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媁庭
Fan, Wei-Ting
論文名稱: 探討台灣婦女結婚意願下降之因子
Identifying Determinants of Marriage Intention Decline of Wome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田維華
Tian, W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結婚意願未婚女性排序性常態機率模型概似比檢驗
外文關鍵詞: willingness to get married, single women, ordered probit model, likelihood-ratio test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婚姻市場目前越來越傾向晚婚或不婚,而影響未婚之原因包含經濟獨立、缺乏認識異性的環境,或是沒遇到適合的另外一半,以及婚姻價值觀以及單身認同的想法改變等。本研究將利用2004年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第九次家庭與生育保健」(KAP9)之統計資料進行探討,分析台灣女性的結婚意願下降之原因。
    本篇論文利用Stein(1981)單身類型理論將未婚女性分成期待型、矛盾型、決心型,進行敘述性統計討論,接著運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對於生育觀影響決心型台灣女性的結婚意願;接續加入婚姻觀以及單身認同等因子探討其影響決心型台灣女性的結婚意願;並使用likelihood-ratio test 檢驗對於子女的價值與態度的模型在加入婚姻觀以及單身認同等因素之後,是否有顯著的助益。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的參考,以提高女性結婚之機會或意願,爾後方能促使台灣生育率提高。

    The marriage market has changed in Taiwan. The women in Taiwan currently choose to remain single or do not want to get married because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absence of Mr. Right and the fact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views of marriage.
    The study used data from the 2004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Executive Yuan, the "Ninth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Contraception" (KAP9). Applying Stein’s (1981) singlehood theory, women are first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ambivalent, wishful and resolved into the analysis. Then, we use ordered probit model to analyze whether the views of the value of children affected the willingness of the resolved type of women to get married in Taiwan. Furthermore, we add views of marriage and single identity to investigate if these factors affected the resolved type of women’s willingness to get married. Results indicate these factors all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the resolved type of women to get married in Taiwa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government regarding how to improve the willingness of Taiwanese women to get married, and possibly increase the birth rate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第一節 生命歷程觀點及婚姻觀9 第二節 單身未婚理論12 第三節 未婚婦女晚婚或不婚之相關文獻 15 第四節 晚婚與不婚對於社會造成之影響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19 第一節 研究設定20 第二節 Ordered probit模型之簡介21 第三節 Likelihood-ratio 配合度檢定24 第四章 資料分析25 第一節 資料來源26 第二節 變數設定與敘述性統計28 第三節實證結果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54 第二節 建議58 參考文獻 61

    中文參考文獻
    1. 張明正及李美慧,「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第23期,民國90,頁93-112。
    2. 朱思樺,台灣未婚女性意願之探究-「不婚」還是「想婚而不得婚」?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2012。
    3. 劉懿嫺,「以潛在類別分析台灣已婚婦女生育意願下降之因素」,成功大經濟學系碩班碩士論文,2011。
    4. 王德睦及張國偉,「台灣女性初婚率的量與步調」,台灣社會福利學刊,頁29-66,2010。
    5. 駱明慶,「台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現與實際」,研究台灣第三期,2007。
    6. 陳信木、林佳瑩及郭蕙如,「台灣的生育經驗變遷:生育生命表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2007。
    7. 李美玲,二十世紀以來台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民國83年,頁1-15。
    8. 楊靜利、李大正、陳政寬,「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台灣大學人口學刊,頁1-32,2006。
    9. 邱奕傑(2009),「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初婚因素之探討」,台北大學經濟系研究所。
    10. 陳凱琪(2011),「敗犬」或「海蒂」婚姻對高學歷單身女性的意義,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11.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
    12.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
    13. 邱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的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14. 郭祐誠、林佳慧(2012),勞動市場對結婚率下降之影響,人口學刊44期,頁87-124。
    15. 郭曉瀅(2003),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6. 黃修梅(2006),台灣婦女教育程度與龍虎年效應對生育率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
    17. 黃郁婷、陳儷文(2008),單身者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第四卷第四期,頁385-402。
    18.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19. 沈瓊桃、陳姿勳(2004),家庭生命周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八卷一期,頁133-170
    20. 蕭佳純、董旭英、黃宗顯(2009),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1),頁25-47。
    21.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頁23-41。
    22. 陳怡婷(2005),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23. 王玉嬌(2000),未婚熟齡女性對婚姻期待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

    英文參考文獻
    1. Ron J. Lesthaeghe (1987),“EUROPE’S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 pp.1-59.
    2. David Coleman(2004),“Why we don’t have to believe without doubting in the“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some agnostic comments”, 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Vol.2, pp.11-24.
    3. Peter J.Stein(1975),“Singlehood: An Alternative toMarriag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 Vol.24, pp.489-503.
    4. Peter J.Stein(1981),“Single Life: 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 St.Martin Press, pp.1-p360.
    5. Gary S. Becker(1973),“A Theory of Marriag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mony,Vol.81,No.4, pp.813-846.
    6. Doxion,Ruth(1971),“Explaining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ge at marriage and proportions never marrying”,Population Studies,Vol.25,pp.215-233.
    7. Bongaarts, J., & Feeney, G. (2008). The quantum and tempo of life-cycle events (pp. 29-65).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8. Jones, G. W. (2007). Delayed marriage and very low fertility in Pacific Asi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3(3), 453-478.
    9. Sorokin, P.A. Zimmermann, C.C. Galpin, C.J.(1931), “Systematic Source Book in Rural Sociology ”,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3 Volumes Hardback.
    10. Becker, G. S., & Becker, G. S. (2009).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Dixon, R. B. (1971). Explaining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age at marriage and proportions never marrying. Population studies, 25(2), 215-233.
    12. Cherlin, A. J.(2000). Toward A New Home Socioeconomics of Union Formation. In L.J. Waite(ed), The Ties the Binds: Perspectives on Marriage and cohabition.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