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永筑
Liu, Yung-Chu
論文名稱: 國風南渡-臺灣戰後「中國風」歌曲之研究 (1945-1960)
Research on Chinese style songs in Taiwan (1945-1960)
指導教授: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1
中文關鍵詞: 中國風歌曲藝術歌曲五聲音階古典詩詞現代文學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style, song, art song, pentatonic scale, classical poetry, modern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臺灣戰後的「中國風」歌曲創作,並且溯源自中國二十世紀初以來的新式歌曲發展脈絡談起,而後此一歌曲創作脈絡被戰後(1945年後)的臺灣所繼承,由於此一歌曲創作脈絡承襲自中國大陸,台灣位處中國東南方,故命其題為「國風南渡」。
    緒論先就研究動機、目前相關議題研究及研究資源概況進行瀏覽,並針對本文研究的對象、時間斷限、分析架構、相關語彙及臺灣戰前的歌曲創作進行前提性的釐清。第一章新式歌曲的淵源,主要談的是中國新式歌曲的發展脈絡,將1945年以前中國新式歌曲分為三個時期:清末民初學堂樂歌(1904-1919)、民國初年的藝術歌曲(1920-1930)、抗戰歌詠時期(1931-1945)。第二章台灣戰後的歌曲活動與史料,耙梳了台灣戰後至1960年以前報刊、音樂刊物等史料,建構臺灣戰後至1960年以前台灣的歌曲活動與創作樣貌。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就戰後歌曲中的「中國風」調式與歌詞進行曲式、調式、歌詞屬性的分析,並為「中國風」歌曲的創作進行分類架構。調式部份有使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及中西調式混用進行寫作;歌詞部份有使用古典詩詞為歌詞、新創作但風格模仿古典詩詞語法的古韻新詞,以及現代文學。
    本論文發現台灣戰後截至1960年的歌曲創作風格為「在傳統與現代的音樂與文學養分中取得創作的材料,試圖建立中國傳統音樂養分為材料、西方音樂理論規範為形式的現代『中國風』典範。

    Research on Chinese style songs in Taiwan (1945-1960)

    Yung-Chu Liu
    Chong-Ray Hsiao
    History Department, Cheng Kung University

    SUMMARY
    This essay studies the composition of songs with Chinese styl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also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songs with new styles in China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onward. This style of composition was inherited by postwar Taiwan (after 1945). This essay is entitled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National Style for two reasons. First, Taiwan is located to the southeast to China. Second, this compositional style is inherited from mainland China.

    Keywords: chinese style, song, art song. pentatonic scale, classical poetry, modern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motivation, extant research on relevant issues, and research resources.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a clarification for premises regarding the participants, time stamps,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relevant terms in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of songs in prewar Taiwan.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text and origin of songs with new styles, with a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songs with new style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songs with new styles in China prior to 1945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eriods: school song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1904–1919), art song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1920–1930), and patriotic song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1931–1945).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ongs, activiti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postwar Taiwan. This chapter synthesizes historical materials including newspaper, magazines, and musical journals from the postwar period to 1960 in Taiwan to depict the status of songs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from the postwar war period to the 1960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nalyze the music forms, modes, and lyrical features of the postwar songs with Chinese styles and categoriz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stwar songs with Chinese styles. In terms of modes, some of these songs were composed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entatonic scales and written by using a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European modes. In terms of lyrics, some songs referenced classical poetry; nevertheless, such songs were innovative creations, whose style resembled the grammar and lexis of classical poetry as well a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the musical forms that have emerged recently are in actuality from the West. Songs written in this type of musical notation can be referred to as new-style songs. The folk songs were passed down orally; this makes the new songs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Operatic passages sung in traditional music or in music void of precise musical notations. The newfangled form of music actually started to emerge as early as school song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is style began appearing in pieces combining both literature and music. Bolstered by the addition of piano, it went on to be recognized in the world over as art music. In 1931, the Mukden Incident in then Manchuria (the area now known as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growing anti-Japanese sentiment that had begun growing in China gave rise to the concept of “songs of national salvation” in musical composition, known as “Anti-Japan Era Music.” Shortly after the victory in the Anti-Japan war in 1945, the outbreak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saw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elocate to Taiwan, breaking of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for a 38-year period. Since then, post-1945 musical works have split into two spheres of influence—Taiwan and China.

    MATERIALS, METHODS AND DISCUSSION
    Before getting into the “Chinese-style music” that existed before the war in Taiwan, it was necessary to perform a full retrospective of the overall musical stylings and music-related historical data prior to the war in Taiwan. Music content of the 1950s from news and magazines, and the articles about the current events in the Taiwanese music world from newspapers of the time were extrapolated and plac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military-related musical works. The second category is school concerts. The third category is individual and folk group concerts. The other part is of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namely, what type of music and songs came out of Taiwan. The music publications of the day, Music Monthly, New Folk Selections, and Rhythmic Selections were studied, along with some of the songs from musical collections released by the musicians of the day that were not published in any of the aforementioned journals.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songs writt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entatonic scales. The lyrics of these songs comprised classical poetry, classical-sounding language, and modern literature, but they all express their musical stylings throug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entatonic musical syntax. Further, we explored the creative ideas of the time for this research. In the musical works of the day, there were those that simply us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ntatonic scale with no western influence, whereas others used the pentatonic scale and western major and minor scales in different phrases to create music tinged with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influences.
    The remaining songs did not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ale at all but used Western major and minor scales entirely in the musical composition. However, as the lyrics were taken from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r were newly written lyrics steeped in a rich, classical sound, the newly written, classical-sounding rhymes have all the charm of classical poetry, all while imparting the overall feel of the “Chinese” musical style.

    RESULTS
    This essay finds that from the postwar period to the 1960s, 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musical composition was nourished throug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inese music as well as through literature. Moreover, material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the standards of European music theory formed a framework for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model of Chinese styles.

    目錄 緒 論 2 一、研究動機 2 二、相關研究與資源 4 三、問題討論 11 第一章 新式歌曲的淵源 23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學堂樂歌時期(1904-1919) 24 第二節 民國初年的藝術歌曲(1920-1930) 30 第三節 抗戰歌詠時期(1931-1945) 51 第二章 臺灣戰後的歌曲活動與史料 69 第一節 黨政軍及其相關音樂活動 70 第二節 學校及民間音樂會 80 第三節 戰後的歌曲史料 88 第三章 戰後歌曲中的「中國風」調式 135 第一節 純粹中國傳統調式 135 第二節 中西調式混用 173 第四章 戰後歌曲中的「中國風」歌詞 181 第一節 以古典詩詞譜曲 181 第二節 古韻新詞 192 結 論 204 參考文獻 207 附錄一:臺灣戰後創作「中國風」歌曲譜例彙編目錄 214 附錄二:臺灣戰後歌曲樂譜總目錄(1945-1960) 337

    一、史料

    (一)報刊
    《中央日報》1949-1980。
    《聯合報》1953-1980。
    《電視週刊》,第1~150期臺北:臺灣電視公司,1962-1965。
    李永剛等主編,《音樂月刊》第1~13期,臺中:朱冠一發行,1951-1952。
    臺灣省教育會音樂教育協會編,《新選歌謠》,第1~99期,臺灣省教育會,1952-1960。

    (二)雜誌文章
    何志浩,〈我所認識的黃友棣〉,《自由談》第23期第12卷,1972.12,頁10-14。
    何志浩,〈當代大音樂家黃友棣先生〉,《中國與日本》,第149期,1973.03,頁33-42。
    何高億,〈評介黃友棣教授的音樂理論及其新著〉,《中國一周》第972期,1968.12,頁17-19。
    李永剛,〈倉前山上弦歌聲:抗戰勝利後的國立福建音專〉,《音樂與音響》,第99期,1981.09-10,頁54-62。
    李永剛,〈音樂藝術與音樂教育〉,《教育與文化》,第409期,1973.11,頁4-5。
    李永剛,〈中國調式論〉,《復興崗學報》,第5期,1968.12,頁141-156。
    李抱忱,〈祖國樂教的呼聲〉,《中外雜誌》,第8期第2卷,1970.08,頁51-56。
    李抱忱,〈祖國的召喚:第四屆返國沿途音樂見聞〉,《中外雜誌》第7期第1卷,1970.01,頁6-17。
    李抱忱,〈中國合唱發展史〉,《中央月刊》,第9期第1卷,1976.10,頁58-62。
    李抱忱,〈中國音樂幾個顯著的特色〉,《中央月刊》,第9期第5卷,1977.03,頁52-54。
    李抱忱,〈中國音樂發展的路向〉,《海外文摘》第222期,1972.10,頁13-15。
    李抱忱,〈千人大合唱鼓舞抗戰魂〉,《綜合月刊》,第79期,1975.06,頁68-77。
    李抱忱,〈復國樂教〉,《中國一周》第408期,1958.02,頁2-4。
    李抱忱,〈發展音樂與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1,1969.11,頁 31。
    李抱忱,〈我所知道的趙元任博士〉,《文星》第3期3卷,1959.01,頁15-16。
    李抱忱,〈北平教音樂六年的回憶〉,《傳記文學》第7期6卷,1965.12,頁46-52。
    李抱忱,〈抗戰期間從事音樂的回憶〉,《傳記文學》第9期2卷,1966.08,頁17-22。
    李炳雄、晨曦撰文/抄譜,〈一曲中秋思故鄉:近代中國音樂大師黃友棣〉,《國魂》第454期,1983.09,頁8。
    李義雄,〈論「藝術歌曲」與「流行歌曲」之分野〉,《音樂教育》第2期2卷,1969.02,頁46-48。
    趙琴,〈音樂家李抱忱〉,《海外文摘》,第 301期,1976.02,頁1-33。
    趙琴,〈從中國藝術歌曲之夜談起〉,《中央月刊》第5期11卷,1973.09,頁175-177。
    趙琴,〈李抱忱博士行述〉,《中國語文》第44期6卷,1979.06,頁 6-10。
    趙琴,〈「學堂樂歌」的緣起與發展〉,《美育》第104期,1999.02,頁1-12。
    趙琴,〈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原則與特質〉,《音樂月刊》第 179期,1997.08,頁107-109。
    趙琴,〈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趙元任對聲樂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原則與特質〉,《音樂月刊》第180期,1997.09,頁108-111。
    趙琴,〈青主寫了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音樂月刊》第191期,1998.08,頁60-62。
    趙琴,〈記四屆中國藝術歌曲之夜〉,《音樂與音響》第13期,1974.07,頁89-92。
    趙琴,〈中廣七十專題─中廣為「音樂台灣」紮下的根:記音樂風「每月新歌」與「中國藝術歌曲之夜」的音潮與樂浪〉,《廣播月刊》第196期,1998.07,頁 44-47。
    趙琴,〈走過台灣古典音樂廣播的黃金歲月〉,《關渡音樂學刊》第10期,2009.05,頁 23-48。

    (三)文集
    史惟亮,《論民歌》,臺北:幼獅,1967。
    史惟亮,《論音樂形式》,臺北:幼獅,1967。
    史惟亮,《音樂向歷史求證》,臺北:臺灣中華,1974。
    黃友棣,《音樂創作散記》,臺北:三民,1974。
    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臺北:樂友,1975。
    黃友棣,《音樂與人生 : 音樂生活散記》,臺北:東大,1975。
    劉德義,《中國音樂文化之回顧:風雅十二詩譜研析》臺北:中央合唱團,1982。
    蕭而化 編,《現代音樂》,臺北:中華文化,1953。
    蕭而化,《音樂欣賞講話》,臺北:大中,1958。

    (四)樂譜
    康謳,《作品創作集》,台北:康謳,1966。
    張錦鴻等 編選,《復興歌曲選》,臺北:復興,1954。
    陳黎 編,《共鳴的回憶-郭子究合唱曲集》,花蓮文化中心,1996。
    梁榮嶺編,《中國藝術歌百曲集》,臺北:天同,1986。
    黃友棣,《藝術新歌》,臺北:天同,1969。
    黃友棣,《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臺北:正中,1970。
    黃友棣編校,《中國藝術名曲》,臺北:五洲,1971。
    蕭而化,《蕭而化歌曲六首》,臺北:樂人,1958。
    蕭而化 編,《中國民謠合唱集》,臺北:臺灣開明,1967。
    蕭而化 編,《樂府新詞選》,臺北:臺灣開明,1969。
    鍾梅音,《黃友棣藝術歌曲選》,臺北:大中國,1969。

    二、專書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王潔,《黃友棣傳統詩詞歌樂作品創作風格研究》,臺南:漢家出版社,2013。
    汪其楣,《歌未央:千曲詞人慎芝的故事》,臺北:遠流,2007。
    沈冬主編,《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許常惠,《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1992。
    許常惠 ,《民族音樂學導論》,臺北:樂韻,1993。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臺北:全音樂譜,1994。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臺北:樂韻,1998。
    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崁》,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郭芝苑著;吳玲宜編,《在野的紅薔薇》,臺北:大呂,1998。
    陳郁秀主編,〈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系列叢書〉共36冊,臺北:時報文化,2002-2004。
    陳郁秀、孫芝君,《呂泉生的音樂人生》,臺北:遠流,2005。
    陳鋼,《上海老歌名典》,臺北:遠景,2002。
    黃奇智,《時代曲的流光歲月》,香港:三聯,2000。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鄉,2000。
    董榕森,《實用中國樂法》,臺北:大聖,1974。
    董榕森,《中國樂語研究》,臺北:樂韻,1999。
    劉靖之,《林聲翕傳》,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中文大學,2009。

    三、期刊暨會議論文

    王潔,〈青主歌曲「大江東去」分析〉,《臺南科大學報》第28期,2009.10,頁95-113。
    王潔,〈沈炳光旅臺時期四首歌曲探究〉,《臺南應用大學報》第32期,2013.10,頁69-89。
    王潔,〈黃友棣二首唐宋詩詞獨唱曲探究〉,《高師大學報─人文藝術類》第30期,2011.07,頁101-122。
    王潔,〈黃友棣早期獨唱作品探究〉,《崇右學報》第17期第1卷,2011.05,頁153-174。
    王潔,〈林聲翕二首古詩詞獨唱曲探究〉,《藝術學報》第8期第2卷,2012.10,頁153-178。
    1975.08,頁,43-46。
    王櫻芬,〈臺灣音樂口述歷史的回顧與心得〉,收錄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臺灣口述學會,2014,頁292-304。
    李美燕、黃揚婷,〈趙元任結合詩樂創作的理念與實踐:以「教我如何不想他」為例〉,《藝術學報》第76期,2005.06,頁71-84。
    李筱峰,〈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學報》創刊號,臺北:臺北教育大學,2009,頁135-178。
    沈冬,〈世變中的音樂教育與音樂家──由北京李抱忱到廣東黃友棣〉,《現代中國》第5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頁66-80。
    沈冬,〈周藍萍與「綠島小夜曲」傳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2期,2012.08,頁79-122。
    沈冬,〈愛臺灣、巍巍立海中間──周藍萍音樂作品中的臺灣想像〉,《林文月先生學術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中文系,2014,頁547-578。
    沈冬,〈聽見「中國性」:四海唱片的藝術之聲〉,《音樂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5。
    沈冬,〈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周藍萍音樂作品裡的中國情結〉,《藝術論衡》復刊第8期,2016.11,頁37-78。
    陳培豐,〈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 年代臺語流行歌的流變〉,《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5,頁35-82。
    陳裕剛,〈從幾首作品淺談董榕森教授的創作理念〉,《「演奏與詮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13,頁165-195。
    劉永筑,〈「國語」歌曲在臺灣的流變(1945-1962)〉,《2015年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2016,頁423-438。
    劉永筑主訪、紀錄,〈跨越時代的音樂橋:黃瑩先生訪談紀錄〉,收錄於《紀錄歷史的聲音: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第九期》,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8,頁1-28。
    施秋敏,〈董榕森藝術生涯之探討〉,《「演奏與詮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13,頁7-20。
    張玉樹,〈盧炎鋼琴前奏曲四首:第四首〉,《東吳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系際學術研討會音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1993,頁77-90。

    四、學位論文

    王純真,〈黃友棣作品與音樂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嘉瑜,〈史惟亮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林依辰,〈史惟亮德國檔案研究:紙質文件保存與影音紀錄〉,(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江文也及其時代的研究〉,臺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金信庸,〈「陽關三疊」古曲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姜喜美,〈李抱忱合唱作品研究〉,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4。
    范光治,〈琵琶古典夕陽簫鼓之研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徐景湘,〈臺灣地區天主教中文彌撒音樂研究:以劉德義天主教聖樂作品為例〉,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6。
    翁成韻,〈盧炎室內樂作品主題目錄〉,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1。
    郭倍真,〈臺灣早期二胡創作曲研究: 以劉俊鳴、董榕森作品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2011。
    陳怡如,〈黃友棣學行及其音樂思想研究〉,高雄: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怡真,〈探討黃友棣的作品四時漁家樂與狸奴戲絮小提琴與詩〉,臺南:臺南藝術大學鋼琴伴奏合作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殿冠,〈黃友棣藝術歌組曲佳節頌之研究〉,臺北:東海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02。
    陳詩婷,〈史惟亮再探與多媒體紀錄〉,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韵茹,〈盧炎長笛與鋼琴二重奏之分析與詮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管弦與擊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陳曉瑛,〈劉德義作品風格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游添富,〈大陸來臺音樂家:康謳研究〉,桃園: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比宣,〈琵琶行新藝:史惟亮琵琶行創作理念之研究並融合電子原音創作詮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黃煜茹,〈黃友棣佛教合唱組曲「恩重山丘」之分析與探討〉,臺北: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2。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楊嘉維,〈張昊的音樂思想與實踐〉,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詹宏一,〈盧炎生平與作品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1997。
    趙翊樺,〈董榕森箏樂作品研究〉,臺北: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4。
    劉永筑,〈1926年臺灣日蓄與金鳥曲盤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劉光芸,〈盧炎音樂語言初探:以管弦樂作品憶江南第三首為例〉,臺北: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11。
    鄭光輝,〈黃友棣音樂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盧韋理,〈黃友棣音樂世界:「秋夕」與「燕詩」作品探討〉,臺北: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03。
    蕭雅玲,〈張昊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賴錦松,〈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研究:析論三位已故中國作曲家藝術歌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鍾光榮,〈劉德義的音樂理念與實踐〉,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3。
    顏慧宜,〈董榕森京胡協奏曲大道之探討〉,(臺北: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4。
    蘇美惠〈臺灣現代音樂中的古詩情:以史惟亮的《琵琶行》、許常惠的《葬花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8。
    龔家欣,〈李永剛合唱組曲「行行出狀元」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8。

    五、網路暨影音資源

    〈臺灣新聞智慧網〉資料庫,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線上資料庫。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http://tmi.ncfta.gov.tw臺北: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
    〈臺灣音聲100年〉資料庫http://audio.nmth.gov.tw/。
    〈留聲-華人音樂家〉(臺北:公視文化,2005)。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4-06-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