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佳琪 Lin, Jia-Chi |
|---|---|
| 論文名稱: |
塑造好孩子:《豐年》雜誌「兒童版」之兒童形象研究 Constructing a Good Child:Children's Images on" Children's Page" in Harvest |
| 指導教授: |
蔡明諺
Tsai, Ming-Y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5 |
| 中文關鍵詞: | 好孩子 、兒童版 、兒童形象 |
| 外文關鍵詞: | Good kids, Children Page, Children im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78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創刊號發行,此刊物是在美國援助台灣時期,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美國新聞處與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共同創辦。該刊每月出刊兩次,其發行目的,是為改善農民生活,提高農業生產。《豐年》獲得廣大農民支持,最大發行量曾到達八萬份,並在戰後台灣農業推廣教育過程中,實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研究由《豐年》雜誌入手,從「兒童版」裡紛陳的「兒童形象」,分析「兒童」在國家現代化下如何被想像、模塑進而成為被言說的客體,於此之間的權力角逐,又是如何展開、操演。易言之,藉由分析「兒童版」此一場域,觀察意識形態如何運作、言說主體如何身涉其中。
本文以文獻分析為主,兼及《豐年》雜誌的版面編輯與形式問題,討論自1951至1956年的兒童版內容(從創刊號至第6卷第4期,共計111期),包括文章、故事、漫畫、歌謠、勞作等,並進行分類比較,藉此分析兒童版的編輯取向,與編者、讀者可能關注的主題。本文主要在探討農村兒童的知識接受,以及各種意識形態顯影在雜誌中對於兒童的想像。本研究試圖闡釋《豐年》雜誌所想像的「現代化兒童」,如何在雜誌中被呈現,並且希望能夠呈現戰後農村兒童在雜誌裡所顯影的兒童相。藉由相關史料的耙梳,本文希望說明《豐年》雜誌對於臺灣五○年代的「三農」──農村、農民、農業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以及「兒童版」作為一個現代化國民的「前哨站」,其所扮演的時代角色與使命。
The HARVEST Publisher was established by 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JCRR), 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ission to China(EC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aid in Taiwan. It published its first issue on July 15 in 1951, and then continuing to publish the HARVEST magazine bi-weekly. The HARVEST Farm Magazine was favored and supported by a great amount of farmers, and its circulation once reached eight million. The purpose of publishing the HARVEST issues is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farmers and elev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refore, in the period of post-war in Taiwan, it indee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e education.
By collecting, analyz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HARVEST Farm Magazine, I intend to illustrate how the three factors—village, farmers and agriculture— exer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ociety during the 1950s and shed light on the mission and the guiding role of “Children's Page”, as the “future target generation” of modern national.
一、檔案與報告
1. 《豐年》雜誌第1卷至第6卷
典藏豐年http://www.harvest.org.tw/Collection/CollectionSearch。(最後登入日期:2015/01/27)
2. 〈Office of Information&Education〉,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0-3)。
3. 〈台灣省政府准函糾正豐年雜誌使用日文一案復請查照函〉,《Office of Information & Education》(1951年12月7日),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藏處,檔號:313/420-3)。
4. 〈Fortnightly Activity〉,《Activity Reports》(1951年6月27日-7月10日),農復會檔案,(台北:國使館史料處藏,檔號313/429)。
5. 〈茲定於四月廿七日下午三十假本會會議室舉行農村定期刊物第一次籌備會議函請立臨指導由〉(1951年4月),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藏處,檔號:315/4532-2)。
6. 〈農報總編輯須具備下列各條件〉(1951年4月),農復會檔案,(台北:國史館史料藏處,檔號:315/4532-2)。
7. 〈Lesile R. Combs. Staff changes in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harvest magazin〉,農復會,(台北:國史館史料藏處,檔號:315/4560)。
二、專書
1.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49-1979)》(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
2. 王塗發,〈戰後經濟的發展〉《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年)。
3.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出版,1984年)。
4.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統治概要》,(台北:台灣總督府,1945年)。
5. 吳密察監製,《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年)。
6. 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年)》(台北:三民,2004年)。
7. 洪炎秋,〈國語日報簡介〉,《國語推行與國語日報》(台北:國語日報附設出版部,1975 年)。
8. 柄谷行人,〈兒童之發現〉,《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9.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第一講:報刊研究的視野及策略〉《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2005年)。
10. 劉志偉,《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大雁文化,2012年)。
11. 黃俊傑,《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三民,1991年)。
12.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年)。
13.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年)。
14. 鍾秀梅,《發展主義批判》(高雄:春暉,2011年)
15. 《蔣經國全集》第6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年)。
三、論文
1. 王文裕,〈《豐年》雜誌與臺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30期(2011年6月)。
2. 吳玫瑛,〈言說「好孩子」與男童氣質建構──以《阿輝的心》和《小東流浪記》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3期(2008年6月)。
3. 吳玫瑛,〈從「流浪兒」到「好孩子」:台灣六○年代少年小說的童年再現〉,《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5卷第2期(98年4月)。
4. 徐蘭君,〈兒童與中國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3月) 。
5.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台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2001年12月)。
6. 陳平原,〈轉型期中國的「兒童相」──以《啟蒙畫報》為中心〉,《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7. 陳淑瑩,〈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兒童之道德教育──以道德教科書中之人物階層為中心──〉,《台灣應用日語研究》7期(2010年07月)。
8. 梅家玲,〈晚清童蒙教育中的文化傳譯、知識結構與表述方式──以《蒙學報》與《啟蒙畫報》為中心〉,《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9.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1期。
10. 梅家玲,《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的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
11. 張良澤,〈台灣に生き殘つた日本語——「國語」教育より論ずる〉,《中國語研究》第22號(1983年6月)。
12. 趙綺娜,《一九五○、六○年代美援與台灣之學術發展關係》(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2001年)。
13.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會議論文」。
14. 鄭鬱,〈從鄉土走過:楊英風的鄉土系列作品〉,《楊英風全集:第18卷 研究集3》,(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
15. 鍾博,〈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從蔣夢麟堅持「寶島」到許伯樂力爭「豐年」的一段經過〉,《傳記文學》,第46卷第5期(1994年5月10日)。
16. 聶文晶,〈五四時期「兒童的發現」與國民性改造思潮〉,《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11期。
四、學位論文
1. 王黎君,〈兒童的發現與中國現代文學〉(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2. 吳明吉,《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3. 林淑瑛,〈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語文閱讀理解的影響-以國語日報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4. 林芳儀,〈國小三年級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閱讀國語日報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5. 林麗惠,〈國民小學讀報教材中的國際教育內容分析-以國語日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
6. 張紋誠,《政府公共關係研究--經合會和農復會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 陳玫吟,〈國民小學二年級實施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8. 陳靜如,〈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國語日報為教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9. 蔡怡貞,《《豐年》雜誌家庭版的家庭經營與婦女新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0. 鄭惠月,〈《國語日報》語文專欄與國小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1. 薛政宏,〈國府遷台前後(1948-1951)《國語日報》內容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2. 鍾宇欣,〈運用國語日報讀報教學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3. 鍾張涵,〈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4. 蘇美如,〈讀報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能力成效之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