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蘇湘尹 Su, Hsiang-Yin |
|---|---|
| 論文名稱: |
台灣內台歌仔戲劇本娶某大姐故事類型研究—以《乞食王子》、《真假王子》為例 Story Types of "Boo-tua-tsi" Script in the Indoor kua-a-hi——A Case Study on "Khit-tsiah Ong-tsu" and "Tsin-ke Ong-tsu" |
| 指導教授: |
劉南芳
Liu, Na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7 |
| 中文關鍵詞: | 內台歌仔戲 、拱樂社 、陳守敬 、貞節觀 、情色描寫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Opera, Kióng- lo̍k- siā, Tân- siú- king, Chastity Idea, Erotic Depic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9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1920年代,台灣歌仔戲進入以商業劇場的競爭,發展出通俗性、娛樂性的「內台歌仔戲」,紅極一時的「拱樂社」在陳澄三先生的經營下,以錄音團的方式,聘請專人撰寫劇本,現存的劇本中保留了演員說詞、故事情節、舞台提示、燈光音效等。為拱樂社編戲的陳守敬先生作品眾多,本論文以陳守敬先生所編寫的《乞食王子》、《真假王子》為研究範疇,對兩本劇本進行深入探討。
以劇本中的人物與情節結構為首,釐清劇本的人物結構與關係,兩齣劇中的囡仔生皆與苦旦有男幼女長年齡差距的婚配關係,小生成為婚姻的破壞者。情節結構以男女主人公婚配關係的形成、波折、最終完成的三階段組織。劇本中共同的套路與程式語言有多處雷同性,保留內台歌仔戲活戲的痕跡,豐富了歌仔戲定型劇本的類型表演。
在商業劇場背景與社會價值觀交互影響下,戲曲反映了庶民思想。劇中試探女性貞節又予以挑逗情欲的描寫,涉及的層面不僅是內台歌仔戲的表演藝術,更隱含當時的社會審美觀及大眾文化的氛圍。編劇先生藉由戲劇表現社會價值觀,使諸多女性觀眾內化劇情中的社會規約。對女性監控再加以挑逗,情欲渴望與貞節操守在舞台上成了反差,使觀眾在遊戲的情境中擺脫沉重的倫常禮教獲得看戲的趣味。
In the 1920’s, Taiwanese Opera entered an era of commercial theater competition and developed popular, entertaining 「indoor Taiwanese Opera」. The once very popular「Kióng- lo̍k- siā」, operated by Mr. CHEN Cheng-San, which used the recording method and hired someone to write the scripts. The existing ones have retained the actors’ lines, the stories plots, the stage prompts, the light and sound effects.
INTRODUC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works of Tân- siú- king, the drama compiler of Kióng- lo̍k- siā, known to a larger audience, this paper will use his《Khit-tsia̍h Ông-tsú》and《Tsin-ké Ông-tsú》as a study category. Both scripts will be studied deeply and thoroughl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o play the script characters and plot structure first, then clarify the script’s figure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both plays, the child plays the role of Ku Dan (a bitter and suffering role in Taiwanese opera). There is a mari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young boy and an older girl with Xiao Sheng as the marital violator. The plot structure is formed between both protagonists and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is completed.
參考文獻
一、專書(以作者筆畫排序)
Angel B. Espina Barrio 原著、石雅如譯,《佛洛伊德與李維史陀──動力人類學和結構人類學的互補、貢獻與不足》,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有限公司,2006。
Blake Snyder 著,秦續蓉、馮勃翰 譯,《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台北:雲夢千里,2014。
Dominic Strinati著,袁千雯等譯,《通俗文化理論》,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2009。
Georg Simmel著、費勇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Leo Lowenthal著,甘鋒譯:《文學、通俗文化和社會》,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Mieke Bal著、潭君強譯,《敘述學 : 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2005。
Robert McKee著,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譯:《故事的解剖 : 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結構與風格》, 臺北市:漫遊者文化,2014。
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縣:立緒文化,2001。
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市:貓頭鷹,2013。
Walter Benjamin著,陳永國、馬海良譯,《本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台北:時報,1997。
王唯,《戲劇原理與評析》,臺北市:小報文化,1997。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台北:秀威資訊,2014。
莊孔韶,《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1991。
呂福祿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臺福祿》,台北縣:博揚文化,2001。
李煒,《中國大眾文化敘事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10。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硏究》,臺北市: 臺灣省立博物館,1989。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市:文津,1992。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臺北:前衛,2006。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上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下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和運用)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阿瑟・阿薩・伯格 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阿爾伯特・貝茨・洛德 (Albert Bates Lord) 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市:中華,2004。
阿爾伯特・莫德爾 著,劉文榮譯,《文學中的色情動機》,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
洪淑玲,《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臺北:博揚文化,2014。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10。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著,王曉玨 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央編譯出版社,2001。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著,陳正國譯,《瞭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出版社,1993。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張繼舜、韓國炎,《越劇傳統賦子輯選》,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理查德・鮑曼 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五.婚姻家庭》,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
陳守敬,《乞食王子〈一~六〉》,拱樂社劇本23,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
陳守敬,《真假王子〈一~六〉》,拱樂社劇本27,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
陳耕、曾學文,《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市:幼獅文化,1995。
陳惠芬、馬元曦主編,《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文化批評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喬治・巴代伊 (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L′EROTISME情色論》,台北:聯經,2012。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87。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
朝金戈,《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游淑珺,《女界門風》,台北市:前衛,2010。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愛.摩.佛斯特著,蘇炳文譯,《小說面面觀》,廣東:花城,1984。
楊馥菱,《台灣歌仔戲》,臺中市:晨星,2002。
蒂費納‧薩莫瓦約 著、邵煒 譯,《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2003。
詹姆斯・L・史密斯(James L. Smith)著,武文譯:《情節劇》,北京:中戲劇出版,1992。
漢斯‧羅伯特‧耀斯(Robert Jauss,H)著、顧建光 顧靜宇 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劉南芳,《台灣歌仔戲中的活戲套路及程式語言》,臺北市:文津,2016。
蔡欣欣,《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2005。
蔡欣欣主編,《戲說、說戲—內臺歌仔戲口述劇本》,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鄭土有,《吳語敘事山歌演唱傳統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賴伯疆、黃鏡明,《粵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錢民輝、田玉榮,《中國女性行為的文化釋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
露思‧貝哈(Ruth Behar),黃珮玲、黃恩霖譯,《傷心人類學》,台北:群學,2010。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二、學位論文(以作者筆畫排序)
李珮君,《現今舞臺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玉如,《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林佳怡,《拱樂社歌仔戲劇本之語言研究:以《金銀天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洪雅菁,《論台灣錄音歌仔戲之變遷-以高雄日光歌劇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2005。
張主恩,《廖和春編撰拱樂社內臺歌仔戲劇本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碩士論文,2013。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南村落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莊曙綺,《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芸崢,《父權與規訓-金門女性的生活空間經驗》,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4。
陳智堯,《鄭金鳳歌仔戲劇藝生涯與表演藝術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戲系碩士論文,2010。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曾郁珺,《文化的消解與重構—試論臺北市歌仔戲的城市經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黃雅勤,《日治時期之內台歌仔戲全女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楊馥菱,《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劉南芳,《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劉美菁,《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劉處英,《劇院與劇團:台灣高南兩市內台歌仔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簡秀珍,《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蘇秀婷,《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三、期刊論文(以作者筆畫排序)
尹虎彬,〈史詩的詩學:口頭程式理論研究〉,《民族文學研究》第3期,1996年。
吳明德,〈霹靂布袋戲劇本營構初探—以《霹靂異數之龍圖霸業》為例〉,《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
林永昌,〈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民俗曲藝》,2007年。
林鶴宜,〈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民俗曲藝》179期,2013年。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機制何養成訓練〉,《戲劇學刊》第13期,2011年。
秦嘉嫄、蘇碩斌,〈消失為重生:試論戰後「拱樂社」歌仔戲及其劇本創作〉,(戲劇學刊第11期,2010年。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劇本中「套路段子」的應用〉,《2012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人文社會學科中心,2012年。
劉南芳,〈當今台灣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戲劇學刊》第4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06年。
劉南芳,〈試論台灣內台胡撇仔戲的發展途徑及其創作特色〉,《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 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廈門大學,2006年。
劉南芳,〈臺灣歌仔戲中程式語言的作用:以歌仔戲「活戲」演出為例〉,《臺灣文學研究》第3期,2012年。
蔡欣欣,〈萌生與交疊:臺灣「拋採茶」之歷史景觀、表演套式與源流演化探析〉,《民俗曲藝》第170期,2010年。
鄭劭榮,〈論我國影戲口頭劇本的口傳文學特徵〉,《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12年。
賴守正,〈踰越禁忌/愉悅大眾:阿雷提諾的情色論述〉,中外文學35卷5期,2006年。
簡秀珍,〈北管婚變戲《三官(關)堂》抄本的口語傳統套式運用與敘事結構〉,《戲劇研究》第7期,2011年。
四、訪談記錄
筆者於新北市三重區慈惠宮採訪陳美雲女士,2017年0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