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盈瑩
Ho, Ying-Ying
論文名稱: 試論朱熹的讀書方法
A study of Zhu Xi's reading method
指導教授: 劉靜貞
Liu, Ching-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朱熹讀書方法《四書》「成聖」
外文關鍵詞: Zhu Xi, reading method, Four Books (Sishu), way of the sage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曾在寄予呂祖謙的一封書信中,表示了對《精騎》這本書的不滿,認為該書的內容是隨意地摘取眾多文本的論點,在沒有前後文的連貫之下,會使讀者斷章取義,誤解真正的道理。為了瞭解朱熹反對的理由,本文從朱熹所主張的讀書方法入手,藉由梳理朱熹「閱讀」的相關記錄,討論朱熹如何將「閱讀」視為一種手段,在書籍中尋索「聖人之言」,追求「成聖」之道。
    第一部分討論「閱讀」作為一種行動,是如何產生與被朱熹所實踐,即朱熹所接收與擁有的資源如何使其能夠成立「閱讀」這項行為。透過整理朱熹從學的經歷,了解他曾師事過的長者們,對朱熹在閱讀方法上的教導,與物質上──書籍的提供。而在朱熹獲得這些供以閱讀的條件後,又是如何利用並加上自己的詮釋,再傳遞給其他讀者,例如他的學生。因此,第二部分討論朱熹進行「閱讀」後,對「閱讀」的見解──尤其是「讀書方法」的討論,以《四書》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朱子語類》──朱熹門人對於其語錄的編撰與整理,思考朱熹認為可確保正確獲取知識的「閱讀」方式。如在順序上,當透過閱讀《大學》了解學習的架構,《論語》與《孟子》則為架構添加內容,並以此作為閱讀《中庸》的基礎,再進階學習閱讀其他書籍。由於文本內容性質的不同,朱熹發展了對應的閱讀策略。最後,從《朱子語類》中的記錄者──朱熹的門人──朱熹讀書方法的實踐者出發,討論朱熹讀書方法的具體實踐過程,與這些實踐者可能面臨到的科舉與其相互衝突的情況,以及朱熹在堅定自身「為己之學」立場上的行事作為。

    Zhu Xi, The famous Neo-Confucianism scholar of the Southern Song, thought “reading” as a way to seek “words of sages” in books. The “words of sages” represented “Li” (理),it meant the behavior of people should act. Through reading the Confucian Classics, reader could pursue the way of sag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ading methods about “Four Books” (四書) advocated by Zhu Xi.
    According to “Selections from the Classified Conversations of Zhu Xi“(朱子語類) , the recording of conversations between Zhu Xi and his students, “Four Books” should be studied in sequence. Besides sequence, Zhu Xi’s reading methods also emphasized that readers had to highly concentrate on read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reader’s attitude of mind. A successful reader had to make great effort at reading, if readers seem anxious, they will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correct conten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讀書的目的:宋人的教育理念與實踐……………3   第三節 讀書的主體:宋代士人的價值觀與抱負…………7   第四節 讀書的方法:朱熹的「道」與「學」……………11   第五節 研究取徑與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閱讀行為的產生:朱熹的學習條件與經驗……………16   第一節 指導者與書籍的取得………………………………17     (一)父親朱松…………………………………………17     (二)劉子翬……………………………………………22     (三)李侗………………………………………………27   第二節 朱熹自身的閱讀經驗與沿續………………………31   第三節 餘論:成為能夠提供資源與條件的一方…………39 第三章 閱讀的方法:以《四書》為例…………………………41   第一節 《大學》──「古人為學之大方」………………44   第二節 《論語》與《孟子》………………………………49     (一)《論語》──「逐文逐意各是一義」…………50     (二)《孟子》──「首尾通貫,熟讀文義自見」…53 第三節 《中庸》──「說下學處少,說上達處多」……57   第四節 餘論:學習與實踐「聖人之道」…………………61 第四章 朱熹讀書方法的實踐者…………………………………64   第一節 朱熹讀書法吸引的對象……………………………65   第二節 科舉與讀書…………………………………………71 第五章 結論………………………………………………………79 參考文獻……………………………………………………………83

    一、古籍
    (梁)劉勰,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
    (唐)孫思邈,《銀海精微》,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4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宋)黎靖德編,鄭明等校點,《朱子語類》,收入(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14-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曹美秀校,《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宋)李侗,《李延平集》,《叢書集成初編》,第204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正誼堂全書本排印。
    (宋)尹焞,《和靖集》,《叢書集成初編》,第2369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正誼堂全書本排印。
    (宋)朱松,《韋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照相縮印。
    (宋)劉子翬,《屏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照相縮印。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佚名,《南宋館閣續錄》,收入《宋代傳記資料叢刊》,第43冊,據清光緒中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鑒》,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吕祖謙撰,黃靈庚、吳戰壘主編《東萊别集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宋)黃榦,《勉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6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陳師文編;(日)橘親顯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36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據清雍正十年日本官刻正影印。
    (金)張元素,《醫學啓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5-13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
    (清)永瑢等撰;王雲五續修,《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二、近人專書
    田浩(Hoyt C.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包弼德(Peter K.Bol),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吾妻重二,《朱子學的新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社,1980。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1。
    吾妻重二,《朱子學的新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_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佐野公治,《《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2014。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束景南,《朱子大傳:多維文化視野中的朱熹》,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96。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黃寬重,《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賈志揚(John W.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
    賈德訥(Daniel K. Gardner),楊惠君譯,《朱熹與《大學》:新儒學對儒家經典之反思》,臺北:萬卷樓,2015。
    錢穆,《朱子新學案(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戴聯斌,《從書籍史到閱讀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魏希德(Hilde de Weerdt),胡永光譯,《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折衝導》,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Patrice Bonnewitz,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Pierre Bourdieu,陳逸淳譯,《所述之言 : 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
    三、論文
    朱瑞熙,〈朱熹對時文──八股文雛形的批判〉,《朱熹教育和中國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頁36-46。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國研究集刊》,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213-254。
    李平,〈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養生與宋明諸儒的讀書治學活動〉,《孔子研究》,第3期(總65期),山東:中國孔子基金會,2001,頁113-116。
    李弘祺,〈導論:英文有關中國教育史研究概述〉,李弘祺編,《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評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1-55。9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頁95-127。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頁129-164。
    余英時,〈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收入田浩主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257-284。
    吳展良〈實踐與知識──朱熹的早期學術取向析論〉,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57-104。
    林素芬,〈司馬光易學思想蠡測〉,《東華人文學報》,第13號,花蓮:東華大學人文社科學學院,2008,頁75-105。
    屈萬里,〈宋人疑經的風氣〉,收入《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社,頁237-244。
    章權才,〈宋代退五經尊四書的過程與本質〉,《學術研究》,第2期(總165期),廣東: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1996,頁63-67。
    廖咸惠,〈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卷4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2009,頁1-58。
    劉 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書初探〉,《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頁57-90。
    劉祥光,〈科舉與地方發展:宋元明教育與科舉研究的方法與成果〉,高明士編,《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03-140。
    謝海濤編譯,〈艾爾曼論中華帝國晚期科舉的三重屬性——政治、社會和文化再生產〉,《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寧夏,北方民族大學,2010,頁90-96。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