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意裁 Xu, Yi-Cai |
|---|---|
| 論文名稱: |
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 |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Chen, Wa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1 |
| 中文關鍵詞: | 大眾小說 、1930年代 、日治時期 、徐坤泉 |
| 外文關鍵詞: | the popular novels, 1930s,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Kun-Quan Xu |
| 相關次數: | 點閱:68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受到廣大讀者歡迎的小說家徐坤泉的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嘗試藉由其作品的分析及其內涵意識的討論,來挖掘1930年代小說的另一個面貌,並試圖了解小說產生的社會背景以及小說反映的社會——一個現代化社會的出現,除了昂揚的左翼思想外,徐坤泉的小說所呈現的獨特性以及其在女性意識所採取的位置及觀點。
我想先介紹一下徐坤泉的生平,了解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所參與的文學活動。在現代化運動後,資本主義的興起,在小說的背景中呈現出物質化的空間,不只是實際的空間—都市的出現,還有抽象空間的傳播媒體出現,以及整個社會上瀰漫的物質、金錢、新舊交雜的觀點。身處1930年代的左翼社會中,徐坤泉的觀看角度為何?對「現代化」的觀察為何?此外,小說有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其對知識份子形象的書寫,包括留學生、記者,都在小說中被設定為負面的人物形象而有諸多批判,資本社會的成熟使得徐坤泉注意到社會內部的問題。
從女性意識、女性形象方面著手。徐坤泉在小說中,一方面批判傳統婚姻制度,一方面批評新思潮的自由戀愛觀,建立一種他自己所接受的婚姻戀愛觀。不過,從小說中,我觀察到他所書寫的女性,確實有極為凸出的形象。所以從三個角度來討論,積極勇敢的女性、有智慧謀略的女性、反叛父權的女性。從這裡可以觀察到徐坤泉自己本身的「交混」,一方面他所建立的是似乎是更為穩固的傳統思想,例如貞操觀的堅定,但是,另一方面,從他所書寫的內容或女性角色身上,又可以看到,十分突出的女性意識。
希望透過文本、史料的重新耙梳建構出徐坤泉完整的文學樣貌,仔細分辨其作品中的歧義。
none
參考書目
一、 報刊雜誌
《台灣》,《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社刊行,《台灣青年》,蔡培火編輯,東京台灣雜誌刊行,(1920~1922)。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刊行,昭和五年至昭和十年(1930~1935)。今據版本為成文出版社印行。
《南音》,南音半月刊刊行,昭和七年一月至九月(1932)。
《福爾摩沙》,台灣藝術研究會刊行,昭和八年至九年(1933~1934)。
《先發部隊》、《第一線》,台灣文藝協會刊行,昭和九年至十年(1934~1935)。
《台灣文藝》,台灣文藝聯盟刊行,昭和九年至十一年(1934~1936)。
《人人》,人人雜誌發行所刊行,大正十四年(1935)。
《台灣新文學》,台灣新文學社刊行,昭和十年至十一年(1935~1936)。
《風月報》,風月俱樂部刊行,昭和十二年至昭和十七年(1937~1942)。
《華麗島》,台灣詩人協會刊行,昭和十四年(1939)。
《文藝台灣》,台灣文藝家協會刊行,昭和十五年至十八年(1940~1943)。
《民俗台灣》,東都書籍台北支店發行,昭和十六年至昭和二十年(1941~1945)。《台灣文學》,啟文社刊行,昭和十六年至十八年(1941~1943)。
今據中譯版為林川夫編譯《民俗台灣》(共七冊),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
《台灣文藝》,台灣文學奉公會,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1944~1945)。
二、 書籍
林煇焜,《命運難違》,1933年4月;陳霓譯,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2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靈肉之道》,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暗礁》,台灣新民報社,1937年4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黎明之歌》,南方雜誌社,1942年6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大地之春》,南方雜誌社,1942年9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漫沙,《韭菜花》,興南新聞社,1943年10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徐坤泉,《新孟母》,《風月報》連載未完成,1937年10月16日(昭和12年)。
徐坤泉,《中國藝人阮玲玉哀史》,《風月報》,1938年(昭和13年)11月5日。
徐坤泉,〈台灣早期文學史話〉,《文獻專刊》,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51.11。
徐坤泉,〈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乾、嘉時期之前部分〉,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52。
徐坤泉,〈牛〉,《豐年》,1953。
張恆豪主編,《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張恆豪主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范麗卿,《天送埤之春》,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年10月。
楊千鶴,《人生的三稜鏡》,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
呂赫若,《呂赫若小說全集》,林至潔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集1〔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辜顏碧霞,《流》,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年。
吳漫沙,《追昔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
三、論文
1.一般論文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第一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4月。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1976年。
林衡道(馮作民譯),《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青文出版社,1978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1980年9月。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眾文圖書,1980年12月。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遠景出版社,1981年2月。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聯經出版,1981年11月。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遠景出版社,1983年4月。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帕米爾書店,1985年8月。
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初版,1987年4月五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帕米爾書店,1987年5月。
陳國祥、祝萍,《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稻鄉出版社,1988年10月。
宋明順,《大眾社會理論--現代社會的結構分析》,師大書苑,1988年12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自立報系出版,1990年3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3月。
柯瑞明,《台灣風月》,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
劉登翰編,《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謝昕、羊列容、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文津出版,1992年3月。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自立晚報出版,1992年6月。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5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1993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揚智出版社,1993年5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莊淑芝,《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8月。
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5年9月。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楊威理,《雙鄉記》,陳映真譯,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年。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顧燕翎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彭小妍編,《認同、情慾與語言──台灣現代文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
黃昭堂(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張勝彥等編著,《台灣開發史》,空中大學出版,1996年1月。
陳俐甫,《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之研究》,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7月。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台灣省台灣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巨流出版,1997年8月。
黃武達,《日治時代台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台灣都市史研究室,1997年8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河原功,《台灣新文學運動展開》,研文出版,1997年1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8年。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2月。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年6月。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玉山社,1998年9月。
淡江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年。
Beauvoir, Simone de(西蒙‧波娃),《第二性》,陶鐵柱譯,台北,貓頭鷹出版,1999年。
陳昭瑛,《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Ziauddin Sardar文字作者,Borin Van Loon漫畫作者(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
中島利郎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12月25日。
2.學位論文
賴秀峰,《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吳春成,《日據下台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台灣民報 (1920--1927)個案研究》,中山中山學術研究所,1986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王昭文,《日治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學」及「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琪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柳書琴,1994,《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95年5月。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
井手勇,《決戰時其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陳惠雯,《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艷紅,《領台時代的台灣文化與日本;以《民俗台灣》為中心》,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楊克隆,《台灣流行歌曲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6月。
蔡玫姿,《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清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台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林嘉芸,《日治體制下台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臺灣》為探討主題》,文大日本研究所,2000年。
陳雅惠,《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童年經驗》,清大中文所碩論,2000年6月。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班,2000年7月。
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選》為中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1年5月。
邱雅芳,《聖女與聖戰--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淡大中文系,2001年。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文學所,2001年。
3.單篇論文
陳鏡波,〈軟派文學與拙作〉,《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54年12月。
曹介逸,〈日據時期台北的文藝雜誌〉,《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20日。王詩琅,〈徐坤泉先生去世〉,《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20日。 吳漫沙:〈沈痛的回憶〉,《台灣文藝》革新號24期,1982年10月。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總序〉,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王莫愁,〈徬徨的台灣文學〉,《文學界》第9集,1984年2月。
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台灣鄉土作家論文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刊於《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的文學雜誌〉,《文訊》第27期,1986年12月。
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
張良澤,〈徐坤泉(阿Q之弟)作品目錄〉,《台灣學術研究會誌》2期,1987年。
顏純鈞,〈文學的世俗化傾向〉,《文學評論》雙月刊,第3期,1989年。
松永正義作,葉笛譯,〈關於鄉土文學論戰(1930-32年)〉,《台灣學術研究會誌》4期,1989年2月。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嘮叨〉,《台灣文學的悲情》,派色出版社,1990年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的展望〉,《台灣文學的悲情》頁97~100,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的抗議精神〉,《台灣文學的悲情》頁101~104,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1月。
葉石濤,〈台灣的寫實主義文學〉,《台灣文學的悲情》頁137~9,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1月。
彭瑞金,〈肅殺政治氣候鍾然亮的台灣香火—戰後二十年間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收入《現代學術研究專刊ⅤⅠ》,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5月。
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7卷11期,總83號,1991年9月。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第46期,1991年11月。
河原功作,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文學台灣》1~3期,1991年12月~1992年6月。
河原功著,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台灣的文學運動〉(下),《文學台灣》第三期,高雄:文學雜誌社,1992年6月。
楊雅慧,〈日據末期的台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台灣風物》,第43卷第2期,1993年。
魏愛蓮(Widmer Ellen),〈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劉裘蒂譯,《中外文學》,第22卷6期,頁55~75,1993年11月。
史書美,〈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95期,頁108~127,1994.3.1。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台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從皇民化運動到台灣國家主義〉,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會議」,新竹:清華大學,1994年11月25-27日。
許雪姬,<評介《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 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新女性>,《婦女研究通訊》第32期,1994年。
劉捷,〈台灣文學鳥瞰〉,收入於劉捷《台灣文化展望》,林曙光譯註,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
楊千鶴,〈我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文學台灣》,第十五期,1995年4月。
李瑞騰,〈後期文季研究—文學媒體編輯觀點之考察〉,《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6月。
沈乃慧,〈日據時代台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上)(下),《文學台灣》,第15、16期,1995年7月、10月。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3期,1995年。
周蕾,〈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的一種解讀〉,《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年。
楊翠,〈海的女兒「烏雞母」──革命女鬥士葉陶〉,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頁36~49,台北:玉山社,1995年。
津留信代(陳千武譯),<張文環作品裡的女性觀(上)(下)>,《文學臺灣》第13、14期,1995年。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收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呂興昌編訂《水蔭萍作品集》頁307~336。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
楊千鶴,〈呂赫若及其日文小說之剖析〉,發表於「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與社會」,1996年4月20、21日。
劉毓秀,〈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從佛洛依德到依蕊格萊〉。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學派》頁141~178,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9月。
林至潔,〈悲哀的浪漫主義者─龍瑛宗的另一個面貌〉,《聯合文學》十二卷十二期,頁118~121,1996年10月。
下村作次郎,〈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一九三七年漢文禁止與「南島文藝欄」〉,《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楊千鶴,〈給葉石濤先生的一封公開信〉,《文學台灣》,第二十二期,1997年4月。
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台灣新文學》第7期,頁296~307,1997年4月。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份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台灣》23期,頁87~102,1997年7月。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台灣報紙副刊—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陳秀喜,〈陳秀喜自傳〉,陳秀喜、李魁賢合編,《陳秀喜全集八──資料集》,頁3~8,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7年。
林芳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自由、理性與平等的追求〉,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3~25,台北:女書出版,1997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頁29~60,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林淇瀁,〈「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收入於《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卷6期,1998年11月。
劉毓秀,〈肉身中的女性再現〉,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頁215~238,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許慧琦,<臺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
林芳玫,〈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年2月。
黃得時,〈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葉石濤翻譯,收於《台灣文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2月。
王昶雄,〈序「流」──貼心之作,其流淙淨〉,見辜顏碧霞《流》,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年4月。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張淑卿,<近年來台灣地區「台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七章 皇民運動下的四○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
劉紀蕙,〈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見《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5月,頁190~223。
劉紀蕙,〈銀鈴會與林亨泰的日本超現實淵源與知性美學〉。《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5月,頁224~259。
劉紀蕙,〈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台灣五十年代現代詩「橫的移植」〉,《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5月,頁260~295。
劉紀蕙,〈前衛的推離與淨化運動: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以及其被遮蓋的境遇〉,見《書寫台灣:後殖民、後現代與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頁141~167。
洪郁如,〈日本統治初期士紳階層女性觀之轉變〉,《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55~281,台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陳昭如,〈日本時代台灣女性離婚權的形成──權利、性別與殖民主義〉,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王慧芬合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頁210~253,台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懶雲,〈希望我們的喇叭手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林瑞明主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許俊雅,〈《花開時節》導讀〉,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頁94~99,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錄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6月。
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0月19日。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靜宜大學中文系第27次學術論文研討會,2002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