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佑明
Tsai, Yo-Ming
論文名稱: 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
The Legal Status of Corporate Responsible Persons as Guarantor in Terms of Preventing Crimes from Being Committed by Subordinates
指導教授: 王效文
Wang, Hsiau-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不純正不作為犯保證人地位危險源監督經濟刑法企業犯罪
外文關鍵詞: Non- pure non-performance,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economic criminal law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企業犯罪已經成為刑法釋義學中一塊不可忽視的領域,其中,本文所討論的對象,為學說中爭議較大的企業負責人防止其下屬侵害企業以外他人法益之保證人地位問題。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章節架構與使用概念之說明,並以實例的方式將所討論之問題加以具體化。先從通說中對於不純正不作為犯保證人地位的詮釋理解切入,再進一步檢討其中可能適用於企業負責人對於其下屬犯罪之責任者,最後將問題集中於依據危險源監督法理而成立的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

      第二章,介紹構成不純正不作為犯保證人地位來源基礎的各種類型,並就相關爭議問題表達立場,作為後續討論與行文脈絡的開展基礎。在此,本文就保證人地位的來源基礎,採取通說之見解,作為展開討論的前提。

      第三章,檢討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的各種可能依據。包括危險前行為、危險源監督,以及由Schünemann所主張,不同於通說,認為可以依據企業中的支配權限而成立的見解。其中危險前行為與基於支配概念而證立的保證人地位皆有不能充分說明或涵括企業責任之處,反之,危險源監督之法理,可以初步的證立此一責任存在的正當性。

      第四章,在上一章所討論的前提之下,進一步探討危險源監督法理之下,因對人的危險源監督而成立的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其中包括對於自我負責原則的檢討,以及在整體社會關聯中,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責任之妥當性的討論。最後,回歸危險源監督法理的原始意義,並輔以整體法秩序就此一問題的價值判斷,表明本文所採取的立場。

      第五章討論危險源監督法理之下,因對物的危險源監督而成立的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此處學說中主要爭議之處在於危險物之認定。就此本文認為,企業在現今經濟社會中扮演相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往往成為法益侵害的主要媒介或工具,尤其在侵害經濟法益的經濟犯罪中,此種情況尤為嚴重。在此種情況下,企業應被視為一個本身就可能造成法益侵害的危險源,而受企業負責人所監督。換言之,企業整體可以被視為一危險源,而不僅限於傳統上一般具體之物。

      第六章為結論。

    Enterprise crime had been a field that can't be ignored in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already. We discussed the issue with heavy dispute – the enterprise director as guarantor statuses to prevent from their subordinate encroach to others legal rights that out of enterprise.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domain, chapter structure and explanations for practice concept, follow by the discussion on the questions to embodiment way by real-cases. The steps as following: (1) We discussed the annotation for non-pure non-performance crime as guarantor. (2) Then we assess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may apply to enterprises director to his subordinate who commit crimes. (3) Further, we focus on the enterprise director as guarantor statuses that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pervise legal to prevent from their subordinate who commit crimes.

    Chapter two, we introduced different method of non-pure/non-performance crime as guarantor, and position on each questions relevant to issues, been the prerequisite for following discussing with style of writing development. Hereby, we adopt usual opinion as the prerequisite of organizing discussion to discuss the source of guarantee statuses.

    Chapter three, we treat all types of basis for the enterprise director as guarantor statuses to prevent from their subordinate who commit crimes, the basis including dangerous before-behavior,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and advocate by Schunemann, different from usual opinion, be able to think on the opinion of establ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domination authority in enterprises. Dangerous before-behavior and guarantor status in accrodende with domination authority, can’t explain or can’t include the enterprise of responsibility fully, on the contrary, the legal principle of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can preliminary set up whom the responsibility and it’s exist getting proper.

    Chapter four,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chapter three discussing, we further treat the enterprise director as guarantor statuses to prevent from their subordinate who commit crimes that established by person under the legal principle of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that includes the self-criticism of the principle self-responsibility, and in the whole society is related, enterprise director which prevent crime from their subordinate who commit crimes in the appropriate discussion. Finally, we returned to the primitive meaning of the legal principle in the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and complete the whole legal rank to judge for value on this question.

    Chapter five discuss under the legal principle of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we treat all dangerous source supervising the enterprise director as guarantor statuses to prevent from their subordinate who had crimes that established by thing. The main issue in this throry was the definition of dangerous thing. So we think, enterprises action is essential but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economics society now, and often become main encroaches media or tool on others rights, especially in encroaching on the economic rights of economic crime,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s particularly serious. Under this situ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be taked as the dangerous source that may cause to encroach on ones legal rights, and it sould be supervised by the enterprises direct. In other words, whole enterprises can be taked as a dangerous source, and is not merely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ally generally concrete thing.

    Chapter six is a conclus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章節架構 4 第四節 概念定義 6 第一項 業主責任 6 第二項 企業負責人與下屬 8 第三項 企業以外之他人 11 第四項 以人作為應受監督之危險源與犯罪防止義務 11 第五項 經濟犯罪/經濟刑法之定義 13 第一款 從刑事訴訟上之觀點定義經濟刑法者 14 第二款 從犯罪學之觀點定義經濟刑法者 18 第三款 從法釋義學上之觀點定義經濟刑法者 19 第四款 以經濟往來的工具作為保護客體 20 第五款 小結 21 第五節 問題的提出 22 第二章 保證人地位之基礎理論 24 第一節 概述 24 第二節 個別的保證人地位來源 26 第一項 保護者保證人地位類型 27 第一款 法令規定與親密的親屬關係 27 第二款 生活共同體與危險共同體 28 第三款 自願承擔義務 30 第四款 公務員或法人機關之成員 32 第二項 監督者保證人地位類型 33 第一款 公眾往來的安全義務(危險源監督) 33 第二款 危險前行為 35 第三款 產品製造人責任 38 第四款 對於第三人之監督(典型之犯罪防止義務) 38 第一目 欠缺責任能力 38 第二目 法定的上下監督支配關係 41 第三章 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的理論基礎檢討 43 第一節 概述 43 第二節 危險前行為 44 第三節 基於企業中的命令權限(Schünemann) 46 第四節 危險源監督 52 第五節 小結 55 第四章 因對人的危險源監督而成立之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 57 第一節 概述 57 第二節 學說見解 58 第一項 否定見解 58 第一款 自我負責原則 58 第二款 社會功能關聯 59 第一目 許玉秀 59 第二目 Jescheck 62 第三目 小結 63 第二項 肯定見解(Langkeit) 64 第三節 本文立場 67 第一項 對於否定見解之回應 67 第一款 關於自我負責原則 67 第二款 關於社會功能關聯 69 第三款 小結 72 第二項 整體法秩序的價值判斷 74 第一款 行為人欠缺責任能力 75 第二款 保安處分 76 第三款 累犯之規定 77 第四款 大法官釋字第584號 78 第三項 小結 78 第五章 因對物之危險源監督而成立之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 81 第一節 概述 81 第二節 學說見解 83 第一項 限於一般具體之物作為應受監督之危險源 83 第一款 Rudolphi 83 第二款 Otto 84 第三款 Gimbernat 86 第四款 小結 89 第二項 以企業整體作為應受監督之危險源(Schall) 91 第三節 本文立場 96 第一項 因物之危險源監督而成立之犯罪防止義務的性質 96 第二項 「物」之概念的界定 98 第一款 認定基準-由企業所生之危險 98 第二款 危險並不限於對於一般具體之物的支配 99 第三款 危險可以源於「企業整體」 100 第四款 企業與經濟犯罪 102 第五款 「危險的企業特性」之認定 107 第三項 小結 110 第六章 結論與問題回應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問題回應 115 參考文獻 118

    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王文宇,公司法論,3版,元照,2006年。
    2.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10版,作者自版,2008年。
    3.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作者自版,1984年。
    4. 林東茂,刑法綜覽,6版,一品文化,2009年。
    5.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版,元照,2009年。
    6. 許澤天,刑總要論,2版,作者自版,2009年。
    7.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2版,新學林,2009年。
    8.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冊,3版,元照,2006年。
    9.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版,元照,2009年。
    (二) 學位論文
    1. 王怡今,廢弛職務釀成災害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 李昂杰,保證人地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 林明信,短線交易歸入權之探討-以歸入權之正當性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4. 施勇全,過失共同正犯問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5. 張世東,從比較法觀點論我國環境刑法運作上之難題,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6. 陳孟黎,從危險犯概念看我國環境刑法的現況與未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 陳建旭,論產品上之刑事責任,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8. 陳淑櫻,環境刑法與刑法第一百九十條之一,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三) 期刊及專書論文
    1. 王效文,刑法中阻卻違法緊急避難的哲學基礎,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9月,頁155-214。
    2. 李聖傑,刑事不法內涵的圖像,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4期,2006年7月,頁116-119。
    3. 林東茂,經濟刑法導論,收於:陳雅惠(主編),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1996年,頁61-104。
    4. 林東茂,當愛已成往事,收於:同作者,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2007年10月,頁65-77。
    5. 林國全,證交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45期,1992年6月,頁259-303。
    6. 曹昌棋,警察不作為之職務犯罪初探─以警察不制止犯罪為中心,警專學報,第4卷第2期,頁33-45。
    7. 許玉秀,最高法院七十八年台上字第三六九三號判決的再檢討-前行為的保證人地位與客觀歸責理論初探,收於:同作者,主觀與客觀之間,作者自版,1997年9月,頁1-41。
    8. 許玉秀,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危險前行為是構成保證人地位的唯一理由?,收於:同作者,刑法的問題與對策,作者自版,1999年8月,頁31-78。
    9. 許玉秀,意欲要素、對人的監督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7月,頁141-143。
    10. 許迺曼(Schünemann, Bernd,陳志輝譯),德國不作為犯法理的現況,收於:許玉秀、陳志輝(主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新學林,2006年12月,頁629~668。
    11. 許迺曼(Schünemann, Bernd,薛智仁譯),企業犯罪,收於: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主編),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05年,頁131-194。
    12. 許澤天,強制支配─犯罪支配概念的具體續造─,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3期,2010年1月,頁43-66。
    13. 黃榮堅,論保證人地位,法令月刊,第46卷第2期,1995年2月,頁49-60。
    14. 蔡聖偉,論故意之不法前行為所建構的保證人義務,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141-170。
    15. 鄭逸哲,剖析「不純正不作為業務過失犯構成要件」--評臺中地院八十九年度易字第二八三一號判決和臺中高分院九十年度上易字第五四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8期,2008年7 月,頁281-294。
    16. 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2001年11月,頁111-123。
    17. 盧映潔,不作為犯之保證人地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4期,2002年3月,頁133-137。
    18. 蘇俊雄,保安處分理論與刑法改革的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第38卷第1期,頁63-85。

    二、 外文部分
    1. Bosch, Nikolaus: Organisationsverschulden in Unternehmen, Baden-Baden 2002.
    2. Fischer, Thomas: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 57. Aufl, München 2010.
    3. Gimbernat Ordeig, Enrique: Unechte Unterlassung und Risikoerhöhung im Unternehmensstrafrecht, in: Bernd Schünemann/Hans Achenbach/Wilfried Bottke/Bernhard Haffke/Hans-Joachim Rudolphi (Hg.), Festschrift für Claus Roxin zum 70. Geburtstag am 15. Mai 2001, Berlin 2001, S. 651-663.
    4. Haft, Fritjof: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9. Aufl., München 2004.
    5. Heine, Günter: Die strafrechtliche Verantwortlichkeit von Unternehmen, Baden-Baden 1995.
    6. Hsü, Yü-hsiu (許玉秀): Garantenstellung des Betriebsinhabers zur Verhinderung strafbarer Handlungen seiner Angestellten? Pfaffenweiler 1986.
    7. Jäger, Christian: Examens-Repetitorium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 neu bearbeitete Aufl., Heidelberg/München/Landsberg/Berlin 2007.
    8. Karlsruher Kommentar zum Gesetz über Ordnungswidrigkeiten, hg. v. Lothar Senge, 3., neu be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6.
    9. Kindhäuser, Urs Konrad: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Baden-Baden 2006.
    10. Kindhäuser, Urs Konrad: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II, 4. Aufl., Baden-Baden 2005.
    11. Kühl, Kristia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6., neu bearbeitete Aufl., München 2008.
    12. Lackner/Kü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6. Aufl., München 2007.
    13. Landscheidt, Christoph: Zur Problematik der Garantenpflichten aus verantwortlicher Stellung in bestimmten Räumlichkeiten, Berlin 1985.
    14. Langkeit, Jochen: Garantenpflicht der Mitglieder des Holding-Vorstandes auf Unterbindung von Straftaten der Geschäftsführer von Tochtergesellschaften?, in: Gerhard Dannecker/Winrich Langer/Otfried Ranft/Roland Schmitz/Joerg Brammsen (Hg.), Festschrift für Harro Otto zum 70. Geburtstag am 1. April 2007, Köln/Berlin/München 2007, S. 649-657.
    15. Leipzig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Bd. I, hg. v. Burkhard Jähnke/Heinrich Wilhelm Laufhütte/Walter Odersky, 11. Aufl., Berlin 2003.
    16. Maurach, Reinhart/Schroeder, Friedrich-Christian/Maiwald, Manfred: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 1, 9. Aufl., Heidelberg 2003.
    17. Nomos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 hg. v. Urs Kindhäuser/Ulfrid Neumann/Hans-Ullrich Paeffgen, 3. Aufl., Baden-Baden 2010.
    18. Otto, Harro: Die Haftung für kriminelle Handlungen in Unternehmen, Jura 1998, S. 409-418.
    19. Rengier, Rudolf: Strafrcht. Allgemeiner Teil, München 2009.
    20.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I, München 2003.
    21. Rudolf, Rengi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München, 2009.
    22. Schall, Hero: Grund und Grenzen der strafrechtlichen Geschäftsherrenhaftung, in: Klaus Rogall/Ingeborg Puppe/Ulrich Stein/Jürgen Wolter (Hg.), Festschrift für Hans-Joachim Rudolphi zum 70. Geburtstag, München/Neuwied 2004, S. 267-283.
    23. Schlüchter, Ellen: Der Kaufmann als Garant im Rahmen der unterlaubten Gewässerverunreinigung, in: Albin Eser/Hans Josef Kullmann/Lutz Meyer-Goßner/Walter Odersky/Rainer Voss (Hg.), Straf- und Strafverfahrensrecht, Recht und Verkehr, Recht und Medizin : Festschrift für Hannskarl Salger zum Abschied aus dem Amt als Vizepräsident des Bundesgerichtshofes, Köln/Berlin/Bonn/München 1995, S. 139-167.
    24. 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7. Aufl., München 2006.
    25. Schünemann, Bernd: Die Unterlassungsdelikte und strafrechtliche Verantwortlichkeit für Unterlassungen, ZStW 96 (1984), S. 287-320.
    26. Schünemann, Bernd: Unternehmenskriminalität und Strafrecht, Köln/Berlin/Bonn/München 1979.
    27. Stratenwerth, Günter/Kuhlen, Lotha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I, 5., neu bearbeitete Aufl., Köln/Berlin/München 2004.
    28. Sutherland, Edwin H.: White-Collar Criminality, Vol. 5, No. 1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 (1940).
    29.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d. I, hg. v. Hans-Joachim Rudolphi/Jürgen Wolter, 7., teilweise 8. neubearbeitete Aufl., München/Unterschleißheim, Stand: 41. Lieferung (Oktober 2005).
    30. Tiedemann, Klaus: Wirtschaftsstrafrecht. Einführung und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Köln/München 2007.
    31. Wabnitz, Heinz-Bernd/Janovsky, Thomas (Hg.): Handbuch des Wirtschafts- und Steuerstrafrechts, 3. Aufl., München 2007.
    32. Wessels, Johannes/Beulke, Wern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37. Aufl., Heidelberg/München/Landsberg/Berlin 2007.
    33. Wittig, Petra: Wirtschaftsstrafrecht, München 201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