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虹昀
Cheng, Hung-Yun
論文名稱: 麻豆曾文溪溪埔多聚落變遷研究:維生與信仰面向
A Study on Villages by Zengwun River in Madou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to Substantive and Spiritual Subsistence
指導教授: 吳秉聲
Wu, Pi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嘉南平原聚落研究維生活動水利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外文關鍵詞: Chia Nan Plan, Settlement study, Subsistence production, Irrigation system,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關於鄉村聚落及多聚落空間尺度之研究,以日治時期至當代麻豆曾文溪溪埔多聚落作為研究時空範圍及對象。研究目的之一,以巨觀至微觀視角切入地理及人為環境討論。研究目的之二,在同異質群體中,觀察聚落特質、維生型態及影響因素。研究目的之三,依前述基礎,解析多聚落互動關係展現。總言之,本次研究以維生角度探討多聚落空間型態構成及其歷時脈絡,揭露村落生存及生產空間變遷情形。
    回顧既有研究及方法,多數聚焦單一聚落空間及地方性研究,面對各領域研究積累及單一空間尺度之侷限,當代聚落研究應有所突破。因此,本研究提出多聚落─跨區域空間尺度研究,試圖建立一個更寬廣的研究空間及議題。接著取徑俯瞰至行走研究視角,貼近觀察村落自然環境、維生用地及人為環境。從解析三者關係至建構聚落分類方法及討論村落基本空間構成、維生型態及層級分類。在過程中亦利用統計資料及地理資訊系統展現田野調查成果及空間視覺化。
    最後,承於前述脈絡研究,因而看見多聚落生活與生產面貌,以及在維生、信仰面向的互動關係詮釋。其一是由維生網絡串聯村落之間及村與鎮;其二是由宗教信仰鞏固多個獨立領域。兩者相較之下,村落實質環境構成和聚落往來關係,仍是藉由血緣及群體信仰維持村落社會結構與互動。接著回應富田芳郎1933年嘉南大圳開鑿對聚落影響之提問─嘉南大圳確實影響聚落維生環境,但對於空間界定或是族群凝聚與否仍由宗教信仰加以定之。至茲,溪埔多聚落空間變遷表現即說明在村落實質環境中維生活動及宗教信仰仍著實影響著生活。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ociocultural-spatial transforma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locating at the Riverland of Zengwun River from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Contemporary. A spatial scope which is proper to view and recognize the ‘multiple-settlements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And,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diachronic context of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istence production to reveal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pace for basic surviving and livelihood earning of settlement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geographic and built environment of the settlements from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In macro scale, the terrain is considered when site-choosing is discussed; in micro scale,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is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subsistence production of settlements.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settlements. Though theses settlements generally locating at similar terrai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subsistence productions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differ consequently. The third purpose i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settlements. This relationship could mainly be observed in two dimensions, the socioeconomic and the religious dimensions.
    Official statistics and Quantum GIS are spatially visualized to re-present field survey results of land u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e subsistence area.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Chia-Nan Irrigated System Excavation does affect the subsistence environment of settlements. However, another kind of spatially ethnic cohesion relies on religious beliefs. At this point,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Riverland settlements show that living activitie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village's built environment still affect their lives.

    摘要 i 誌謝 x 目錄 xi 表目錄 xiii 圖目錄 xiv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背景、目的 2 1-2 研究範圍 3 1-2.1 嘉南平原環境概述 3 1-2.2 時間範圍 7 1-2.3 空間範圍 8 1-3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16 1-3.1 文獻回顧 17 1-3.2 研究方法與流程 22 1-3.3 聚落研究的觀察角度 28 第2章 溪埔地帶維生背景 29 2-1 地理環境 29 2-1.1 溪埔土質特性 29 2-1.2 曾文溪改道變遷 31 2-1.3 溪埔地帶空間劃分 35 2-2 生產政策與治水、交通工事 36 2-2.1 漢人入墾建庄與謀生 37 2-2.2 生產政策與維生活動 46 2-2.3 治水、交通工事與邊界變動 54 2-3 小結:維生歷程對聚落維生方式及空間影響 56 第3章 溪埔多村落空間型態構成 57 3-1 村落空間基本構成 57 3-1.1 人口組成 57 3-1.2 空間樣態:生存及生產空間 65 3-1.3 跨域的信仰關係 67 3-2 耕作型態轉變與空間擴張 71 3-2.1 維生耕作型態轉變 71 3-2.2 村落空間擴張 76 3-2.3 村落的生活狀態 86 3-3 村落維生空間及型態構成 87 3-3.1 生存空間的維生配置:園、畜養空間 87 3-3.2 街、村型村落維生型態分類 93 3-4 小結:實質環境中的維生擴張與日常 96 第4章 多聚落空間互動關係 98 4-1 多聚落維生層面依存關係 98 4-1.1 地理空間尺度的供需角色:村、街村以及鄉鎮 98 4-1.2 公設市場經濟下的聚落實質互動 103 4-2 多聚落信仰層面空間領域關係 110 4-2.1 外五營對生存、生產空間界定 110 4-2.2 多聚落信仰關係─角頭、村落、鄉鎮遶境範圍 114 4-3 小結:維生網絡與信仰關係的空間詮釋 124 4-3.1 以鄉鎮為中心的維生網絡 124 4-3.2 信仰關係建立下的獨立空間 126 第5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128 5-1 結論─溪埔多聚落空間變遷表現 128 5-2 後續研究 130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135 附錄一 溪埔多聚落口訪紀錄 135 附錄二 2014年安業九塊厝中安宮遶境路關 140 附錄三 2013年安業四六廍六安宮遶境路關 141 附錄四 2010年安業四角頭三界公遶境路關 141 附錄五 2018年麻豆香第一天遶境路關 142 附錄六 2018年麻豆香第二天遶境路關 143 附錄七 2018年麻豆香第三天遶境路關 144

    Femand Braudel原著,曾培耿,唐家龍譯
    (2002)。《地中海史》。新北市:臺灣商務。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
    (1969)。〈日據時代台灣米穀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3。
    中央研究院
    (2003/09)。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第一版:http://thcts.ascc.net/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18)。臺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介接:http://gis.sinica.edu.tw/tileserver/wmts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數位典藏計畫
    (2009)。地圖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map.rchss.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NELAO/login?o=dwebmge
    中央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7)。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search_simple.jsp
    (2009)。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about_us.htm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2015)。國土測繪圖資WMTS介接:https://maps.nlsc.gov.tw/
    方希文(代書人)
    (1873)。(同治拾貳年六月)。〈立典园契字人蔴荳保方厝寮庄方夜摸、方夜合、方花搥〉。《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台灣南部古契書》。主題:典借。識別號:0005633507。
    方鳳玉
    (2005)。《「五營」之空間概念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
    王世慶
    (1958)。〈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臺灣文獻季刊》,9卷1期,頁15-32。
    (1985)。〈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季刊》,36卷2期,頁107-150。
    台南州編印
    (1920-1941)。《台南州第一至第二十三統計書》。
    台南縣政府主計室編印
    (1949-1975)。《台南州統計要覽民國三十八年至六十四年》。
    台南廳編印
    (1902)。《台南廳第一統計書》、(1917-1919)。《台南廳第六至第八統計書》。
    台灣總督府編印
    (1897-1942)。《台灣總督府第一至第四十六統計書》。
    石再添
    (1980)。〈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地理研究報告,no.6,頁1-3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3)。農林航空測量所:https://ngis.afasi.gov.tw/ngis
    何培夫
    (1999)。《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吳秉聲
    (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秉聲、鄭安佑
    (2017)。〈「俯瞰-行走」視野下的聚落研究取徑—以臺南市原臺灣府城米街與普濟殿周邊的「社會文化-實質空間」為對象〉。科技部研究計劃。 
    吳培暉、徐明福
    (1995)。〈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中國建築史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
    吳新榮
    (1981)。《吳新榮卷5─震瀛採訪記》。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李軒志
    (2003)。《台灣北部水利開發與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李綺文
    (2002)。《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村上直次郎
    (1995)。《新港文書》。台北:捷幼出版社。
    兩宮八喜
    (1903)。《申告書整理ニ關スル調查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冊號:4410;文號:42。
    周鍾瑄
    (1717)。《諸羅縣志》。卷一封域志、山川。1999年再版。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玉茹主編
    (2009)。《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林美容
    (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頁95-125。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
    林源豐
    (1979)。《麻豆市鎮發展與維護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邱永章
    (1989)。《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施添福
    (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頁115-137。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得分類與其意義〉。《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柯志明
    (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郁永河
    (1697)。《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年再版。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明福
    (1992)。〈二十年來臺灣傳統民宅相關研究的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大歷史系,頁669-716。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2003)。《台南縣九十二年度歷史建築清查計畫》。期末報告二。委託單位:台南縣政府。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7)。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Query1.php?CMD=CLR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2007)。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國立臺灣大學
    (2004)。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古契書計畫:http://ci6.lib.ntu.edu.tw:8080/gucci/
    (2008)。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http://tcsd.lib.ntu.edu.tw/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5/03)。臺灣政經資料庫:http://tped.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60823278369 
    國家圖書館
    (2004)。臺灣記憶圖像: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home.hpg
    張耘書
    (2014)。《貫古通今臺19甲 : 從太子宮到龜洞》。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張雅蕙
    (2000)。《漚汪傳統民宅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
    (1998)。〈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頁83-106。
    郭肇立
    (1998)。〈傳統聚落空間的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頁7-24。
    陳正美
    (2008)。〈嘉南大圳開發紀實〉。《南瀛水圳誌》,頁132-192。
    陳正祥
    (1993)。《臺灣地誌.》。第二版,中冊。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芳惠
    (1979)。〈桃園台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五期,頁49-78。
    陳胤霖
    (2001)。《臺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鴻圖
    (1994)。《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001)。《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傅寶玉
    (2007)。《古圳─南桃園水圳空間與文化》。新竹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富田芳郎
    (1934)。〈麻豆街の沿革〉。《臺灣地學記事》,第十號,頁1-7。
    (1934)。〈臺灣の聚落の研究〉。《臺灣新報》,1月號,頁18-25。
    (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 85-109。
    富田芳郎原著,陳惠卿譯
    (1933)。〈臺灣的農村聚落型態〉。《臺灣地學記事》,第4卷第2期,頁11-14;第4卷第3期,頁18-24。
    曾品滄
    (2006)。〈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 頁1-44。
    黃文博
    (1998)。《南瀛地名誌.》。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2001)。《南瀛石敢當.》。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2004)。《南瀛五營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2013)。《倒風內海及其庄社》。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黃雯娟
    (1990)。《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瑜
    (2000)。《漚汪庄祭祀領域空間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楊森富
    (2002)。《台南縣平埔地名誌》。臺南縣: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詹評仁
    (1977)。《麻豆鎮鄉土誌》。臺南縣:作者自印。
    廖心華
    (2007)。《美濃水圳之形成與變遷(1736-197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漢珍數位圖書
    (2011)。臺灣日日新報:http://cdneten.lib.ncku.edu.tw/cgi-bin2/Libo.cgi?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編輯
    (1998)。《南瀛文縣》。第四十二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
    (1955-07-16)。臺南縣麻豆鎮民王訓等三十七人請願歸還麻豆鎮溝子墘公有河川地之承租權案,送請省政府調查資料編號0021230244048。
    (1956-05-31)。臺南縣麻豆鎮民江水像等九十人為蘇厝寮農民霸佔民等之耕地及縣政府地政科辦理不公向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提出請願,請依法處理之相關函件-1資料編號0021230245029。
    臺灣日日新報
    (1923)。諸羅特訊/果物市場開始(大正十二年八月二十日)。版次04。第8350號。
    (1927)。曾文安業畜組(昭和二年十二月九日)。日刊,版次04。第9922號。
    (1929)。(昭和四年五月十七日)蘇厝部落民百餘名手凶器 為爭溪埔地傷及多人 謝厝寮一邊變出意外全不提防 有肺臟洞見大腸露出折手折足折脇骨刀傷 凡廿餘名大慘案。夕刊,版次n04。第10144號。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印
    (1925)。《國勢調查結果表》。
    (1930)。《國勢調查結果表》。
    (1935)。《國勢調查結果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7)。《臺灣の柑橘》。殖產局出版,第四九六號。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
    (1922-1941)。〈臺灣農業年報〉。大正十年至昭和十六年版。
    臺灣總督府編印
    (1939)。《臨時國勢調查結果表》。
    鄭安佑
    (2008)。《都市空間變遷的經濟面向-以臺南市(1920年-1941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鄭安佑、吳秉聲、徐明福
    (2018)。《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經濟-都市空間」的謀生景致─以1934年台南市末廣町路、本町路與米街為例》
    盧嘉興
    (1981)。《輿地纂要》。臺南:臺南縣政府。
    賴奇廷
    (2008)。《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臺中市。.
    謝佳芸
    (2008)。《產業對聚落發展之影響初探─以1980年以前的台南喜樹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篠原哲次郎
    (1932)。《[昭和七年版] 臺灣市街庄便覽》。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鍾明靜
    (2003)。《水圳空間的領域性研究─以嘉南大圳灌溉區為主》。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鍾順利
    (2006)。《台灣日治時期五大都市之公設消費市場建築》。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7-15公開
    校外:2022-07-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