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絜允
Hsiao, Jie-yuin
論文名稱: 台中縣歷史建築「舊大安溪橋」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 of TaiChung County "Old DaAn River Bridge"
指導教授: 張嘉祥
Chang, Jia-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文化資產橋樑工程大安溪
外文關鍵詞: bridge engineering, DaAn River, culture proper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舊大安溪橋位於台中縣大甲鎮,原為海線鐵路與台一線公路共構之橋樑,分別竣工於西元1922年與1934年,目前皆已停用。本研究選定舊大安溪橋做為範例,透過實地現勘、文獻資料蒐集、訪談等方式,對舊大安溪橋之現況環境、歷史與營建背景、橋體結構、災損模式、橋樑工藝技術等方面進行探討,同時與其他相近時期的歷史橋樑進行構造上之比較,以發掘舊大安溪橋之特色與其珍貴的文化資產價值所在,進而讓人更重視橋樑類文化資產的保存。
    經由上述議題之探討,本研究獲得以下之結論:
    1.舊大安溪橋之興建歷史背景與海線鐵路、台一線公路之開發建設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台灣西部交通以及海線鄰近地區的地方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舊大安溪橋的上部結構為「鈑桁」系統(即鋼鈑樑系統),下部結構則為外層石砌內填卵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構造,皆為日治時期甚為流行的橋樑構法,在橋樑構造史上可謂極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3.透過與其他橋樑之比較,本研究發現,日治時期的橋樑構築方式常會依循某些標準模式,但從細部觀之亦可看到每座橋樑因為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差異性。
    4.舊大安溪橋歷次重大災損發生原因可能與構造、施工與河流狀況有關,透過災損模式的分析與比較,將有助於未來橋樑類文化資產災損防範之執行。
    5.舊大安溪橋在橋墩的石砌工藝及台灣橋樑技術史上也頗具價值。此外,舊大安溪橋在葛樂禮颱風後的災損搶修過程,堪稱鐵路橋樑緊急災損修復之典範。

    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in Taichung county was used in both sea line railway and highway NO.1 before. The sea line railway bridge was finished in 1922, and the highway NO.1 bridge was finished in 1934. Nowadays the bridges were both out of use. This study designate 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for a model. In order to discover its characteristic and precious culture property value, we investigate its environment, history background, structure, disaster mode, and technical art by on-site exploring, documents researching, and making an interview. At the same time we compare 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with other historical bridges. We hope that people w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reserve bridge culture properties.
    By discussing foregoing subjects, we got some results follow:
    1.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is in relation to developments of sea line railway and highway NO.1. The bridge has much influence on traffic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aiwan and local development of sea line region.
    2.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is “plate girder” system, and the lower structure of it is pebble concrete within laying ston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system. These two system are very common structure system of bridge in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is bridge is a representative case in bridge structure history.
    3.According to comparisons with other bridges, we found that bridges building in Japanese colonial rule would follow some standard mode, even though we can detect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bridges which because of many causes by slight observation.
    4.Every disaster of 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may relate to its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iver condition. According to disaster mode comparisons with other bridges, it is conductive to take precaution of disasters of bridge culture properties.
    5.The Old DaAn River Bridge is valuable in laying stone technology and bridge constructing skill history in Taiwan. Besides, the urgent repairing process after the typhoon Gloria attack may be an example of railway bridge urgent repairing.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方法 4 1.3 論文架構 6 1.4 文獻回顧 7 第二章 舊大安溪橋環境及橋體現況 14 2.1 舊大安溪橋位置 14 2.2 橋體與周圍環境現況 17 2.3 環境變遷 25 第三章 舊大安溪橋之歷史背景研究 35 3.1 台灣早期鐵路建設與舊大安溪鐵路橋興建歷史背景 35 3.2 台灣縱貫公路建設與舊大安溪公路橋興建歷史背景 39 3.3 舊大安溪橋竣工啟用至今之重大事件 44 3.4 舊大安溪橋對大甲地區與台灣鐵公路交通之影響 47 第四章 舊大安溪橋之營建研究 49 4.1 承包商及工程行政組織 49 4.2 材料及搬運 54 4.3 興建過程相關記事 56 4.4 重要災損與搶修 57 4.5 經常性使用維修 64 第五章 舊大安溪橋之結構系統研究 68 5.1 橋墩 68 5.2 橋基 78 5.3 橋台 85 5.4 既存公路橋之鋼鈑樑系統 90 5.5 橋面版與護欄 98 5.6 介面組構機制 103 5.7 已拆除構造之原貌推測 105 5.8 結構系統與載重行為 112 第六章 與日治相近時期歷史橋樑之比較 124 6.1 橋墩構法之比較 124 6.2 鋼鈑樑構法之比較 133 6.3 橋面版與護欄構法之比較 148 第七章 舊大安溪橋歷史災損探討及經驗比較 158 7.1 葛樂禮颱風災害及經驗討論 158 7.2 敏督利颱風(七二水災)災害及經驗討論 162 7.3 與其他歷史橋樑災損模式之比較 166 第八章 舊大安溪橋在橋樑工藝技術上之價值探討 175 8.1 日治時期石砌工藝研究之重要案例 175 8.2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橋樑技術史之證物 186 8.3 橋樑災損與緊急修復之重要案例 197 第九章 結論 202 9.1 結論 202 9.2 後續研究 203 參考文獻 205

    1. 林豐福、張開國、喻世祥,《紐澤西護欄高度與防護性之關係初探》,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2
    2. 李詩偉,《日治時期台灣縱貫道路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碩士論文,2003
    3. 黃俊銘主持,《苗栗縣縣定古蹟勝興火車站及魚藤坪斷橋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苗栗縣文化局,2005
    4. 孫全文主持,《歷史建築台糖北港溪鐵橋修護調查及再利用規劃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5. 吳奕德主持,《屏東縣第二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屏東縣政府,1999
    6. 林呈主持,《屏東縣政府二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沖毀橋墩受災成因與因應對策之調查評估》,財團法人中興土木科技發展文教基金會,2006
    7.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大甲往日情懷》,1994
    8. 台灣鐵路管理局業務研究發展小組,《台鐵資料3》,1963
    9.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橋墩水理設計檢驗與評估之探討-公路跨河構造物水裡設計手冊》,1998
    10. 財團法人中心工程顧問社,《橋基跌水或水躍沖刷防治設計指引》,2000
    11. 胡美璜,《台灣地區橋梁建造技術之沿革》,1985
    12. 沈永年、林仁益,《橋梁安全檢測》,2006
    13. 雲林科技大學文教基金會,《雲林縣歷史建築虎尾糖廠鐵橋調查研究計畫》,2005
    14. 洪瑞宗,〈記憶中的日南車站〉,網路資料,2004
    15. 洪瑞宗,《以場所精神探討台灣農村聚落的空間歷史—以日南地區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俊熹,2006年7月
    16. 毛昭綱,《鋼筋混凝土學》,2005
    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北港溪台糖五分子鐵路橋結構調查及評估》,張嘉祥主持,2002
    18. 交通部,《公路橋樑耐震設計規範修訂草案之研究》,2001
    19. 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鋼結構設計手冊—容許應力法》,1997
    20. 交通部,《公路橋樑耐震設計規範》,1995
    2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教基金會,《雲林縣歷史建築虎尾糖廠鐵橋調查研究計畫》,2004
    22. 陳生金,《鋼結構設計—極限設計法與容許應力設計法》,2005
    23. 范德星,《日治時期桃園大圳建設—以澤井組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齋藤司良,2007年1月
    24. 葉純惠,《領台期間日月潭水力發電建設工程—以鹿島組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齋藤司良,2006年1月
    25. 江慶林譯《臺灣鐵路史》,臺中市:臺灣省文獻會,1990年
    26. 黃得時譯《臺灣鐵道讀本》,臺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27. 曾迺碩<清季臺北之鐵路:補「臺灣鐵道史」>《臺北文物》六卷二期,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
    28. 楊越凱<劉銘傳與臺灣鐵路>《臺灣文獻》十九卷三期,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1968年
    29. 張奮前<臺灣省鐵路建設史略>《臺灣文獻》二十五卷三期,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1974年
    30. 陳延厚《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灣鐵路管理局,1981年
    31. 臺灣鐵路管理局編《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臺北市:1987年
    32. 陳俊《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87年
    33. 蔡仁輝《閒話臺鐵五十年》,板橋市:1996年
    34. 楊鵬飛《臺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詞典》,臺北市,1999年
    35. 應大偉等《鐵道歲月》,臺北市:田野影像,1997年
    36. 黃秀政《臺中縣海線開發史》<座談會紀錄>,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
    37. 戴震宇《臺灣的鐵道》,臺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38.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市:城邦文化,2002年
    39. 小池啟吉,《橋梁工學》,1951
    40. 佐藤廉平,《橋梁工學—橋台と橋腳の設計》,1927
    41. 佐藤廉平,《プレートガーダーの設計》,1927
    42. 中村謙一,《近世橋樑學》,1927
    43. 台灣總督府,《台灣事情—昭和8年版》,1934
    44. 台灣總督府,《台灣の交通—台灣交通研究》,1925
    45.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1920~1922
    46.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要覽》,1915
    47. 台灣總督府,《台灣鐵道震災誌》,1939
    4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上)(下),1910
    49. 杉山靖憲《臺灣歷代總督之治績》,1922
    50. 臺灣經世新報社《臺灣大年表》,臺北市:1925年
    51. 宮崎健三《臺灣週遊概要》,臺北市:やまど新聞臺灣支局,1927年
    52. 屋部仲榮《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市:臺北出版協會,1930年
    53. 勝山吉作《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市:勝山寫真館,1931年
    54. 大甲公學校《大甲の鄉土》,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3年
    55. 緒方武歲《臺灣大年表》,臺北市:1938年
    56.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雜誌社,1954年
    57. 日本大學工學部《公道橋樑標準設計圖集,第一輯》,日本大學工學部:東京市,1930
    58. 建設省土木研究所《鋼道路鈑桁橋の標準設計図》,建設省:東京,1941
    59. 建設省土木研究所《鋼道路鈑桁橋の標準設計》,建設省:東京,1953
    60. 得善意光,《日本工學全書》,工業圖書:東京市,1941
    61. 青木楠男、木野喬,《橋梁工學》,アルス:東京市,1939
    62. 河村協,《道路橋の設計、實例篇》,淀屋書店出版部:大阪市,1935
    63. 高島春生,《道路橋の橫分配計算法》,現代社:東京都,1974
    64. 牧直,《各種道路設計例集》,都理工圖書株:東京,1954
    65. 日本道路技術協會《鋼道路橋設計方書案解說》,修教社;東京市,1940
    66. 小林廣二,《計算例詳解木桁及鐵筋コンクリート道路橋設計施工解說》,鐵道圖書局:東京市,1939
    67. 小林廣二,《框構式鐵筋コンクリート道路橋》,鐵道圖書局:東京市,1937
    68. 櫻井盛男,《改定增補詳解初等橋梁工學》,鐵道圖書局:東京市,1939
    69. 三浦七郎,《橋梁工學》,常盤書局:東京市,1931
    70. 森慶三郎,《森橋梁工學》,鈴本書店:東京市,1930
    71. 高橋逸夫,《橋梁工學特論. 第一卷. , 桁ニ關スル基本理論》,養賢堂:東京市,1930
    72. 當山道三,《橋梁工學上下卷》,共立社:東京市,1939
    73.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史—上、中、下卷》,1910~1911
    74. 渡邊慶之進、黃得峰,《台灣鐵道讀本(中譯本)》,2006
    75. 近藤泰夫,《台灣の道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1930
    76. Das, Braja M.,黃安斌譯,《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大地工程原理》,200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7-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