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梁慧如 Liang, Hui-Ju |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南地區基督長老教會建築之現代化歷程研究─以南門教會、北門教會、東門教會、佳里教會、左鎮教會、安順教會、新市教會及灣裡教會為例 A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Presbyterian Church Architecture in Taina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 Case Study of South-Gate Church, North-Gate Church, East-Gate Church, Jia-Li Church, Zuo-Jhen Church, An-Shun Church, Sin-Shih Church, Wan-Li Church |
| 指導教授: |
傅朝卿
Fu, Chao-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7 |
| 中文關鍵詞: | 神聖空間 、宗教建築 、教會建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 外文關鍵詞: | Presbyterian church, church architecture, sacred spa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1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部地區基督長老教會自馬雅各醫生傳入至今,並非完全由西方移植,其隨著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聚會型態、宣教模式等因素影響下,逐漸形成台南地區基督宗教建築特有的型態及使用方式。本論文試圖找尋台南基督長老教會演變至今之因素及過程,呈現長老教會建築演變歷程中之量體組構及空間模式,在深入探討實質環境下之神學觀點與信徒心態的異同。擷選台南縣市共八間案例教會調查分析,自案例教會設教至今之建築量體、空間模式及其聚會型態的演變逐一規整;研究宣教策略及聚會型態的改變如何影響教會空間之使用模式,而空間形態的改變又將如何影響敬拜儀典之神聖氛圍,最後進行分析歸納及演變因素定論之。
由於整體社會快速變遷,教會面臨機能與形式間的衝突與轉換,現今教會需同時肩負宣教、教育、服務、關懷等功能。本質化與處境化之機能混融致使空間不似昔日單純,而在大樓形式的教會建築中,機能性空間與儀典性空間相互疊加的使用模式更為常見;神聖路徑如何在兩種質性不同之空間下被延續,為現今教會建築面臨的最大課題。長老教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對於神學觀點及信仰詮釋已有不同的思考方向,致使空間形態已與往昔大不相同;現今教會冀望建築容納更多元機能但又不失其最初之神聖宗教本質的同時,教會內存在的聖俗議題已不似往常般嚴肅。就時間面向而言,本論文希望透過基督長老教會傳入至今之宣教策略、聚會形式、神學觀點等作為基礎資料;就空間面向而言,田調訪查各教會建築現今之空間模式及使用狀態,再深入探究其演變因素,呈現南部基督長老教會建築逐漸邁入現代化之歷程演變。
Since Dr. James L. Maxwell preached gospel into Taiwa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outhern Christian Presbyterian Church is not totally implanted from the West. Some affected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background, forms for meeting, and ways for evangelic in Taiwan, etc. had gradual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particular Christian architecture and it’s usages in Tainan area.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nd courses of development of Tainan Christian Presbyterian Church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author will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al volume and space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Christian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looking in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believer’s attitude under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Eight churches in Tainan has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and to analyze, by concluding cases with their development of composition of buildings, spaces and forms for meeting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eight churches. This thesis has investigated first, how changes of evangelical tactic and meeting types influenced the usage of church spaces, and second, how changes of spaces influence the sacred atmosphere of worship service after that. Finally, the author has also analyzed and to conclude these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variation.
Due to the radical change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church faces the conflict and conversion among functions and forms. Modern churches must carry some functions such as evangelical, education, service, care, etc. at the same time. Mixing with the functions of essence and situation has caused different use of forms of space unlike the simple function that used to be in the past, it is obviously observed that functional and ceremonial space will be switch used between the two in building-like churches. The greatest issue that has to be faced is that how to extend the sacred route under thi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form of spaces nowadays. The Christian Presbyterian Church changes in time, there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thinking directions toward the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interpretations of faith so that the form of space is wide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When churches are expected to contain multi function while remain its’ initial sacred essence, the holy and custom issues of churches is no more a serious subject as it was. With the aspect of time, this thesis wishes to take evangelical tactic, meeting type, and theological point of view of Christian Presbyterian Church that preached into Taiwan as basic materials; with spatial aspect, the author has investigated the form of space and its’ using condition of modern church buildings. And deeply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that cause variation, and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ed course of the southern Christian Presbyterian Church architecture in Southern Taiwan.
♣ 中文書籍 〈依姓氏筆劃排列〉
1.手束正昭,蘇慶輝譯,《教會建築》,台北:永望文化事業出版,2002年
2.王維潔,〈通往彼岸的船〉,《虛擬聖境─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2003年
3.王武聰,《本土化談道─道成肉身的福音策略》,台北:天恩出版,1995年
4.王貴祥,《文化、空間圖示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1998年
5.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法規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台南:教會公報社出版,2000年
6.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教社部編,《從教會空間資源的運用來看教會社區工作》,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發行,1999年
7.甘為霖,《治理教會》,台南;聚珍堂印刷,1905年
8.伊利亞德,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1年
9.李熾昌,《基督教會崇拜的重探》,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1993年
10.沙永杰,《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2001年
11.易啟年,《教會兒童教育事工》,香港:天到書樓出版,1980年
12.吳主惠,《教會的本質》,台北: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發行,1983年
13.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出版,2003年
14.林鴻信,《認識基督宗教》,校園書房出版,1996年
15.范毅舜,《走進一座大教堂》,台北:積木文化出版,2005年
16.胡忠銘,《心靈的服事─禮拜參考手冊》,台南:人光出版,2005年
17.莎琳納‧哈斯汀,李淑珍譯,《聖經的故事》,台北:貓頭應出版,1998年
18.莊淑珍,《社區運動的新趨勢與新思考》,台南:人光出版,2000年
19.陳鐳,《教會藍圖-從教會使看教會增長》,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78年
20.陳主顯,《歐洲宗教─背景、教堂、禮儀、信仰》,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2年
21.陳衍昌,《行你所言》,〈言你所信─淺談崇拜禮儀、教會建築何教會年歷意義〉,1992年
22.陳南洲,《地方教會的發展、反省與展望》,台南:人光出版,1995年
23.張立夫,《教會禮拜更新手冊》,台南:人光出版社,1986年
24.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1988年
25.黃定國,《建築史》,大中國文化公司出版,1990年
26.黃柏和,《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台南:人光出版,1993年
27.黃伯和、陳南洲,《基督教真理問答》,台南:人光出版,1995年
28.傅朝卿,《日治時期台灣建築》,台北:秋雨文化出版,1999年
29.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4年
30.聖經公會,《聖經》新舊約全書,新標點和合本
31.劉達芳,《從都市人類學看都市宣教的策略》,香港:華人教會出版,1986年
32.蔡國山,《基層文化與宣教策略》,台北:工福簡訊雜誌社出版,1989年
33.蔡為民,《永恆與心靈的對話─基督教概論》,台北:楊志文化事業出版,2001年
34.鄭連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年
35.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
36.潘稀祺,《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里博士傳》,台南:人光出版,2003年
37.潘稀祺,《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博士傳》,台南:人光出版,2004年
38.潘稀祺,《台灣醫療宣教之父》,台南:人光出版,2004年
♣ 教會紀念特刊 〈依姓氏筆劃排列〉
1.太平境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九十年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946年
2.太平境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一百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太平境教會發行,2006年
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部大會編輯小組,《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十週年紀念冊》,1935年
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中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中會七十週年紀念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中會發行,2003年
5.北門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北門教會設教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北門教會發行,1985年
6.北門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北門教會設教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北門教會發行,1995年
7.玉井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玉井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特刊》,玉井教會發行,2004年
8.安順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安順教會設教九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安順教會發行,1991年
9.佳里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佳里教會設教九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佳里教會發行,1990年
10.佳里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佳里教會設教一百零五週年紀念特刊》,佳里教會發行,2004年
11.南門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南門教會設教六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南門教會發行,1993年
12.草屯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草屯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特刊》,草屯教會發行,2000年
13.看西街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看西街教會宣教一百卅五週年紀念特刊》,看西街教會發行,2001年
14.彰化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彰化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特刊》,彰化教會發行,1987年
15.灣裡教會特刊編輯小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灣裡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南灣裡教會發行,2002年
♣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1.王雅信、周伯丞、陳逸杰,〈論教會廳堂空間之環境因子〉,第一屆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研討會,2004
2.邱博舜,〈西歐教堂建築類型之主要時期發展〉,《萬金天主堂修復研究計畫》,屏東縣政府委託國立成大建築所研究,1996年
3.李清志,〈都市型教會建築形式困境與未來發展〉,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出版,1996年12月
4.李俊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堂建築形式轉化之研究》,中原建築碩論,1986年
5.陳珍誠,〈宗教建築為時代精神指標〉,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出版,1996年12月
6.陳重成,〈聖與俗─基督宗教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第六屆宗教與行政研討會,2004年
7.陳淳頎,《現世化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築影響之研究》,成大碩論,1991年
8.傅朝卿,〈神人接觸之禮儀殿堂─評介府城三棟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出版,1996年12月
9.傅朝卿,〈回歸神聖性─從海埔教會談起〉,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出版,2005年10月
10.張欽峰,《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堂建築研究》,成大建築碩論,1997年
11.黃勝富,《巴克禮對台灣宣教之影響》,台南神學院碩論,2004
12.蕭文傑、陳曉煒,《探討教會增長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小北路及南台教會為例》,台南神學院碩論,2004
13.謝偉士,《當代都市化過程中基督教會空間演變初探─以1945年以後台中市為例》,東海建築碩論,1999年
14.蘇希宗,《到成肉身的教會建築》,台南神學院碩論,1970年
15.蘇南洲,《教會空間之社會分析─以台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為例》,台大碩論,1990年
♣ 外文及譯文書籍〈依姓氏筆劃排列〉
1.Findly B.Edge,《Teaching for Results》,何思惠譯,香港:浸信會出版,1964年
2.Patrick Nuttgens,《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Oxford: Phaidon, 1983.
3.R.W. Brunskill,《Illustrated Handbook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London ;Faber and Faber,1978.Boston
4.Richard Taylor,李毓昭譯,《發現教堂的藝術》,台中:晨星出版,2005年
William Ferm,趙月瑟譯,《Contemporary American Theologies當代美洲神學》,費城:威思敏斯特出版,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