (South Melbourne,Australia:Macmillan),vol. 2. ed. Paul Boreham and Geoff Dow, (1980)
3、ILO,“Role of Employers’organisations in Asia Countries,Geneva,”ILO 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s Series,No.39(1971).
4、Marx, Karl.,“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in The Marx-Engels Reader.2nd ed. Ed. Robert Tucker(London),(1978).
5、Panitch,L.,“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sm in Liberal Democracy,”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10,No.4. (1980)
6、Schmitter,P.C.,“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Review of Politics,Vol.36,(1974).
7、Skocpol,Theda.,“Briing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in Briinging the State Back In,ed. Peter B. Evans,Dietrich Rueschemeyer,and Theda Skocp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