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耀庭 Huang, Yao-Ting |
|---|---|
| 論文名稱: |
刑事訴訟法與國民法官法有關彈劾證據之使用-以先前不一致陳述為重心 The Use of Impeachment Evidence i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Citizen Judges Act - Focusing on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 |
| 指導教授: |
陳運財
Chen, Yun-Tsa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02 |
| 中文關鍵詞: | 彈劾證據 、實質證據 、傳聞證據 、嚴格證明法則 、國民法官法 、先前不一致陳述 |
| 外文關鍵詞: | Impeachment Evidence, Substantial Evidence, Hearsay Evidence, Rule of Strict Proof, Citizen Judges Act,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證據的分類中,證明待證事實存在的為「實質證據」,爭執、減弱證據證明力的為「彈劾證據」,兩者有別。我國多數實務見解認為,不具證據能力之傳聞證據雖不能作為實質證據,但不是不能作為彈劾證據。若依循實務見解之思維,似乎不符合傳聞例外而應排除的傳聞證據,仍得作為彈劾證據於審判中使用,是否有違傳聞法則的規範意旨即生疑問。
又我國於2023年施行國民法官法後,採取許多與過往刑事訴訟法截然不同之制度,亦於審理原則著重國民與法官共同參與刑事審判之精神,目的即在使國民法官能實質參與審判。其中,有關證據調查之新制度屬於國民法官法改動之核心,而彈劾證據是否有適用新制度?該如何使用?使用上又與刑事訴訟法有何差異?值得比較探討。
再國民法官法為落實國民法官得眼見耳聞即明瞭的審判程序,以證據調查而言,將優先以人證到庭詰問調查。若檢察官以偵訊筆錄為本進行詰問,辯護人再就證人陳述與筆錄不一致處行反詰問,無疑重現筆錄審判之陋習,有拖延訴訟、擴散爭點之可能。另一方面,該如何讓法律素人的國民法官可以正確分辨先前不一致陳述作為彈劾證據與其作為傳聞例外之實質證據的不同,避免造成混淆、負擔,甚至影響心證,亦值討論。
為了探討上述問題,本文分為三個主軸。第一個主軸為介紹彈劾證據的一般論,將以彈劾證據的意義、容許適用之範圍、與傳聞證據之關係及調查對象、方法為主。第二個主軸介紹國民法官法在適用彈劾證據之問題,以準備程序、審理程序、上訴審等三階段具體討論,並就此部分以我國傳聞法則、國民法官法借鏡之日本法為參考對象。第三個主軸以彈劾證據類型中最常見的「先前不一致陳述」為重心,介紹先前不一致陳述作為實質證據及彈劾證據之區別,並以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為借鏡供我國適用上之參考。
最後,在介紹完彈劾證據於刑事訴訟法及國民法官法之使用後,將提出研究發現及建議,以期能供實務運作上的微薄之力。
In the context of evidence classification, the term ' substantial evidence' is defined as that which provides substantial grounds for the disputed facts. Impeachment evide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used to discredit the witness and to persuade the fact finder that the witness is not being truthful. These two concepts are not synonymous. According to judicial practic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 admissibility of hearsay evidence is precluded. Nevertheless, despite its exclusion as a form of substantive evidence, there exists the potential for its utilisation as impeachment evidence. It seems that hearsay evidence that should be excluded may still be used as impeachment evidence at trial.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is violates the normative intent of the hearsay rule.
Following the enactment of the Citizen Judges Act in 2023, numerous systems that are wholly distinct from those set forth in the previou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will be introduced. Among the reforms, the new system of evidence investigation is at the core of the Citizen Judges Act. A discussion will be requir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impeachment evidence pertains to the suitability of this new system , how it is used,and its distinctions from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Moreover,the Citizen Judges Act will give priority to investigating witnesses, so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s for impeachment purposes will be the highest. It is worth discussing how the Citizen Judges can correctly distinguish between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s as substantive evidence and as impeachment evidence, in order to prevent any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outcome.
This article will draw upon the impeachment evidence outlined in Japenes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use of impeachment evidence i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Citizen Judges Act in Taiwan. The focus will be on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s.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三井誠,酒卷匡著;陳運財,許家源譯(2021),日本刑事程序法入門,台北:元照。
2. 王兆鵬(2007),美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元照。
3.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22),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
4.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2023),刑事訴訟法(下),台北:新學林。
5. 佐藤博史著;王信仁譯(2017),刑事辯護之技術與論理:刑事辯護之心.技.體,台北律師公會,台北:新學林。
6. 林永謀(2010),刑事訴訟法釋論,中冊,台北:三民。
7. 林鈺雄(2023),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
8. 陳思帆、顏榕(2024),國民法官法,台北:新學林。
9. 黃朝義(2000),刑事證據法研究,台北:元照。
10. 黃朝義(2010),程序正義之理念(三),台北:元照。
11. 黃朝義(2021),刑事訴訟法,台北:新學林。
(二)專書論文
1. 王兆鵬(2003),證據排除法則之性質與目的,收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頁 215-228,台北:學林。
2. 朱朝亮(2012),供述證明力之彈劾與回復,收於: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 160-205,台北:台灣法學。
3. 吳巡龍(2006),我國傳聞法則實務問題的探討,收於: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實務,頁 243-267,台北:新學林。
4. 李榮耕(2012),初探證據關聯性之要求,收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頁 720-747。
5. 黃朝義(2003),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頁 5-12,台北:學林。
6. 黃朝義(2020),證據能力與自由心證主義,收於:刑事訴訟程序基礎理論,頁165-190,台北:新學林。
7. 黃朝義(2020),科學證據容許性(證據能力),收於:刑事訴訟程序基礎理論,頁 191-232,台北:新學林。
(三)期刊論文
1. 尤伯祥(2022),檢察官證據開示範圍初探,全國律師雜誌,26 卷,3 期,頁102-108。
2. 文家倩(2020),二審在國民法官制之角色(上),司法周刊,第 2033 期,頁2-3。
3. 文家倩(2022),國民法官中一審之證據調查,裁判時報,119 期,頁 72-89。
4. 王兆鵬(1999),緘默之證據能力,台灣本土法學,4 期,頁 50-62。
5. 王兆鵬(2003),共犯或共同被告之陳述,月旦法學雜誌,3 期,頁 90-105。
6. 王緯華、游鈞量(2023),美國法下的刑事證人訪談與準備-兼論<律師訪談證人要點>之應用與挑戰,月旦律評,20 期,頁 34-46。
7. 朱朝亮(2014),從美日證據開示法則論我國證據開示之立法,檢察新論,15期,頁 22-32。
8. 吳巡龍(2009),對質詰問權與傳聞例外-美國與我國裁判發展之比較與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19 期,頁 116-133。
9. 吳冠霆(2023),談國民法官上訴審的幾個實務問題,最高檢察論壇創刊號,頁112-125。
10. 吳燦(2014),卷證不併送下證據法則的變與不變,檢察新論,15 期,頁 56-60。
11. 吳燦(2020),刑事證據能力判斷的案例研討-臺灣米蘭達法則與證據排除主張逾期之法效,月旦法學雜誌,301 期,頁 6-29。
12. 吳燦(2021),刑事審判之經驗法則案例研究(上),司法周刊,2065 期,頁 2-3。
13. 吳燦(2021),檢察官於起訴後自行訊問證人所取得證言之證據能力-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上字第 2130 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114 期,頁 5-13。
14. 吳燦(2024),警詢傳聞例外要件之舉證與調查-以憲法法庭 112 年憲判字第 12號判決為例,月旦律評,23 期,頁 43-57。
15. 李嘉興(2022),國民法官共同參與刑事審判與證據慎選原則(上),司法周刊,2105 期,頁 2-3。
16. 李嘉興(2022),國民法官共同參與刑事審判與證據慎選原則(下),司法周刊,2105 期,頁 2-3。
17. 松本芳希著;邱鼎文譯(2018),審判之應然面-反映集中審理與公判中心主義、直接審理主義理念的證據調查方法,司法周刊司法文選別冊,第 1900 期,頁 15-21。
18. 林俊宏(2024),失落的二十年-臺灣交互詰問制度的狀況及困境,月旦律評,24 期,頁 8-15。
19. 林信旭(2022),國民法官法第 64 條第 1 項但書第 4 款-關於為爭執審判中證人證述內容之彈劾證據(上),司法周刊,2131 期,頁 2-3。
20. 林信旭(2022),國民法官法第 64 條第 1 項但書第 4 款-關於為爭執審判中證人證述內容之彈劾證據(中),司法周刊,2132 期,頁 2-3。
21. 林信旭(2022),國民法官法第 64 條第 1 項但書第 4 款-關於為爭執審判中證人證述內容之彈劾證據(下),司法周刊,2133 期,頁 2-3。
22. 林信旭(2022),關於爭點整理的整理程(深)度-以直接證據構造型(共犯者供述)為中心,法官協會雜誌,第 24 卷,頁 139-157。
23. 林裕順(2018),人民參審法庭風貌-回歸刑事審判初衷,檢察新論,24 期,頁184-198。
24. 林裕順(2013),國民參審「傳聞法則」變革與展望-以「警詢筆錄」之檢討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0 期,頁 37-62。
25. 林裕順(2023),傳聞的意義~法語心理的協奏曲,月旦裁判時報,129 期,頁81-87。
26. 林輝煌(2006),證據排除法則之思辨(上)-美國法治之借鏡,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7 期,頁 35-60。
27. 林蕙芳(2023),國民法官法案件中證人先前審判外不一致陳述(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作為實質證據及彈劾證據之程序辨異,月旦律評,19期,頁 49-60。
28. 邱仁楹(2023),爭執證明力之證據-評日本最高法院平成 18 年 11 月 7 日第三小法庭判決(平成 17 年(あ)第 378 號:現住建造物等放火、殺人、詐欺未遂被告事件),月旦裁判時報,136 期,頁 95-103。
29. 邱鼎文(2013),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之傳聞法則與證據調查-以臺灣法之修正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9 期,頁 162-182。
30. 邱鼎文(2019),證據開示制度之研究:以美、日之比較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8 卷,1 期,頁 113-158。
31. 金孟華(2021),國民法官法第 46 條之解釋與適用,檢察新論,第 29 期,頁136-149。
32. 金孟華(2022),國民法官審判之證據安排與敘事方法,法官協會雜誌,24卷,頁 177-189。
33. 姜長志(2017),論檢察官於審判中偵查作為之法律上定位與意義-評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103 年度矚訴字第 2 號判決關於越南取證適法性之判斷,檢察新論,21 期,頁 218-239。
34. 施志鴻(2023),審前準備程序進行後證據調查聲請:以彈劾證據為例,月旦裁判時報,130 期,頁 70-77。
35. 涂偉俊(2023),國民法官參與審判程序之彈劾證據,月旦律評,21 期,頁 58-68。
36. 張永宏(2022),論國民法官法二審之證據調查:日本法的借鏡與反思-以臺灣高等法院國民法官上訴審第 1 場模擬法庭(110 年度國模上訴字第 1 號)為例,月旦時論,126 期,頁 82-109。
37. 張永宏(2023),論刑事彈劾證據之證據能力與調查-日本法的借鏡與反思(四之一),司法周刊,2151 期,頁 2-3。
38. 張永宏(2023),論刑事彈劾證據之證據能力與調查-日本法的借鏡與反思(四之二),司法周刊,2152 期,頁 2-3。
39. 張永宏(2023),論刑事彈劾證據之證據能力與調查-日本法的借鏡與反思(四之三),司法周刊,2153 期,頁 2-3。
40. 張永宏(2023),論刑事彈劾證據之證據能力與調查-日本法的借鏡與反思(四之四),司法周刊,2154 期,頁 2-3。
41. 張明偉(2013),先前不一致陳述與傳聞例外,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1 期,頁125-157。
42. 張瑋心(2015),「交互詰問」-美國庭審程序之重頭戲,軍法專刊,61 卷,3期,頁 196-215。
43. 梁志偉(2024),刑事彈劾證據之證據能力與實務運用,高雄律師會訊,第113-04~06 期,頁 50-55。
44. 陳文貴(2023),論國民法官法「慎選證據原則」之解釋與適用關係(中),司法周刊,2162 期,頁 2-3。
45. 陳志龍(2005),刑事證據的邏輯法則之規範運用-對 2003 年刑事訴訟法相關修正條文的謬誤探討,全國律師雜誌,9 卷,7 期,頁 4-25。
46. 陳思帆(2023),國民參與審判模擬法庭實務運作子法規劃:以國民參與審判案件的準備與審判程序為中心,司法周刊司法文選別冊,2153 期,頁 1-63。
47. 陳運財(2003),傳聞法則之理論及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7 期,頁 85-106。
48. 陳運財(2004),違法證據排除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113 期,頁 27-50。
49. 陳運財(2004),嚴格證明法則,月旦法學教室,23 期,頁 132-136。
50. 陳運財(2007),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4 期,頁 128-153。
51. 陳運財(2023),審判前準備程序中之證據開示-評日本最高法院平成 20 年 9月 30 日第一小法庭裁定(刑集 62 卷 8 號 2753 頁),月旦裁判時報,131 期,頁64-76。
52. 陳運財(2023),國民法官法第二審上訴應有的定位(發言紀錄),最高檢察論壇創刊號,頁 86-98。
53. 陳運財(2023),論國民參審案件第二審上訴之審查,月旦法學雜誌,343 期,頁 6-22。
54. 陳靜隆(2017),刑事自由心證之研究,軍法專刊第 63 卷,3 期,頁 58-83。
55. 黃佳彥(2021),試論國民法官法之證據調查必要性、慎選證據概念(一),法務通訊,3069 期,頁 3-5。
56. 黃朝義(2009),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區辨-兼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上字六六四號裁判例,台灣法學雜誌,141 期,頁 253-259。
57. 黃朝義(2022),國民法官法法庭、證據開示、二審救濟剖析,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2 期,頁 1-70。
58. 黃鼎軒(2022),從調查必要性到證據關聯性-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3 期,頁 235-305。
59. 黃翰義(2012),證據能力與合法調查證據之程序-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七八七六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8 期,頁 96-102。
60. 綠大輔著;黃鼎軒譯(2023),刑事裁判中類似事實之舉證,月旦法學雜誌,337 期,頁 171-188。
61. 鄭逸哲(2011),先具有證據能力,方有自由心證主義之適用-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上易字第二零七三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8 期,頁 70-75。
62. 顏榕(2022),日本二審法院對於一審訴訟程序之審查及二審調查證據之基準-兼評我國台灣高等法院 110 年度國模上訴字第 1 號判決,萬國法律,242 期,頁 17-40。
63. 蘇凱平(2016),檢訊中陳述之「證據能力」與「合法調查」-以最高法院 102 年度第 13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一)對實務操作傳聞法則之影響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53 期,頁 158-180。
64. 蘇凱平(2021),國民參與刑事審判程序的證據能力判決:兼論鑑定證據之證據能力判斷標準,臺大法學論叢,50 卷,4 期,頁 1923-1989。
65. 蘇凱平(2022),2022 年刑事程序法發展回顧:國民法官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銜接與背離-以模擬審判為觀察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52 卷,頁 1327-1353。
66. 蘇凱平(2022),重新探索自由心證-以憲法與刑事訴訟法的價值衝突與解決為核心,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 卷,1 期,頁 339-401。
67. 蘇凱平(2022),最高法院運用經驗法則對國民法官法上訴審之啟示-以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5037 號刑事判決為例,月旦裁判時報,115 期,頁 48-55。
68. 蘇凱平(2024),證據能力與自然關聯性的要件,月旦法學教室,261 期,頁25-27。
(四)政府公開資料
1. 何建寬(2018),刑事訴訟卷證不併送及其配套措施(含證據開示)之研究─兼論美國刑事訴訟制度,《法務部 106 年度出國報告資料》。
2. 林永村(2023),國民法官審判下證據調查與辯論程序之進行,司法研究年報,39 輯。
3. 陳思帆(2020),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下當事人自主調查證據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36 輯。
4. 陳新民(2016),司法院釋字第 737 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5. 陳運財(2016),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之證據開示聲請權-會台字第 11617 號聲請解釋案意見書。
6. 陳運財(2022),最高法院國民法官上訴審模擬法庭座談會會議紀錄。
7. 黃佳彥(2020),1.陪審制度及參審制度優劣比較之研究—以日本裁判員裁判制度之主張明示義務與證據調查議題為中心-2.日本檢察審查會運作之實務研究,《法務部 108 年度出國報告資料》。
(五)碩博士論文
1. 李濠松(2022),日本裁判員制度下之重要議題研究-兼論對我國國民法官制度之啟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六)網路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6 版。(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1177&la=0&powerMode=0)(最後瀏覽日:2025 年 2 月 2 日)
二、日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1. 山口雅高(2011),証明力を争う証拠,收於: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第 9 版,有斐閣,頁 188-189。
2. 成瀬剛(2009),刑訴法 328 条により許容される証拠,ジュリスト,1380号,頁 136-140。
3. 江見建一(2017),証明力を争う証拠,收於: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第 10 版,有斐閣,頁 198-199。
4. 村岡啟一(2005),証明力を争う証拠,別冊ジュリスト 174 号,刑事訴訟法判例百選第 8 版,有斐閣,頁 190-191。
三、英文文獻
(一)專書
1. Charles B.Gibbons.(2017).A Student's Guide To Trial Objections (5th ed).
2. Clifford S Fishman.(2023).Jones On Evidence:Civil & Criminal (7th ed).
3. George L.Blum Et Al.(2024).American Jurisprudence 2d,Evidence.
4. Graham C.Lilly Et Al.(2019).Principles Of Evidence(Concise Hornbook Series)(8th ed).
5. Jefferson L.Ingram.(2017).Criminal Evidence.(13th ed)
6. Joseph G.Cook.(2023).Constitutional Rights Of The Accused 3d.
7. Michael H.Graham.(2024).American Jurisprudence 2d,Impeachment Of Witness—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s.
8. Michael H.Graham.(2023).Handbook Of Federal Evidence(9th ed).
9. Paul F.Rothstein.(2024).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Treatise).
10. Peter Murphy.(2013).Murphy On Evidence.
11. Robert E.Larsen. (2023). Navigating The Federal Trail.
12. Ronald H.Clark Et Al.(2015).Crossing-Examination Handbook:Persuasion,Strategies,and Techniques(2nd).
13. Ronald J.Allen Et Al.(2016).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 Text,Problems,and Cases.(6th Ed).
14. Terence F Maccarthy Et Al.(2017).Maccarthy On Impeachment How To Find And Use These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二)期刊論文
1. Bennett L.Gershman.(2012).Preplea Disclosure Of Impeachment Evidence. Vanderbilt Law Review En Banc,65,141-154.
2. Edward J.Imwinkelried.(2015).Formalism Versus Pragmatism In Evidence:Reconsidering The Absolute Ban On The Use Of Extrinsic Evidence To Prove Impeaching,Untruthful Acts That Have Not Resulted In A Conviction.Creighton Law Review,48,213-243.
3. Jessica Smith.(2013).North Carolina Superior Court Judges Benchbook,Criminal evidence: Impeachment, UNC School of Government,1-10.
4. Stephen A. Saltzburg.(2016).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s to Impeach“i don't recall”:An Illustrative Case,Criminal Justice; Chicago, 31,1-5.
5. Terry Mccarthy.(2009).A Guide To Impeachment in Federal And Alabama State Courts,Alabama Lawyer,70,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