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淑蘭 Tsai, Shu-Lan |
|---|---|
| 論文名稱: |
工作場所性別平等紛爭解決機制實效性研究─以性別工作平等法申訴與救濟制度為中心 A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
| 指導教授: |
蔡維音
Tsai, Wei-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9 |
| 中文關鍵詞: | 職場性別歧視 、工作場所性騷擾 、促進工作平等措施違反 、性別工作平等法申訴與救濟機制 、職場性別平等紛爭解決途徑 、實效性 、紛爭解決機制整合 |
| 外文關鍵詞: |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Effectiv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同一職場性別平等爭議於我國法制中存在多種正式的紛爭解決機制,可供紛爭當事人利用。特別是性別工作平等法創設的申訴與救濟規定,本是專為職場性別平等爭議所設計的一套迅速的紛爭解決機制。然而,各種正式紛爭解決機制的實際執行情況卻不甚理想。常可見紛爭當事人寧願透過立委或議員召開記者會陳情,也不願意採用法律途徑來解決紛爭。
因此,本文認為看似完備的職場性別平等紛爭解決機制,可能在其整體制度設計面或執行面上存在某些問題,致使紛爭當事人認為無助於解決紛爭。是故,本文認為我國現行的職場性別平等紛爭解決機制之實效性應有值得研究之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透過整理國內的專書、政府的統計、立法與專題研究報告,以及期刊、學位論文、各級法院的判決、性別工作平等會審定書與勞動部訴願書等資料,輔助職場性平紛爭解決機制的分析,以進行各紛爭解決程序的可併行性與實效性探討。之後透過美國與日本法中關於性平法的比較研究,對性平法申訴與救濟制度的設計與執行面缺失提出修正與改善建議。
從本文實效分析研究可以發現,私部門性平救濟對於未來的職場性平紛爭均能達到預防的作用,並間接排除個人所遭受的不利待遇。但若欲直接排除不利待遇並請求損害賠償時,在職場性別歧視紛爭與工作場所性騷擾方面,應以私部門性平救濟制度搭配勞資爭議處理制度或民事救濟,較能達成紛爭一次解決之目的。至於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的違反方面,由於其爭議相對簡單,因此透過私部門性平救濟或勞資爭議處理機制均無不可。而公部門性平救濟制度,其整體制度與紛爭解決管道的選擇性都劣於私部門性平救濟。
最後,為完善職場性平紛爭解決機制,本文對我國現行性平申訴與救濟制度設計與執行上的缺失,提出修正與改善建議,並以性平申訴與救濟制度為中心,進行職場性平紛爭解決機制的整合。
SUMMARY
There are many form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to resolve the same dispute of gender equality between parties in Taiwan.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form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does not work well. Consequently, it is worth stud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I used the reorganized materials from Chinese Law Books, journal papers, dissertation to construct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then I analyzed the parallel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m. After that, I introduced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of American and Japan, and compared them with Taiwan’s.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I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revise the design 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study, I found the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results had good effects on preventing dispute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we could use it to eliminate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indirectly. In terms of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the protections of rights and the selections of public sector are inferior to private sector.
In conclusion, I thought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rules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is the relatively good choice for resolving dispute of gender equality. However, its greatest weakness is we could not use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procedure to eliminate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directly and file a damage for parties.
Keywords:Gender Discrimination,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Effectiv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INTRODUCTION
There are many form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to resolve the same dispute of gender equality between parties in Taiwan.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rules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is designed for resolve the disputes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violation of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quality in employment.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form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does not work well. In Taiwan, parties would rather file a complaint to congressmen or congresswomen than file a grievance to form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it seems that some problems exists in the design o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Consequently, it is worth study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In the study, I reorganized the materials from Chinese Law Books, official statistics, official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research project paper, journal papers, dissertation, court judgment,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result letters from Committee on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of the Central Competent Authority, and administrative appeal result letters from Ministry of Labor. And then I used the materials to construct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analyzed the parallel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fterward, I compared American and Japan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with Taiwan’s, and then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revise the design 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conclusion, I found the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results had good effects on preventing dispute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we could use it to eliminate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indirectly. But it could not eliminate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directly and file a damage for parties. In terms of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the protections of rights and the selections of public sector is inferior to private sect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study, I used the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my opinion, the best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gender equality is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Hence, in terms of the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I proposed three pointer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Three pointers are “ time complexity of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dure”,“ the elimination of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and “the claim of compensation”.
Time complexity of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dure represents the maximum time of using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theory. If the time complexity is worse, it means the procedure’s efficiency is the lower. The elimination of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and the claim of compensation means whether the dispute can be resolved once and for all.
In terms of the data of time complexity, it is the duration of different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urt, and the data of the elimination of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and the claim of compensation is court judgment,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result letters from Committee on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of the Central Competent Authority, and administrative appeal result letters from Ministry of Lab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In the study, I found the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results had good effects on preventing dispute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eliminated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indirectly. In the aspect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sexual harassment, if the parties tended to eliminate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directly and file a damage, they should use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procedure and settlement of labor management disputes procedure or Civil Remedy simultaneously. In the aspect of violation of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quality in employment, it is good for only using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procedure or settlement of labor management disputes procedure to deal with the dispute. Because the disputes of violation of measures for promoting equality in employment is relatively easy. In terms of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the protections of rights and the selections of public sector are inferior to private sector.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I thought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rules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is the relatively good choice for resolving the disputes of gender equality. However, its greatest weakness is we could not use administrative complaint procedure to eliminate the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directly and file a damage for parties. Therefore, for completing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I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revise the design 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of Act of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and integrated the grievance procedure and legal remedy with other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參考文獻
一、 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王麗容,婦女與社會政策,一版,巨流圖書出版,1995年4月。
2. 王澤鑑,債法原理,增訂四版,作者自版, 2012年12月。
3. 王澤鑑,侵權行為,初版,作者自版,2013年2月。
4. 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勞動法研究中心編,性別工作平等法精選判決評釋,元照出版,2014年。
5. 台北大學法律學院勞動法研究中心編,勞動法精選判決評釋,元照出版,2014年。
6.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增訂十二版,2012年10月。
7. 吳庚,行政爭訟法論,元照出版,第六版,2012年11月。
8. 吳豪人、李佳玟主編,無力年代的有力書寫:台灣人權報告,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初版,2013年2月。
9. 林燦螢、鄭瀛川、金傳蓬,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初版,2013年1月。
1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七版,元照出版,七版,2013年9月。
1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七版,元照出版,七版,2013年9月。
12. 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瑞興圖書,初版,2011年1月。
13.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修訂二版,2013年10月。
14.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修訂二版,2014年10月。
15. 郭玲惠,兩性工作平等-法理與判決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二版,2005年8月。
16. 陳敏,行政法總論,作者自版,八版,2013年9月。
17. 焦興鎧,性騷擾爭議新論,元照出版,初版,2003年2月。
18. 凱瑟琳‧麥金儂著,賴慈芸‧雷文玟‧李金梅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婦女困境剖析,時報出版,初版,1993年。
19. 楊淑文、姜世明、許政賢編,跨世紀兩岸民事程序法學之新視野,政治大學法學院民事法學中心出版,初版,2012年7月。
20. 蔡志方,從損害賠償制度,論訴願、行政訴訟與國家賠償法三法之關係,收錄於蔡志方,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三) ,正典出版,2004年6月,頁219-231。
21. 蔡志方,行政救濟法新論,元照出版,三版,2007年11月。
22. 蘇滿麗,向性騷擾說不輕鬆解讀性別三法,元照出版,二版,2014年9月。
二、 期刊文獻(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吳志光,公務人員性騷擾事件救濟之探討--以性騷擾防治三法之規範為核心,世新法學,第5卷第1期,2011年12月,頁65-98。
2. 吳昭瑩,批判臺灣勞資爭議處理機制:以爭議標的二分法之必要性與處理機制的妥當性為探討核心,台灣勞動評論,第1卷第1期,2009年6月,頁13-47。
3. 林威成,性別工作平等法中敵意工作環境性騷擾相關問題之探討,萬國法律,第168期,2009年12月,頁104-119。
4. 侯岳宏,性別工作平等法判決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232期,2014年9月,頁114-132。
5. 邱琦,工作場所性騷擾民事責任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81-213。
6. 陳宜倩,禁止就業「性傾向歧視」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2010年12月,頁119-133。
7. 郭玲惠,女性勞動政策與法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2000年3月,頁51-61。
8. 郭玲惠,兩性工作平等法初探-救濟,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頁54-61。
9. 高鳳仙,性騷擾及性侵害之定義,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2012年8月,頁83-100。
10. 張哲航,我國勞資爭議處理機制程序法理初探-以仲裁及調解為例,臺灣勞工季刊,第10期,2007年11月,頁86-95。
11. 黃國昌、林常青、陳恭平,勞資爭議協調程序之實證研究--以「政府協調」與「民間協調」之比較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7期,2010年9月,頁209-267。
12. 焦興鎧,美國兩性工作平等救濟制度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7期,2000年12月,頁95-150。
13. 焦興鎧,工作場所性騷擾是不是就業上性別歧視?-試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則相關判決並兼論美國經驗之啟示(上),全國律師,第8卷第2期,2004年2月,頁21-33。
14. 焦興鎧,歐洲聯盟及美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最新發展--兼論對我國之啟示,法令月刊,第57卷第2期,2006年2月,頁25-35。
15. 焦興鎧,雇主在性騷擾事件法律責任範圍之界定─試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二年度簡字第四六六號判決,全國律師,第10卷第3期,2006年3月,頁4-18。
16. 焦興鎧,國內外就業歧視法制之最新發展──兼論就業上年齡、性傾向及出生地歧視之爭議,法令月刊,第58卷第4期,2007年4月,頁65-91。
17. 焦興鎧,美國就業上性傾向歧視爭議之探討,歐美研究,第39卷第1期,2009年3月,頁29-77。
18. 焦興鎧,雇主對職場性騷擾之防治義務──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度第二八○二號裁定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2013年11月,頁5-11。
19. 楊通軒,實習生勞工法律問題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8期,2012年12月,頁243-328。
20. 鄭津津,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現況與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2002年1月,頁65-104。
21. 鄭津津,高中建教生勞動權益保障之探討,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九期,2012年10月,頁137-220。
22. 鄭津津,勞工救濟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2013年11月,頁12-28。
23. 鄭津津,高中建教生於建教合作機構被性騷擾之法律適用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145期,2014年11月,頁39-41。
24. 劉志鵬,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申訴與救濟體系,律師雜誌,第271期,2002年4月,頁57-69。
25. 蔡宗珍,性騷擾事件之法律適用與救濟途徑之分析-以公務人員間之性騷擾事件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7期,2011年3月,頁39-80。
26. 盧映潔,強制猥褻與性騷擾「傻傻分不清」?--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第五次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71期,2009年8月,頁215-228。
27. 謝棋楠,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訂定準則探討:美國法之經驗,法學新論,第22期,2010年5月,頁1-32。
三、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王儷芬,英國職場上促進兩性平等法制之研究─兼述我國相關法律之規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2. 方淑薇,我國政府機關職場性騷擾防制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 李怡芳,兩岸工作場所性騷擾規範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4. 呂佩恩,職場性別平權之研究─以軍事職場與普通職場性騷擾問題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5. 邱意玲,勞動基準法與兩性工作平等法立法之比較:性別觀點的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林淑芬,我國與日本兩性工作平等法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7. 林福來,勞資爭議處理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8. 林增玉,我國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林麗君,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以法院判決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0. 施幸姍,論就業歧視之救濟程序-以就業歧視之認定為中心,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1. 徐柏謙,一個不該被遺忘的角落—網路招募的歧視,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2. 徐翔裕,性別工作平等法有關性別平權與母性保護規定之檢討,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3. 馬翠華,我國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4. 郭賢真,職場性別歧視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15. 翁儀齡,職場懷孕歧視禁止之理論與實務,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6. 陳錦發,論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爭議問題─以美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相關立法與實施情況為比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7. 陳威龍,從憲法平等原則探討性別工作平等審查標準—兼論性別工作平等法之適用,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18. 陳家琳,交通部所屬工程機關員工工作場所性騷擾經驗、認知與回應,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9. 陳燕卿,性騷擾申訴者回應模式之經驗探究--以職場女性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2007年。
20. 陳瞻吾,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之研究-以大學校園之適用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1. 許美美,企業勞工調動勞資爭議問題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2. 隋愛鋒,兩性工作平等法實施後關務人員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7年。
23. 張靈秀,職場性騷擾實務問題之研究,國防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24. 黃秀真,促進工作平等措施法規範之研究~以性別工作平等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8年。
25. 傅裕宏,司法機關推行兩性工作平權之研究-以台中地方法院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6. 溫文昌,勞資爭議問題之研究-雇主非法終止勞動契約及其救濟途徑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7. 黎欣怡,幽幽暗暗見曙光:性騷擾受害者申訴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8. 歐宛寧,地方政府施行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研究:南投縣個案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29. 劉達源,我國就業年齡歧視禁止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頁57。
30. 潘韻帆,從女性主義論性別差別待遇,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一般生組碩士論文,2011年。
31. 韓宏杰,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7年。
32. 謝德輶,申訴制度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33. 職念一,我國軍人申訴制度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4. 蘇淑婷,我國個別勞資爭議處理程序之研究,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四、 國科會研究報告
1. 邱駿彥,從日本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之發展論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之進程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2007年,頁1-107。
2. 郭玲惠,性別平等實務困境與理論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2009年,頁1-68。
3. 鄭津津,我國工作性別平等法制之檢討與未來發展之研究---以兩性工作平等法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2007年,頁1-42。
4. 鄭津津,性別工作平等法逐條釋義與施行成效之研究(第2年)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完整版),2011年,頁1-60。
五、 政府委託研究報告
1. 陳芬苓,性別平等政策與法制之檢討及實施成效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年,頁1-354。
六、 政府出版品
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僱用管理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年4月。
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102年僱用管理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3年4月。
3. 勞動部編,103年僱用管理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報告,勞動部,2014年3月。
七、 政府統計資料
(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8年婦女就業平等概況調查報告,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98/9877menu.htm。
(二)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9年性別工作平等概況調查報告,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99/9944menu.htm。
(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00年工作場所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報告,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0/0066menu.htm。
(四)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01年工作場所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報告,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1/0166menu.htm。
(五)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02年工作場所性別平等概況調查報告,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2/0223menu.htm。
八、 線上法學資料庫
1.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性別工作平等會審定書,http://kmvc.cla.gov.tw/QSexEquality/VCaseBooksrch.aspx 。
3. 行政院勞動部訴願決定書,http://websuit.mol.gov.tw/peti/QueryCaseData.aspx。
4.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九、 立院公報
1. 立院公報,第96卷,第88期,院會紀錄,頁187-188。
2. 立院公報,第103卷,第20期,委員會審查,頁11。
3. 立院公報,第103卷,第43期,院會紀錄,頁169。
4. 立院公報,第103卷,第43期,黨團協商會議紀錄,頁289-290。
十、 英文文獻
(一) 英文專書(按作者姓氏排列)
1. Edited by Faye J. Crosby, Margaret S. Stockdale, S. Ann Ropp, Sex Discri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2. Raymond A. Noe, John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 Patrick M. Wrigh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McGraw-Hill Irwin 8 ed. 2012).
3. George Ruthergle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Law:visions of equality in therory and doctrine (Fundation Press 2 ed. 2007).
4. Richard E. Neapolitan, Kumarss Naimipour, Foundations of Algorithms Using C++ Pseudocode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Inc 2004).
(二) 英文網路資料
1. 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http://www.eeoc.gov/laws/types/sex.cfm。
2.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FMLA, http://www.dol.gov/whd/fmla/。
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FMLA, How to File a Complaint, http://www.dol.gov/wecanhelp/howtofilecomplaint.htm。
4. The Kielich Law Firm, FMLA D.O.L. complaints and lawsuits, http://kielichlawfirm.com/fmla-d-o-l-complaints-lawsuits/。
十一、 日文文獻
(一) 日文專書(按作者姓氏五十音排列)
1. 荒木尚志,労働法,有斐閣,初版,2009年7月。
2. 藤本茂,米國雇用平等法の理念と法理,かもがわ,初版,2010年6月。
3. 村田毅之,日本の労使関係法:集団的労使関係法と個別的労使紛爭處理制度,晃洋書房,初版,2012年9月。
4. 安枝英訷/西村健一郎,労働法,有斐閣,10版,2009年4月。
(二) 日文網路資料
1. 裁判外紛爭解決手続の利用の促進に関する法律,http://law.e-gov.go.jp/htmldata/H16/H16HO151.html。
2. 労働基準法,http://law.e-gov.go.jp/htmldata/S22/S22HO049.html。
3. 育児休業、介護休業等育児又は家族介護を行う労働者の福祉に関する法律,http://law.e-gov.go.jp/htmldata/H03/H03HO076.html。
4. 土屋直樹,企業內における不満、苦情への対応,日本労働研究雑誌,第581號,2008年12月,頁26-35,http://www.jil.go.jp/institute/zassi/backnumber/2008/12/pdf/026-035.pdf。
5. 厚生勞動省的平成25年度個別労働紛爭解決制度施行狀況報告,http://www.mhlw.go.jp/file/04-Houdouhappyou-10401000-Daijinkanbouchihouka-Chihouka/00000472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