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麥梓晴 Mai, Zi-Qing |
|---|---|
| 論文名稱: |
梁秉鈞詩內中國文化空間的尋覓 The Search of Chinese Cultural Space——a Study on Leung Ping-Kwan’s Poems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梁秉鈞 、現代詩 、地景空間 、城市空間 、歷史空間 |
| 外文關鍵詞: | Leung Ping-kwan, Modern Poetry, Landscape, Urban Space, Historic Spa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也斯自1974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還未結束時初訪廣東,首次寫下詩作,到後來改革開放的八〇年代時寫下遊歷中國山河時的詩作,再到第三次,九五年寫關於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博物館》,我們可以發現也斯一直在持續追蹤、探索中國,並從詩作中呈現出他所發現的狀態。
也斯總是自微小的物件、不為人關注的瑣屑以及遊歷開啟詩作。於此,筆者自也斯的「漫遊」和「觀物」角度,觀看他如何輕柔地熔鑄自身對中國文化的關懷。第二章處理也斯於中國漫遊之時,以一種發現狀態感受到中國實景空間中呈現的狀態,同時所發現物也帶著也斯的凝視重新更新中國實存空間。第三章引入一個相鄰的空間──香港,通過呈現詩中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城市空間狀態,揭露出也斯所發現的中國大陸在發展中過去與現代斷裂的問題,以及發掘出香港日常生活中的中國傳統痕跡。第四章關注也斯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藝術對談的詩作,從三個方面呈現詩人如何自詩作的創作中開創他理想中的中國現代文化空間,通過自古出新意的藝術再造方法,來回應他所發現的問題。
The poet Leung Ping-kwan wandered in different cities, wrote the ordinary objects in his poems which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ities, and through this way he renewed the writing styles of poems while suggesting his opinions on cultural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aming’ and ‘observing things’ in his poems, we can deduce how he expressed his concern for Chinese culture. Leung wrote a lot of poems about the mainland China when he travelling. In chapter two, these poems are discussed to show what he found in Chinese landscape.On the other hand, the things he found also re-defined the space.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an adjacent space-Hong Kong. By presenting the urban spatial state of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the poems exposed the problem that, in mainland China, it was difficult to conduct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owing to their huge gap.While in HK's daily life, there were still traces of Chinese tradition.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poems about Chinese histor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s, showing how Leung created an ideal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space from three aspects.He wanted to recreate tradition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he found in China.
一、梁秉鈞作品、訪談
梁秉鈞:《梁秉鈞卷》,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梁秉鈞、梁家泰:《中國影像:一至廿四》(詩與攝影集),香港:CAMERA 22 LTD,1989年
梁秉鈞:《昆明的除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也斯:《也斯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梁秉鈞:《蔬菜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梁秉鈞:《變化的邊界──梁秉鈞(也斯)詩集》,澳門:澳門故事協會,2009年
梁秉鈞、歌頓·奧城(譯):《形象香港──梁秉鈞詩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
也斯:《城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秉鈞:《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梁秉鈞、洛楓對談:<在舊書店找到的詩集>,原題<梁秉鈞訪問記>,《新穗詩刊》第6期,1986年
梁秉鈞對談,《詩雙月刊》編輯室整理:<詩·越界·文探索>,《詩雙月刊》總三十六期,1997年10月1日
梁秉鈞、王良和對談:<蟬鳴不絕的堅持──與梁秉鈞談他的詩>,《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香港:匯智出版社,2008年
梁秉鈞、王無邪:<「在畫家之中,我覺得自己是個文人」──王無邪訪談錄>,《香港文學》第311期,2010年11月1日
二、專書
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于堅:《老昆明:金馬碧雞》,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 策略》,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 年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進入思想之門:思維的多元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牛鳳瑞、潘家華、劉治彥:《中國城市發展30年(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沙特(Jean-Paul Sartre),張靜二譯:《沙特隨筆》,臺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
宋衛東:《泉之韻》,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阿城:《阿城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台北:海風出版社,1988
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莫渝譯:《惡之華》,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陳素怡:《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下卷)》,香港:文化工房,2012年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鄭蕾:《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以「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為視點》,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謝冕主編:《中國新詩總系(1979-198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三、單篇論文
王光明:<梁秉鈞:與城市對話>,《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下卷)》,2002年,頁431-438
王良和:<眼睛的漫遊──讀梁秉鈞三首街道詩>,《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卷)》,2006年7月8日,頁179-202
王良和:<梁秉鈞的街道詩──高中新詩教學設計的理念>,《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8卷2期和第9卷1期 ,2008年1月1日,頁397-409
李國威:<尋找一位詩人>,《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卷)》,1986年,頁166-178
李柏霖:<回憶杭州岳飛廟及墓的一次重修>,浙江省博物館,《東方博物》,2009年9月15日,頁72-74
余麗文:<也斯說故事·越界的迷思>,《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一)》,2000年,頁359-390
周蕾:<香港及香港作家梁秉鈞>,《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下卷)》,1995年,頁406-430
周蕾:<一種食事的倫理觀>,《作家》第15期,2002年4月,頁114-119
金惠媛:<梁秉鈞詩中八〇年代的神州風物>,《香港文學》總287期,2008年11月1日,頁12-21
洛楓:<空間、歷史、語言的重組──試論梁秉鈞的後現代詩學>,《詩雙月刊》第三卷第二期,1991年10月1日,頁38-48
洛楓:<香港現代詩的殖民地主義與本土意識──一個未完成的論述>,《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下卷)》,1994年,頁392-405
遊靜:<從幾首詩說起東西隨想的遊戲>,《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1日,頁56-57
陳少紅:<香港詩人的城市觀照>,《香港文學探賞》,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頁119-158
翁文嫻:<無限承接的溫柔──梁秉鈞詩學的香港角色>,《文學評論》第十四期,2011年6月15日,頁5-12
翁文嫻:<尋找一種「也斯的敘事體」──港台之間的交流與騷動>,《文訊雜誌》2013年10月號
陳素怡:<景物的自然興發與演出──葉維廉詩論與梁秉鈞七〇年代詩作>,《香港文學》第324期,2011年12月1日,頁16-23
梁敏兒:<都市文學的空間:八十年代的《秋螢詩刊》>,《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2000年,頁191-236
葉維廉:<秘響旁通──文意的派生與交相引發>,《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二期,1984年,頁4-22
葉維廉:<語言與風格的自覺──也斯(梁秉鈞)>,《香港文學》第324期,2011年12月1日,頁4-8
葉維廉:<語言與風格的自覺──也斯(梁秉鈞)>,《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14,頁105-134
葉維廉:<氣的建構和氣的發放、氣的實踐美學: 詩行的內在形狀,白話的變化、情弦情絮音樂的構築>,《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15年2月,頁137-208
葉凱:<論當代都市文學的歷史演變>,《哈爾濱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頁111-115
葉輝:<《游詩》的時空結構與綜合媒體的探索>,《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卷)》1986年,頁266-275
葉輝:<《東西》的若干種讀法>,《文學世紀》第6期,2000年9月,頁23-27
葉輝:<詠物詩新論>,《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下卷)》,2011年,頁504-507。
鄭敏:<梁秉鈞的詩>,《香港文學》第52期,1989年4月,頁27-30
蕭欣浩:<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攝影為研究核心>,《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下卷)》,頁565-593
羅貴祥:<不存在的中心:後設詩、後設詩評與梁秉鈞的「蓮」系列>,自《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上卷)》,2008年,頁354-365
四、學位論文
白娟:《香港都市生態的觀察與思考──試論也斯的香港系列創作》,長春: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天益:《從有界到無疆──試論文人梁秉鈞的越界探尋》,濟南:山東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麗英:《也斯作品中之歷史、記憶與文化身份》,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思:《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香港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物質書寫》,南京: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楊育青:《香港與跨文化想像──以梁秉鈞、蔡珠兒的飲食文學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五、網絡資料
<歷代名家讚美百脈泉的詩句>,香港文匯網,2011年7月5日
http://www.shuhuashoucang.net/Html/?779.html
<圖說往昔──老照片裡面的故事>,頭條日報,
http://news.stheadline.com/figure/?page_f_id=3&id=269
<雲南:昆明拆建是對歷史文化毀滅性打擊>,博訊新聞網,2013年10月03日,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13/10/201310031644.shtml
莊紅韜:<中國公路建設60年主要成就>, 人民網,2009年08月17日,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987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