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麗秋
Tseng, Li-Chiu
論文名稱: 台南大灣低地TN93-G#04岩心沉積物粒徑變化之地質意義
The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in the sediments from TN93-G#04 core drilled at the Dawan lowland in Tainan district
指導教授: 楊懷仁
Yang, Huai-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海水面變化台南層粒徑分析
外文關鍵詞: Sea-level change,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Tainan 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南層廣佈在台灣西南平原地區,為台南期海進之沉積物。現有文獻多以沉積物之淘選度、有機碳含量、有孔蟲種類及C14定年等資料推測不同地點台南層堆積年代、厚度分布及全新世以來之海水面變動。然分析數據多集中於台南台地,而其東側之大灣低地罕有關於海水面變化之研究。本研究分析中央地質調查所鑽於西勢國小300公尺岩心(TN93-G#04)中之沉積物,以其粒徑分布、礦物比例及成分,配合C14定年資料,推測近一萬年來其粒徑分布所代表地質意義。

    以離心方式將沉積物分為> 4μm、4-0.6μm及< 0.6μm,由於海水面上升可導致細粒沉積物比例增加,依此來推測大灣低地海水面之升降。根據C14定年資料推算,井深64.2公尺處為距今9600年前之堆積,其 < 4μm之重量百分比8.6 %,井深55.2公尺處為距今9000年前之堆積物,其< 4μm之重量百分比高達62.6 %,為一高海水期,推測此一海水面變動事件應該就是台南期海進。而64.2公尺處應為台南層堆積之始,依粒徑分布變化推測大灣低地近一萬年來共歷經兩次高海水期;分別為距今9600-9000年前及7800-7200年前。本井位置在大灣低地偏北,海拔高度小於10公尺,地勢低平,故其台南層之堆積較台南台地更早,沉積物亦較厚。

    Abstract

    Tainan Formation spreads over the southwestern coastal plain in Taiwan mark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Most previous researches used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s,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marine fossils and foraminifer, C14 dating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o deduce Tainan Formation’s deposition ages, thickness, and sea level changes since Holocene. However, most data are from the Tainan Platform. Studies focused on the eastern Dawan Lowland are not as abundant. In this study, the sediments cored from the northern Dawan Lowland by the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core TN93-G#04) were analyzed for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C14 dating data, the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grain size variations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this core are addressed.

    The sediments were centrifuged to three size ranges; > 4 um, 4-0.6 um, and < 0.6 um.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models, rising sea level can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therefore, the variations in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s can be used to infer sea level changes. Deduced from C14 dating data, the sediments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depth range of 64.2 and 55.2 meters were deposited approximately 9600-9000 years ago. In this depth range, the amounts of < 4 um account for 62.6% of the bulk sediments, indicating a period of rising sea level,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initial deposition of the Tainan Formation. Two high sea level periods, 9600-9000 and 7800-7200 before present, were inferred on the basis of grain size variations in this core. The altitude at the site of this core is < 10 m,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e surroundings; therefore, marine facies were deposited earlier than the western Tainan Platform forming thicker marine deposit sequence.

    目 錄 摘要………………………………………………………………………………………I 英文摘要…………………………………………………………………………………II 章節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VII 附錄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的…………………………………………………………………1 1.2 研究內容與步驟………………………………………………………………3 第二章 研究區域概述 2.1 地形及地理位置………………………………………………….……………5 2.2 地層……………………………………………………………………….……6 第三章 樣品及實驗方法 3.1 岩心採樣…………………………………………………………………….…17 3.2 分析流程…………………………………………………………………….…19 3.3 實驗方法…………………………………………………………………….…19 3.3.1沉積物膠結試片觀察紀錄………………………………………………19 3.3.2沉積物之離心沉降分析………………………………………...………20 第四章 實驗分析結果 4.1 顆粒試片觀察…………………………………………………………….……27 4.2 以離心分析所得粒徑分布隨深度之變化……………………………….……32 第五章 討論 5.1 TN93-G#04沉積物來源假設…………………………….…………….…….39 5.2 TN93-G#04 台南層沈積年代之制約………………………...……….……..43 5.3 TN93-G#04 台南層之深度、範圍……………………...………………...…..46 5.4 TN93-G04井中沉積物之粒徑變化與台南層期間堆積期間海水面變動之可能 關係…………………………………..……………………………………..…..49 5.5台南層堆積期間海水面變動之論……………………………..………………53 5.6 TN93-G#01、T93-G#08之化石分布…………………………………….....54 第六章 結論…………………………………………………………………………….58 參考文獻……………………………………………………………………...…………50 附錄 ……………………………………………………………………...……………..67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份:
    石再添(1979)台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學研究報告,第五期,第12-31頁。
    史太克 Stach, Leo w.(1957)嘉義及新營東部麓山帶上新生代地層系統及其對
    比。台灣石油地質討論會論文專輯,第179-230頁,中國石油出版。
    何春蓀 (1975) 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地質調查所, 106頁。
    宋國城、翁榮南、林義棟(1996)台灣西南部海岸平原環境變遷研究-宅港一號井
    沈積環境研究。中國地質學八十五年年會論文摘要,第359-362頁。
    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共424頁。
    林朝棨(1961)台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意義。考古人類學刊,第15期,第
    49-94頁。
    林朝棨 (1963) 台灣之第四紀(上)(下)。臺灣文獻,第14 卷,第1、2期,第1-92
    頁。
    林朝棨 (1969) 台灣之全新世地質。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系研究報告,第13
    期,第1,2期,第83-126頁。
    林朝棨、周瑞墩(1974) 台灣地質。台灣省文獻委員會,450頁。
    林義棟(1996)台南縣宅港及三寮灣鑽探岩心沈積環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
    學所碩士論文,119頁。
    林水源(1998)台灣西南海岸平原沈積環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共122頁。
    吳東錦 (1990):台南台地台南層之碳十四定年研究及其在新構造運動上之意
    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71 頁。
    吳東錦、陳于高、劉聰桂 (1992) 台南台地台南層之沈積史與新期構造研究。地
    質第12卷,第2期,第167-184頁。
    吳樂群 (2000) 沉積物與沉積環境分析及地層對比研究—嘉南平原;台灣地區地
    下水觀測網第二期計劃—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八十九年度報告。經濟部中央地
    質調查所出版,共88 頁。
    孫習之(1964)臺灣省臺南至高雄間平原區域航照地質之研究。台灣石油地質,第
    3號,第39-51頁。
    孫習之(1970)台灣台南至新營平原區域航照地質研究,台灣石油地質,第七號,
    第133-144頁。
    徐亮明(1984)臺灣嘉南平原更新世地層及其所含水溶性天然氣。台灣石油地質,
    第20號,第199-213頁。
    翁淑卿(2002)台南台地暨鄰近地區之台南層及其構造運動。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
    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7頁。
    郭麗莉等(2006) 台南層地層問題探討及台南三幅地質圖幅測製。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九十三年度業務成果發表會手冊,第77-78頁。
    陳于高(1993):晚更新世以來南台灣地區海水面變化與新構造運動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地質燕就所博士論文,共159頁。
    陳于高等(1994)臺南地區臺南層年代及其相關問題之檢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
    所特刊,第171-180頁。
    陳于高(1999) 岩心定年及對比研究:嘉南平原: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二期
    計劃─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八十八年度報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70頁。
    黃郁婷 (2001) 嘉南平原曾文溪流域晚第四系之沉積環境暨層序初探。國立台灣
    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87 頁。
    張麗旭 (1995)台灣之地史。台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二期,第1-7頁。
    張麗旭 (1955) 台灣之地層。台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二期,第26-49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 (1996) 台灣西南部台灣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大地理系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6 期,第19-56 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7) 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研究。中國
    地質學會八十六年年會大會手冊及論文摘要,第31-36頁。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第23-27頁。
    蔡佩珊 (1993) 台南地區全新世以來貝類化石之碳氧同位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
    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共94 頁。
    鍾廣吉(1985)台灣南部台南之有孔蟲古生態研究。地質,第六卷,第二期,第33-46頁。

    英文部分:
    Chang, S. C. (1968) The sedimentary-petrological provinces of Tainan-Kaohsiung coastal
    plai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4, p. 45-62.
    Sun, S. C. (1964)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ainan-Kaohsiung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3, p. 39-51.
    Sun, S. C. (1970)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ainan-Hsinying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 no.7, p. 133-144.
    Sun, S. C. (1971)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Hsinying-Chiayi Coastal plain,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no.8, p.65-75.
    Sun, S. C. (1972) Photogeologic study of the Peikang-Choshuichi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leum Geology of Taiwan,no.10, p.189-199.
    Yue-Gau Chena,*, Jack C.L. Liub, Yuch-Ning Shiehc, Tsung-Kwei Liua(2004)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recorded in the sulfur
    geochemistry of coastal plain sediments, southwestern Taiwan,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no.2,213–224.

    日文部份:
    市川雄一(1930)桃園地質圖幅說明書。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第581號。
    金子壽衛男 (1942) 臺南州新化郡虎頭埤及び新豐郡深坑子の貝化石層。臺灣地
    學記事,第13 卷,第2、3 號,第85-92 頁。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7-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