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恩琪
Hsu, En-Chi
論文名稱: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下教學課程的互動協作關係探討-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溫陵場域的參與經驗為例
Collaborative Practices in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urses: A Case Study of Participation in Wen-ling Field, Nanmei-Village, West Central District, Tainan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鄭淑惠
Cheng, Shu-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場域實踐互動協作關係教學課程
外文關鍵詞: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engagement, collaboration, practice-based courses
相關次數: 點閱:1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持續深入社區場域,越來越多學術單位以教學課程與專案活動的形式進入特定社區,逐步改變原有的社區活動生態與互動關係。此種多元介入模式,不僅擴增了社區活動的類型與頻率,也深刻影響了居民對外部資源與學校角色的理解與感受。在此脈絡下,大學如何在場域實作過程中與社區建立穩定有效的互動協作關係,進而促進雙方參與效益的提升,為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為場域,聚焦於成功大學USR相伴2026子計畫中三門實踐型課程(Podcast錄製、環境規劃方案實作、國際工作坊)的合作歷程,透過研究者親身參與、訪談與觀察等方法,整理與檢討大學與社區互動協作的發展樣貌與挑戰。研究目的包含:1)透過文獻整理分析大學與社區場域互動協作的關鍵要點;2)檢視三門USR課程實作的運作特質與互動協作脈絡;3)透過社區與大學端互動經驗與參與者回饋的檢討,提出未來南美溫陵場域的可能發展,以及「協作」可能帶來的發展幫助。
    研究成果如下:
    一、文獻分析:大學端於社區場域經營角色與互動協作關係的關鍵要點
    透過文獻整理與分析出,大學進入社區場域的經營角色,不僅在於提供專業知識與資源,更需透過信任建立、互動平台運作與協作模式調整,形成長期且動態的夥伴關係。USR課程介入使社區營造由「單向服務」轉向「互動共作」,長者逐步由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行動者;學生則透過實踐導向課程培養跨域整合與社會責任感。文獻並歸納出五項協作關鍵要素──建立信任、回饋機制、共享成果、互動模式調整與共同目標建構,作為優化大學與社區互動協作的重要依據。
    二、三門場域實踐課程的互動協作脈絡與關係樣態
    本研究延續成大USR相伴2026計畫於南美溫陵場域,自2021年藉由「家庭關係」課的單一課程為主之三年經營基礎,進一步自2024 年起持續推動次階段的發展。一方面延續原有的〈家庭關係〉課程所帶領之podcast 錄製的社區層級參與,另一方面,不單單只思考社區場域內的課程與活動的社區層級的經營,也嘗試開展與其他社區連結的城鄉層級與國際層級的課程與活動的經營,期待南美溫陵場域在超高齡社會在地老化中,不只在自己社區,也能在其他的多樣生活圈中有各種互動學習的可能性。
    本研究於2024年分別參與三門教學課程,彙整出不同的實踐重點與協作模式:首先〈家庭關係〉課程以「南美好美 Podcast」為核心,帶領學生走入社區,透過走讀與錄音保存長輩的生活經驗,累積屬於南美里的在地記憶故事,並培養學生的跨世代理解與反思能力,亦進一步嘗試結合社區店家的多元參與,形成更為豐富的場域連結;〈環境規劃方案實作〉課程以「共生食代」為主題,將稻米與菱角等農產作為媒介,透過料理共食、展架設計與推廣活動,促使學生、長輩與青農共同合作,深化城鄉社區之間與社區內部的互動;〈健康老化之路〉國際工作坊則以「一日伴學」形式,安排台日學生陪伴長輩走訪市場與街區,藉跨文化交流引發對健康老化國際多元的生活學習。
    這三門課程的互動協作脈絡呈現出以下特徵:其一,社區與大學的互動多集中於課程前置準備階段與執行階段,駐點研究生扮演關鍵協調角色,負責溝通與串聯不同參與者,使活動能夠順利推展。其二,社區參與者展現高度彈性,能因應課程需求切換角色,從知識傳遞者、記憶敘事者到實作共創者,形塑出多元而豐富的參與樣態。相對於此,在課程結束前雖有計畫整體的進行各課程的學習成效問卷評估,然而這些互動往往隨課程結束而趨於薄弱。因此,本研究藉由課程前置準備階段與執行階段的參與者角色與運作機制的掌握與分析檢討,而看到課程結束後續發展的一些可能看法。包括回饋機制的建構與運作、成果的後續延伸活用,以及場域經營與課程的共同目標建構。藉此讓原本短期熱絡的互動能轉化為更積極且長期的場域經營,而非單一課程本身的思考,而使南美溫陵場域可以進入次階段的場域多課程經營展開的可能性。
    三、實踐經驗與參與者回饋對應的互動協作關鍵因素與場域課程持續經營的可能看法
    本研究藉由分析檢討三門課推動過程,可看到上述的初步成果。同時,亦欲藉由利害關係人的訪談,以初步探討掌握其對課程參與的看法。除社區長輩與大學學生的個別訪談外,亦嘗試以群體參與形式進行焦點訪談,以其對場域持續經營有所助益。雖然研究過程中存在訪談人數不足等研究時間的條件限制問題,仍希望所提的初步看法,可以作為後續發展的建議。
    此外,在五項互動協作關鍵因素的對應上,首先,「信任建立」來自駐點研究生的長期陪伴,為社區持續參與的核心基礎;然而,「回饋機制」相對不足,使課程成果的延續性受限。當課程能轉化為具體產出時,則有效提升了「共享成就感」,而青銀對談亦進一步提供跨世代交流與回饋的契機,有助於整合過往經驗並開啟未來發展思路。同時,學生的創新提案固然具啟發性,但在「互動模式的調整」與「共同目標的建構」上,仍需強化社區前期的深度參與,以確保課程規劃與社區需求能更緊密對接。
    本研究建議未來課程應制度化回饋流程,優化成果的轉譯機制,並深化共構設計,以促進長期的場域經營。此外,焦點訪談與對話的形式可持續活用,將可從只是焦點訪談的「群體對話」的形式,延伸活用成為「更生活化的生活協作學習」。讓「協作」的意義與實踐於在地更生活化的展開並發展更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例如青銀共餐結合 podcast 錄製者的經驗分享等,以創造更自然的交流情境,帶動持續的互動與學習。這些初步看法雖尚待進一步驗證,但將可以期待能作為後續場域推動檢討與討論的重要參考依據。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universities establish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through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programs. Taking the Wenling Community in Tainan City as the research field, the study focuses on three practice-oriented courses—Podcast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The objectives are (1) to analyze the university’s role and critical factors in community engagement, (2)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processes of the three courses, and (3) to identify key elements shaping collaboration and directions for sustainable partnership. Methodologically, the research adopt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review to capture collaboration dynamic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five critical factors—trust building, feedback mechanisms, shared achievements, interaction adjustment, and joint goal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rust, facilitated by long-term engagement of resident researchers, serves as the core driver of sustained participation. However, insufficient feedback mechanisms weaken continuity, while tangible outcomes such as podcast productions or design proposals enhance a sense of shared achievement. Interaction patterns require adjustments across generations, with resident researchers serving as key mediators. Joint goal construction remains underdeveloped, as communities often play a passive role in agenda-setting.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strengthening feedback systems, translating outcomes into community-relevant formats, and co-creating agendas in the early stages are essential for long-term, mutually beneficial community-university partnership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V 致謝 VIII 目錄 IX 圖目錄 XII 表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對象 2 1-2-1 研究範圍 2 1-2-2 研究對象 3 1-3 名詞解釋 4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1-4-1 研究方法 5 1-4-2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下的課程活動協作關係 7 2-1-1 大學端角色的轉變與挑戰 7 2-1-2 課程場域協作 8 2-1-3 深度夥伴關係與永續性 9 2-2 高齡者的社區生活 10 2-2-1 高齡化趨勢與在地老化 10 2-2-2 社區與大學的互動關係 10 2-3 場域實踐與協作互動關係 15 2-3-1 協作關係的持續經營 15 2-3-2 場域實踐型人才與協作能力的培養 17 2-3-3 互動平台:大學內與外的協作方式 21 2-3-4 長期互動協作下的關鍵要素 23 2-4 小結 25 第三章 成大USR相伴2026計畫進入南美溫陵場域發展 29 3-1 南美里溫陵社區與成大USR的介入 29 3-1-1 南美里溫陵社區據點發展與高齡議題 29 3-1-2 2021-2023成大USR相伴2026計畫於場域發展歷程 30 3-1-3 2024-2025本研究者透過成大USR相伴2026計畫進入場域歷程 34 3-2 場域教學課程活動實踐歷程發展與互動關係 38 3-2-1 〈家庭關係〉南美好美PODCAST第五季《聲音漫遊:跨時空的記憶》 39 3-2-2 〈環境規劃實作〉共生食代:連結產地與餐桌 47 3-2-3 〈健康老化之路〉國際交流工作坊 57 3-3 小結 64 第四章 互動協作關係與關鍵因素 67 4-1 社區與大學端互動與協作上的關係脈絡 67 4-1-1 三門課程中社區與大學端的互動與協作網絡 67 4-1-2 協作網絡關係與現象探討 73 4-2 社區與大學端參與者互動與協作經驗回饋 77 4-2-1 社區與大學端個別訪談 77 4-2-2 青銀共餐焦點座談 82 4-2-3 從參與者觀點檢視互動協作關鍵因素 84 4-3 檢視互動與協作下的關鍵因素整理與持續經營可能性的看法 89 4-3-1 比較三門課程中顯著與否的關鍵因素 89 4-3-2 課程介入下的持續經營方式 94 4-4 小結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5-1 研究結論 100 5-2 研究建議 107 參考資料 108 附錄一 社區端訪談紀錄表 111 附錄二 大學端訪談紀錄表 120 附錄三 研究者場域實踐活動歷程表 123

    王宣筑(2022)。歷史區域中高齡者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參與──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參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王雅萍(2022)。地方協力與知識實作:USR計畫中大學與社區互動關係的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80,79–95。
    刑志彭、黃勇智(2023)。臺灣大學社會責任研究現狀與發展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8(2),33–64。
    何翌綺(2024)。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中社區參與多樣性議題學習的展開──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吳英璋(2004)。社區營造與地方治理的互動關係。《社區發展季刊》,106,109–122。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呂寶靜(2012)。臺灣老人社會整合之研究:以社區生活參與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90-96。
    宋威穎(2021)。政策視角下的行動對話:大學與社區在實踐場域的伙伴關係。《新實踐集刊》,(1),79-108。
    李文雄(2013)。社區營造政策推動歷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李婕妤(2017)。大學教學協助社區經營之探討──以臺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周芳怡(2019)。通識課程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行動研究。《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1),1-35。
    林從一(2019)。生活世界建築師。《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5-8。
    邱泯科、林伶惠(2010)。以竹苗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探討我國老人社區式服務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29,392–409。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23a)。USR x Stakeholders – 永續世代的新倫理。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取自網路資源:https://USR.moe.gov.tw/tw/report/blog/13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成果彙編》。
    梁鎧麟(2020)。大學睦鄰運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場域議題探索與課程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2),38-43。
    許文瑞(2019)。高教人才培育新趨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政策特色分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7(3),108-115。
    郭瑞坤、蘇良委(2018)。大學與地區發展模式之政策分析。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展開與社會實踐導向建築人才培育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1-16。
    陳思妤(2024)。高齡者與大學學生在歷史區域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參與──以臺南市南美里溫陵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陳振遠、樊國恕、蘇國偉、何希慧、侯永琪、陳振宇、許文瑞(2011)。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評估研析。《研考雙月刊》,35(3),84-96。
    楊正誠(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高等教育評鑑雙月刊》,79(6‑1),32–36。
    葉欣誠、黃雅鴻、蘇祐磊(2019)。什麼樣的場域,誰的夥伴關係?大學社會責任的經營與實踐。收錄於郭耀煌(主編),《春芽:大學社會參與的萌發與茁壯:實作與積累》(頁 16–37)。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董旭英(2021)。場域型USR推動歷程中的跨界協作與互動型專家角色探討。載於《USR Hub》,第6期,頁22–27。
    詹盛如(2020)。評介《大學社會責任與生活品質》。《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8(4),97-106。
    劉千毓(2023)。以社會資本觀點檢視大學社會責任團隊之實踐經驗。(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蔡瑞明、巫麗雪、黃昱珽(2015)。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載於蔡瑞明(主編)《銀髮生活:建構優質長青生活與環境》(頁1-28頁)。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衛生福利部(2021)。《高齡社會白皮書》,行政院。
    蕭新煌(2010)。從社區營造成果反思公民社會的成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1–46。
    蕭禕宸(2023)。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培育──以臺南市官田區隆田社區環境營造與北區仁愛里愛憩園空間規劃實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Butcher,J.,Bezzina,M.,&Moran,W.(2011). Transformational partnerships: A new agenda for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6(1), 29–40.
    Strier,R.(2014).Fields of paradox: University–community partnerships. Higher Education, 68(2), 155–165.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8-08-01公開
    校外:2028-08-0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