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周振興 Chow, Cheng-Hsin |
|---|---|
| 論文名稱: |
儒家觀點下的宋詞批評研究—以《詞話叢編》為考察中心 Comment on Song Poetry Stud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fucian Literature |
| 指導教授: |
王偉勇
Wang, Wei-Yu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4 |
| 中文關鍵詞: | 詞話 、儒家 、中和 、責任感 、含蓄 |
| 外文關鍵詞: | poetic remarks, Confucian, neutraliza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mplicit |
| 相關次數: | 點閱:71 下載:1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詞話是具備指導詞作優劣、示範優秀詞作等多功能的論詞文本,部分詞話也反映了詞論家的儒家觀點,本文以唐圭璋《詞話叢編》為主,並將範圍限定在兩宋,檢視詞話中較明顯帶有儒家觀點的論詞意見,分析其作法及特色。
儒家觀點的核心精神,經筆者的觀察,具有以下三項:首先,不朽的原始意義乃是世不絕祀的宗教意義,後來則轉變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從宗教轉向人文,尤其立言不朽對文人的影響尤其深遠。其次,憂患意識則是周人有鑑於殷人的敗亡,深謀遠慮的周公見微知著,因而未雨綢繆的先做好防範。再者,殷人的迷信將使人喪失努力的動力,而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渺茫的上天,周人則從上天那裡重新要回人的自尊,解放神權,使人由原始進而成為文化人。
本文歸納詞話中三項儒家觀點的要點,首先,中和文學觀又可以分為雅正與和諧,雅正代表一種正宗,部分詞論家既反對為情所役,也排斥除了忠孝節義之外的情。雅正同樣排斥俗詞,由於俗詞較為淺易,易受一般民眾喜愛,然而由於某些詞人的寫作功力可以化俗為雅,所以這類詞也能獲得詞論家認可。要改善淫詞、俗詞,詞論家也明白指導「以禮節情」及「取鑑唐詩」就是最佳的作法。
功利與進取則是注重文章必須有所為而作,且要盡早達成。儒家要求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應敬德保民,文學作品要有宣揚政教倫理的功能,或是以詩存史,從歷史的經驗學到教訓,有著濃厚的憂患意識。當國家逐漸走向衰敗之際,則悲天憫人的要求作者關懷人民,無法明言的時候,還可以在作品中寄託諷喻。宋代對文人的禮遇,也使文人時刻期待湧泉以報。在這種情形下,詞作中就有不少講究倫理教化的詞作,直到國家覆滅之前,都在盡最後的努力,期望感悟君王。
對於某些較敏感的議題,詞論家也同意在使用諷喻之時,應較為含蓄,以利目的的達成。此外,含蓄的優點之一是能使作品更富有餘韻,這是由於不露及留白所產生的效果,讀者為了探求詞作沒有說的部分,勢必也參加了對詞的詮釋。不露不能只是含蓄,而是在含蓄之中也應言之有物,只是為了某些目的而不願明言。含蓄也可以由淡化來達成,刻意斂藏情感,等待讀者揭開神秘的面紗。
本文最後整理了詞論家較具代表性的論詞意見,沉鬱是陳廷焯最重要的論詞觀點,必須要有深厚之情感,表達方式則是欲露不露。對道德良善的追求,總是能自足無待的喜愛。詞論家反對穿鑿附會的說詞方式,也對迷信嗤之以鼻,因為這將使詞的內涵大為降低。崇古是對正宗的追求,反對苟安是憂患意識的延續,這是純然儒家思想的堅持。以漢儒解經方式說詞及以儒家經典評詞,有著易於上手的詮釋優點,然而同時也有流於牽強附會的可能,使用必須謹慎。以閨怨託志則為閨情詞爭取到更多的發揮空間,這是詞論家之具體貢獻。
In this paper, Confucianism was viewed and studied by taking Ci writers in Song Dynasty as examples, which showed that Ci-ology critics’ viewpoints mainly focused on three respects: 1. The requirements for neutralization. Firstly, they opposed erotic Ci poems while pursuing elegant and standard Ci poems, expecting to transform the vulgar Ci poems into refined ones. Secondly, they exercised self-restraint in emotions. The best way to control emotions was to control their love desires or to learn from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2. They praise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Ci poems. Specifically, the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oncerns to their motherland and the role of allegories in addition to their inclined descriptions of the flourishing age. 3. They emphasized on gentleness, honesty and sincerity. Moreover, they particularly appreciated harmonious Ci poems which had connotations and which pursued beautifulness and goodness.
古籍文獻:
毛公傳,鄭元箋,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鄭元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趙岐注,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孟子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何晏等注,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鄭元注,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孔晁:《逸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四部叢刊正編》影印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嘉靖癸卯刊本。
王世貞:《豔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王柏:《魯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柏:《詩疑》,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王肅:《孔子家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四部叢刊正編》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刊本。
王瑩:《群書類編故事》,收入《明清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朱熹:《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江少虞:《事實類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呂不韋著,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李燾著,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阮元著,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卓人月:《古今詞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周密,李小龍、趙銳評注:《武林舊事:插圖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密:《齊東野語》,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年。
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孟元老著,伊永文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孟棨:《本事詩》,收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邵伯溫:《河南邵氏聞見前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耐得翁:《都城紀勝》,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
胡廣等著:《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范仲淹,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收入方鵬程總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范成大著,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茅星來:《近思錄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韋昭:《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四部叢刊正編》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嘉靖翻宋本。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張宗橚編,楊寶霖補正:《詞林紀事詞林紀事補正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端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脫脫等著:《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入韋力編《古書題跋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陸游:《避暑漫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收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收入方鵬程總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葉適:《習學記言》,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歐陽修:《歸田錄》,收入楊家駱主編:《歐陽脩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錢世昭:《錢氏私志》,收入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顏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魏泰:《東軒筆錄》,收入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魏徵:《魏鄭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羅燁:《醉翁談錄》,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
現代專書:
詞學:
王兆鵬:《詞學研究方法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年。
世界書局編輯部編:《全宋詞》,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朱崇才:《詞話理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朱崇才:《詞話叢編續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林順夫:《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啟華:《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郁玉英:《宋詞經典的生成及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夏敬觀:《彙輯宋人詞話—補詞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夏承燾、吳熊和:《放翁詞編年箋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克強:《唐宋詞學批評史論》,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徐培鈞:《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以仁:《花間詞論續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張草紉:《二晏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續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張春義:《宋詞與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曹豔春:《詞體審美特徵論》,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梁令嫻:《藝蘅館詞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萬里:《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6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唐五代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趙惠俊:《朝野與雅俗:宋真宗至高宗朝詞壇生態與詞體雅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永濟:《唐五代兩代詞簡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諸葛憶兵:《宋詞說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鄧子勉:《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
謝列布里亞科夫:《中國古典詩詞論—謝列布里亞科夫漢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鍾錦:《詞學抉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西方文學理論:
M.H.Abrams,Geoffrey Galt Harpham著,蔡佳瑾審譯:《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2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安伯托.艾可:《艾可談文學》,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伽達默爾:《美學與詩學:詮釋學的實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哈特曼、斯托克:《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約翰.R.塞爾:《表達與意義:言語行為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泰瑞.伊果頓:《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雷蒙.塞爾登等:《當代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趙一凡等:《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其他: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王邦雄等著:《中國文學新詮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孔凡禮:《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艾蘭:《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股份公司,2019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周振甫:《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
孟慶楠:《哲學史視域下的先秦儒家《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柯雄文:《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夏傳才、唐紹忠:《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孫言誠:《王士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晁福林:《先秦社會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夏咸淳:《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頁277。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出版社,1989年。
高木智見:《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高起學:《道家哲學與古代文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4年。
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少康:《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7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梁啟超:《國學研讀法三種》,臺南:大夏出版社,1983年。
許倬雲:《西周史》,增補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郭學信:《宋代士大夫群體意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弱水:《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陳桐生:《禮化詩學:詩教理論的生成軌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陳莉:《禮樂文化與先秦兩漢文藝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陳夢家:《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程勇:《早期儒家文論話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新增本,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黃靖雅:《究天人之際——從《尚書》上探儒家本色》,成都:巴蜀書社,2019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葉元章、鍾夏:《朱彝尊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裘錫圭、胡振宇:《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雷永強:《先秦儒家樂教文獻的生成與思想演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臧知非等:《中國歷代經濟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趙利民:《儒家文藝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437。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劉俊文:《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劉家和:《史學、經學與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歐陽修,宋濤主編:《歐陽修文集》,瀋陽:遼海出版社,2013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典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錢穆:《靈魂與心》,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錢伯城:《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霍松林:《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學位論文:
宋邦珍:《白雨齊詞話「沈鬱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侯雅文《白雨齋詞話「沈鬱說」析論》,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秀菁:《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期刊論文:
支宇:〈文本語義結構的朦朧之美〉,《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5期,頁87-97。
王光輝:〈儒家人文精神的確立何以可能〉,《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13-18。
王健文:〈「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關於「死亡」的概念〉,《成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6年12月),頁163-207。
王潔:〈論先秦儒家道德的優先性及其功利內容〉,《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頁35-39。
江榮海:〈論儒家的功利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頁48-58。
何春環、何尊沛:〈關於俗詞概念的界定〉,《學術研究》2007年第2期,頁134-139。
李軍華:〈委婉語與間接言語行為的語言間接性研究之比較〉,《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第26卷第6期,頁80-83。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59-93。
林素娟:〈由「中和」之音與「遺音」探討秦漢樂教思想〉,《臺大中文學報》第58期(2017年9月),頁1-50。
邵漢明:〈論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4期,頁21-33。
姚秋霞:〈論儒家詩教對含蓄美的影響〉,《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頁54-59。
夏乃儒:〈中國古代「憂患意識」的產生與發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81-87。
奚彥輝、姜穎南:〈中國「人文化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蘊涵與啟迪〉,《東北師大學報》2011年第3期,頁197-200。
涂可國:〈儒家天命責任倫理論綱〉,《河北學刊》2020年第40卷第2期,頁14-23。
張武英:〈言外之意的類型及其推理〉,《常州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3卷第2期,頁77-82。
張海鷗:〈論詞的敘事性〉,《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頁148-161。
傅謹:〈中和與含蓄──儒家文化與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特徵之一〉,《中國文化月刊》第181期(1994年11月),頁84-97。
單芳:〈論儒家詩教對兩宋詞論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5月第48卷第3期。
葉嘉瑩:〈從西方文論看李商隱的幾首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4卷第4期,頁35-48。
劉少雄:〈論柳永的豔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163-191。
劉明:〈論先秦時期「不朽觀」的嬗變及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122-129。
劉暢:〈三不朽:回到先秦語境的思想梳理〉,《文學遺產》2004年第5期,頁16-27。
蔡翔:〈渴望知己――中國文學中的「知己」問題〉,《文藝評論》1992年第5期,頁22-45。
論文集論文:
卓清芬:〈晏幾道《小山詞》之知己意識探析〉,收入郭鶴鳴總編:《第三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批評》,臺北:世新大學,2010年。
唐君毅:〈論中國原始宗教信仰與儒家天道觀之關係兼釋中國哲學之起源〉,收入項維新等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游喚:〈中國文學批評中意義詮釋的途徑〉,收入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