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魏雅惠 Wei, Ya-Hui |
|---|---|
| 論文名稱: |
飛馬豫劇隊之研究(1953~1995) |
| 指導教授: |
汪其楣
Wang, Chi-M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16 |
| 中文關鍵詞: | 人才培訓 、表演 、經營 、飛馬豫劇隊 、河南梆子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5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飛馬豫劇隊自民國四十二年成立,至民國八十五年由國防部改隸至教育部,總計四十二年歷史。在近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其對藝術專業努力追求的精神,及嚴整的紀律、凝聚的向心力,贏得觀眾的喝采,也獲得上級的肯定,因此雖然飛馬幾次瀕臨裁撤,每能化險為夷。飛馬之所以能屹立於台灣菊壇,劇團之經營與人才培訓是二大要素,此外,劇目之整理與創編,舞台表演之追新求變,亦可見飛馬之用心,故本論文以此四方向來分別探討、論述,以見飛馬豫劇隊之特色與成就。
none
一、專書
(一)戲曲相關書籍(依姓氏筆劃為序)
三三集刊編輯群編著,《看戲去也》,台北市:三三書坊,1980
王元富,《國劇藝術輯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80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
王安祈,《戲裡乾坤大:平劇世界》,台北縣:漢光文化,1998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
王安祈,《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中國戲曲學院編,《戲曲表演毯子功》,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中國戲曲學院編,《戲曲把子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
中國戲曲學院編,《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中國戲曲學院編,《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教育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田航,《紅氍毹上》,台北市:黎明文化,1980
石磊,《廿世紀中國戲曲改革啟示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安葵,《當代戲曲作家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東方文化,1961
李浮生著,《中國國劇史》,台北:國防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1969
李熙,《中國戲曲表演技術述要》,香港:文華圖書公司,1981
李殿魁,《傳統戲劇中的丑角》,宜蘭縣: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985〜1945》,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
邱坤良著,《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及民眾觀點》,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7
邱坤良、簡立人主編,《「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燈光設計與技術操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8
邱坤良主編,《「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舞台設計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8
邱坤良主編,《「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導演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8
阿甲,《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牧惠著,《西廂六論》,台北市:大川出版社,1992
周令飛,《夢幻 狂想 奏鳴曲―中國大陸表演藝術1949–1989》,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3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
紀慧玲,《廖瓊之:凍水牡丹》,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胡天成,《李漁戲曲藝術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胡芝鳳,《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高傳桂、曹駿麟整理,《國劇容妝》,台北市:國立劇藝實驗學校,1985
馬驪珠,《戲曲武功與墊上體操技巧》,台北:開俐實業公司岀版部,1986
馬驪珠,《國劇把子大全》,台北:開俐實業公司岀版部,1986
孫盛雲,《戲曲表演把子功教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張伯謹編,《國劇大成》,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1969
張天國譯,《戲劇導演的藝術與技術》,台北市:黎明出版社,1972
張庚主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張若鑑,《豫劇史話:兼論河南梆子不是秦腔的別支》,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
張光濤,《國劇龍套》,復興劇校(未標明出版時間)
梁秀娟,《國劇旦角基本動作:手眼身法步》,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83
曹曾禧、曹駿麟整理,《國劇劇本:陸文龍》,台北市:國立復興戲劇實驗學校,1980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陳芳,《戲曲概說》,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
陳芳主編,《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學生書局,2004
郭小莊,《天涯相依》,台北市:久大出版社,1987
偶樹瓊,《快樂看角色學行當》,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9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編輯,《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大戲劇系,2004
葉仰曦、魯田,《戲曲龍套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葉長海,《當代戲劇啟示錄》,台北:駱駝出版社,1991
葉龍彥,《光復前後高雄市的戲院與電影》(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
葉長海,《中國藝術虛實論》,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7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岀版社,1995
菊人,《梨園譚叢》,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6
萬鳳珠,《戲曲表演身段基本功教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溫秋菊,《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94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劉嗣,《國劇角色與人物》,台北:黎明出版社,1972
劉振魯編輯,《當前台灣所見各省戲曲選集》下冊,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2
劉琢瑜,《怎樣唱好戲》,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
薛沐,《戲曲導演概論》,浙江省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魏子雲,《看戲與聽戲》,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3
魏海敏,《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台生涯》,台北市:商周文化,1996
魏子雲,《文學、歷史、戲劇》,台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3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3
顧正秋資料提供、季季整理撰寫,《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二)豫劇相關書籍(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基笑,《豫劇唱腔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方靜琦、傅寯著,《豫聲傳雲岫:書寫豫劇藝人張岫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白台生,《豫劇的唱腔與板式》,台北:協同出版社,1988
紀慧玲,《王海玲―梆子姑娘》,台北市:聯合文學,2002
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編,《今日豫劇》,高雄市:海軍陸戰隊司令部,1986
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編,《飛馬豫劇隊赴美專輯》,高雄市:海軍陸戰隊司令部,1991
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編,《四十二年回顧與展望─飛馬豫劇隊》,高雄市: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飛馬豫劇隊,1995
陳小香,《常香玉演唱藝術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陳芳、嚴立模編著,《台灣豫劇五十年圖志》,台北市:國立國光劇團,2003
楊健民、楊楊、韓德英,《中國豫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豫劇藝術總匯編輯委員會,《豫劇藝術總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羅映輝,《梆子腔唱腔結構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譚靜波,《豫劇表導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
(三)政府出版品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省各縣市文化中心專輯》,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文化建設與文化中心績效評估之研究》,台北:編者自印,198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著,《文化建設重要法令編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
余玉照編輯,《表演藝術十年》,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林秋方著,〈國內表演空間分布狀況〉附表一,載文建會編輯之《八十六年度表演藝術行政系列書籍─環境篇》,台北市:文建會,1998
海軍陸戰隊豫劇隊,《海軍陸戰隊豫劇隊學生班教育計畫》,1984.06
陳奇祿,《文化建設重要法令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國軍第廿四屆文藝金像獎藝工團隊演出競賽檢討會會議資料》,1989.03
二、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戲曲曲藝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ISBN中心,《中國戲曲志‧河南卷》,1992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 中國ISBN中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1993
吳同賓編,《京劇知識手冊》,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1957
教育部國劇劇目本事稿委員會編,《國劇劇目本事稿》,台北市:教育部,1990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馬紫晨編,《中國豫劇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藝生等,《豫劇傳統劇目匯釋》,河南省鄭州市:黃河文藝出版社,1986
三、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根炎,〈戰時西安豫劇梨園漫談〉,《中原文獻》第十四卷第六期,1982.06
王德謙,〈香囊記拓展了豫梆的遠景〉,《中原文獻》第十九卷第十一期,1987.11
王安祈,〈曲╱戲迴旋路: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表演藝術》第二十七期,1995.01
王安祈,〈競賽戲和我的因緣〉,《表演藝術》第三十六期,1995.10
王安祈,〈枝蔓與嚴實─以《紅樓夢》為例談傳統戲和新編戲的人物塑造〉,《表演藝術,2003.05
王希玲,〈豫劇功臣張岫雲──賀張老師舞台生活六十年〉,《中原文獻》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00.04
牛川海,〈秦腔、川劇在台灣〉,《表演藝術》第四十期,1996.02
方靜琦,〈台灣豫劇近半世紀,張岫雲舞台風華六十年〉,《表演藝術》第八十七期,2000.03
包緝庭,〈飛馬豫劇隊演員素描〉(上),《中原文獻》第十一卷第七期,1979.07
包緝庭,〈飛馬豫劇隊演員素描〉(下),《中原文獻》第十一卷第八期,1979.08
李岐山,〈豫劇皇后常香玉〉,《中原文獻》第十三卷第十期,1981.10
李紅艷,〈關於豫劇人才問題的思考〉,《東方藝術》第二期,1990
余軍,〈看台視播「楊金花」〉,《國劇月刊》132期,1987.12
林克歡,〈戲曲:程式之變 九十年代大陸表演藝術的走勢〉,《表演藝術》第二十五期,1994.11
林茂賢,〈歷歷滄傷不見桑:政治及社會變遷下的台灣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第三十三期,1995.07
林谷芳,〈兩岸文化交流的實相與虛相〉,《表演藝術》第五十四期,1997.05
林娟妃,〈豫劇在臺五十年〉,《傳統藝術》20,2002.07
胡惠禎,〈曲滿戲足癮到頭:戲曲十年路〉,《表演藝術》第五十二期,1997.03
侯剛本,〈一本大戲唱成一折小戲─從戲專京劇科公演檢視當前的台灣京劇教育〉,《表演藝術》,2003.07
耿昭,〈豫劇名角漫談〉,《中原文獻》第十三卷第十期,1981.10
海玲,〈飛馬豫劇隊與海光劇校合作培植新血〉,《中原文獻》第十二卷第一期,1980.01
徐平,〈豫劇隊公演王海玲銷假演出〉,《國劇月刊》65期,1982.05
徐亞湘,〈粵劇在台灣的五十氣數〉,《表演藝術》第四十期,1996.02
孫秉傑,〈觀賞豫劇「打金枝」〉,《中原文獻》季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1993.10
貢敏,〈花落蓮成,「國光採子」:回顧三軍劇隊匯為國光劇團的來時路〉,《表演藝術》第三十六期,1995.10
陳世慶,〈國劇在臺的消長與地方戲的發展〉,《台灣文獻》第十五卷第一期,1964.03
陳正毅,〈豫劇旦角王海玲功力深造詣佳〉,《中原文獻》第十二卷第十二期,1980.12
陳宏,〈豫劇隊計畫吸收新血〉,《中原文獻》第十三卷第七期,1981.07
陳宏,〈豫劇隊是支久煉成鋼的隊伍〉,《中原文獻》第十三卷第十二期,1981.12
陳宏,〈豫劇隊招考新生〉,《中原文獻》第十六卷第四期,1984.04
陳宏,〈豫劇通俗精緻化〉,《中原文獻》第十七卷第四期1985.04
陳宏,〈張岫雲與「臺灣豫劇」〉,《社會教育年刊》48,2000.03
陳麾東,〈富國島─從越南到台灣的逗留點〉,《中原文獻》季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00.10
陳修武,〈我所知道的張岫雲女士:一株在狂風暴雨中成長的豫劇藝術奇葩〉,《中原文獻》35:3,2003.04
張同湘,〈飛馬豫劇隊五十週年之回顧〉,《南台文化》23,2003.06
張金鑑,〈河南梆子的起源擴張與展望〉(上),《中原文獻》第十一卷第十一期,1979.11
張金鑑,〈河南梆子的起源擴張與展望〉(下),《中原文獻》第十一卷第十二期,1979.12
張明垣,〈看豫劇:「精忠報國」〉,《國劇月刊》七十六期,1983.04
張亭安,〈越劇在台灣的新頁〉,《表演藝術》第四十期,1996.02
黃寤蘭,〈王海玲隻手擎天為豫劇〉,《中原文獻》第十九卷第一期,1987.01
郭君柔,〈在現代化劇場中「去豫劇化」─從國光豫劇隊近作省思「王海玲價值」〉,《表演藝術》第126期,2003.06
郭君柔紀錄整理,〈演好戲,土腔土調也能深耕台灣:王海玲vs.唐美雲〉,《表演藝術》第128期,2003.08
郭君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談豫劇在臺灣五十年〉,《表演藝術》第130期,2003.10
晴燾,〈豫劇青年旦角全才〉,《中原文獻》第九卷第四期,1977.04
景小佩,〈一支無法令人忽視的劇藝隊伍〉,《國劇月刊》99,1985.03
菊人,〈演員與眼神〉,《復興劇藝學刊》第二期,1992.10
傅裕惠,〈看天吃飯,求雨灌溉:概觀政治影響下的人才培育計畫〉,《表演藝術》第一一二期,2002.04
趙明普,〈豫劇大師張岫雲年譜〉,《中原文獻》33:2,2001.07
鄭榮興,〈客家戲劇在台灣〉,《表演藝術》第四十期,1996.02
曉壇,〈從國藝中心演出檔期談起〉(續),《國劇月刊》131期,1987.11
盧健英,〈王海玲創造台灣豫劇奇蹟〉,《遠見雜誌》174,2000.12
韓宗民,〈漫談豫劇論名角〉,《中原文獻》第十三卷第七期,1981.07
魏子雲,〈大陸的戲劇舞台藝術〉,《表演藝術》第十八期,1994.04
聶光炎,〈燈光不只是照明而已〉,《表演藝術》第九十六期,2000.12
譚靜波,〈豫劇藝術的當代走向〉,《中國戲劇》第十二期,1997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侯剛本,《台灣京劇教育與就業現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高小仙,《從三民主義文化建設論我國文藝發展:以一九五O〜一九九O年我國國劇發展為實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袁紀邦,《豫劇武場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馬銘輝,《台灣河南梆子唱腔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郭君柔,《王海玲豫劇表演藝術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94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西論範圍》,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曜昌,《國光劇團豫劇隊之發展與經營(1953–2003)》,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五、劇本
◆大陸豫劇劇本
馬紫晨、周紹成、海燕主編,《豫劇名家演出本》(《花木蘭》、《香囊紀》、《秦雪梅》、《洛陽橋》、《三哭殿》、《秦香蓮》、《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飛馬豫劇隊演出劇本(依劇名筆劃為序)
《二度梅》
《二度梅續集─思釵》
《二進宮》
《三上轎》
《三千金》
《三夫人》(恩義待仇)
《三岔口》
《三哭殿》
《三擊掌》
《大征北》
《大明英烈》
《大唐中興》
《大祭樁》
《大登殿》
《女貞花》
《義女情》(五女拜壽)
《五女興唐傳》
《五世請纓》
《五鳳嶺》
《反西唐》
《天仙配》
《天門陣》(穆桂英下山)
《少年立志》
《火牛陣》=《田單復國》=《莒光雄師復山河》
《白蛇傳》
《王月英棒打程咬金》
《王月英鬧殿》
《王熙鳳》
《王魁負桂英》
《包公坐監》=《忠義風》
《句踐復國》
《四代請纓振國威》
《平遼東》《新平遼東》
《玉虎墜》
《白玉樓》
《白玉簪》
《白馬關》《新白馬關》
《白蓮花》《新白蓮花》
《汗衫紀》=《余寬休妻》
《老羊山》=《三休樊梨花》
《血濺烏紗》
《西廂外傳》
《西湖公主》
《克敵榮歸》
《孝婦淚》=《賣苗郎》
《抗暴圖》
《李亞仙》=《繡襦記》
《沈雲英》
《佘太君討彩禮》=《楊八姐遊春》
《岳家軍》
《果報錄》
《泗州城》
《狀元與乞丐》
《臥龍弔孝》
《花木蘭》
《金殿抗婚》
《青石山》
《青蛇傳》
《南陽關》
《洪同縣》
《洛陽橋》、《新洛陽橋》
《紅拂》
《紅娘》
《紅線盜盒》
《紀陽關》
《貞觀誌》
《風雪配》
《飛虎山》
《香囊記》
《凌雲志》
《唐伯虎點秋香》=《風流才子》
《桃花庵》
《祖逖》
《氣壯山河》
《秦良玉》
《秦香蓮‧抱琵琶》
《秦香蓮後傳》
《秦香蓮‧鍘美案》
《秦雪梅》
《胭脂》=《曲判狂狷》
《荀灌娘》=《救襄陽》=《孝女救危城》
《送京娘》
《棠棣生輝》
《將門虎子》
《斬黃袍》
《梁祝緣》=《梁山伯與祝英台》
《梅龍陣》
《移花接木》
《訪紀昌》
《陳三兩爬堂》
《陸文龍》
《陰陽河》
《凱歌歸》=《滌恥血》
《寒江關》
《智破雙龍谷》=《巾幗英雄著先鞭》
《棘陽關》=《收岑彭》=《光武中興》
《渭水何》=《文王訪賢》
《湯懷盡忠》
《馮嫽》=《揚漢威》
《黃天蕩》=《戰金山》
《搖錢樹》
《新秦香蓮》
《楊金花》
《義烈女》=《義烈風》
《對花槍》=《新對花槍》
《碧血忠魂》
《精忠報國》
《劉金定下南唐》=《救壽州》
《蓮花庵》
《蔡鳴鳳辭店》
《霄壤淚》=《霄壤恨》
《戰項城》
《閻惜姣》
《鴛鴦盟》
《櫃中緣》
《繡花女》
《繡鞋記》
《蟠桃會》
《雙官誥》=《三娘教子》
《竇娥冤》=《六月雪》
六、多媒體資料
1.豫劇與河南曲劇
{劇名} {演員} {資料類型} {來源}
二度梅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十八里相送 常香玉等 音 中國聲采聲像公司
三上轎 崔蘭田等 音 黃河音像出版社
三上轎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三哭殿 唐喜成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三娘教子(曲劇) 萬素霞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三夫人(恩義待仇)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大明英烈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大祭樁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大祭樁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大祭樁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大祭樁 牛淑賢等 影 中視
大登殿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女貞花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今日中國豫劇十大 張寶英、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名旦第一輯(秦香蓮 王清芬、
/抬花轎/大祭樁) 虎美玲
五世請纓 谷秀榮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五世請纓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五世請纓 常香玉 音 中國聲采聲像公司
五鳳嶺 王紅麗 VCD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
牛淑賢精品唱段欣賞 牛淑賢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天門陣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程咬金照鏡子 劉伯玲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王月英棒打程咬金 王海玲等 影 公視
王月英棒打程咬金 王海玲等 影 中視
王月英鬧殿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王魁負桂英 王海玲等 影 中視
王魁負桂英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王魁負桂英 王海玲、王希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王熙鳳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包公坐監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包龍圖坐監 李斯忠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打金枝 劉忠河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白玉簪(頭、二本)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白馬關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白蛇傳‧斷橋 常香玉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白蛇傳‧現形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白蛇傳‧金山寺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新白蓮花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老羊山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血濺烏紗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孝婦淚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李亞仙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卷席筒 海連池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卷席筒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抬花轎 王清芬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果報錄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狀元與乞丐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花木蘭 常香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花木蘭 王海玲 影 中視
花打朝 馬金鳳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花槍緣 馬金鳳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青蛇傳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金殿抗婚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拷紅 常香玉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洛陽橋 曾廣蘭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洛陽橋 牛淑賢等 VCD 河南音像出版社
新洛陽橋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紅娘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風雨情緣 王清芬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風流才子 王希玲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唐伯虎點秋香 王希玲、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風雪配(曲劇) 王秀玲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風雪配(曲劇)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香囊記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香囊記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香囊記(抬花轎) 朱巧雲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凌雲志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桃花庵 毛蘭花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桃花庵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秦香蓮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秦香蓮‧抱琵琶 張岫雲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秦香蓮‧鍘美案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秦香蓮‧鍘美案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新秦香蓮 王海玲等 影 中視
秦香蓮後傳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秦雪梅 張岫雲、王海玲等 影 華視
胭脂(曲判狂狷)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馬金鳳唱腔精選欣賞 馬金鳳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販馬記.寫狀 牛淑賢、王希玲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梁祝緣 王海玲、劉海燕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梁山伯與祝英台 王海玲、朱海珊 VCD 表演藝術圖書室
陳三兩(曲劇) 張新芳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陳三兩 王海玲等 影 表演藝術圖書室
寒江關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智破雙龍谷 王海玲等 影 中視
棠棣生輝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楊金花‧餞行 張岫雲 音 趙明普先生提供
楊金花 張岫雲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楊金花 王海玲、伍海春等 影 華視
楊金花 王海玲、劉海燕等 影 中視
義烈風(義烈女)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義女情(五女拜壽)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對花槍(選段) 張岫雲 CD 傳統藝術中心
新對花槍 王海玲等 影 中視
蓮花庵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蓮花庵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蝴蝶盃(頭.二.三本)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蝴蝶盃(上、下本)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賣苗郎 張寶英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霄壤淚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破洪州(戰洪州) 張岫雲 CD 傳統藝術中心
戰洪州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戰洪州.杖夫 牛淑賢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戰項城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穆桂英掛帥 馬金鳳等 VCD 黃河音像出版社
平遼東(穆桂英掛帥) 張岫雲 音 趙明普先生提供
平遼東(穆桂英掛帥)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新平遼東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穆桂英掛帥)
閻惜姣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閻惜姣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鴛鴦盟 張岫雲等 音 趙明普先生提供
鴛鴦盟‧書館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轅門斬子/白娘子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大明英烈傳
櫃中緣 洛陽曲劇團 VCD 中國錄音錄像公司
繡花女 王海玲等 影 國光劇團豫劇隊
繡鞋記 王海玲等 影 華視
雙官誥 王海玲等 音 國光劇團豫劇隊
八、田野調查(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王海玲(第一期學生):
2002/03 2002/04 2002/06 2002/07 2002/08 2004/04 2005/06
王海雲(第一期學生):
2002/06
伍海春(第二期學生):
2002/06 2004/10 2005/01
朱海珊(第二期學生):
2002/03 2002/08 2004/10
吳中婷(第六期學生):
2005/05
吳鳳翔(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政治部秘書、飛馬豫劇隊成立之促成者):
2002/04
李玉鐸(劇務、輔導長、導演、副隊長、演出組長、學生班武場教師):
2002/05 2004/08 2004/09 2004/11 2004/12 2005/05
杜執憲(副隊長、文場領導):
2002/05 2005/06
范揚賢(飛馬豫劇隊文場領導):
2002/01
韋國泰(輔導長、副隊長、隊長):
2001/06 2001/10 2003/02
張岫雲(飛馬豫劇隊創團主演):
2002/05 2004/09
連宏真(第四期學生):
2005/01
郭原亮(第七期學生):
2002/04 2005/01
傅瑞雲(陸光、飛馬豫劇隊演員):
2002/03
楊桂發(整理劇本、說戲):
2002/04 2002/11 2004/11 2004/12 2005/06
劉海霞(第一期學生):
2004/08
鄧海蓮(第三期學生):
2002/07 2005/01
蕭揚玲(第五期學生):
2002/04
謝文琪(第八期學生):
2002/06 2005/05
九、節目單(按照時間先後排序)
{演出年份} {演出日期} {演出地點}
民國58年(1969) 11/29〜12/3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59年(1970) 10/6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0年(1971) 7/11〜7/16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0年(1971) 10/28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1年(1972) 11/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3年(1974) 6/18〜6/24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4年(1975) 6/1〜6/7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5年(1977) 6/16 陸軍官校
民國65年(1977) 7/14〜7/2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5年(1976) 11/2〜11/8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6年(1977) 3/9〜3/18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6年(1977) 6/17〜6/22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7年(1978) 6/6〜6/12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8年(1979) 7/10〜7/19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69年(1980) 10/18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0年(1981) 4/10 海軍官校中正堂
民國70年(1981) 11/21〜11/25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4年(1985) 12/7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善堂
民國75年(1986) 6/5〜6/23 南北軍事院校
民國75年(1986) 8/15〜8/20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5年(1986) 9/20〜1015 南北軍事院校
民國75年(1986) 10/20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6年(1987) 2/19〜231 南北軍事院校
民國76年(1987) 4/21 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中正堂
民國76年(1987) 6/6〜6/12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6年(1987) 10/2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7年(1988) 4/3〜4/9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7年(1988) 8/9〜8/31 南北軍事院校
民國77年(1988) 10/22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7年(1988) 10/23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7年(1988) 11/14〜11/17 行政院文建會文藝季豫劇公演
民國77年(1988) 12/25〜12/30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8年(1989) 4/10〜4/15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8年(1989) 12/11〜12/15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9年(1990) 3/2〜3/6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9年(1990) 5/6〜5/1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9年(1990) 10/19〜10/20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79年(1990) 11/6〜11/24 行政院文建會文藝季豫劇公演
民國79年(1990) 11/19〜11/20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80年(1991) 2/25〜3/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80年(1991) 7/9〜7/13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80年(1991) 8/10〜8/11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善堂
民國81年(1992) 10/8〜1216 行政院文建會文藝季豫劇南部巡迴
公演
民國82年(1993) 4/9〜6/26 行政院文建會文藝季豫劇公演
民國82年(1993) 6/29〜7/3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83年(1994) 4/10 海軍軍官學校演出
民國83年(1994) 11/21〜11/25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民國84年(1995) 1/17〜1/21 台北國軍文藝中心
十、網路資源
國光劇團豫劇隊 URL:http://www.bengzi.org.tw/
網路劇院 URL:http//www.cyberstage.com.tw/